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6 ( 2023 ), Article ID: 68183 , 7 pages
10.12677/ML.2023.116360

“可”字的发展演变

王雪婷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收稿日期:2023年5月15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30日

摘要

探究“可”字的发展演变,本文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进行分析对该字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用法进行探索,揭示“可”字从清代之后的双音节用法到现代网络上“可”字出现的独立成词新用法的这一现象。并对现阶段网络上“可”字产生的新用法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发现这一阶段的“可”字具有成词化的趋势。同时将汉语中出现的和“可”字有相似发展历程的字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可,演变过程,语法化,新用法

The Word “Ke” Has Evolved and Been Used in New Ways

Xueting Wa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Received: May 15th, 2023; accepted: Jun. 20th, 2023; published: Jun. 30th, 2023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 “k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cuments from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explores the usage of the character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riods, revealing the phenomenon of the use of the character “ke” from the two-syllable usage after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new use of independent words on the modern Interne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new usage of the word “co” on the Internet at this stage is carried out,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word “could” at this stage has a tendency to become a word.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racters that appear in Chinese and have a similar development process to the character “ke”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Keywords:“Ke”, Evolution Process, Grammaticalization, New Usag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文字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也都通过汉字来体现,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演变历程都是受到当时社会演变的影响,任何一个字词自诞生之际起都有着与当时社会文化的联系,一个词的本义与它的其他词义之间可能有所不同,不同时期的意义更是相差甚远,除了基本的词义外,在词性以及用法方面也存在很多差别。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受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使用方式影响。而这些差异的产生就成为我们需要去研究词发展演变的原因,只有我们能够真正研究出词的演变来源,才能更好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同时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

1.2. 选题意义

本文的选题意义在于“可”字作为汉语中的常用字,无论是在古代汉语时期还是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分析“可”字的发展演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汉语中常用字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分析各种文献和语料可以大致展现出“可”字的发展演变历程轨迹,并可以将与“可”相类似的词进行归纳研究。对“可”字的研究可以为其他相似的词的演变提供思路,为词的发展演变研究添砖加瓦。

2. “可”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许慎《说文解字》对可的解释为“可,𦘫也。从口丂,丂亦聲。凡可之屬皆从可。肯我切。” [1] “可”代表肯的意思,字形采用“口、丂”会义,同时“丂”也是声旁。所有与可相关的字,都采用“可”作边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可”的解释:

可1 (1) 表示同意:许~|认~(2) 适合;符合:~口|~人心意(3) 表示许可或可能,跟“可以”意思相同:~见|牢不~破(4) 助动词表示值得:~爱|~贵(5) <书> 大约:年~二十(6) <方> 可着:~劲儿吃(7) (病)好;痊愈(多见于早期白话) (8) (kě)姓。

可2 (1) 表示转折,意思跟“可是”相同:虽然立春了~天气还是很冷(2) 表示强调:她待人~好了,谁都喜欢她(3)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的语气:这件事我~怎么知道呢?(4)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疑问:这件事情他~愿意? [2] 。

《说文解字》中,“可”字是会意字,表示在神面前唱歌。“可”字的本义即它的原始意义为“唱”。但在整个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表示“歌”的意义已经逐渐不再使用,而是从本义发展而来的引申义在语言中被广泛使用。“可”字的引申义为“许可”。随着语言使用的不断发展演变,“可”字的词性以及意义也丰富发展起来。具体可参见上文中《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收录的“可”字的各种义项。

3. “可”字的成词演变路径

3.1. 清代以后的“可”字用法

“可”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在《说文解字》中表示“准许;许可”的意思,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表示“准许;许可”的意义逐渐由“可以”这个双音节词汇代替,而“可”字是这个双音节词意义的主要承担者。但是随着现代汉语不断发展“可”也有了新的用法,产生了“可能;可是”这些固定的结构,进一步出现了“可口;可人;可恨;可笑”这些结构。从这些不同的结构中可以发现“可”字开始从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词逐渐成为一个只表示语法功能的虚词 [3] 。下面对这个虚化现象进行分析。

3.1.1. “可能;可是”固定格式出现

从古代汉语逐渐过渡到现代汉语的时期,“可”字开始不再像之前一样能够独立担任句子的核心成分,而是逐渐的从句子的核心成分到和另一个成分结合表示其他的意思,从而形成了凝固结构。在汉语中,经常有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表达一种或几种特定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成为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这就是所谓的“凝固结构”。

(1) 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产生某些超越当时社会制度的新的教育思想。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了无产阶级教育思想。

(2) 大好春光可是每个周末都在上课呜呜呜...好无奈——微博网友--funny---(2022/3/13)

例如(1) (2)中“可”字开始产生“可能;可是”这些结构,这两个结构的主要实际意义并不是由“可”字来承担的,而是由组成这个结构的两个词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新的语法意义。例(1)中出现的“可能”这个结构表示一种概率和可能性,在现代汉语中“可能”的近义词是“大概;或许”这些表示不确定意思的词汇,而在古代汉语中“可”字表示的是“肯定;准许”的意味,“能”字在字典中表示的意思有动词“能够;善于”,也有名词“才能;能力”的意思,因此“能”也是表示肯定,也没有承担“可能”这个结构的意义。因此“可”和“能”两个不同的词凝结在一起表达一个特定的语法意义。同理例(2)中句子出现的“可是”这个结构也是由“可”和“是”这样两个词组成的一个特殊格式,“可是”这个词表示的是转折,“可”和“是”都不是这个词意思的主要承担者。

3.1.2. “可”字和动词性的词根结合

(3) 为什么有些人永远学不会专注自身,凭着你那点井底之蛙的见识对别人评头论足也是有够可笑的——微博网友托斯卡纳艳阳下(2022/3/13/14:53)

(4) 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5) 两张脸都写着可靠——微博网友小声响(2022/3/13/14:11)

“可”字开始和单音节的动词结合,表现出形容词的性质具有表示情感态度和意愿的作用。例(3)-例(5)中,“可”字和动词“笑、靠、变”相结合,“可”字具有“值得”的意义,在与这些动词结合之后更突显了这些动词的意味。与此同时,“笑、变、靠”这些动词在和“可”字结合之后词性开始发生变化,从动词变为形容词,但改变之后构造成的新词主要意义的承担者仍是“笑、靠、变”这些单音节的词根。“可”字在这些结构中起到的是改变词性的作用,且在构造的新词中的位置固定。

3.1.3. “可”字和名词性的词根结合

(6) 当今世界,每天都有许多人用他们的刀具制作可口佳肴。

(7) 发现毛阿春已经出落成一个姣美可人的“大姑娘”。

“可”字和单音节的名词词根结合,构造的新词也是形容词性质,表示“满意、合适”的情感态度。例(6) (7)中“可”与名词“口、人”相结合,构成新词“可人、可口”。构造的新词也是作为形容词性的词发挥作用,“可”在这些结构中已经不能表示具体的意义,同样是起到改变词性的作用。并且在与名词的结合中“可”字的位置也是相对固定,位于词根前,起到一个前缀的作用。

“可”字已经开始出现虚化的现象,逐渐开始向词缀的方向发展。但是在语言生活的实际运用中,“可”在使用的时候仍然具备自己本身的意思,并没有完全虚化为一个词缀。因此,在这个阶段“可”字的本质是类词缀。

3.2. 近期网络上“可”字新用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日益发展,人们在网络上使用语言也越来越简洁化和独特化,尤其对于某些原本不成词的语素来讲也逐渐开始往成词化的趋向发展。体现在“可”字经历了从自由的成词语素逐渐过渡到现代的类词缀,已经产生了关于词义上的部分虚化,但是随着近期尤其是网络上的新用法的兴起,“可”字又一次回到了可以独立充当句子谓语核心的用法。

“可”字在当前网络生活中体现的用法主要在两点,第一个最常用的用法是“很可”,即在“可”字前加一个程度副词“很”,此时“可”字是当形容词讲是“好;善”的意思。例如(8)-(11)都是选自微博中的网友留言,都是表达一个事情或一个东西很好合乎自己心意。“可”在“很X”这个结构中直接充当谓语核心,不需要和“以”字就能搭配表示“好;能够”的意思并直接在句子中充当核心成分。

(8)《创意糕点设计》:RachaelDunk的糕点创意设计,很可——来自微博

(9) 鸭子更新了!笑点很可——来自微博网友横穿江湖2016

(10) 这杯草莓酸奶里放了八颗大草莓,味道就很可。——来自微博网友小小糖豆加布丁(2022年1月23日星期日)

(11) 一口气和老干部看完了13集开端,早上四点才睡,白敬亭很可非常可,和赵今麦so sweet上次和老干部磕到同一组CP还是在请回答1988里——来自微博网友才不管就是这么酷炫(2022年1月23日星期日)

“可”字的第二个网络用法为“太可了”,这一用法也是广泛使用在互联网生活中,同样是在微博中广泛使用的高频用法。此时“可”字也是在“太X了”这一结构中充当谓语核心,同样是作为形容词使用表达“好;善”的意思。例如(12) (13)中都是使用了这样的用法,用来表示对一件事情的满意和喜爱。

(12) 我做的这玉米排骨汤也太可了吧——来自微博网友热爱生活的三金啊

(13) 看着嘚瑟的小表情,太可了——来自微博网友熊宝宝水晶

通过对近期网络中出现的“可”字的新用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可”字开始从一个不成词的语素逐渐有了成词的用法,但是这一用法并没有广泛使用在语言运用的每个场合,仅仅体现在网络用语中,并且“可”字成词的条件也固定在“很X、太X了”这两个格式内。因此我们对于“可”字成词的这个趋势仍需要进一步考察和推测。

4. “可”字发生变化的原因

语言的发展演变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进行的,语言是在人类社会中诞生的,并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交流而存在的,因此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言自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一成不变的语言是没有的。语言的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 。词汇作为语言的子系统之一,在整个语言系统的构建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并且因为词汇更能够直观地映射现代社会的变化,因此在整个语言系统内部,词汇也是变化最快的。

任何语言的变化都会受到语言系统内外部两种因素的影响。语言系统之外的因素就是外因。如物理、文化和心理的因素都是语言系统之外的因素,它们都称为语言词汇系统发展变化的外因,也是语言中词汇发展演变的重要原因。

“可”字的发展演变是受到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影响下发展的,但“可”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而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较大,在第一个阶段由一个独立成词语素发展为类词缀这个阶段,语言系统内部因素的影响占据主要作用,下面对这个阶段的内部原因进行分析。

4.1. 语言系统内部原因

语言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系统,语言系统内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同时语言处于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因此词汇发展变化的内因指的就是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例如:纸-→纸张,船-→船只,马-→马匹,目、眼-→眼睛,虎-→老虎等。这些事物本身并没有变化,这些词语的变化是词汇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的结果是汉语的自身音节运动的表现形式 [5] 。这些词语的变化展现的是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过程中词汇发展的“双音节化”这样一个趋势。而“可”字用法的发展变化同样受到内因作用的影响。

4.1.1. 词汇发展的双音节趋势

我们发现从古代到现代“可”字用法的演变中,“可”所代表的“准许;认可”的意味逐渐由“可”单独表达变为“可以”这样一个固定的词组来表示。两者之间表示的含义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表达的方式变了,由此可以看出“可”字的发展符合整个汉语系统发展的规律。

4.1.2. 语法化现象

“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它们都是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际意义的实词(或叫“词汇词”)在语法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6] 。“可”字在第一阶段的发展就表现出了实词语法化的过程。“可”字作为汉语中的基本词,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频率较高,“可”字的语法功能中有作为助动词表示询问的用法,这一用法在日常人们的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语言形式都来自话语,在话语中由于使用频率的原因,一个常用的语言形式便会固化,取得句法学的意义(语法意义),进而不断虚化为一个纯粹的词形(词汇化),再进一步虚化为一个形态语音形式,甚或是零形式 [7] 。而语法化的“频率”原则规定,使用频率越高的词,越容易虚化。因此,“可”作为一个高频词自然有虚化的可能性。而上文已经分析过“可”字语法化的过程,此处就不再进行阐述。总之,“可”字已经开始语法化进程,并演化为类词缀。

在“可”字发展演变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在近一段时期出现新用法的这个阶段,“可”字产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外界因素。下面针对这段时期出现的“可”字用法新现象进行简单的原因分析。

4.2. 社会语言环境的变化

4.2.1. 语言文字使用的简洁化

语言的发展变化受到社会的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自然就要求语言发生相应的改变,出现新的叫法来表达新事物。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追求简单快速的方式。因此“可”字产生这种变化的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受到社会语言简明化、经济化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在近段时间以来作为语言变化最新颖最快速的网络世界,人们的用语都是在向简明、方便这个方向发展。例如“明天七点出门,懂?懂!”这组对话就会经常出现在朋友之间的交流中以及在网络上经常出现。与此同时经常表示“明白;理解”的意思时,人们会用“欧了”来表示,“欧了”其实是“ok了”的一种简化。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往往会用一些结构的简化来表示这个结构本来的意思。

“可”字也是如此,作为网络上现在盛行的“太可了”“很可”这两个说法,他们其实是“太可以了”“很可以”的简化,都是表示对一件事情的赞许和认可,只是在语言使用者看来将这两组结构简化更能表达自己的情绪,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去使用并且认可“很可;太可了”这样的用法,并逐渐在网络或者日常生活中成为常态。

4.2.2. 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

语言归根结底还是社会交际的产物,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作为语言使用者的人们总会有想要与众不同的表达自己的欲望,因此求异心理在语言发展演变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种求异心理的推动下,语言中产生的新造词语,旧词新意,以及语言中出现的不合常理的搭配问题等等都是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例如,“被自愿;被开心;被xx”这个结构的出现。以及近期出现的在网络上很流行的新说法,表示夸赞的“绝绝子;yyds”。甚至是在网络上前一段时间经常盛行的“郭语”也可以说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掀起一阵热潮,“集美”原是地名,属于福建厦门同安县的一个小村庄,但在一位网络主播直播时因口音问题将“姐妹”说成“集美”。因此,人们开始普遍接受这种新奇的叫法,“集美”也就有了“姐妹”的意思。

“可”字同样也会受到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太可了”是“我太可以了”的简写,“我可以”一般多用于形容对他人非常喜欢,就会说:“我可以啊!”相关于“可”字新出现的两个用法,都是网络上人们广泛使用的热梗,当人们不再愿意用“我很喜欢;我很满意”这样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喜爱就会选择一些新鲜的说法来突出自己的意愿,而当这种说法被广大的群众发现并认为这个说法足够新奇人们就会加以模仿,因此“太可了;很可”这两种“可”字的新用法就逐渐固定下来并被广泛使用。

5. 结语

通过对“可”字的探索和研究,本文着重对“可”字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为四部分,探索“可”字在漫长的汉字发展历史过程中在语法功能上的变化。第一部分,通过对《说文解字》《现代汉语词典》等文献的搜索,对“可”字的本义以及它的各种义项进行列举。第二部分,对“可”字句法功能的历史发展演变做出分析,分为先秦至清代时期、清代以后以及近期出现的新现象三个部分来讨论,得出了从先秦时期到清代以后“可”字逐渐从自由的词发展为类词缀,以及近期出现的“可”字在网络上又出现了独立成词的用法。第三部分则是对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得出“可”字的发展演变受到内外因双重作用的结果,在“可”字由独立成词语素向类词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语言系统自身的内部原因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近期“可”字的成词化趋势则是受到外部因素也就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的影响较大。最后一部分,是对现代语言生活中出现的和“可”字相类似的字进行总结,研究得出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墅”“欧”都和“可”字相类似,都是在语言使用中逐渐出现了成词的趋势能够在语言中独立使用。

但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本文对于“可”字发展演变的原因分析是从语言系统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去探索的,但诱使语言发生变化的原因很多,本文提出的使得“可”字发生变化的原因或许并非全部。同时,与“可”字有着相类似用法演变的词在汉语使用过程中并非少数,只是文中仅提出两例作为归类和参考。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百年汉语诗歌作品对语法规则的突破及相关问题研究”(L19CYY003);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同济大学)“双强项目”一般项目“国际中文教育助力‘一带一路’中国当代诗歌走出去的路径与策略研究”(TJSQ22YB39)。

文章引用

王雪婷. “可”字的发展演变
The Word “Ke” Has Evolved and Been Used in New Ways[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6): 2669-267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6360

参考文献

  1. 1.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2: 96.

  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737-739.

  3. 3. 弋丹阳. 类词缀“可”的构形和虚化[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6): 37-38.

  4. 4.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5. 5. 王希杰. 词汇发展演变的内因和外因[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6(1): 40-43.

  6. 6. 叶蜚声,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261.

  7. 7. 崔希亮. 汉语“算了”的情态意义及语法化动因[J]. 中国语文, 2022, 410(5): 535-547.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