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2, 1, 87-95 http://dx.doi.org/10.12677/ccrl.2012.13011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2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ccrl.html) Review on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on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un W ang1,2, Ya nwei Sun1, Jian Li u1, Wenjuan Liu1 1Key Lab of Urba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men 2Xiamen Key Lab of Urban Metabolism, Xiamen Email: rwang@iue.ac.cn Received: Jun. 11th, 2012; revised: Jul. 4th, 2012; accepted: Jul. 12th, 2012 Abstract: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D)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Clean De- velopment Mechanism (CDM). How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CDM projects o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 velopment is one of the critical issues of CDM, which has significance for the future actions addressing to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the recent related studie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the impacts of CDM projects on re- 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conno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mpre- 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he main conclusions. Addition- ally, technology transfer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part an evaluation frame- work of contribution of CDM projects to technology transfer is provided. Main result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are also presented. It is meaningful that the study ca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s of CDM on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refore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olicy making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Transfer;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清洁发展机制(CDM)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综述* 王 润1,2,孙艳伟 1,刘 健1,刘文娟 1 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 2厦门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厦门 Email: rwang@iue.ac.cn 收稿日期:2012 年6月11 日;修回日期:2012 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12 年7月12 日 摘 要: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SD)是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核心内容。如何客观评价CDM 项目对地区 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清洁发展机制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对于今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 文在已有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分别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的方法和主要结论等 四个方面,全面论述了 CDM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在CDM 的发展目标中,技术转移是非常重 要的一个衡量要素。本文基于 CDM 项目中技术转移的一般过程,构建了 CDM 项目对技术转移的贡献评价框架。 文章旨在深化CDM 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的理解并为今后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清洁发展机制(CDM);可持续发展;技术转移;综合评价 1. 引言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包括其框架下的清洁 发展机制将在 2012 年底结束。2012 年作为一个标志 性的时间节点,意味着其后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合作 *资助信息: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可持续城市生活垃圾综合管理 系统集成与示范”,项目编号“3502Z20111049”。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87 清洁发展机制(CDM)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综述 框架可能进行调整,国际碳市场格局可能发生改变。 关于 2012 年后气候制度的谈判已经开始,因此对迄 今为止发展的清洁发展机制(CDM) 的主要理论与技 术问题进行回顾和评估,对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 政策制定和参与减排行动都有重要意义。在“京都议 定书”的目标中,将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SD) 规定为清洁发展机制的核心内容。缔约方大会(COP/ MOP)以及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制定了一些规章制 度,也旨在保障 CDM 项目能够帮助东道国实现其可持 续发展目标。因为这一点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 程当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也是发展中国缔约 方参与 CDM 项目减排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 可持续发展本身是多层面多维度多目标的概念, 存在很多不同的定义和评价方法,对于如何客观评价 CDM 项目对地区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这个问题, 单从某项指标不能全面评价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要从 各个层次、各个侧面综合分析和考察,建立一整套指 标体系,才能构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 的综合评价。对于 CDM 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实际 上就是利用具体的指标对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内涵 进行具体化、层次化的统计描述和综合评价。如果没 有具体的指标体系,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容易成为一个空洞的理论概念。 “京都议定书”之后的“马拉喀什协定”重申了 东道国有权自主决定 CDM 项目是否促进本国的可持 续发展。指出 CDM 在促进非附件一国家可持续发展 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与发展中国家国家发展战略与优 先领域相一致;2) 促进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先进高效 的环境友好技术,特别是能源技术的转让;3) 有助于 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4) 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缓 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5) 有助于发展中国家 区域环境的改善,等等[1]。以上这些原则是指导项目 可持续发展贡献的定性判断,并没有具体指标。目前 在国际上也没有对 CDM 项目的可持续贡献形成统一 的普适性评价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系统总结 了CDM 项目对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 价方法,并构建了CDM 对技术转移影响的评价框架, 最终总结了目前研究的主要结论。 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自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以来,人们设计了 很多方法和指标体系将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量 化,并用于评估不同范围,比如世界,国家,某个地 区或者某个主题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如何对 CDM 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作出评价,也是这种机制逐渐 实施以来就面临的问题。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在此 方面有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积极进展。 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方面 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在宏观层面上,学者 将其划分为环境、经济、技术转移、健康、社会、就 业和教育等几个方面。在微观层面上,一般学者采用 一个地区的多个项目或者一个类型的项目对涉及到 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具体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常常被选 入指标体系的指标包括水资源质量、空气质量、生物 多样性保护、经济效益、区域经济、技术进步、公平 影响、减少贫困、就业机会等。 总体上来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可以从经 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也 可以针对三方面的个别指标进行分析。表 1中给出了 CDM 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另一个角度的评价是针对 CDM 项目本身,即评 价CDM 项目对可持续发展贡献的能力。此类评价的 优点在于,在实际评价过程中,结合项目实施地的具 体情况,可以通过调整 CDM 项目的参数指标,及时 发现 CDM 的参数指标变动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的 影响。指标体系如表 2所示。 Table 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indexes system of CDM projects[2] 表1. CDM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 目标层 系统层 变量层 利益相关方参与 服务的改进性 知识与能力建设 社会发展 贫困人口收益 化石燃料利用变化 水使用变化 自然环境变化 环境改善 土地资源变化 就业变化 微观经济效率 地区经济影响 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 技术转移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88 清洁发展机制(CDM)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综述 Table 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indexes system of CDM projects[3] 表2. CDM项目可持续能力指标体系[3] 目标层 系统层 变量层 资源效益 减排效益 环境系统可持续性 生态效益 先进性 适宜性 技术系统可持续性 可获得性 经济成本 经济效益 经济系统可持续性 资金流动 相关性服务就业 居民生活改善 CDM 项目可持续发展 能力 社会系统可持续性 知识与能力建设 3.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对CDM 对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有一部分是定性或 半定性,也有部分完全定量化的,评价方法总结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南南北矩阵评价工具 该可持续影响评价工具是由南非的非政府组织 South-South-North(SSN)开发。该SSN 评价工具主要 包含合格性初选、可持续发展指标筛选、可行性指标 筛选、指标分级、基线设定以及评价等关键步骤。该 方法要求每个指标的分级评价结果对应于区间[–3, +3],+3 代表 CDM 对可持续发展有非常积极的贡献, 0表示与基线相比没有变化,–3 表示对可持续发展产 生重大负面影响[4]。另外该方法还要求CDM项目必 须对可持续发展的所有指标都有积极贡献才算合格。 该方法没有对各指标设定权重,结果只是将各个指标 简单相加。 3.2. 部门排名方法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与印度能源资源研究所采 用该方法,通过设定九个不同指标对印度的 CDM 项 目进行了评估,由政府官员和研究人员投票决定可持 续发展各效益的权重,最终依据可持续发展总效益的 不同对各部门的CDM项目进行排序[5]。这种方法的 主要缺点是定量性差,除了减排成本指标之外,几乎 没有其他定量指标;而且排序只是在各部门内进行, 不同部门之间仅就减排成本进行对比排序。 3.3. 黄金标准方法 这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设立的标准,目的 是鉴别出高质量的CDM 项目,为其颁发“黄金标准” (GS)标识。该标准的重要前提是在其他核查与要求中 对CDM 项目可持续发展影响进行评价。要想得到这 个标识,项目必须在经东道国政府批准后,通过黄金 标准的检测。 目前黄金标准主要适用于可再生能源、需求侧能 效以及一些能源替代类 CDM 项目。黄金标准通过以 下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极大促进 CDM 对于可持续 发展的贡献:一是坚持最佳的环境影响评价,依靠地 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而非仅仅项目开发商和当地政 府的参与;二是明确的公众参与过程;三是设置“可 持续发展矩阵”,即首先将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分解 为一系列环境、社会、经济和技术指标,然后就各类 指标体系评价项目的绩效,最后只有当项目在每一类 指标上都具有正的效益时,才视为满足黄金标准的要 求。利用该黄金标准方法进行评价时,对数据的质量 要求比较高,在现实中比较难以实现,这可能也是很 少有 CDM项目通过黄金标准认证的原因之一。不过, 经过黄金标准评价认证的 CDM 项目,其 CERs 在国 际碳市场上的售价通常较高[6]。但另一方面,也有批 评认为黄金标准易使普通CDM 被贴上“脏”的标签, 反而不利于刺激CDM 生产力[7]。 3.4. 多属性评价方法(MATA-CDM) MATA-CDM 是瑞士联邦技术大学与实际可持续 发展工商理事会、国际排放贸易协会合作开发的 CDM 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方法。乌拉圭、印度、南非等国的 个别 CDM 项目曾使用该方法进行实践。该方法的主 要内容是设立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内容的可 持续发展指标体系。MATA-CDM 方法的特点是强调 基线选择,满足了相对衡量的要求;强调不同利益相 关者的参与,评价过程透明,保证了评价结果的有效 性;强调权重选择和科学性获得,满足了对偏好调整 的条件;强调对所有指标加权得出综合结果,满足了 整体性的要求[8]。多属性评价方法应用通常包含五个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89 清洁发展机制(CDM)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综述 步骤:构建属性层次树;定义效用函数;将偏好转化 为权重;描述备选项;加总效用值。鉴于不同国家对于 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以及它们选用的可持续发展 衡量标准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针对不同国家需 要构建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也会有所区别。 3.5. 多目标决策 多目标决策方法是从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发展起 来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决策分析是在系统规划、设 计和制造等阶段为解决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在若干可选的方案中选择和决定最佳方案的一种分 析过程。多目标决策问题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目标 间的不可公度性,二是目标间的矛盾性。目标间的不 可公度性是指各个目标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因此也 难于进行比较,一般只能根据多个目标所产生的综合 效用去估量;目标间的矛盾性是指如果采用一种方案 去改进某一目标的值,可能会使另一目标的值变坏, 不能达到改进的目的。由于多个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和 不可公度性,因此不能把多个目标归并为单个目标, 不能使用求解单目标决策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多目标 决策问题[9]。 多目标决策理论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评价问 题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借鉴,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 社会、环境等各个各方面是一个典型的多目标问题, 多目标决策理论作为应用数学和决策科学的一个交 叉分支学科,它的任务就是研究多个数值目标的最优 化问题,因此,多目标决策方法当然地成为清洁发展 机制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本方法[9]。 另外,前面提到,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中,对不 同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是进行评价的重要部分。进行 权重分配的方法有很多,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 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等。一 般来说,在方法的具体使用上,会根据需要使用一种 方法或综合使用两到三种方法,如层次模糊评价法就 是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两种方法的综合。 在指 标体系当中,各指标的重要性和贡献率大小要通过其 权重得到体现。在实际应用当中,评价因子权重的确 定一般选用或组合以下几种方法。 3.5.1. 层次分析法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 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 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 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 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 法,称为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 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投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 的层次结构,然后得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 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 权重,最后再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择方案对总 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 这里所谓“优先权重”是一种相对的量度,它表明各 备择方案在某一特点的评价准则或子目标,标下优越 程度的相对量度,以及各子目标对上一层目标而言重 要程度的相对量度。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 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而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 述的决策问题。其用法是构造判断矩阵,求出其最大 特征值。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即为 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某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 性权值。 3.5.2.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是借助模糊数学的一些概念,对实 际的综合评价问题提供一些评价的方法,具体地说, 模糊综合评价就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引用模糊关系 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 化,从多因素对被评价是无理数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 评价的一种方法。模糊综合评价作为模糊数学的一种 具体的应用方法,最早是由我国学者汪培庄提出的。 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先按每个因素单独评判,第二 步再按所有因素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特点 在于,评判逐对进行,对被评对象有唯一的评价值, 不受被评价对象所处对象结合的影响。这种模型应用 广泛,在许多方面,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实用模型取 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0]。 3.5.3.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法是为了克服专家会议法的缺点而产 生的一种专家预测方法。在预测过程中,专家彼此互 不相识、互不往来,这就克服了在专家会议法中经常 发生的专家们不能充分发表意见、权威人物的意见左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90 清洁发展机制(CDM)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综述 右其他人的意见等弊病。各位专家能真正充分地发表 自己的预测意见。 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 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 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 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 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这 种方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较为可靠。表 3整理了不 同文献对于各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情况。 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到,在权重分配方法的选择 上,基本上采用问卷调查、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经验判断来决定权重, 因此,在权重分配上导致社会、环境和经济三要素重 要性不尽相同。有的是社会和环境重要,有的是经济 重要,有的是环境最为重要。所以,给指标体系分配 权重上面一方面要加大问卷的数量,扩大问卷范围, 改进问卷质量,向真正有名望和资质的专家咨询,保 证权重分配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权 重分配方法的研究,进一步削弱分配中主观因素的影 响,提高权重分配的准确性。 在定量研究方面,使用多属性效用评价模型或其 改进模型较为多见。如运用多目标决策理论建立评价 模型,或根据提出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原则,基于 系统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综合分析可以看到,这 几种评价方法很相似,都属于多标准决策方法的不同 分支,都是通过把目标逐层分解直到可以用来衡量的 指标为止。 4. 技术转移评价框架 实际上,在 CDM 的发展目标中,技术转移是非 常重要的一个衡量要素,通过 CDM 项目的实施使技 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对提高发展中国参与和应对气 Table 3. Weight distribution of the program of evaluation indexes system 表3. 各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方案 不同评价体系 社会进步 环境改善 经济发展 张树伟体系[2] 0.4 0.2 0.4 陈坤体系[9] 0.216 0.375 0.409 冯相昭体系[6] 0.25 0.43 0.32 储诚山体系[11] 0.35 0.35 0.3 宋春艳体系[12] 0.327 0.36 0.413 候变化的能力至关重要,对发展中国家行业整体的减 排和发展应该起着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这是发展中 国家参与 CDM 开发的重要目标,也是 CDM 机制本 身发展的初衷之一。技术转移在 CDM 的评价中也常 常作为一项单独内容来进行。在技术转移的指标分配 方面,各位学者基本上把技术转移指标放在经济发展 的系统层里,但是也有把技术可持续性单独列为一个 系统层加以强调。 在IPCC 有关技术转移的方法和技术问题的专题 报告中,将“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 sfer)定义为: 为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在包括政府、私人部门团体、 金融机构、非政府间组织(NGOs)和科研机构在内的利 益相关者之间进行知识、经验与设备流输入和输出的 一系列活动过程。这一定义涵盖了硬件、软件、信息 和知识等在某个国家内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 间的输入和输出过程[13]。 单独对于技术转移效果的评价,国内外学者已有 很多研究。对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和效果评价的指标 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不断深化。薛敏认为技术转 移可以理解为实体技术、科学知识等系统知识从技术 原体转移到技术受体的选择、使用、消化吸收的动态 过程,它是技术率先创新者主动采取行动与技术接受 者共同采取行动的结果[14]。主要涉及到 6方面要素: 技术供方、技术受方、转移对象、转移中介机构、转 移渠道和转移环境等。并提出了技术转移效率评价的 5个指标: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市场与 经济的发展、机会成本、人力成本以及政府奖励。这 5个指标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别对技术转移效 率进行评价的,转移数量和机会成本指标反映的是技 术供方的内部效率,人力资本指标和市场与经济发展 指标则主要是从技术接收方以及社会效益的角度来 考虑,而政府奖励则来自对外部环境的考虑。谢伟等 提出了一个可用于评价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效果 的理论框架。他认为主要有六个因素影响外商直接投 资的技术转移效果,它们是技术输出者、技术接受者、 政府、技术、转移障碍和转移渠道。外商直接投资的 技术转移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四类:激励效果、节约效 果、溢出效应和外商投资的负效应[15]。 但是对于 CDM 项目对技术和知识转移的贡献评 价研究相对较少。评估的主要方法归纳为两种:一种 是模型和情景模拟,常用的是一般均衡模型;另外一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91 清洁发展机制(CDM)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综述 种最为常用的方法是分类统计法,就是将某一时段内 注册的或处于审批过程中的提到技术转移内容的 CDM 项目设计书(PDDs)进行分类统计,区分项目的 规模、输出和输入的技术类型以及国别等特征信息。 由于受到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学者最常采用的是后 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缺陷,就是技术转 移的效果仅凭借项目设计文件(PDD)的陈述,项目实 际运行过程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效果如何,并没有 综合全面的反映出来。而且每一类型 CDM项目对技 术转移的贡献效果没办法相互比较。Schneider 等人发 展的一个以已有文献为基础的分析框架,在刻画技术 转移特征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可用来综合评价 CDM 项目对技术转移的贡献[16]。全面评估技术转移的特 征,需要考虑技术转移的维度和技术转移的质量两方 面。技术转移的维度又包括地理维度、技术维度和公 司维度;另一方面,Mansfield 将“技术转移的质量” 定义为这些技术转移可以提升接受方技术认知和使 用这些知识来应用和创造新技术的能力;技术转移的 质量包含技术的类型和交易结构两方面[17]。 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 CDM 项目的自 身特征和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这里我们从技术输出 方、技术特征和技术接受方三个方面来综合一个关于 评价技术转让贡献的指标体系(见图 1)。 综合考虑 CDM 项目中技术转移涉及到的众多要 素,较为详细的指标体系设计见表 4。 上述选取指标体系的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来考量,可以用来评估某一类项目的技术转移效果, 并方便各类型项目之间横向比较。其计算基本的思路 为,以该类 CDM 项目没有执行前情况为基准线,项 行后的结果与基准线相比较,如果其影响是积极正面 的,则指标赋值为正值,反之则赋值为负值。为了计 Figure 1. Framework diagram of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process for CDM projects 图1. CDM项目技术转移过程框架图 Table 4. Evalf technology 表4. 技术转移效 标体系及其权重 准则层 权重分配 指标层 权重分配 uation indexes system and its weights o transfer 果评估指 技术输出意愿 0.5 技术输出方 0.3 技术特征 0.4 技术接受方 0.3 技术输出能力 0.5 知识/设备价格 0.3 维护费用 0.15 知识/设备先进性 0.4 咨询、维护售后服务 0.15 技术成果转化率 0.3 技术转移率 0.3 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0.2 知识/技术的扩散 0.2 算的简便,所有指标取值范围设定为–1~1。 标对评 估项目类 方的技术转移意愿和能力对最终技术转移的成效有 移技术自身的特征对于技术 转移实施 移实施后,对技术接 受方的正 置:为评价某一类项目的技 术转移效 相关评价指标权重设置的原则是根据该指 型的影响程度大小来确定的。具体说明如下: 1) 技术输出方指标:在CDM 框架下,技术输出 非常大影响。考虑这两个指标同等重要,都分别赋予 0.5 的权重。关于上述两个指标的赋值,主要基于专 家对技术输出方该类型技术的综合考量,进行打分, 赋值范围为 0~1 之间; 2) 技术特征指标:转 的效果也至关重要,包括技术价格、技术先 进性、运行维护费用和售后服务等。按照其对技术转 移效果的影响程度分别赋予0.3、0.4、0.15 和0.15的 权重。四个指标的赋值采用与国际同类技术平均状况 的对比获得,如果价格相对较高或者落后于国际同类 技术平均状况,则赋值为负值;如果相反,则赋值为 正值,赋值范围为–1~1 之间; 3) 技术接受方指标:技术转 面影响程度的度量指标包括四个:技术成果 转化率、技术转移率、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知识 /技术的扩散。按照其对技术转移效果的影响程度分别 赋予 0.3、0.3、0.2 和0.2 的权重。以上指标的确定仍 然是采用专家打分和市场调研的方法来获得,赋值范 围为 0~1 之间。 4) 综合影响权重的设 果,我们还需对于技术输出方、技术特征和 技术接受方三个顶层因素的赋予影响权重。我们认为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92 清洁发展机制(CDM)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综述 转移技术自身特征影响的程度更大一些,因此,分别 赋予 0.3、0.4 和0.3 的权重值。 项目技术转移效果指数(TTI)的得分可以用如下 公式(1)计算: ii j TTI W (1) 其中为第 i个指标得分, i Wi 为第 i个指标的权重, i取值围为 1~10,范 j 为第 个指标对应的顶层因素 权重,j的取值范围为1~3。最终计算结果值越大表明 此类型 CDM 项目对技术转移的促进效果越好。 i 5. 主要结论 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结论 ,各个利益相关方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 面的 合作实施的中国–欧 盟清 对可持续发展贡献衡量标 准上 国DNA 在评价CDM 的可持续贡献时, 对可 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 行管 5.1. CDM 研究表明 期望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国家层面看重项目对社 会的整体促进效应,而企业相对更注重于经济利益。 这使得一些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好处的项目并不能 被有效实施[18],出现了减排量大的项目往往在可持续 发展方面的收益较小的情况。比如天然气或者生物能 源替代化石燃料类项目,环境收益很高,但是在减少 贫困方面的作用很小。在减排成本和可持续性得分之 间的相关性分析上,热电联产、改进锅炉设计、锅炉 替代等 CDM 项目减排成本高,而改善锅炉管理、煤 炭洗选和压制成型方案的减排成本相对较低。虽然这 些减排措施都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污染,但是往往是 减排成本低的,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要大,形成一种 此消彼长的关系。HFCs 分解类 CDM项目对可持续发 展的促进作用还不明显。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减排成 本低廉,但公众却很难接受类似项目的推广。家庭能 效项目的 CERs 很少,且成本高昂,但是当地群众能 从中直接受益。但项目执行方往往倾向于HFCs,N2O 和CH4类项目,因为它们因减排量规模大而单位减排 成本相对较低。另外印度案例研究表明,CDM 项目 也可以在教育、职业培训、综合流域管理、医疗卫生 设施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19]。 由中国和欧盟的相关单位 洁发展机制促进项目(以下简称中欧项目)在其研 究报告“中国 CDM 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 中评价了的 12 个不同类型的 CDM项目,其平均可持 续发展影响度为 0.49。这表明总体上,中国的 CDM 项目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距“议 定书”所规定的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而言,从可持续发展的领域来看, CDM 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主要来自环境保护, 而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相对较小。作为 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中国开展的 CDM 项目是否发 生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转让与其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 结果赋值密切相关联。中国 CDM 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性质、信息可获 得性、规章等有一定关系,与 CDM 项目所在地理区 位没有太大直接关联[20]。 各国在设立 CDM 项目 比较偏向于宏观层次上定性描述。但是经常面临 以下问题: 首先,各 持续的实际定义因东道国对发展优先项目的认 识不同而不同。事实上,不同利益相关者往往所优先 考虑的 SD 的方面也是不同的,比如项目开发方更愿 意获得减排方面的经济利益,而国家和当地居民则愿 意项目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当相关利益者之 间的影响力不平衡时,占相对强势的利益相关者自然 就成为SD 的定义方。其次,非附件一国家在吸引 CDM 投资时存在竞争趋势,从而产生了刺激SD 标准 设置越来越低的动机问题,因为项目减排增量成本与 减排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往往是呈正相关关系的, 对可持续发展水平要求越高,减排产生同样的 CERs 所需要的增量成本也越高,但在碳市场上项目的SD 特性却很难体现CERs 的售价中,因为对于买家来说, 所有的 CERs 不论其 SD 特性有多高,对于他们抵消 自身的减排量义务来说效果都没有任何区别。第三, 在实际评估 CDM 项目的可持续影响时没有单一的普 适的方式或实用的方法学可以使用于任何项目,而不 考虑项目类型和位置[21]。 就中国而言,尽管中国 理办法”中明确了 CDM 项目要促进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要求,但中国政府在“管理办法”中没有明确 设定具体的关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衡量标准和指标 体系,只是其中的一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 利用 CDM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图。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93 清洁发展机制(CDM)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综述 5.2. CDM对技术转移的评价结论 具体来看,在当前 CDM 框架下,通过 CDM 项 目转让的节能减排技术主要 类,分别是解决 温室气体根源、提高能源能 ,解决温室气体 最终归属问题的温室气体封存技术,以及减少碳消耗 的低碳、无碳能源技术 。 技术转移主要与 CDM 项目特征、项目类型和东 道国自身的特征有关。 年,UNFCCC 专家对 4984 份已注册成功或正处于审 (PDD 进行整理,分析在京都 书框架下项目对技 : 总体上来说,项目确实在 程度上促 进了技术 主发电 技术转移的发 在 和 年,所有 化和技术 的发展中国 继续保持这 种势头。 转移。比如较小的人口规模、较低的人均 海外 水平 济障碍,同时技术许 可和 日本、丹 麦和 截 止2 项目不到项目总数的 40%;其次,即使 在P 包括三大 效的技术 [22] 2010 批中的项目设计书 s) 议定 CDM 术转移的贡献问题[13]。主要结论如下 1) CDM 一定 向发展中国的转移,而且随着东道国集团的 成熟技术转移的形式也随之不断变化。调查发现,这 些项目中有 60%包含了技术转移的内容。技术转移率 也因项目类型不同而发生变化,比如 13%的水利项 目、100%的N2O项目、34%的生物质能源和风电项 目、78%的沼气项目、39%能源效率(自)项目和 82%的垃圾填埋气项目出现了技术转移。一般而言, 大型的 CDM 项目都会涉及技术转移问题,而小型项 目则很少涉及技术转移。27%的双边项目和 25%的小 型项目涉及技术转移。 2) 在CDM实施的早期阶段 生概率 要高于近一段 特别是时间。2007 2008 项目中的 39%和36%都包含了技术转移,分别占到 CDM 项目预测减排量的 64%和59%。而这种下降的 趋势在中国、印度和巴西三个国家尤为明显。例如中 国,在 2004 和2005 年审批的项目中有超过 90%包含 技术转移,而在2009 和2010 年仅有 14%的CDM 项 目涉及到技术转移。印度和巴西虽然以很低的比率开 始,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与此相比,其他 CDM 东 道国都以很缓慢的速率下降。而这种技术转移率的下 降趋势与单边CDM 项目的增加趋势有关。随着知识、 设备等的本地 保护意识的增加,技术国际转 移的需求最终降低。这也反映出东道国集团对于 CDM 项目的成熟度增加,重新审视未来技术引入的削减, 以及国内技术扩散的需求成为主导。 3) 目前,对于大部分参与 CDM项目 家, 受大量技术转移,仍然在接而且有望 4) 报告的统计分析显示,在 CDM 项目中很多因 素促进技术 援助、不发达的商业基础设施、低的进口关税、 民主排名靠后和落后的技术能力等因素。因此,研究 认为发展中国可以通过政策极大的影响技术转移率。 5) 造林、生物质能源、水泥、易散性气体、水利、 PFCs 和SF6 以及再造林等项目技术转移率低于平均 ,而能源效率、HFCs、N2O、交通和风能项目的 技术转移率则高于平均水平。 6) 对大量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需求 评价(TNAs), 发现 CERs 的收益有利于克服经 其他协议有利于克服知识产权障碍。 7) CDM项目技术转移来源的多样性。58%的技 术转移来源于以下五个国家:德国、美国、 中国。84%的技术转移来源于发达国家。在发展 中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包括中国台北)、印度、巴西 和马来西亚是主要的技术提供国。德国是家庭能源效 率、风能、N2O降解和 HFC 项目的主要技术提供国。 美国是能源分布、易散性气体、燃料转化、煤矿床沼 气、供给侧能源效率、太阳能、地热沼气密封和垃圾 填埋气的最大技术提供国。日本是自主发电能源效 率、工业能源效率、HFC 和PFC 项目的最大技术提 供国。丹麦是 CO2捕捉技术和生物质能项目的最大技 术提供国。中国是水利项目的最大技术提供国。 另外,也有研究者专门针对中国的 CDM 项目来 评价 CDM 项目对技术转移的贡献。田春秀等选取 008年5月的中国在 EB注册的 202 个CDM项目 开展技术转让问题研究,分析了中国 CDM项目的技 术转让壁垒及原因,并给出了政策建议[23]。研究结果 显示: 第一,单从项目设计文件描述来看,提到有技术 转移的 CDM DD 文件中提到有技术转移的这 40%的CDM 项 目,根据实地调研结果来看,其中约 2/3 的项目只是 设备输出,剩余 1/3是简单的设备运行与维护培训, 没有实现核心和关键技术的运行与维护技能输入,更 谈不上设备的制造技术转移;所谓的“技术转移”只 是技术载体-设备的转移,只能等同于技术和产品贸 易,远远没有实现“发展中国家通过做CDM 项目可 以获得先进技术”的预期目标。 第二,从 CDM 项目类型来看,已有的所谓“技术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94 清洁发展机制(CDM)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综述 Copyright © 2012 Hanspub 95 及简单运行培训的 项目 策 有一 其中,欧盟向中国的技术/设备输出主要 集中 比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基本相当,为 30% 真正实现。 在一定程度上促 进了 制(CDM)及气候公约综合谈判 学核研院, 2000. [2] 张树伟, 下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评 标体系[J]. ng and as- 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 北京: 清 . 模糊算法用于 CDM 项目可持续影 实施与评价研究[D]. 中国石油大 elopment mecha- [J]. 步与对策, r and V. H. Hoffmann. Understanding the 盟清 转移”,确切地说是有国外设备输入 ,主要是非二氧化碳类 CDM 项目,如N2O、HFC-23 煤层气等;对国内节能减排能够产生较大协同效应的 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类 CDM 项目“技术转移”水平 很低,即使有,也只是少量设备输入。另外,同一项 目类型中,“技术转移”状况差异也非常大。 第三,CDM 项目中“技术转移”水平还与企业 经济规模、企业性质、信息可获得性、当地政规章 定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信息获得充分、政策 体系完善地区大企业的 CDM 项目“技术转移”水平 相对较高。 第四,中国 CDM 的技术转让来源国主要是欧盟、 美国、日本。 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电和生物质 CDM 项目, 通过 CDM 项目出口可再生能源设备占到欧盟出口中 国设备总数的 80%。欧盟在能效提高 CDM 项目类型 中技术出口很少,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向中国的出 口。 第五,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 CDM 项目“技术 转移” ~40%,高于印度。但是,菲律宾、泰国和印度等 国正在通过改善国内规章消除壁垒促进技术转移。已 经有一些成功案例。 第六,现有国际机制和国内规章制度下,技术转 让通过 CDM 项目难以 综上所述,通过对已有文献调研发现,在过去的 几年中,大量 CDM 项目的实施确实 技术向发展中国的转移,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 济、社会和环保事业的发展。但 CDM 项目的“技术 转移率”随着项目类型、地域范围和交易模式的不同 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从全球的视角来看,由于 CDM 诞生的先天不足、发达国家私人部门在技术转让方面 的消极态度及东道国企业自身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 等原因,致使其在技术转让的质量和成效上大打折 扣,在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方面没有实现预期 目标。单从我国国内已有的 CDM 项目来评判,多数 学者认为,CDM 项目“技术转移”的水平较低,在 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成效,但是贡献有限。在 未来减排的国际合作和国内实践中,要以对区域可持 续发展为主要目的,认真考虑技术转移和技术进步对 减排项目的贡献。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刘德顺, 马玉清. 清洁发展机 对策研究专题总报告[R]. 清华大 刘德顺. 可持续发展目标 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15(6): 107-111. [3] 徐健中, 陈坤. 论环境清洁项目可持续能力评价指 学习与探索, 2008, 6: 169-171. [4] M. Lenzen, R. Schaeffer and R. Matsuhashi. Selecti sessing sustainable CDM projects using multi-criteria methods. Climate Policy, 2007, 7(2): 121-138. [5] D. Austin, P. Faeth. How muc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we expect from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 overview. In: D. Austin, P. Faeth, Eds., Financ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 m, Washington DC, Wor 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00: 1-12. [6] 冯相昭, 李丽平, 田春秀, 尚宏博. 中国 CDM 项目对可持续 发展的影响评价[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7): 129- 135. [7] A. Michaelowa, K. Tangen and H. Hasselknippe. Issues and options for the post-2012 climate architecture—An overview.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Politics, Law and Eco- nomics, 2005, 5(1): 5-24. [8] C. Sutter. Sustainability check-up for CDM projects: Multi- criteria assessment of energy related projects under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he Kyoto Protocol. Berlin: Wissen- schaf tl i ch e r Verlag, 2003 . [9] 陈坤. 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10] 杜栋, 庞庆华. 现代综合 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1] 储诚山, 陈洪波, 刘伯霞 响评价的研究[J]. 开发研究, 2008, 4: 16-18. [12] 宋春艳. 我国CDM 项目的 学, 2011. [13] UNFCCC.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lean dev nism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to technology transfer, 2003. [14] 薛敏. 技术转移效率的评价指标研究 技术进 2007, 24(3): 120-122. [15] 谢伟.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效果的评价框架[J]. 科学管理 研究, 2001, 19(1): 35-39. [16] M. Schneider, A. Holze CDM’s contribution to technology transfer. Energy Policy, 2008, 36(8): 2930-2938. [17] E. Mansfield.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Forms, resource requirements, and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5, 65(2): 372-376. [18] J. A. Ki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A South African case study. The Journal of Envi- ronment Development, 2004, 13(3): 201-219. [19] S. Sirohi. CDM: Is it a “win-win” strategy for r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India. Climate Change, 2007, 84(1): 91-110. [20]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 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中国 CDM 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R]. 中国–欧 洁发展机制促进项目, 2009. [21] K. H. Olsen.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s contribu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limatic Change, 2007, 84(1): 59-73. [22] 王革华等.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3] 田春秀, 李丽平, N. Lundin 等. CDM 项目中的技术转让: 问 题与政策建议[J]. 环境保护, 2008, 21: 6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