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Vol. 11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70986 , 10 pages
10.12677/CnC.2023.113036

文旅融合背景下黄平泥哨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杨桂花,陈艳丽,杨孝军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3年7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22日

摘要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黄平泥哨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发掘其在文旅融合产业中的附加价值,同时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对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展示与销售、技艺展演、体验和研学等方式,将黄平泥哨纳入乡村旅游中,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泥哨文化。在推动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黄平泥哨的定位,同时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持。其次,整合市场资源,重点宣传和推介泥哨文化,扩大其影响力。最后,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对文旅融合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以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

非遗,黄平泥哨,文旅融合,保护与传承,创新发展

Analysis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Huangping Mud Whistle in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Guihua Yang, Yanli Chen, Xiaojun Yang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History,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ul. 20th, 2023; accepted: Aug. 12th, 2023; published: Aug. 22nd, 202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Huangping mud whistle is integrated with rural tourism, exploring its added value in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dustry, and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By means of exhibition and sales, skill demonstration,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the inclusion of Huangping mud whistle in rural tourism is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mud whistle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positioning of Huangping Mud whistle and obtain the support and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 Secondly, we integrate market resources, focus on publicizing and promoting the mud whistle culture, and expand its influence. Finally, we pay attention to talent training,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nd introduction of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sustainability.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uangping Mud Whistle, Cultural and Tourist Integratio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整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组建文化和旅游部。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挂牌,标志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的开启。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和旅游互相依存,特别是在旅游产业新常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旅游彰显文化价值,赋予文化动能,文化与旅游融合可消解我国旅游发展中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落实好十九大精神。因此,“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1] 。

民族民间手工艺品是根植于当地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语言方式等的工艺品。黄平苗族泥哨是苗族文化的标志,制作工艺简单却兼具复杂之美,具有审美和收藏价值,吸引了学者和欣赏者的关注。笔者通过查找文献和书籍,深入了解黄平泥哨的发展现状,并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提出了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模式和发展策略,以期对黄平泥哨的传承和发展有所启示。

2. 文旅融合背景下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发展机遇

(一) 非遗融入旅游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无形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范围包括口头传说、表演艺术、节日风俗礼仪、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技艺等。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新时代的到来,通过颁布相关指导意见和地方性指导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得到了支持和发展。将非遗项目融入旅游体验,让游客从中感受我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变迁,同时吸引着游客前往景区游玩。这不仅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也实现了非遗的传承和传播 [2] 。

黔东南州黄平县积极探索以“非遗体验”为核心的旅游景区模式,将黄平泥哨非遗产品融入到黔南第一洞天飞云崖旅游景区,这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 旅游项目支撑非遗项目发展

相较于其他文化形态,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发展具有特殊性。旅游项目的开发为非遗提供了更好的体验感和体验空间,为传统传承模式注入新的活力和吸引力,使游客在参观、参与、体验中获取文化知识,并激发非遗传播的新活力。通过旅游产业的开发,非遗项目以全新的面貌和方式展现给游客,满足他们的感官需求。游客通过体验非遗旅游项目,能够深入了解非遗项目与当地的民俗、民风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非遗传播的责任感,并积极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传播中。

3. 黄平泥哨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 黄平泥哨的发展历程

黄平苗族泥哨(简称“黄平泥哨”),在当地方言中也被称为“泥叫叫”或者“哨子”,是在20世纪初由黄平县旧州镇的苗族老人吴国清在陶制品基础上进行创新而来。黄平泥哨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轻纺工业志》中有关于此的记载:清代嘉庆年间,江西陶工钟和明在黄平旧州石牛寨进行了泥哨等玩具的研制 [3] 。

民国初,吴国清就开始学习和制作泥哨,在传统手工技艺基础上对其改革和创新,哨体下部留有吹气孔和回气孔,泥哨就可以吹出动听的响声,有了哨子的功能,形成现在人们所知的黄平泥哨。在《黄平县志》中也有记载,黄平泥哨是由旧州石牛寨勇村苗族手工艺人吴国清在泥塑和陶塑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而来的作品 [4] 。

黄平泥哨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知名度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提高。1982年,吴国清的泥哨作品在北京展出,并被收藏在美术馆中;次年,一位法国人购买了吴国清的泥哨,并在巴黎展出;1984年,黄平泥哨在中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展销会上展示;同年,中央美术学院请吴国清先生去演示制作泥哨的过程 [5] ;1993年,黄平县被称为“泥哨艺术之乡”;2006年,黄平泥哨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2008年,黄平泥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黄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泥哨)之乡” [6] 。

现今黄平泥哨在各地展览和参赛中备受关注,并获得越来越多的奖项认可。

(二) 黄平泥哨的艺术特色

1) 外型方面

黄平泥哨注重在外观上达到一种介于相似和夸张之间的效果,尤其是在泥哨作品的头部特征上。头部的表情和神态各具特色,形态各异,而身体的处理则相对简单。黄平泥哨的传承人中,吴国清的作品形象抽象、夸张、变形;王登书在吴国清的基础上发展,并将黄平泥哨远销国外并在国外展出;陈应魁的作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变,更符合一般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认知。黄平泥哨在十二生肖图案中,如野猪,头部与身体的比例为3:1,突出了野猪的小眼睛、长嘴和尖獠牙,但只有三只脚 [7] 。泥哨在虎的形象上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态,如卧虎、跳涧虎、下山虎、怒吼虎、扫尾虎、扭头虎、打撑虎、滚地虎等多种种类 [8] 。

2) 绘彩方面

黄平泥哨通常以黑色作为底色,然后手工艺人会使用红色和绿色为主要颜色,辅以黄色、白色和蓝色等色彩,创作出色彩鲜艳且典雅的泥哨作品。对于在苗山出生的手工艺人来说,每种颜色都有至少一个特定的寓意。红色象征着荣华富贵,黄色代表五谷丰登,蓝色意味着晴朗和和煦的天气,紫色则代表着富有和繁荣。

3) 外饰方面

黄平泥哨的外饰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了独特的工艺风格。它采用传统的刺绣、挑花和蜡染等图案作为装饰,不仅展示了民族民间的特色,还包含浓厚的农耕气息。例如,牛角上涂成玉米棒,牛耳上涂成玉米叶、麦穗、茄子、白菜等农作物,牛尾上则涂成谷穗等农田的图案。通过这些艺术装饰,可以看出劳动人民对牛的热爱和崇拜之情。

(三) 黄平泥哨的文化内涵及价值

1) 十二生肖文化内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登书在其师傅的泥哨作品基础上设计了十二生肖泥哨,这些泥哨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和创意美。他将泥哨文化与生肖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富有寓意的作品。在这些泥哨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体内容如见表1

Table 1. The meaning of the Huangping Mud Whistle of the twelve zodiac signs

表1. 十二生肖黄平泥哨寓意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与拍摄2023年5月1日摄,原件尺寸7*6 cm。

2) 美学价值

黄平泥哨注重简约的形式,不过度强调细节,但却能生动地表现出各种动物的神态和形态,将精神和形象完美结合。它们富有内涵,独具韵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5] 。这些泥哨作品也体现了泥哨手工艺人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智慧,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民族历史的敬畏。通过传承民族文化,泥哨艺人以自己的方式延续了民族传统。

泥哨多以动物为主题,涵盖了天空飞行、地面奔跑、水中游动、树上攀爬等各个方面。手工艺人们还根据民族历史等背景自己构思创作,形形色色的动物形象应有尽有。每种动物都有独特的特点,甚至同一种动物也有多种不同的形态,如猴子就有50多种型态,虎有20多种,鸟类则有30多种。泥哨艺人们运用夸张、变形和写意的手法,突出动物的特殊部位,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使得每个泥哨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3) 收藏价值

黄平泥哨的色彩和图案受到当地苗族妇女的紫色衣裙、刺绣、挑花和蜡染的启发,展现出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刻印在泥哨身上的装饰图案。这些泥哨作品装饰着青草、谷穗、南瓜、茄子、玉米、向日葵、老鼠等图案,每种图案在不同类型的泥哨上都具有不同的寓意。

例如,猫头鹰的图案中使用老鼠作为花纹装饰,因为猫头鹰是捕食老鼠的动物,将老鼠图案装饰在猫头鹰身上,旨在提醒人们应当保护猫头鹰这种有益的生物。再如牛的泥哨,将牛的两只角塑造成玉米棒的形状,将牛的耳朵塑造成菜叶的形状,牛的头顶还印有向日葵图案,而牛的腿部、背部、腰部和胸部则用西红柿、茄子和麦穗等装饰。这是因为劳动人民的生活离不开牛的辛勤耕作,人们所得到的食物、衣物和用品都要依赖牛的贡献。

黄平泥哨的色彩和图案富有创意,借鉴了苗族妇女的传统艺术元素,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展现了对动物和劳动的尊重和敬意。这些特点使黄平泥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 [9] 。手工艺人对每个泥哨作品的装饰都别具心思,使每个泥哨都拥有高度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4. 黄平泥哨的保护与传承状况

(一) 创建飞云崖泥哨基地,坚实载体

1986年,为了更好地传承黄平泥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县文化局在飞云崖附近的一个三合院内建立了苗族泥哨传习基地,供传承人传授技艺和培养徒弟。该基地提供了一个安置传承人和学习的场所,有利于促进泥哨产业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由于基地靠近鸡血泥的原料产地,黄平泥哨的创始人吴国清开始在这里制作泥哨并传授技艺。其中,王登书和陈应魁两位传承人的泥哨水平较高。目前,陈应魁仍然留在飞云崖的泥哨基地,致力于制作、保护、传承和发展泥哨,并努力寻找和教授更多的传承人。这一举措为黄平泥哨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 培养非遗泥哨传承人,继承保护

黄平泥哨在吴国清的传承下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并为泥哨的后继传承人提供了一定的保障。1986年起,吴国清在飞云崖传习基地培养了数十名传承人,让他们学习并掌握这门技艺。徒弟们在学习技艺之后也会继续传授给其他传承人,确保技艺的传承不断延续。

众所周知,天赋是学习一门技术的重要因素,没有天赋是很难获得成就的。在吴国清的门下徒弟中,与吴国清水平相当的徒弟寥寥无几。在装饰方面,徒弟们的纹饰比师傅少,颜色更加鲜艳,显得有些庸俗和花哨。而在泥哨的神态上,吴国清注重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表现,而徒弟们则更加注重泥哨的细节,但却有些缺乏精气神的表现。

目前,被公认为水平较高的传承人有王登书、陈应魁以及吴国清的二儿子吴天河。他们在泥哨制作方面展现出了出色的技艺,并得到广泛认可。这些传承人的存在为黄平泥哨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见表2

(三) 人选国家级非遗目录,获得新生

民族民间手工艺品是手工艺人通过智慧和技艺创造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这些传统手工艺技术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它们了解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10] 。黄平泥哨作为黄平地区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1982年,黄平泥哨被赞誉为具有独特特色的手工艺品,而2008年则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都纷纷收藏了黄平泥哨,进一步推广了其知名度。黄平泥哨的认可和收藏,彰显了其作为重要文化遗产的地位,也为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

Table 2. The main inheritor of Huangping Mud Whistle

表2. 黄平泥哨主要传承人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5. 黄平泥哨与旅游业融合新模式

(一) 展示与售卖

在文旅融合模式中,民间手工艺品的销售主要分为直接销售和转化为文创产品进行销售两类。直接销售适合对传统手工艺品喜爱的消费者,满足收藏者对原汁原味作品的需求,同时继承了民间手工艺品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旅游业的文化氛围。例如,黄平飞云崖景区展示和销售的黄平泥哨吸引了泥哨爱好者和收藏者前来购买传承人制作的泥哨。而文创产品则是通过提取传统手工艺品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如图纹、材料、造型等创新设计,衍生出符合现代日常生活需求和时代发展需求的产品。比如,黄平泥哨手工艺品可以将图案和样式印在服装、书本、手机壳、文具等物品上,形成文创产品。这种方式更能迎合人们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趋势 [12] 。

(二) 技艺展演

为了与旅游融合并丰富旅游内容,民间手工艺品可以通过活态的技艺展演来展示制作过程。最有效的方式是将手工技艺的制作流程以多种形式展示给游客,例如在民族博物馆、旅游景区的大屏幕或非遗基地宣传片中展示。这样可以还原非遗手工技艺的制作过程、文化内涵、起源发展以及传承人的背景等,提高人们对手工艺品的认知。通过这种方式,民间手工艺品可以在传承和发展方面找到一条活态的道路 [13] 。另外,景区中进行手工艺人的现场制作展示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手工技艺,并以大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举例来说,黄平飞云崖景区的泥哨基地会定期组织传承人展示黄平泥哨手工艺品的现场制作过程。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黄平泥哨的制作流程,了解泥哨的文化内涵。他们可以在观看制作过程的同时了解黄平泥哨的原料、制作流程、使用颜料和工具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有机会购买制作好的黄平泥哨。这种现场制作展示能够更好地将手工艺品的魅力呈现给游客,并加深他们对黄平泥哨的兴趣和了解。

(三) 体验与研学

体验与研学是文旅融合中连接游客与手工技艺的重要纽带。通过教学和娱乐的形式,向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展示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历史和制作流程,提升他们对手工艺品制作流程的兴趣,进一步创新文旅融合的新模式。比如黄平飞云崖的泥哨基地举办的研学活动,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泥哨的制作流程、选材和绘画图案等。

泥哨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选泥、加工、捏制、煅烧、上色、上漆六个关键步骤。虽然看起来简单易学,但实际上每一步都非常考究,制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捏制出形态生动、煅烧适度、上色精准的作品。然而,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求并不那么高。经过观摩学习后,初学者也能够轻松上手。游客可根据泥哨形式进行临摹练习,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捏制和上色的二次创作,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在制作过程中,游客能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并渐渐了解泥哨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体验和研学活动,游客不仅能亲身参与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还能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民间手工艺品的文化价值。这种形式的活动提供了互动性和参与感,为游客创造了与手工艺深度互动的机会,丰富了文旅融合的体验内容。同时,也在促进手工艺品的传承与创新的同时,提升了游客的文旅体验。

6. 文旅融合背景下黄平泥哨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 准确定位,落实资金及政策保障

政府在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创新发展与保护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的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扶持、政策保障和人才引进对于黄平泥哨手工艺品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该增加对黄平泥哨手工艺品的投入,包括资金支持、政策制定以及引进相关人才。例如,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在校园中培养黄平泥哨专业老师,创建泥哨协会,建设培训基地等,政府需要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作为当地的文化名片,黄平泥哨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将其打造得更加强大和有影响力。

同时,政府还需要进行黄平泥哨的宣传引导工作,但需以市场为主体,做好自身服务范围内的工作,既不越界也不懈怠。手工艺品只有传播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并将工艺品文化带到各地,才能具有真正的价值和实用性。而学者和专家在黄平泥哨旅游开发和保护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可以为其提供理论指导,并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学术支持。政府、学者和专家的共同努力将促进黄平泥哨的发展和保护,使其在文旅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 整合市场,推动泥哨的产业化

黄平泥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只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泥哨的发展将能为黄平地区带来经济和旅游业的繁荣。在开发过程中,以市场为主体,不断创新,突出本地特色,打造高品质的产品,积极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新产品。同时,广泛收集市场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对黄平泥哨进行创新、改革和发展,将地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应走品牌发展之路,建立起一条龙的产业链,将黄平泥哨产业打造强大和有影响力。通过这些努力,黄平泥哨将能更好地发展壮大 [14] 。为了使黄平泥哨更好地进入市场,首先应积极进行大胆创新并主动进军市场,避免被动地处于不利地位。除此之外,传承人制作的黄平泥哨应通过线下市场、网络市场和收藏市场等渠道在国内外进行销售,以扩大销售量。以下是几种增加黄平泥哨销量的方式:1) 线上宣传:利用抖音、淘宝、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线上宣传。传承人可以通过召开记者会或举办相关活动来扩大黄平泥哨的影响力;2) 与旅游社合作:与各大旅游社合作,通过旅游景点进行销售。可以在旅游景点设立泥哨制作基地,让游客亲手制作泥哨,使其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3) 扩大产业链:借助其他方式来扩大产业链,推广销售渠道。

通过以上措施,黄平泥哨将能够更好地进入市场,提升知名度并吸引更多消费者 [15] 。

(三) 人才培养,推动可持续性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依赖于传承人的努力,但在当今情况下,许多非遗面临着缺乏后继人才的问题,传承人的流失和老龄化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 [16] 。传承人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同时也是其代言人和民族文化的代表。如果传承人发生意外或转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会失去传承,因此保护和发展非遗传承人至关重要。

首先,在传承人的生活方面,应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可以适当提供补贴,让传承人能够安心传承黄平泥哨,并教授其他人学习手工艺技巧;其次,在传承渠道方面,应培养年轻的传承人。同时,应坚持师徒传承的方式,并采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开设高校培训课程、非遗培训班,将非遗课程或专业纳入学校课程中,以培养高水平的非遗传承人。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确保黄平泥哨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17] 。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可以对想学习泥哨技艺的学员进行教授。一旦学员掌握了基本技艺,他们可以继续在传承人开设的工厂里学习更深层次的技巧。这样一来,他们可以成为下一代传承人,将泥哨的非遗产业传承下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实现一传十,十传百,从而确保黄平泥哨非遗产业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保障。

7. 结语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民间手工艺品参与其中所要注意的重点。我们需要从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化和整体化的设计。同时,还要注重挖掘手工艺品的生活美学和文化内涵,强化旅游体验的深度。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民间手工艺品的重要性,并且关注它们在当代生活中展现出的独特文化特色。这样能够深刻体现民间手工艺品所在地的丰厚人文底蕴和地方特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彰显手工技艺对现代人品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

黄平泥哨已经有几十位从业者,其创造的价值已经超过了百万。为了重新发展和保护泥哨手工艺品,黄平县积极组织各种民族民间工艺品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展览会、展销会和博览会,通过宣传文化属性,不仅提升了泥哨的知名度,还带来了经济利益,推动了泥哨产业链的发展。然而,黄平泥哨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政府、相关传承人和社会群众共同参与,努力促进民族手工艺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在传承和发展方面,笔者提出以下四点思考:首先,在挖掘和发展民族手工艺品时,应特别注重其文化内涵,保留其原有的精华和特色,避免让少数民族文化失去其独特性而变得平庸;其次,在利用和保护手工艺品时,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任意提高产品价格或者销售劣质产品,这样不仅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也对手工艺品的传承和保护产生不利影响;第三,在传承和培养方面,应全面传授制作技艺给后继传承人,但同时不应随意改变手工艺品的民族特色,要保留其原汁原味;最后,手工艺品的传承不能只关注短期效益,而忽视了传承的本质。应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实现传统手工艺品的持续繁荣。

文章引用

杨桂花,陈艳丽,杨孝军. 文旅融合背景下黄平泥哨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Analysis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Huangping Mud Whistle in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J]. 国学, 2023, 11(03): 224-233.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3036

参考文献

  1. 1. 张帆, 沈佳悦.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研究——以青阳纸扇文创产品设计为例[J]. 湖南包装, 2022, 37(1): 65-68.

  2. 2. 王晨, 王媛, 编. 文化遗产导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3. 3. 饶有生, 编.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轻纺工业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

  4. 4. 陈昭令, 李承栋, 编. 黄平县志[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

  5. 5. 毕钰. 黄平泥哨的文化发展历程[J]. 参花(上), 2015(6): 129.

  6. 6. 杨德. 试论黄平苗族泥哨的艺术特色及价值[C]//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0: 156-157.

  7. 7. 王莹莹, 李正安. 贵州黄平苗族泥哨的艺术特色及制作工艺[J]. 装饰, 2016(3): 106-108.

  8. 8. 晓然. 黄平泥哨[J]. 中国工会财会, 2016(12): 54.

  9. 9. 刘健. 民间美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开发应用——以黄平泥哨系列音响造型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10. 10. 毕钰. 黄平泥哨传承价值[J]. 参花(上), 2015(13): 132.

  11. 11. 杨昌安, 葛文静, 邓卫霞, 王前线, 叶天松, 李建勇. 电子商务+贵州省黄平县民间手工艺品苗族非遗“黄平泥哨”的发展前景探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21): 313.

  12. 12. 张新悦. 黄平泥哨包装设计创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大学硕士论文, 2019.

  13. 13. 周莲莲.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文化传承模式探析——以黄平县为研究个案[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民族大学, 2012.

  14. 14. 吕海梅, 陆虹.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创新与保护发展路径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39): 119-123.

  15. 15. 龙叶先. 贵州传统手工艺品产业化问题及政策构想[J]. 民族论坛, 2012(8): 104-107.

  16. 16. 宋俊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J]. 江西社会科学, 2006(1): 33-37.

  17. 17. 王莹. 关于手工艺品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7(11): 34-3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