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0  No. 06 ( 2020 ), Article ID: 36012 , 9 pages
10.12677/AP.2020.106087

The Effects of Postgraduate’s Sense of Research Gain on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 and Research Stress

Jian Yang, Yongjin Chen, Chaohua Dong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ng

Received: Apr. 28th, 2020; accepted: Jun. 2nd, 2020; published: Jun. 9th, 2020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postgraduates have been regarded as high-quality talent in our country and for this reason improving postgraduates’ research-related ability has always been a critical par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That is also exactly why the research-related outcome produced by them always was applied to measure their R&D ability. But recent studies did not reveal the feeling and demand of postgraduates when they participated in research-related activities. So,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316 participants, this study confirmed that the objective cognition of acquirement and value identification are two main components of postgraduate’s sense of gain, and postgraduates who hold a higher and more actual sense of research gain are usually willing to voluntarily share thei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with others but unlikely getting too stressed during procession of a certain R&D project. Thus, we advocated that the school, the tutor and parent should help postgraduates to build good research-related cognition and give them support to improve their sense of gain.

Keywords:Sense of Research Gain,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 Research Stress, Postgraduates

硕士研究生科研获得感对知识共享意愿、科研压力的影响

杨剑,陈永进,董超华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0年4月28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2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9日

摘 要

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一直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内容,而科研能力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其科研产出上。在科研产出过程中,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与感受尚不清楚。本文对316名被试者进行测查,发现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获得感包含客观获得认知和价值认同两成分,且科研获得感高的个体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知识共享意愿强,科研压力低。因此,学校、老师和家长应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认知,并给予其支持以提高科研获得感水平。

关键词 :科研获得感,知识共享意愿,科研压力,硕士研究生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当今世界,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发展起到愈加关键的作用,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的硕士研究生,国家对其教育过程及结果保持高度关注。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科研项目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中,主要体现在科研工作产出上(王树涛&毛亚庆,2013)。因此,在硕士研究生科研产出过程中,关注其科研相关的需求与感受,对于提高硕士研究生群体的科研能力,进而提高其产出十分重要。而当下,不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认知与行为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因无法认识到科研工作的价值意义,无法获得外部支持而厌倦科研工作,消极对待科研工作等(王树涛&毛亚庆,2013)。因而,对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认知、态度与行为进行研究,对完善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此后,针对获得感,学界、政界纷纷开展相关的解读与研究(黄立清,林竹,黄春霞,&刘金虎,2019)。我们认为,获得感可以有效衡量个体的客观获得与主观认知,而硕士研究生科研获得感是硕士研究生对自身从事相关科研活动的价值以及外部支持的认知与评价。我们希望通过分析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获得感,来探究影响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需求与科研行为的影响因素,从而找到完善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提高其科研产出的可行之策。

2. 理论与研究假设

2.1. 科研获得感界定与构成

当前的研究认为,科研效能感是指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对于完成科研任务的自信,以及对自身科研能力和科研管理环境的主观感知(刘成科,王少,&孔燕,2018)。有学者提出用科研效能感来衡量从事科研工作的群体对自身能力以及科研工作的认知(Phillips & Russell, 1994)。并有研究表明科研效能感在个体间表现出差异性(王树涛&毛亚庆,2013),也会影响个体的绩效以及能力(刘延锦&王金鑫,2012;赵西萍&孔芳,2011)。尽管有不少学者使用科研效能感来衡量个体对科研的态度,但是我们认为效能感是一种对自身能力与环境主观认知,不包含对客观获得的评估。基于科研效能感的研究忽视了个体对客观获得的认知,因此使用科研效能感来衡量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认知不合适。

相比于效能感单方面衡量个体的主观感知,获得感不仅包含个体的主观感知,还包含对客观获得的感知。一些学者也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分析获得感构成:例如黄立清认为,获得感的客观方面包含对工作条件、待遇水平主观认知,主观方面包含个体发展、自我实现的认知(黄立清等,2019);而李涛认为,获得感的客观方面包含对物质获得的认知,主观方面包含对精神需求的认知(李涛,陶明浩,&张竞,2019)。因此本文采用硕士研究生群体的科研获得感概念,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分析硕士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获得与认知,以求更全面的研究硕士研究生群体在科研方面的认知、态度与行为。

2.2. 科研获得感与知识共享意愿

知识共享意愿的概念被认为是知识拥有者将自身知识以演讲或文字等可形式化的方式进行传达的愿望(周密,赵西萍,&姚芳,2006)。有鉴于知识作为科研队伍的重要资源,分享知识有助于提高科研团队综合实力,进而提高产出,因此当前很多学者都十分关注科研工作者的知识共享意愿。学者发现很多因素会影响知识共享意愿,例如:何明芮发现知识员工的心理契约与知识分享意愿之间相关(何明芮&李永建,2011);李宪印则发现动机、互惠规范和自我效能正向预测知识分享意愿(李宪印,左文超,杨博旭,&朱法强,2015);周密则将信任列为了提升知识共享意愿的关键因素,并且主张从奖惩制度、文化建设、培训、沟通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来塑造用以提升知识共享意愿的信任(周密,姚芳,&姚小涛,2006)。

可以看出,知识共享意愿受到个体特征、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个体在感知到被信赖、有回报的情况下,产生的主观意愿。而针对知识共享意愿研究的缺陷也很明显:在分析知识分享意愿发生机制时,更多的关注个体价值主观感受对共享意愿发生的影响,而对个体面对外部获得认知关注相对较少。李志宏在科研团队层面进行知识分享意愿研究时指出了充足的外部资源是强知识分享意愿的预测因素(李志宏,赖文娣,&白雪,2012),这给我们带来了启发。我们认为,硕士研究生个体在认为自己获得充沛外部支持,并且认可科研价值时,更倾向于与他人分享知识。所以,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科研获得感显著正向预测知识共享意愿,即个体的科研获得感越强,其知识共享意愿越强。

2.3. 科研获得感与科研压力

科研压力的概念源自压力相关理论,它是从事科研活动的个体在面临一系列繁杂的科研任务时,个体产生的不确定和无法控制的感受,是一种个体对外界情境的认知评价(张永军,廖建桥,&赵君,2013)。翟天临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而学者们研究恰好表明,较大的科研压力会直接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徐灵发现,挑战性科研压力、阻断性科研压力都会诱发高校教师群体的学术不端行为(徐灵,魏彤春,&侯光辉,2013);张桂平发现科研压力导致学术不端行为出现,而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组织支持与学术自尊的影响,启发我们从个体特征与组织因素思考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关系(张桂平&廖建桥,2012)。此外,王仙雅的研究表明,科研压力会引发绩效的降低(王仙雅,林盛,&陈立芸,2013)。当下研究表明,压力可以影响绩效,同时也会导致潜在的学术不端行为。

当前不少研究将科研压力的诱因归于高校的严格要求、科研个体获得不足等外在因素,并且将科研压力视为针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个体反应(李宗波,代远菊,韩雪亮,&李锐,2018),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个体对科研价值主观认知对科研压力的影响。先前的研究表明,科研意愿强的科研工作者科研压力小(秦光耀&殷冬冬,2018),因此,我们认为当硕士研究生个体能够认识到科研工作的意义且认为自己得到充足的外部支持时,会觉得自己科研压力较小,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科研获得感显著负向预测科研压力,即个体的科研获得感越强,其科研压力越弱。

3. 测量

3.1. 被试

本文选取来自重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等多个学校的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作为被试,回收问卷324份,有效问卷316份,有效率为97.5%。其中男性180人(57%)、女性136人(43%);241人(76.3%)来自985院校,48人(15.2%)来自211院校,27人(8.5%)来自双非院校;有19人(6.0%)来自理科专业,111人(35.1%)来自工科专业,31人(9.8%)来自人文专业,138人(43.7%)来自社科专业,6人(1.9%)来自艺体专业,2人(0.6%)来自医学专业,9人(2.8%)来自其他专业,有64人(20.3%)有今后读博的打算,252人(79.7%)则没有。可以看到,被试者涵盖了多个院校不同类型的专业,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 研究工具

3.2.1. 科研获得感

自编硕士研究生科研获得感问卷,结合当前学术界研究成果编制出了问卷的初稿,在先期发放中抽取了部分样本进行验证性调查,确认无误之后继续发放。最后发放的问卷为9题项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在“完全不认同”到“完全认同”的李克特五点量表上作答,1分代表完全不认同,5分代表完全认同,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4,表明量表信度良好。

3.2.2. 知识共享意愿

基于于米改编的知识共享意愿量表(于米,2011),单维度7题项。同样要求被调查者在“完全不认同”到“完全认同”的李克特五点量表上作答,在于米的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0,而在本研究中为0.917。

3.2.3. 科研压力

选自周霏编制的科研压力问卷(周霏,2009),包含单个维度3个题项,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在“完全不认同”到“完全认同”的李克特五点量表上作答,在周霏的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0,而在本研究中为0.844。

4. 结果分析

4.1. 科研获得感问卷编制

我们在研究中使用spss22.0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使用了mplus7.0进行了验证应因子分析。首先,为了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以因子载荷大于0.45为标准,对研究用到的9个项目进行因子分析。所有9个题项均在且仅在单一维度上载荷超过0.45,且题项设置有意义,因此不对题项进行删减。根据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KMO = 0.852,卡方值 = 1225.968 (p < 0.001),表明本研究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碎石图(图1)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2个,累计解释总体变异的63.180% (表1)。

表1展示了提取出的两个因子以及其载荷。因素一主要涉及对于科研活动的外部支持,包含题项“我的老师与学长学姐会给我科研上的指导”、“我的学校给我提供了科研相关的资源,包括实验室、数据库等”、“我的朋友与家人也会给我科研方面的工作提供支持”、“我的同学会给我科研上的帮助,使我可以顺利的进行科研活动”,命名为客观获得认知;因素二主要涉及对科研活动的主观认识与评价,包含题项“我认为从事科研活动会提升我的能力”、“我认为从事科研活动对于我的未来发展是有益的”、“我认为从事科研相关的工作是幸福的与快乐的”、“我相信我可以很好地完成科研任务”、“我相信我的科研活动是有价值的”,命名为价值认知。由此可见,科研获得感主要体现在对客观获得的认知,以及对科研活动的价值认知方面。

Figure 1. Scree test result

图1. 碎石检验结果

Table 1. Factors analysis results

表1. 因素分析结果

表2展示了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从模型拟合度看,CFI拟合优度指数为0.956、TLI为0.937,而RMSEA与SRMR的值均小于0.10说明模型拟合较好,各指标均达到统计学要求,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Table 2. Model fit indexes

表2. 拟合指标结果

4.2. 科研获得感与知识共享意愿、科研压力

表3展示了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性别(R = −0.226, p < 0.05)、年级(R = −0.156, p < 0.05)、读博打算(R = −0.255, p < 0.05)都与科研获得感显著负相关,读博打算与知识分享意愿弱负相关(R = −0.098, p < 0.1),性别与科研压力显著正相关(R = 0.134, p < 0.05)。科研获得感与知识共享意愿显著正相关(R = 0.584, p < 0.01),与科研压力显著负相关(R = −0.237, p < 0.05)。而知识共享意愿与科研压力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R = −0.014, p = 0.404)。

Table 3. Correlations among variables

表3. 相关分析结果

注:*p < 0.1;**p < 0.05;***p < 0.01。

表4展示了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我们采用了进入法多元线性回归,其中,模型1与模型2展示了对知识共享意愿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3与模型4则展示了对科研压力的回归分析结果;模型1与模型3仅添加了人口统计学变量,而模型2和模型4则添加了科研获得感作为自变量。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科研获得感显著正向预测只是分享意愿(β = 0.624, p < 0.01),这意味着科研获得感的强的人更倾向于分享自己的知识;而科研获得感显著负向预测科研压力(β = −0.232, p < 0.01),即科研获得感强的人科研压力的水平较低。模型2有较好的解释效力(R2 = 0.359),而模型4解释效力稍差(R2 = 0.077)。

Table 4.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表4. 回归分析结果

注:*p < 0.1,**p < 0.05,***p < 0.01。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客观获得与主观感受进行科研获得感划分是有意义的,而科研获得感是知识共享意愿的正向预测因素,是科研压力的负向预测因素,因此,假设一与假设二均得到支持。

5. 讨论

本研究提出了硕士研究生科研获得感的概念,进行了硕士研究生科研获得感问卷的编制,并且以硕士研究生为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我们得到了包含客观获得认知与价值认知两个维度的9题项量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科研获得感会影响知识分享意愿与科研压力。

我们沿用了先前学者的观点,认为获得感分为客观主观两个方面(杨景,2016)。相比与科研效能感,科研获得感涉及了个体外部获得认知,因此在今后,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硕士研究生个体科研态度研究时,可使用科研获得感,来描述其外部获得评估与价值认知。在实践层面上,鉴于当下硕士生的培养重心是提高其科学研究素养,核心任务是培养学术能力(张欣&张广慧,2018),我们可以从改善硕士研究生的外部获得出发,比如提供及时的导师指导,对产生科研认知偏差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及时辅导,以及影响其价值认知,通过教育手段使之认识到科研的价值与意义,来改善研究生培养的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高水平的知识共享意愿是建立在被信赖、有回报的基础之上的(雍辉,2016)。而进一步针对研究生群体知识共享意愿的研究认为,研究生的人格因素、研究生的人际关系因素以及知识因素对研究生知识共享的意愿产生显著影响(雍辉,2016)。我们建立了科研获得感与知识共享意愿之间的联系,成功把对科研的客观获得评价,纳入到了影响知识共享意愿的因素当中。基于我们的研究结论,我们认为,当个体喜爱科研工作本身,感知到科研工作的价值并且对未来发展拥有较高的期待,同时能够获得来自学校、导师等多方面客观支持的情况下,更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其他人分享。在实践层面上,考虑到知识共享带来的诸如提高创新能力等一系列好处(方文敏,叶小军,&魏华飞,2016),我们希望提高硕士研究生群体的知识共享意愿。基于本研究,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硕士研究生的外部获得认知,提高其科研获得感来达到这一目的。具体做法除了给予研究生客观支持以外,还可以由导师对其进行鼓励,塑造良好的科研团队氛围,从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获得感,进而增强其知识分享意愿。

我们的研究同样给出了缓解科研压力的途径。由于科研压力会带来科研相关工作者绩效降低、学术不端以及焦虑等一系列不良的后果,许多学者都在探索控制科研压力的有效方法。当下有两类思路,第一,适当控制科研压力,将科研压力造成的负面后果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汪丽丽&郭苏敬,2017);第二,提升个体应对科研压力的能力,例如提高情绪智力,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林培锦&李建辉,2019)。然而,无论是降低科研压力抑或是使得个体更有效地应对科研压力,都无法从根本上应对与日俱增的科研压力。本文的研究说明了个体的科研获得感可以负向预测个体的科研压力,给管理带来了新的启发。在今后的硕士研究生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善个体的科研环境,给予其支持与鼓励,使得硕士生将实现科研任务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为了毕业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这样一来,一方面通过将压力转变为动力,使得个体更多的将压力源视为挑战性压力,而非阻碍性压力,另一方面切实降低个体的科研压力,进而缓解与科研压力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后果。

6.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不足:第一,本文选取了国内部分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进行科研获得感测量,考虑到了硕士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的价值以及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不足,但本研究调查样本量有限,且选取的该群体的研究价值受到质疑。有学者认为博士生在科研工作中的参与程度远超硕士生,且对我国科研水平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赵延东,2008),因此,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扩大调查规模,并选取其他群体开展科研获得感作为对照。第二点,本文从客观获得认知与价值认同两个角度来界定个体的科研获得感,但个体的科研获得可能还包含其他构成因素,有研究表明个体对公平的感知会影响其对工作的评价(张欣&张广慧,2018),这表明公平感知可能作为获得感结构中的一个维度而存在,因此我们考虑,有必要对科研获得感的结构进行进一步探究。

基金项目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提升‘民生三感’的新时代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项目批准编号:18BGL2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新时代民生三感提升与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关系研究”(项目批准编号:2018CDJSK01PT05)。

文章引用

杨 剑,陈永进,董超华. 硕士研究生科研获得感对知识共享意愿、科研压力的影响
The Effects of Postgraduate’s Sense of Research Gain on Knowledge Sharing Intention and Research Stress[J]. 心理学进展, 2020, 10(06): 710-718. https://doi.org/10.12677/AP.2020.106087

参考文献

  1. 1. 方文敏, 叶小军, 魏华飞(2016). 知识共享对研究生创新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研究. 教育与教学研究, 30(11), 81-88+94.

  2. 2. 何明芮, 李永建(2011). 心理契约类型对隐性知识共享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管理学报, 8(1), 56-60.

  3. 3. 黄立清, 林竹, 黄春霞, 刘金虎(2019). 高校辅导员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7(6), 883-887.

  4. 4. 李涛, 陶明浩, 张竞(2019). 精准扶贫中的人民获得感: 基于广西民族地区的实证研究. 管理学刊, 32(1), 8-19.

  5. 5. 李宪印, 左文超, 杨博旭, 朱法强(2015). 虚拟社区条件下研究生知识共享行为研究. 现代情报, 35(3), 42-49.

  6. 6. 李志宏, 赖文娣, 白雪(2012). 高校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管理学报, 9(10), 1495-1504.

  7. 7. 李宗波, 代远菊, 韩雪亮, 李锐(2018). 挑战性–阻碍性科研压力对知识分享行为的影响: 科研角色认同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6(2), 363-366.

  8. 8. 林培锦, 李建辉(2019). 大学教师科研压力对科研绩效的影响——工作满意度、情绪智力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教育文化论坛, 11(1), 130-131.

  9. 9. 刘成科, 王少, 孔燕(2018). 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内生路径——科研自我效能感作用机制初探. 科学管理研究, 36(3), 20-23.

  10. 10. 刘延锦, 王金鑫(2012). 护理学研究生自我效能感对科研能力的影响. 护理管理杂志, 12(5), 326-327+337.

  11. 11. 秦光耀, 殷冬冬(2018).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创新科技, 18(11), 48-50.

  12. 12. 汪丽丽, 郭苏敬(2017).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压力研究. 合作经济与科技, (17), 148-149.

  13. 13. 王树涛, 毛亚庆(2013). 硕士研究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6), 50-53.

  14. 14. 王仙雅, 林盛, 陈立芸(2013). 科研压力对科研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学术氛围与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科学学研究, 31(10), 1564-1571+1563.

  15. 15. 徐灵, 魏彤春, 侯光辉(2013). 科研压力下的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 组织支持的调节效应. 科技管理研究, 33(7), 86-91.

  16. 16. 杨景(2016). 高校女教职工获得感的内隐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教学刊, (4), 251+254.

  17. 17. 雍辉(2016). 研究生知识共享——基于人格因素与人际关系的实验研究. 硕士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18. 18. 于米(2011). 个人/集体主义倾向与知识分享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 知识活性的调节作用. 南开管理评论, 14(6), 149-157.

  19. 19. 张桂平, 廖建桥(2012). 科研压力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组织支持和学术自尊的调节效应. 科学学研究, 30(12), 1781-1788.

  20. 20. 张欣, 张广慧(2018). 场域视角下硕士生学术能力的提升策略. 高教论坛, (12), 96-98+102.

  21. 21. 张永军, 廖建桥, 赵君(2013). 科研压力对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研究. 科研管理, 34(4), 99-107.

  22. 22. 赵西萍, 孔芳(2011). 科研人员自我效能感与三维绩效: 工作复杂性的调节作用. 软科学, 25(2), 104-107.

  23. 23. 赵延东(2008). 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成因分析. 中国软科学, (5), 45-51.

  24. 24. 周霏(2009). 团队支持感、科研自我效能感对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研究. 硕士论文, 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

  25. 25. 周密, 姚芳, 姚小涛(2006). 员工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意愿与信任基础. 软科学, 20(3), 109-113.

  26. 26. 周密, 赵西萍, 姚芳(2006). 基于知识共享意愿的员工信任关系的建立.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7(1), 112-115+140.

  27. 27. Phillips, J. C., & Russell, R. K. (1994). Research Self-Efficacy, the Research Training Environment, and Research Productivity among Graduate-Students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2, 628-641. https://doi.org/10.1177/001100009422400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