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08 No.01(2018), Article ID:23794,7 pages
10.12677/AEP.2018.81005

Research Statu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in China

Ruiyun Zhang, Miao Ma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Received: Feb. 3rd, 2018; accepted: Feb. 19th, 2018; published: Feb. 26th, 2018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as added into “five-in-one” overall layout in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as applied as one of the basic strategies for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n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as raised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height unprecedentedly. Thus, studies on ecological awareness have gained considerable focuses from academic circles nowaday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results on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of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dimensions, research object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in China and compares it with that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domestic research are also analyzed. On this basi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tudy of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in China needs further extension and deepening in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dimension, research methods and investigated objects.

Key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Status, Problems, Development Prospects

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研究现状

张瑞云,马淼

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 石河子

收稿日期:2018年2月3日;录用日期:2018年2月19日;发布日期:2018年2月26日

摘 要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九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如今,有关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的关注重点。根据国内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结果,对其在态势、研究维度、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与国外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现状进行相关对比研究,分析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研究在研究维度、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全球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和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随之出现,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生态文明正成为全球公众的关注焦点。我国在党的十七大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构成了“五位一体”总布局,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党的十九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党和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于人,只有全民提高生态文明素养才能又快又好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2. 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素养的概念

“生态文明”最早是由前苏联学者于1984年在《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社会主义》所刊载的文章“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中提出的,文章提出培养生态文明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结果之一,是生态文化和生态学修养的提升。在1987年6月召开的全国生态农业研讨会上,叶谦吉教授针对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态势,呼吁要“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国在学术界首次明确使用“生态文明”概念。他认为,“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1] 。他认为,21世纪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纪。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罗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明确指出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更高形态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文明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2] 。

“素养”是指通过后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的是人后来习得的关于某些事物的精神、观念和态度。生态文明素养是“生态文明”与“素养”的有机结合,生态文明素养是指对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所保持的敬畏之心和平素养成的良好习惯。生态文明素养是一个综合性指标,王辉 [3] 将其描述为“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环环相扣、物物相联,产生积极关心的态度,然后以行动在生活中表现出来,成为生态文明素养的三部曲”。

3. 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现状

3.1. 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研究的文献分析

我国关于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其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到现在的“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对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以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为信息来源,以“主题”为检索项,以“生态文明素养”为检索词;以“关键词”为检索项,“生态文明意识”“环境素养”“生态素养”为检索词,从2002年到2016年间共获得有关“生态文明素养”的文章1748篇。文章数量的年际分布见图1。文献来源,从学术期刊到报纸,数据分布见表1

Figure 1. Inter-annual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paper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in China

图1. 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研究论文的年际分布

Table 1. Sources of literature on the researc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in China

表1. 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研究的文献来源

根据图1表1分析得出,我国关于生态文明素养的文献在2002~2006年间数量非常少,且主要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主题以后,不仅年均研究论文篇数开始突破一百篇,而且硕士研究生论文也由2017年的2篇增加到了2012年的27篇,约占当年论文总数的21%,研究生成为了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研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王续琨 [4] 认为出现一批以“生态文明”作为篇名关键词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其重要意义在于标志着生态文明研究已经进入高等学校高端人才的培养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生态文明研究后继有人,同样的以“生态文明素养”为篇名关键词的硕博学位论文,也标志着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进入到了高等学校高端教育研究领域,得到了学术研究领域的重视。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构成“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国家战略的位置。自此掀起了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热潮,2013年的相关研究论文就突破了200篇,并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到2015年的研究论文达到了284篇。从表1中可以发现,学术期刊一直是生态文明素养研究的重要载体,并且报纸也成为了宣传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从总体上看,虽然近十几年以来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素养关注度有所提高,但是相关文献数量还是偏少。

3.2. 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维度

随着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素养研究的逐步深入,对生态文明素养维度的研究也不断细化。目前我国有关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主要围绕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情感、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等四个维度 [5] 。生态文明知识是个体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程度,主要包括专业性和通识性生态学知识;生态文明情感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是生态文明素养的驱动力;生态文明意识是人类对生态危机的能动反映,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基本过程。生态文明意识的内化是指社会所需要的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个体的认知;外化是指个体所产生的生态文明认知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6] ,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生态文明行为是生态文明素养的外显,是个体保护环境行为取向和具体行动,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生态文明素养是多维度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素质,内隐即生态文明情感和生态文明意识;外显即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行为。

3.3. 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主要有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形式。如熊希瑶 [7] 运用理论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文献将中国传统的生态文明思想与青少年的生态价值观进行了有效结合。实证研究主要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如安彦彦等人 [8]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进行了调查研究,对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4. 生态文明素养的调查对象

2002~2016年的文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的调查对象主要涉及学生、农民、城市居民、公务员等,所占比例分别为95%、2.7%、2%和0.3%。如刘建伟 [9] 以陕西部分高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取样调查;林敏 [10] 以中小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相关研究。王丽曼 [11] 以“农民生态文明素养研究”为题,通过认知、情感、行为和道德素质等方面对农民生态文明素养进行调查研究。舒岳 [12] 以浙江省丽水市市民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生态文明素养的调查研究。方然 [13] 以北京市公务员为调查对象进行生态文明素养的测量。学生群体按不同受教育阶段分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所占比例为1.1%、6.3%、26%和66.6%。可见,关于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大学生群体,而针对其他群体的研究明显较少。

3.5. 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途径

从相关文献看,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途径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3.5.1. 社会教育层面

周怡波认为通过社会舆论引导、宣传教育、行为示范、机制创新等多种途径,使生态文明理念入心入脑,成为时尚和普世追求;专业者带动与社会普及同行,从而达到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普遍提升的目标 [14] 。

3.5.2. 学校教育层面

学校被认为是进行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和提升的重要阵地,学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建设、学科渗透、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手段对在校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素养教育。

1)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传播的主要基地,所以要正确树立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开设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加强教育者的生态道德意识;校园的生态文化建设渗透生态道德;在评估制度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主题实践活动 [15] 。

2) 课程建设手段。主要涉及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运行、教材及资源配置、实践与考核。课程建设的方式则主要体现在传授与互动并重、多媒体运用与展示、学生课程实践创新与成果及网络平台建设。课程建设的效果评估应有学生创新与行为表现、学生参与规模和成绩、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等;针对非专业的学生开设的相关文化素质公选课和与之相关交叉学科融合的选修课 [16] 。

3) 学科渗透手段。韩路 [17] 认为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要遵循以下原则:提高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整合多方力量,为生态文明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施提供充分保障;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及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的能力。

4) 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手段。刘甜甜 [18] 认为建设校园生态文化要从三个方向进行,即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校园生态人文环境建设和校园生态规范制度建设。

5) 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手段。赵业丽等人 [19] 认为应加强建设监督制度和奖惩制度。

6) 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手段。要达到“知情意行”四者的融合,生态文明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社会生态文明考察、生态环保政策宣讲服务、生态文明专题调研、生态教育基地建设、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活动等,把学得的理论知识与生态环保实践相结合 [20] 。

3.5.3. 家庭教育层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和价值观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家长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对于个人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王逸凡 [21] 认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规范自己生态文明行为;仔细观察和充分了解子女的日常生态文明状况,针对子女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培养子女的生态文明意识,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在家庭实践教育中,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子女把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有机融合。

4. 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4.1. 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维度还有待完善

我国关于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维度主要涉及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情感和生态文明行为四个维度。对比研究发现,国外在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维度上还涉及到生态行为技能 [22] 。生态行为技能是指在实践中运用方法、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技巧和能力。这不仅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做什么,而且还能使其懂得该怎么样,对提高受教育者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大作用。这在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研究维度上却未曾被关注。因此,未来我国在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维度上应该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

4.2. 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研究方法还有待丰富

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文明素养研究采用的方法并不多,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是历史分析法、资料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实证研究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侧重于对调查对象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但是在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上存在明显不足,大部分实证研究中都缺少了对问卷信度和效度的分析,从而影响了调查研究的质量,使研究结果缺乏可靠性和说服力。而且我国缺乏统一的生态文明素养测评量表,使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局限于各个地域,而没有全国性调查研究,使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然而,早在1978年由美国学者Dulap和VanLiere就已开发了“新环境典范”这一最为经典的生态文明素养量表,在美国的生态文明素养测评中至今仍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研究在未来急需完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测评,编制统一的生态文明测评量表并积极采用数学建模 [23] 等多种研究方法,使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更加科学准确。

4.3. 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的调查对象太过单一

我国生态文明素养调查对象主要涉及学生,农民,城市居民和公务员。然而在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关于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偏少。我国中小学生基数大,且可塑性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加强我国中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研究将有助于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作用。与国外对比研究发现,在不同民族 [24] 、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语言 [25] 等群体的生态文明素养上我国还处于空白。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族参与,只有全民族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才能又快又好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的调查涉及更多不同的群体是未来又一发展趋势。

5. 结语

总之,开展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对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开展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势在必行。

基金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及提升策略的研究,编号:145093)和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素质教育的保护生物学第二课堂教育模式的优化,编号:KG-2013-16)共同资助。

文章引用

张瑞云,马淼. 我国生态文明素养研究现状
Research Statu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in China[J]. 环境保护前沿, 2018, 08(01): 36-42. http://dx.doi.org/10.12677/AEP.2018.81005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成亚威. 真正的文明时代下刚刚起步—叶谦吉教授呼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N]. 中国环境报, 1987.

  2. 2. 潘岳. 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N]. 中国环境报, 2007.

  3. 3. 王辉. 环境素养与生态素养[J]. 科学时代, 1997(1): 25-26.

  4. 4. 王续琨. 从生态文明研究到生态文明学[J]. 河南大学学报, 2008, 48(6): 7-10.

  5. 5. 方必基, 刘彩霞, 龚明娇.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J]. 老区建设, 2016(24): 45-48.

  6. 6. 徐善玉, 聂彩林, 马秋林.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与外化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5(6): 70-73.

  7. 7. 熊希瑶. 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青少年生态价值观教育的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商业大学, 2015.

  8. 8. 安彦彦, 詹琳琳, 徐趁丽.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实证研究[J]. 才智, 2017(1): 60-61 + 63.

  9. 9. 刘建伟.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与分析[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3): 95-101.

  10. 10. 林敏. 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湘潭: 湘潭大学, 2015.

  11. 11. 王利曼. 农民生态文明素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农林大学, 2016.

  12. 12. 舒岳. 丽水市民生态文明素养状况调查[J].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5(1): 65-68.

  13. 13. 方然. 公务员生态文明素养测量[J]. 吉首大学学报, 2016, 37(5): 44-51.

  14. 14. 周怡波.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长安大学, 2015.

  15. 15. 胡永晶. 思想政治理论中生态观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庆: 东北石油大学, 2014.

  16. 16. 侯洪, 刘歆. 课程建设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10): 71-76.

  17. 17. 韩路. 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2016.

  18. 18. 刘甜甜. 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19. 19. 赵业丽, 毛浩然.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途径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15(2): 137-138.

  20. 20. 李静. 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21. 21. 王逸凡.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工业大学, 2014.

  22. 22. Hasan, K. and Hossein, M. (2012) Exploration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n Science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Primary Schools in Ira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46, 404-409.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2.05.131

  23. 23. 陈德权, 娄成武. 环境素养评价体系与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J]. 东北大学学报, 2003, 24(2): 170-173.

  24. 24. Kathryn, T.S. (2014) Building of Environmental Literacy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Role of In-School, Out of Schoo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Raleigh.

  25. 25. Lynch, B.D. (2000) The Garden and the Sea: U.S. Latino Environmental Discourses and Mainstream Environmentalism. Social Problems, 40, 108-124. https://doi.org/10.2307/309702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