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07  No. 03 ( 2018 ), Article ID: 26903 , 6 pages
10.12677/ACPP.2018.73009

On the Ideological Value of the Metaphysic-Physics of Wudaoism

Wendian Chen

School of Marxis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Received: Aug. 28th, 2018; accepted: Sep. 14th, 2018; published: Sep. 21st, 2018

ABSTRACT

The philosophical world view of “Wudaoism” elucidated by professor Gao Yide’s Metaphysic-Physics of Wudaoism has four ideological values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one is that “Wudaoism” goes beyond the “humanitarian”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framework of anthropocentrism; the second is the creation of a new philosophical concept, namely, the logic of Wudaoism; the third is that “Wudaoism” has united, controlled and developed all reasonable thoughts i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fourthly, the “Wudaoism” presents and anticipates the life ideal of “species-civilization”. These values also have certain reference and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carrying forward and cultivat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under the current globalizational background.

Keywords:Wudaoism, Traditional Philosophy, Humanitarianism, Anthropocentrism, Species-Civilization

试论《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的思想价值

陈文殿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收稿日期:2018年8月28日;录用日期:2018年9月14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21日

摘 要

高懿德教授的《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所阐发的“物道主义”哲学世界观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四大思想价值:一是“物道主义”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文化框架;二是“物道主义”创立了全新的哲学理念,即“物道主义逻辑”;三是“物道主义”统合、统摄、发展了古今中外一切合理思想的基本原则;四是“物道主义”呈现和期许了“物种文明”的生活理想。这些思想价值对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 :物道主义,传统哲学,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物种文明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人类文明从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到专制时代,再到理性时代,一个更高的问题成为哲学自身的核心问题,即理性的实现是否就是人的实现?是否就是哲学的完成?哲学能否完成?哲学之“学”是否达到了“哲”的程度?这个问题是人类现代文明(抑或后现代文明)所必须面对和回答的根本问题。但是,人类现代文明将向何处发展?人类现代文明将走向何方?诸如此类问题,西方现代哲学或后现代主义哲学,是无法做出正确回答的。

高懿德教授的大作——《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年出版),依据其对哲学的理解给人们做出了“别开生面”的分析和回答。正如作者在“本著理论总特质”内容中所言,从“人道主义”到“物道主义”,“这一题目大体上表达了我本人十几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基本内容和精神” [1] (pp. 1-2)。“《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是一部理论(理性)地把握世界(万物)统一存在逻辑的体系化哲学世界观,可以说这一书名,就是这一哲学理论的名称,它既准确、全面地指明了这一哲学世界观体系的反映对象、基本内容及其最根本的思想原则、思想范式和学理逻辑,同时也标示了其与既往所有哲学形态在这些方面的根本区别,同时,它还标示着这一哲学体系是对既往哲学形态的颠覆性变革和革命” [1] (pp. 1-2)。

笔者拜读了高教授的《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大作之后,对其所阐述的思想价值尝试着谈谈自己的相关理解和看法。

2. “物道主义”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文化框架

作为一种原创性极强的哲学理论,必须有其明确的批判对象,这构成新哲学理论创立和建构的逻辑基础。《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的核心关键词是“物道主义”和“物种文明”。就此而言,第一个问题就是:物道主义、物种文明批判和超越的理论对象是什么?也就是,物道主义、物种文明是对什么“主义”的批判和超越?是神道主义?人道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这关涉到物道主义、物种文明哲学理论建构的逻辑基础问题,是物道主义、物种文明哲学理论的发生学理由问题。

据作者所言,物道主义、物种文明哲学理论所批判和超越的对象是“唯人”而“非生”的“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在“本著理论总特质”中,高教授说:“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是从“人道主义”到“物道主义” [1] (pp. 1-2)。从发生学理由来看,“物道主义”、“物种文明”的“生生之道”是对“唯人”而“非生”的“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超越。这是“物道主义”、“物种文明”蕴含的“生生之道”的第一层含义。

在谈到《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创建的思想观念背景时,高教授认为:既往一切哲学的第一大根本缺陷是总体上没有明确地把握到哲学的真正对象和内容。在他看来:一) 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一直是极端片面、错误的以人为中心看待和对待世界的人种文明的历史,其基本的世界观或思想核心是“人类中心主义”或“人道主义”,“人种文明”是体现它们的人类实践生活形式;二) 人类中心主义或人道主义是违背世界本然法则与秩序的根本错误的世界观,以此为根基的人种文明是造成人与自然冲突、生态环境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即元凶;三) 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或人道主义,因为非如此人类无以得救,地球自然界无以得救。高教授说,“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第一次明确地阐明了哲学的真正对象是“世界的统一性”——其具体内容是世界万物即世界本身构成与存在的统一性逻辑,并自觉地以其为对象而把握之,形成了把握这一对象的哲学世界观理论体系。这就在对象和内容上与以往哲学有了根本性区别,体现着其对以往哲学对象和内容的根本性变革 [1] (pp. 1-2)。

高教授又认为,既往哲学的第二大根本缺陷是基本思想原则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在高教授看来,既往哲学总体上是以人为中心来理解和看待人和世界关系的主客体思想体系,都是只服务于人类生存和生活追求人类幸福而把自然万物只是看作手段的学问,因而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种人道主义哲学。而“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则颠覆了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原则,把握到了世界万物平等存在一体构成自身与世界的“物道主义”逻辑,并使其成为最根本的哲学思想原则。故既往哲学的基本思想原则是人本人道主义的,新哲学的基本原则是物本物道主义的。书名中的“物道主义”一词便在基本思想原则方面直接指明了这种颠覆性的革命性改变和区别,直接指明了这种哲学思想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1] (pp. 1-2)。

高教授还认为,既往哲学的第三大根本缺陷是基本思想范式上的道本物末主义。他说,既往哲学总体上是以“道”为中心和主体的逻格斯中心主义思想范式,物被道所“奴役”,成为理解和说明道德附属品。而“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则颠覆了这种基本思想范式,认为物是道的本体,道为物所用,详细论证和确立了物体道用、物本道末、物为中心的物本主义逻辑思想范式。书名中的“物道主义”一词,明确了物为道本、道为物用、物以道构成自身和世界的物道主义逻辑就是这种哲学的基本思想范式,从而颠覆了以往哲学的逻格斯中心主义思想范式,并使这种思想范式成为这种哲学的鲜明特征 [1] (pp. 1-2)。

人道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人被奉为世界的中心,人们学会了从自己出发观察世界,一切以人为中心,把人的本性作为评价万物的标准 [2] 。

高教授所说的“既往哲学”缺陷集中表现为“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它们成为“物道主义”、“物种文明”所批判和超越的对象,也就是“物道主义逻辑”建构的发生学理由。

3. “物道主义”创造了全新的哲学理念即“物道主义逻辑”

作为一种原创性哲学理论,在理论逻辑上应有自觉的立论基础,其价值关怀应更具有包容性,概念范式更具有涵盖性。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物道主义”、“物种文明”的立论根基是什么?高教授认为,“物道主义”就是对“人道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从理论逻辑的立论基础来看,“物道主义”就是“万物一体”、“人物无分”的“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哲学理念,即“物道主义逻辑”。

高教授在《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中说:……哲学在广义上是理性地把握世界统一性的理论思想活动,在狭义上是理性地把握世界统一性的世界观理论系统。世界本来是物道主义的世界,哲学与一切科学一样,自然也应是物道主义的哲学。……物道主义哲学就是关于世界万物统一存在之道的世界观理论系统,其基本原理就是: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万物存在之道的统一性;万物在彼此的统一之道中生成和存在,宇宙也是如此。物道主义哲学最合理、最恰当的实现形态是形而上下的物道主义逻辑 [1] (pp. 3-5)。

新哲学就应是对人类生存方式和存在价值的反思。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存在价值,首先必须确定人在世界中的定位。人是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但人不是世界的主宰。人唯其是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的存在也就必须立根于将其发展出来的全部基础之中。新哲学以生态的思维范式取代机械的思维范式。生态思维范式认为世界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系统永远处在演化过程中,并通过自动调节而形成自组织的系统。在思考和处理人类社会的问题时,应将自然、生命、社会放在统一的生命系统演化过程中来看待 [3] 。

因而,“物道主义”立论的理论基础是“物道主义逻辑”。

4. “物道主义”统合和统摄了以往所有合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种原创性哲学理论,同样会有其思想理论资源。在论及物道主义的理论资源时,高教授说:以往哲学基本上是独家原则排斥他家原则,物道哲学是以物道原则统合他家原则。基本上可以说,他家哲学的原则都可以在物道哲学中有着一席之地。在物道主义逻辑中几乎融合了古今中外哲学的所有合理层面,如包括西方的形而上学、人本学、实证哲学、语言哲学,东方的儒家、道家、法家、佛学,以及马哲思想等它们的合理思想 [1] (pp. 1-2)。

在高教授看来,“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的思想理论资源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思想理论;二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三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生态思想资源,这一点是“物道主义”、“物种文明”更为重要的理论资源。

其一,物道主义的思想文化理论资源是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思想理论。

其二,物道主义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西方文化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分不开的。

从一个方面,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与社会批判实际上指出了传统信仰的终结,并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特别是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对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现象的揭示,实际上就是对资本主义时代的信仰处境的批判,因此,他才认为“市民社会”乃是“旧唯物主义的基础”。而其生存论建构,则是基于无神论的文化背景以及“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共同体所确定的“共生主义”,这是人类社会的信仰。

其三,物道主义的“生生之道”思想主要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生生”思想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生生”文化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所谓“生”,一是说自然界创造了生命,自然界本身就是生命体;二是说“生”是生命的有机系统,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了这个生命系统。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主张人应敬畏自然,善待万物。

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之演进,绵延不绝,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厚德载物”、“和则生”的文化品格。习近平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的资源。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中华文化核心价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也是今天我们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4] 。

5. “物道主义”为人类呈现和期许了“物种文明”的生活理想

“理想期许”是哲学理论的最高目的、最后目标。哲学理论不能没有这个“普照光”和“拱顶石”。“物道主义”的理想期许在笔者看来就是它的终极关怀——即“物种文明”。高教授认为,传统哲学的“人种文明”出了问题,“人种文明”的“文明”因“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而昏暗不明。

高教授在《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中说道:……人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或人道主义之后,必须和只能走向“物道主义”与“物种文明”,物道主义是客观世界的必然法则,物种文明是人类与万物的必由之路 [1] (pp. 3-5)。

高教授的总的根本的“文明观”是“物种文明”。高教授认为,“人类文明”要走出“人种文明”,就要“改弦易辙”,就应选择、走向“物种文明”。人类文明必须选择“物种文明”,“物种文明”是对“人种文明”的“扬弃”,“物种文明”才是人类要选择的“文明之路”,才是人类所要实现的真正的“理想文明”。

6. 余论

“道”、“德”、“道德”,是“人类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类文明”的最高理想和诉求。“科学”、“技术”,同样是“人类文明”的核心问题,但却不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价值理想和期许,这是“耐人寻味”的。不管西方文明还是中国文明,当科学技术发展到“数字时代”、“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的时候,“哲学”却在寻求“后现代”对“现代”的反思和回答,这岂不是人类在探索“何谓文明”的问题吗?正像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所说:“大体说来,哲学总是通过强调人类自身在其中所获得的意义和目标设置,而把目标指向在者的最初的和最后的根据。” [5] (p. 11)冯友兰先生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个层次 [6] (pp. 291-292),从根本上看,这是冯友兰先生对生命境界的理解和悟通。

个人认为,高教授的《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大作,其意义不在于要建构新的哲学体系,而在于再一次唤醒“哲学”应追寻“什么”?再一次警示“人类文明”如何才能“文明”。“哲学因应人类生存、生活的终极可靠性需要而诞生,其天职性的使命就是终极地解决人类生存、生活的终极可靠性问题,其途径就是要找到能够为人类生存、生活提供终极可靠性保障的终极根据。……哲学对世界统一性的把握是一个长期历史性的理性精神活动过程。” [1] (pp. 3-5)“物道主义”、“物种文明”的“哲学观”、“文明观”,是对“哲学”的唤醒,是对“文明”的警醒。反思“哲学”乃为“哲学之道”,反思“文明”方能走向“文明”。所谓“文明”,就是人类要时时刻刻牢记“生生之道”。这是“人类文明”的“理想”,也是“人类文明”的“警戒线”。“人类文明”真正的意味是生命的自觉,而生命的自觉是人类通过“文化”和“文明”实现的。所以,哲学就在于对人类“现实文明”的反省和批判,从而对“人类文明”起着导向作用、导航作用。

面对西方现代文明所构筑的“世界历史”和“全球化图景”,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资源,以现代科学技术为重要手段,通过“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途径构筑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恰恰是中华民族本着“生生之道”走出人类现代文明困境的伟大努力,高教授的物道主义哲学的创立因而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和人类文明价值。

基金项目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全球化背景的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15YJA710004)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引用

陈文殿. 试论《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的思想价值
On the Ideological Value of the Metaphysic-Physics of Wudaoism[J]. 哲学进展, 2018, 07(03): 44-4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18.73009

参考文献

  1. 1. 高懿德. 物道主义形而上下学[M]. 北京: 燕山出版社, 2016.

  2. 2. 安启念. 马克思与人道主义[J]. 教学与研究, 2015(7).

  3. 3. 张尚仁. 对全球发展基础理论之危机的哲学思考[J]. 哲学研究, 2009(10).

  4. 4. 习近平.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 2014-09-24.

  5. 5. [德]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M]. 熊伟, 王庆节,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6. 6.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