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4 No.04(2015), Article ID:16499,6 pages
10.12677/ASS.2015.44035

Subjective Well-Being Research to Different Groups in Qinghai Tibetan Areas

Jun Zha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ning Qinghai

Received: Nov. 18th, 2015; accepted: Dec. 7th, 2015; published: Dec. 11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GBW scale is carried out by randomly selecting 1271 people of Tibetan, Muslim and Han from the four areas in Yushu, Huangnan, Haixi and Xining. Results show that: 1) Happiness index of Tibetan, Muslim groups and the Han is in the normal range; people’s life is satisfactor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ovide better living conditions and material basis. 2) Tibetan get highest score; it is 81.55 ± 10.48; the Han is 80.54 ± 12.46; Muslim groups is 77.56 ± 10.93. Conclusion: The happiness index of ethnic difference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shows that the Tibetan is not influenced by regional conditions and material standard of living; the change of living conditions can not change their feeling of life; spiritual world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happiness; it is a direct link to unity of religion and life.

Keywords:Qinghai Tibetan Areas, Different Groups, Subjective Well-Being

青海藏区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研究

张军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青海 西宁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18日;录用日期:2015年12月7日;发布日期:2015年12月11日

摘 要

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国版(GWB)》测验,随机选取了玉树、海西、黄南和西宁四个地区的藏族、穆斯林、汉族开展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271份。结果显示:1) 青海地区的藏族、穆斯林群体和汉族的幸福感指数都在正常范围,人们对生活总体上是满意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各族群众提供了较好的生存条件和物质基础。2) 从地域与民族来看,藏族得分最高,为81.55 ± 10.48,汉族为80.54 ± 12.46,穆斯林群体得分为77.56 ± 10.93。结论:从幸福感指数的民族差别和地域差别,可以清晰反映出藏族同胞的生活方式并不受地区条件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影响,生活条件的变化不会改变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自身精神世界的富足是他们对幸福的主要内容,而这又与其宗教、生活合二为一的特有体系有着直接联系。

关键词 :青海藏区,不同民族,主观幸福感

1. 前言

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自然条件艰苦,生活现代化水平低,但是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在艰苦环境下有其自身的发展模式。藏族同胞在其长期的生活实践和成长环境下,具有朴素的世界观,即深入人心的轮回思想,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敬天、敬地、敬神灵,追求人神和谐相处。这种朴素的世界观,使得藏族同胞在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的青藏高原上处处表现的是幸福与安宁的生活状态。藏族同胞的生活显现的是藏族群体对平淡、艰苦生活的积极情绪体验。他们将生活本身当作是一种享受,生活处处显现的是平和。穆斯林群体在藏区主要从事经营活动,其商业行为为藏区社会发展注入了一股变革的力量,成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长期在藏区工作的汉族群体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选取幸福感指数作为对不同民族群体生活方式的指标,了解他们对幸福的感受,揭示不同群体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方式与依存关系。

2.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了玉树、海西、黄南和西宁四个地区的藏族、穆斯林、汉族被试共1500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271份;其中男560人,占44.06%,女711人,占55.94%;汉族389人,占30.61%,藏族562人,占44.22%,穆斯林320人,占25.18%;玉树地区420人,占33.04%,海南地区377人,占29.66%,海西326人,占25.62%,西宁市148人,占11.64%。

2) 研究工具与数据处理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中国版(GWB)》测验[1] ,该测验共有18个题目,总体幸福感量表的计分方式按选项0~10累积相加,其中1、3、6、7、9、11、13、15、16选项为反向计分。分数越高则说明幸福感越强,判断标准为女性71分以下为异常,以上为正常,男性75分以下为异常,以上为正常。得分越高说明越幸福。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录入与分析,主要采用了平均数描述、T检验、方差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1) 从总体而言,青海省各族群众的幸福感指数为80.24 ± 11.34,其中男性为84.49 ± 10.37,女性为76.89 ± 10.95。按照量表评分规定:分数越高则说明幸福感越强,女性71分以下为异常,以上为正常,男性75分以下为异常,以上为正常的标准来判断,青海地区的藏族、穆斯林群体和汉族的幸福感指数都在正常范围,人们对生活总体上是满意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较好的生存条件和物质基础。这是藏区各族群众对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心理体验。依据骆惠宁省长 2011 年 1 月 17 日 2012 年 1 月 13 日 在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 [2] 中指出:2010年藏区投资增长39.2%,在330个村探索了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增加,特色农业比重达到78%,农畜产品加工转换率提高到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863元,分别增长9.16%和15.44%,为近年来最高增幅;解决了农牧区2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青海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的“十大民生工程”直接涉及藏区发展的是第八项藏区温暖工程。结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现藏区所有县城和重点镇集中供热全覆盖。2011年青海省用于农牧业的总投入达117.6亿元、增长59.9%。解决了农牧区25.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到80.3%,75%的纯牧业村建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实施了38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和60个村异地搬迁扶贫项目,减少贫困人口18.5万人;启动“旅游倍增计划”,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412万人次,增长15.2%,实现旅游总收入92.3亿元,增长30%;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百万亩造林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封山育林、治理黑土滩和沙化草地成效显著;加快海西城乡一体化试点,支持各地14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6.2%;相继实施40个对口援助青海藏区项目,藏区主要发展指标增幅高于全省水平,广大藏区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总投资76亿元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及校安工程加快推进,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建立藏区一年学前教育加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异地办学奖励机制,“两基”攻坚通过国家验收,实现了青海现代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跨越,完成了几代青海人为之奋斗的夙愿。这些成就是藏区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保障。

2) 从不同民族得分情况来看,藏族得分最高,为81.55 ± 10.48,汉族为80.54 ± 12.46,穆斯林群体得分为77.56 ± 10.93(具体见表1)。

对不同民族幸福感指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 = 13.09 (P < 0.01)差异显著,事后分析聚类结果揭示穆斯林群体的幸福感指数与汉族、藏族这两个民族之间差异显著,汉族与藏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见表2表3)。

3) 不同地区各民族的幸福感指数比较。西宁地区藏族和穆斯林群体的幸福感指数分别为83.16 ± 9.58和84.39 ± 4.96,T检验结果T = −1.02 (P > 0.05)差异不显著。由于在省会的调查对象多数是国家干部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两个群体的社会地位、生活水都比较接近,大家的生活体验也比较一致。

海西州不同民族的幸福感指数比较显示,汉族为87.95 ± 12.58,藏族81.12 ± 8.32,穆斯林为77.29 ± 9.44。方差分析F = 30.08 (P < 0.01),差异显著,事后分析聚类结果显示三者之间差异都显著(具体见表4表5)。这说明在海西地区,三个群体之间的生活感受有显著差别,汉族人的幸福感最高,藏族居中,穆斯林群体相对较低。海西州是青海藏区六州中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地区,以汉族群体为主,藏族占该地区人口的11%,穆斯林群体占14%。汉族群体主要聚居在州府德令哈与高原城市格尔木市,这是汉族同胞表现出较高的幸福感的原因。

事后分析:

玉树州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单一民族地区,藏族群体占该地区人口的97%。不同民族的幸福感指数比较揭示藏族最高82.00 ± 10.44,汉族与穆斯林分别为77.80 ± 6.74,77.20 ± 10.1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 = 11.99 (P < 0.01),差异显著,事后分析聚类结果显示藏族与穆斯林和汉族之间差异显著,汉族与穆斯林之间差异不显著(具体见表6表7)。

海南州藏族同胞占总人口的70%,藏族群体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不同民族的幸福感指数比较显示,藏族最高位80.44 ± 12.05,汉族为77.09 ± 14.69,穆斯林群体为73.51 ± 13.93。方差分析结果,F = 7.67 (P < 0.01),差异显著,事后分析聚类结果显示藏族与穆斯林之间差异显著,汉族与藏族和穆斯林之间差异不显著(具体见表8表9)。

事后分析:

从地域来看,在藏区幸福感指数最高的是藏族同胞,汉族与穆斯林群体的幸福感体验基本一致。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 of different groups

表1. 不同民族得分情况

Table 2. ANOVA of different groups

表2. 不同民族幸福感指数的方差分析结果

Table 3. Homogeneous subsets of Scheffe

表3. Scheffe事后分析聚类结果

Table 4. ANOVA of different groups in Haixi area

表4. 海西地区不同民族幸福感指数方差分析

Table 5. Homogeneous subsets of Scheffe

表5. Scheffe事后分析聚类结果

Table 6. ANOVA of different groups in Yushu area

表6. 玉树州不同民族幸福感指数方差分析结果

Table 7. Homogeneous subsets of Scheffe

表7. Scheffe事后分析聚类结果

Table 8. ANOVA of different groups in Hainan area

表8. 海南州不同民族之间幸福感指数方差分析

Table 9. Homogeneous subsets of Scheffe

表9. Scheffe事后分析聚类结果

4. 结论

从幸福感指数的民族差别和地域差别,可以清晰反映出藏族同胞的生活方式并不受地区条件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影响,生活条件的变化不会改变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自身精神世界的富足是他们对幸福的主要内容,而这又与其宗教、生活合二为一的特有体系有着直接联系。藏族同胞恬淡宁静、衣食无忧、远离喧嚣的生活,表现出的是他们安于现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因此,越是单一民族地区,宗教事务、打着宗教事务旗帜的国内外势力、当地的藏族地方势力也越容易成为影响藏族群体对生活感受的主要因素。穆斯林群体的商业行为在与藏族同胞的互动中,为藏区社会发展注入了一股变革的力量,并成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能够有效改变藏族同胞聚居地区社会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一静、一动”的互动关系。

文章引用

张 军. 青海藏区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研究
Subjective Well-Being Research to Different Groups in Qinghai Tibetan Areas[J]. 社会科学前沿, 2015, 04(04): 235-240.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5.44035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http://www.wenkudaquan.com/doc/20121107/895802.html

  2. 2. 青海省统计年2012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