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0  No. 05 ( 2021 ), Article ID: 42292 , 7 pages
10.12677/ASS.2021.105156

个案工作对离异家庭青少年隔代教育的 介入研究

周丽新1,李香2

1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柳州

2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收稿日期:2021年3月27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7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14日

摘要

我国离婚率连续多年上涨,离异家庭持续增多,离异家庭青少年群体与日俱增。由于离婚带来的生活成本升高和养育孩子压力的增大,离异父母不得已把孩子交托给祖辈教养,外出务工。在离异家庭中,孙辈是否适应隔代教育,祖辈的教育观念、方式方法是否有利于孙辈的健康成长,这有待商榷。本文以离异家庭青少年为服务对象,通过采用个案工作方法分析离异家庭青少年在隔代教育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解决心理、行为、学习、家庭关系问题,促使接受隔代教育的离异家庭青少年健康成长,最后进行个案工作反思。

关键词

个案工作,离异家庭青少年,隔代教育

Casework for Young People from Divorced Families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Research

Lixin Zhou1, Xiang Li2

1School of Art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2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Liuzhou Guangxi

Received: Mar. 27th, 2021; accepted: May 7th, 2021; published: May 14th, 2021

ABSTRACT

The divorce rate in my country has been rising for many years, the number of divorced families continues to increase, and the number of teenagers from divorced families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Due to the increased cost of living brought about by divorce and the increased pressure of raising children, divorced parents had to entrust their children to their grandparents and work outside. In divorced families, whether grandchildren can adapt to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and whether grandchildren’s educational concepts, methods and methods are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grandchildren are open to question. This article uses casework methods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teenagers from divorced families in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families, and helps them solve their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learning, and family relationship problems,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adolescents of divorced families receiving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and finally carry out case work reflection.

Keywords:Case Work, Children from Divorced Families, Generational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水平提高和传统思想的快速转变,夫妻之间的婚姻观多元化,夫妻关系也呈多结构的形式 [1]。截至2019年,我国的离婚率已经连续17年上涨,结婚率持续5年下滑 [2]。2016年至2019年每年全国登记离婚人数超过400万对,每年粗离婚率达3‰以上 [3]。

随着离婚率攀升,离异家庭青少群体也在逐渐扩大。离异父母面临着个人生活成本、工作和养育孩子的压力,为维持生计而外出务工,造成孩子与祖辈生活的情况比较常见。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发展,祖辈照养孩子给离异父母创造便利的工作条件,导致了“隔代教育”的形成 [4]。但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祖辈育儿经验和教养方式等不一定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祖辈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教育,受到自身文化素养不高、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式单一等因素的限制 [5]。在隔代教育家庭中,离异家庭青少年出现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如孩子厌学、孩子与家庭存在沟通障碍、孩子产生自卑、暴躁等心理问题。因此,在隔代教育背景下,解决好离异家庭青少年面临的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

2. 文献研究综述

2.1. 社会工作介入隔代教育问题的研究

笔者以知网为样本,输入“隔代教育问题”、“社会工作”关键词,从检索结果大致分析出社会工作介入的主体多为留守儿童和农村祖辈,介入的家庭多为留守家庭、单亲家庭、陪读家庭,介入的方法多为个案工作、小组,介入隔代教育的问题多表现为祖辈教育方式方法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学习问题、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孙辈人身安全问题等。在个案工作方法上,刘海燕关注祖辈对孙子溺爱问题、放任问题,希望改变祖辈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曾建平、罗红平研究祖辈心理焦虑问题、家庭结构重建问题,发现祖辈渴望获得社会支持 [6]。张丹丹总结出祖辈家庭教育中存在放养孙辈以及对孙辈实行严厉打骂教育两个突出问题。高一唯以一例典型的单亲隔代教养青少年为服务对象,探讨任务中心模式对单亲家庭隔代教养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干预是否有效 [7]。张梅则重点解决隔代教育中亲子关系的问题。在小组工作方法上,文鑫解决青少年在隔代教育背景下亲子感情淡漠、人格发展不健全、交际能力欠缺、思想受到束缚的问题 [8];温馨更倾向研究隔代教育中亲子关系的问题;李梦圆和胡婷聚焦于代理父母照顾孩子期间情绪变化,提升祖辈的幸福感 [9] [10]。

2.2. 文献述评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隔代教育问题,我国学者介入广泛,涉及孩子的行为、心理、情绪、家庭关系和学习的问题,及祖辈教育观念、教育手段的困境。但是社会工作对隔代教育问题的实践存在不足,介入的大方向倾斜于农村,对城市的隔代教育问题介入较少;多运用个案、小组工作两种工作方式介入,社区工作方法介入少见;介入主体多是隔代教育家庭的孙辈,导致在祖辈在隔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被纠正;极少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群体进行介入,并且离异家庭青少年群体是最容易处于隔代教育的境地。综上所述,本文选取离异家庭青少年,尝试从祖孙两辈出发,共同解决隔代教育问题。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兴起,社工拥有专业的知识与技巧,能更准确地利用多种视角来解决隔代教育所产生的问题。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能精准地针对离异家庭青少年及家庭的存在问题进行实质性的帮助。

3. 个案概况

案主A,女,11岁,父母离异,与奶奶、爷爷、姑姑、弟弟、表妹共同居住。爸爸沉迷于网络赌博欠债后,外出工作,联系较少;妈妈常打电话关心其生活、学习情况。奶奶教育水平较低,教育观念滞后。

3.1. 生理层面

第一,生活作息:案主作息混乱,熬夜打游戏,晚睡晚起,导致成绩下降比较严重,存在不按时早餐吃、爆粗口等行为。第二,身体状况:案主健康状况良好,身形消瘦;奶奶反映案主的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其身体健康,抵抗力变弱经常感冒。

3.2. 心理层面

性格上,案主性格较内向,因父母离异等问题自卑感比较强,觉得周围人都不怎么关爱她,认为奶奶一直偏爱弟弟,负面情绪较多,内心敏感脆弱,心理波动比较大,与奶奶交流比较少,有时拒绝交流。

3.3. 社会层面

第一,朋辈群体:案主喜欢玩游戏,认识较多的游戏朋友,与朋友玩游戏能获得自我成就感;案主易受到朋辈群体的影响,产生偏差行为。第二,学校:学校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关注力度不够;案主成绩不理想,难以吸引老师的关注;案主在学校与其他同学相处一般,有个别知心好友。第三,社区:案主与社区联系不够紧密,社区参与度低。见图1

Figure 1. Ecosystem diagram of Case A

图1. 个案A生态系统图

4. 问题诊断

4.1. 心理自卑敏感

父母离异外出务工,与孩子处理一种脱离的状态。孩子内心情感得不到倾诉,加之周围邻居和同学的议论及“特别”对待,导致其心理郁闷内向自卑。祖辈较多关注孩子身体健康,忽视其心理问题,面对子女的失败的婚姻和破碎的家庭,心理上难免有自怨自艾、郁闷悲观、甚至于与孩子一起顾影自怜,孩子更加敏感脆弱。奶奶与案主的对话多是消极语言,对话氛围压抑沉重,孩子接受负面情绪催眠,渐渐地萌芽出自卑敏感的心理。案主故意对抗奶奶,表达对奶奶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满,也想挑战奶奶的权威。

4.2. 学习兴趣低、成绩不佳

案主处在青少年时期,自制力不够强大,而学习需要足够的专注,加上没有家长持续的监督,学习成绩就容易下降。奶奶认为学习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习就要在家看书写字,发展兴趣爱好只是贪玩的借口。案主正是好奇心旺盛的时候,对于新鲜事物跃跃欲试,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难以吸引其兴趣。

4.3. 存在不良行为习惯

奶奶忙于琐事,父母外出务工,案主从小未得到正确的指导和约束,加之案主心智不够成熟,辨别事物好坏的能力较弱,在社会化过程中容易学习其他家庭成员的偏差行为;案主的朋友沉迷于网络,有爆粗口的行为,案主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案主家庭成员比较复杂,案主模仿的对象太多,对偏差行为没有辨别力,模仿习得并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奶奶把案主的不良习惯归因于案主的不懂事和朋友的诱惑,少从自身找原因。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案主自身脱不了关系,但奶奶不能因家庭琐事为借口,不履行作为监护人监督纠正的义务。

4.4. 家庭感情出现裂痕

案主家庭离异,父母常年不陪伴在其身边。对案主来说,就算父母的远程关心频繁,还是有种鞭长莫及的感觉,不能给予实在的安全感。父母的长期缺席,给案主造成心灵上“被父母抛弃”的创伤感。奶奶已有60岁以上的年纪,要照顾两个孩子和爷爷,在孩子学习和生活照顾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日常交流方面,孩子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奶奶因年纪大脑力下降对新兴事物的学习比较慢,跟不上孩子的思维,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存在障碍。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奶奶常常会自顾不暇,顾此失彼,常常给另一个孩子留下长辈偏心或被抛弃的感觉,出现情感裂痕,影响隔代家庭教育的效果。

5. 服务目标

针对案主的问题要在服务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案计划,帮助案主解决行为、心理、学习问题,完善家庭关系,促使案主适应隔代教育,呵护案主健康成长。第一,帮助案主改善心理问题,提升自信心;第二,帮助案主建立个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修复亲子关系,解决好与奶奶的矛盾;第三,引导案主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对学习的责任感,并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6. 介入过程

6.1. 第一阶段:帮助案主改善心理问题

介入过程1:社工组织心理沙盘游戏,尝试发现案主心理问题。案主表示,家人用消极性语言评价自己的行为。社工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倾听案主心事,关心其心理感受,赞美案主,鼓励案主与家人多交流等。在日常生活中,奶奶经常使用暴力语言呵斥案主,否定案主的表现,对案主进行负面催眠,负面投射,产生自卑、敏感、脆弱等心理问题。经过社工教导,奶奶表示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从改变自己做起。社工建议奶奶用正面积极的语言夸奖案主,与案主每天聊天30分钟以上,双方每天用10句话互相赞美。

介入过程2:案主每次参与活动,社工安排案主担任小组长。社工鼓励案主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以旁观者视角记录案主的行为。活动过程中,案主表示能在活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到很开心。社工每次活动总结都赞扬案主的表现,运用强化的技巧改变案主自卑的性格。

6.2. 第二阶段:帮助案主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介入过程1:案主反映奶奶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相比,挫伤其自信心;表示奶奶的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对自己的尊重,对自己情绪的认知片面,不允许自己表达负面情绪,如哭泣、愤怒、难过、委屈等。社工鼓励案主写信与奶奶交流,告知奶奶自己真实的想法。社工给奶奶提供与孩子交流的建议,示范与孩子交流的技巧。奶奶听取建议,改变语气,交流语气变得柔和,文明用语。双方交流增多,愿意继续保持他们之间的交流状态。

介入过程2:奶奶希望参加学校、社区、社会上的家庭教育讲座或是培训纠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心理,陪伴案主健康成长。通过社区的家庭教育讲座坦白小A和弟弟发生的摩擦时,认为姐姐要礼让弟弟,自然而然地袒护弟弟,被贴上“偏心”的标签。奶奶认识到自己潜意识的重男轻女思想和传统教育方法伤害案主,现场向教育专家请教家庭教育之道,学习祖孙相处的技巧。

通过电话联系案主父母,社工帮助奶奶传达因小A父母干涉其管教孩子,现陷入一种不敢严管和不能管多的被动现状。父母意识到强行干涉奶奶监管孩子的不妥行为,今后共同努力做好孩子教育工作,给予奶奶一定的权力,让其敢管敢教。

6.3. 第三阶段:帮助案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介入过程1:社工召集案主及奶奶,召开“家庭坦白会议”,主题是“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社工总结案主的不良行为习惯,提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与案主一起制定“好行为、好习惯、好孩子”计划表;鼓励奶奶制作家规带动家人共同遵守,约束不良行为习惯,并通过奶奶协助对其进行监督。案主表示愿意尝试履行计划,遵守家规。

介入过程2:社工联系案主的朋友,运用同理、倾听、支持等方法肯定他们玩游戏的兴趣爱好,与他们打成一片。社工询问他们QQ联系方式,组建QQ群,与他们计划每日玩游戏时长表,并在进行打卡记录。社工邀请案主及朋友参加活动,发展同辈之间的共同的兴趣爱好,转移玩游戏的时间及注意力。最后,案主与朋友找到了新的兴趣爱好,渐渐减少玩游戏的时间。

6.4. 第四阶段:帮助案主提高学习成绩和培养学习目标

介入过程1:奶奶对案主的学习成绩差感到焦虑,但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无法辅导案主学业,又认为没必要费钱去补习班。通过社工辅导课业,案主知道自己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希望社工能够持续辅导自己学习,愿意改变学习的状态。社工告知案主现阶段的任务是学习,帮助其树立学习的目标,寻找职业的榜样,刺激案主的学习动力。

介入过程2:案主转学到私立学校读五年级,需要适应学习环境以及较高强度的学习任务。社工再次辅导作业发现,案主转到新学校学习,出现新环境适应问题。社工为案主做心理疏导,案主理解不适应新环境是正常的,帮助案主寻找适应新环境方法、学习的动力和榜样;联系学校老师,反映案主问题,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案主。

7. 结案

社工根据案主、奶奶、父母亲的良好反映,社工综合案主的表现,确定其在心理、行为、学习及家庭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可以结案。在建立关系阶段:在服务的初期,社工和奶奶的接触不是很顺利。奶奶认为社工不能直接提供经济服务,不愿意配合工作;不了解过社工,不相信社工的能力,导致其家人对社工充满了不信任感。社工为此不断的反省和检讨自己的专业工作,有时候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帮助到案主。随着服务进程的推进,案主及其家人更加信任社工,更愿意向社工表露自己的心声,这是预料之外的收获。

在服务过程阶段:服务方案实施共有四个阶段,社工对案主组织多次访谈,引导案主参与活动,纠正奶奶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共同帮助其往积极、好的方向改变。在服务过程中,服务时间越长,案主及家人就越配合;服务次数越多,案主变化效果就越明显;服务越深入,社工技巧运用就越熟练。

在结案阶段:个案目标的完成意味着社工与案主专业关系的解除。社工全面综合地评估服务成效,对个案变化进行确认和反馈,并鼓励案主将这种变化保持下去。社工妥善处理案主不舍、伤心的离别情绪,与案主一起回顾服务效果,正式结束与案主的专业关系。由于项目时间到期,社工未能持续跟进案主的变化,这是一个遗憾点。

8. 反思

个案工作介入离异家庭青少年隔代教育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案主在隔代教养下所面临的问题与家庭结构不完整、祖辈教育水平、父母及祖辈教育观念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和技巧进行介入,帮助案主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获得家庭关爱与支持。帮助改进案主与祖辈的沟通方式,改善案主与奶奶的关系,祖辈关系变得更为和谐。通过提供心理疏导帮助案主改善心理问题,提升案主的自信心,树立起对学习和生活的目标。但是个案工作介入过程中,社工是关键的一个主体,其服务技巧、角色扮演和理论运用的是否得当,都关系介入的效果。所以个案工作介入离异家庭青少年隔代教育过程难以把握,效果难以预估。隔代教育问题是现在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个案工作方法无法一次性帮助到多人,无法同时为多个存在隔代教育的孩子或家庭提供服务。

家庭和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离异家庭青少年的隔代教育问题不只是聚焦于个体本身。如果仅对个体的问题提出建议,没有对个体的系统进行约束和得不到个体的系统支持,问题就无法解决。家庭成员的不重视和社区青少年服务的不到位,都会加剧隔代教育的困难。社工应丰富个案工作介入的视角,从案主所处的周围系统进行介入,而不仅限于从案主的角度进行服务。案主问题的产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受到周围环境系统的影响。因此在介入过程中,社工应从家庭、社区和学校等视角介入,通过个体相关系统的变化,促进个案的改变。如个案工作以整个家庭为服务对象,干预的过程中抓住问题的核心,提升家庭成员隔代教育问题的重视,动员家庭成员积极采取行动,发挥家庭功能,从而使个别家庭成员的问题得到解决。

祖辈容易受传统观念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影响孩子创新个性形成和兴趣发展。祖辈的观念相对传统且不太容易改变,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一定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节奏;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祖辈们不善运用科学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难以适应孩子成长发展的需要。在个案服务中,祖辈滞后的教育观念和非打即骂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身体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祖辈应通过教育讲座、电视、家庭教育类书籍中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接受新的家庭教育思想;关注孩子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更多地投身于孩子心理素养和性格的培养,丰富教育内容,增强对孩子教育的效果。

埃里克森认为,如果个体长期无法获得认同感,处于漫无目的的混乱状态,最终可能变得抑郁和失去自信,也可能导致消极认同,做出违法犯罪行为,或者成为失败者 [11]。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离异家庭隔代教育青少年能够全面地、正确地全面看待自我,接受自身的优缺点,可以帮助其处理适应隔代教育,处理学习问题,融入社区。如果离异家庭隔代教育青少年倾向于接收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负面评价,否定自我,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性,他们将会产生自我认知偏差,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影响他们在学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其生理、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社会互动是青少年心智和思维发展的主要方式,而社会互动则通过有效的人际沟通实现。家庭和学校应在学业、社会交往以及事业等方面多给予离异家庭青少年鼓励和肯定,双方形成良性互动,使离异家庭青少年对自身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

社工对个案评估,认为案主在行为习惯、学习、心理问题上都有了改善,并且案主在慢慢增强自我改变的内生动力。由此个案工作方法对离异家庭青少年隔代教育问题的介入,是比较成功的;从社会工作方法的角度,给出了较为可行的解决途径。社工抓住社区的个案典型,瞄准问题,开出良方,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为融入社区赢得居民信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顺利开展项目服务打了强心剂。

基金项目

广西研究生教改项目: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应用,编号:JGY2019147。

文章引用

周丽新,李 香. 个案工作对离异家庭青少年隔代教育的介入研究
Casework for Young People from Divorced Families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Research[J].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05): 1147-115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1.105156

参考文献

  1. 1. 张丹丹. BPS模式介入离异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个案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2. 2. 郑静燕. 浅析我国婚姻现状及其离婚冷静期的实践探索[J]. 法制与社会, 2020(10): 204-205.

  3. 3. 张冲, 陈玉秀, 郑倩. 中国离婚率变动趋势、影响因素及对策[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39(2): 41-49.

  4. 4. 李平. 浅析家庭教育之隔代教育[J]. 教育观察: 中旬刊, 2013, 2(8): 1-3.

  5. 5. 邢宝平. 浅析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J]. 甘肃教育, 2014(12): 20.

  6. 6. 曾建平, 罗红平.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水平提升研究——基于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与思考[J]. 老区建设, 2017(20): 81-84.

  7. 7. 高一唯. 任务中心模式对单亲隔代教育青少年厌学问题的介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7.

  8. 8. 文鑫.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隔代教育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2017.

  9. 9. 李梦圆. 提升隔代抚养中祖辈幸福感的小组工作介入[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 2017.

  10. 10. 胡婷. 小组工作对老年人隔代教育中的消极情绪介入——基于G街道Q社区服务[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11. 11. 韩越.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6): 73-7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