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9228 , 8 pages
10.12677/GSER.2022.116057

旅游地社会空间研究进展

易洁琰,郑芳*

宁夏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宁夏 银川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16日;录用日期:2022年12月8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9日

摘要

近年来旅游地社会空间研究逐渐得到业界关注,且该类型研究关乎多个利益相关者,涉及相关产业、城乡发展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社会空间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理论、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等方面聚焦于旅游地的社会空间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① 理论方面,以列斐伏尔等学者的社会空间思想为基础,多理论融合分析为主,未来研究中应在理论上实现突破;② 研究方法上,定性与定量方法均有涉及,呈现多学科方法交叉的特征;③ 研究主题上,聚焦于社会空间演变与驱动机制,其它主题的研究较少,未来应有所突破。

关键词

旅游地,社会空间,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ocial Space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Jieyan Yi, Fang Zheng*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Planning,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Received: Nov. 16th, 2022; accepted: Dec. 8th, 2022; published: Dec. 19th, 202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ocial space research on tourism destinations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is type of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ecause it concerns multiple stakeholders and involves related industries,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tudy of social space, the thesis attempts to focus on the study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from theories,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topics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In terms of theory, it is based on the social space thoughts of scholars such as Lefebvre, Multi-theory fusion analysis is the main focus, and breakthroughs in theory should be achieved in future research; 2)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re involved,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s; 3) In terms of research topics, focus on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space and Driving mechanism, other topics are less researched, and there should be breakthroughs in the future.

Keywords:Tourism Destinations, Social Space, Research Progres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自1893年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Durkheim)在《社会分工论》中率先提出社会空间的概念以及人文地理学“社会转向”和社会科学“空间转向”学术思潮的兴起 [1] [2] [3],索尔、齐美尔、列斐伏尔、哈维、苏贾、福柯、吉登斯、卡斯特尔、布迪厄等大批社会学家、哲学家、地理学家将研究目光聚焦于“社会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空间进行了阐述 [4] [5] [6] [7] [8]。在国外学者对社会空间多视角深入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对社会空间展开了积极讨论与广泛研究 [9] [10] [11]。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与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导致城市社会空间分化现象渐趋明显,学者们围绕城市社会空间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社会空间的结构特征、影响因素与演变机制以及社会分异,代表人物有许学强、顾朝林、冯健、李志刚等 [12] [13] [14] [15] [16]。相比较,学者对乡村社会空间关注较少。近年来旅游作为活化城市与振兴乡村的一种方式,该背景下的社会空间研究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但由于该类型的研究起步晚,在理论上主要借助已有的理论进行融合构建,并以实例对理论进行论证,在方法上源于旅游与社会空间的学科交叉性,则呈现多种学科方法并用的特征。旅游地的社会空间既包括旅游地居民占据的空间区域(居住空间、商业空间、交往空间、生活活动空间等),也包括该区域空间隐含的社会关系、空间主体的权力等内容。旅游地社会空间研究关乎多个利益相关者,涉及产业、乡村振兴等方面,有必要进行总结,以应对旅游转型升级需求及新旅游者需求对目的地规划设计与管理的挑战。论文试图从理论进展、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等方面总结当前旅游地社会空间研究进展,以期丰富旅游地研究,促进旅游地管理与调控、可持续发展。

2. 旅游地社会空间理论进展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进展

关于旅游地社会空间理论分析框架的建构方式分为三种,且均是以列斐伏尔(Lefebvre)的社会空间思想为出发点,说明了在多元利益主体作用下的旅游地是被生产的空间,其发展属一种常见的空间生产现象。一是以已有的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以深化理论认识。如华章根据空间生产理论中的“三元空间方法论”对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生产过程进行了讨论,认为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生产包括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的实践、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的再现以及再现的乡村旅游社区空间的生产 [17]。二是将已有的多种理论进行融合,如郭文结合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和Henri 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对江南水乡周庄古镇旅游开发的多维空间生产进行分析,从理论上深化探索旅游场域转换中古镇空间生产研究 [18]。孙九霞结合Henri Lefebvre的“空间三元论”与Michel de Certeau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讨论在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居民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对抗政府与景区管理主体构想的空间表征,体现具有反抗性的表征空间 [19]。陈培培基于社会空间是乡村物质空间与复杂社会关系不断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果的认识,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及方法对大世凹村转变为都市居民消费空间的过程与机制进行探讨 [20]。翁时秀借助领域化理论,分析了多元主体的领域化行为所引发的乡村旅游社区社会空间变迁,总结了其中交织的权力——空间关系及社会空间变迁机制 [21]。三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挖掘新的分析框架。朱晓翔在对空间生产理论的“三元空间方法论”进行理论深化基础上,形成了由旅游制度空间、经济空间与社会空间构成的旅游三元空间分析框架 [22]。Jiuxia Sun打破对旅游为目的地变化重要驱动力的认识,认为旅游只是目的地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机制,以列斐伏尔(Lefebvre)的社会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概念框架(资本、文化、权力的动态关系)来解读其机制(旅游地社会空间研究常用理论见表1) [23]。

Table 1. Common theories of social space research in tourism destinations

表1. 旅游地社会空间研究常用理论

2.2. 研究方法

目前旅游地社会空间研究常用的定性方法有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批评话语分析法。通过以上方法对旅游地居民进行调查,获取最贴近现象的第一手资料。如姜辽运用长期田野调查和访谈法分析了古镇旅游地人口流动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分析了居住、商业和游憩等社会空间的演变过程 [24]。樊友猛以山东省上九山村为案例地,运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探索了旅游地转变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和运作策略 [25]。

除定性方法的运用之外,不同的定量方法也被运用到旅游地社会空间研究中,譬如侧重于物质实体空间的空间句法、GIS空间分析。如张熹基于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方法,对旅游发展程度较高的丽江束河古镇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束河古镇的开发模式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26]。高苹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2004年以来黄水镇旅游城镇化空间过程 [27]。基于图论的社会网络分析能够有效简化多元主体的各项特征并直观呈现主体间互动关系,有学者将其引入旅游地社会空间研究,陆天华以南京市世凹美丽乡村示范村为案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初步探究了社会网络与空间重构间的互动关系 [28]。常见的数理统计方法也有使用,徐小波以扬州“双东”为案例,运用田野调查和统计检验、对应分析、模糊数学、逻辑回归等一系列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从业者空间生产过程,剖析旅游商业发展机理 [29]。刘嘉毅利用随机效应与固定效应实证检验了旅游发展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宏观层面) (见表2) [30]。

Table 2. Common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m destinations

表2. 旅游地社会空间常用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3. 旅游地社会空间研究主题

结合学者对社会空间内涵的讨论以及旅游地实际,将社会空间具体细分为居住空间、行为空间(活动空间)以及(空间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根据文献总结,目前旅游地社会空间的研究也大都聚焦于社会空间演变及驱动机制的探讨。

3.1. 旅游地社会空间演变

3.1.1. 居住空间与行为空间的功能转型

从空间功能上来看,大众旅游的火热以及其发展带来的效益,使得传统的社会空间随着旅游发展的生命周期出现旅游功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特征。而在某些旅游地,居住空间并不仅仅是向商业空间转型,同时它还成为旅游者的第二居所,即除旅游者常住地住宅之外的第二个家,主要满足旅游者反复来往旅游地住宿的需求(见表3)。

Table 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space func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表3. 旅游地社会空间功能演变特征

3.1.2. 社会关系演变

旅游活动(开展)带来的社会流动性对社会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社会关系的建立方式以及多主体关系格局的显现等 [34] [35]。同时社会关系网络复杂化与以游客为核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也给旅游地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刘润等以宗教旅游地郎木寺镇为例,对九组社会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以下问题:游客与僧侣关系复杂化导致的宗教世俗化、僧侣之间因年龄的观念分化、经营者因市场竞争关系的形成等 [36]。赵选贤研究丽江古城社会关系网络也得出原住民社会网络规模扩大、亲缘关系弱化、邻里交往淡化的结论 [37]。

3.2. 旅游地社会空间演变驱动机制

新空间主体的介入和原有主体的自我改变以及其各自在地域范围内的实践即促成旅游地社会空间演变的驱动机制。根据已有的旅游地社会空间演变驱动机制研究,总结出五种驱动主体,分别为国家、地方政府、投资开发商、旅游者、居民,各主体分别通过自身实践方式推动旅游地的社会空间演变 [38] [39] [40] (见图1)。如Fen Luo探讨了机构在中国国家森林公园内创造旅游空间的作用 [41]。王华研究丹霞山瑶塘村发现:不同角色村民主体通过微观空间生产行为,促使乡村旅游空间景观化、商业化和制度化 [42]。其中,部分旅游地居民由于立场不同与地方政府、投资开发商、游客的权力(博弈)也是学者关注的对象,如张清源等认为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关系能有效解释旅游地社会空间发展演化本质,并以九华山为案例地对其利益相关者权力–利益关系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43]。

Figure 1. Driving subjects and practice methods of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m destinations

图1. 旅游地社会空间演变驱动主体及实践方式

3.3. 其它研究

有关旅游地社会空间的研究还涉及到空间感知、演变模式等,只是相对以上两类研究数量较少,空间感知研究一般研究对象以居民、游客为主 [44] [45],但基于年轻公民也受到全球进程的影响的认识下,Christine N. Buzinde采用解释性的方法来研究儿童对两个主要旅游中心Akumal Playa和Bahia Principe的社会空间环境的感知 [46]。关于演变模式的研究则如TAO Hui在乡村旅游空间的流动、再生和适应的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景点(A)、城镇(T)和村庄(V)互动理论视角并通过对A、T、V空间转换特征的分析,总结出遗产型、主题公园型、景区型、休闲产业集群型和生态旅游区型五种乡村空间演变模式 [47]。

4. 结论与展望

相比城市社会空间研究,当前旅游地社会空间研究相对较少。在当前的旅游地社会空间研究中,理论上主要借助已有的理论进行融合分析,未来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可以尝试其他多学科理论的融合;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运用相对成熟,有相当一部分出色的研究,未来研究中应根据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方法以及方法的创新;研究主题上,旅游地社会空间演变带来的社会效应缺乏研究,驱动机制方面聚焦于多主体的宏观驱动机制,缺乏微观层面的单一主体的驱动研究;实证研究案例都集中于乡村旅游地,其他类型的旅游地相关研究偏少。未来的研究应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

第一,关注微观层面某一主体的研究有助于更细致地了解其行动背后的意义;

第二,旅游地由于发展背景与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类型等方面的不同在社会空间上存在差异,故应多关注不同类型旅游地的社会空间研究;

第三,在网络时代的来临和虚拟空间的崛起背景下,旅游地尤其是乡村旅游地带来一系列旅游经济活动的新空间扩散,在此过程中旅游地社会空间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应有深入思考;

第四,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空间感知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可以多关注不同群体,譬如女性群体、特殊弱势群体等。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YJAZH137)、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AAC03051)资助。

文章引用

易洁琰,郑 芳. 旅游地社会空间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ocial Space of Tourism Destinations[J]. 地理科学研究, 2022, 11(06): 560-567.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22.116057

参考文献

  1. 1. 高小芳. 社会空间理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2. 黄剑锋, 陆林.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研究范式转型——基于空间涌现性的空间研究新范式[J]. 地理科学, 2015, 35(1): 47-55.

  3. 3. 郭文. 空间的生产与分析: 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J]. 旅游学刊, 2016, 31(8): 29-39.

  4. 4. 曾文, 张小林. 社会空间的内涵与特征[J]. 城市问题, 2015(7): 26-32.

  5. 5. Lefebvre, 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Nicholson-Smith, D., Trans. Blackwell Press, Oxford.

  6. 6. 王晓磊. “社会空间”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J]. 理论与现代化, 2010(1): 49-55.

  7. 7. 叶超. 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由来[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 28(2): 56-60.

  8. 8. 孟庆洁. 社会空间辩证法及其学科意义——地理学视角的解析[J]. 学术界, 2010(5): 79-84+284-285.

  9. 9. 李永文. 社会空间研究的方法[J]. 地理译报, 1996(4): 35-37.

  10. 10.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1. 11. 王开泳, 肖玲, 王淑婧.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热带地理, 2005, 25(1): 28-32.

  12. 12. 姚华松, 薛德升, 许学强. 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进展[J]. 现代城市研究, 2007(9): 74-81.

  13. 13. 许学强, 胡华颖, 叶嘉安. 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J]. 地理学报, 1989, 44(4): 385-399.

  14. 14. 顾朝林, 王法辉, 刘贵利. 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J]. 地理学报, 2003, 58(6): 917-926.

  15. 15. 冯健, 周一星. 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 [J]. 地理研究, 2003, 22(4): 465-483.

  16. 16. 李志刚, 吴缚龙, 卢汉龙. 当代我国大都市的社会空间分异——对上海三个社区的实证研究[J]. 城市规划, 2004, 28(6): 60-67.

  17. 17. 华章, 周武忠.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乡村旅游社区空间演化与治理研究——以无锡市鸿山街道大坊桥旅游社区为例[J]. 江苏社会科学, 2021(2): 232-240.

  18. 18. 郭文, 黄震方. 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J]. 人文地理, 2013, 28(2): 117-124.

  19. 19. 孙九霞, 周一. 日常生活视野中的旅游社区空间再生产研究——基于列斐伏尔与德塞图的理论视角[J]. 地理学报, 2014, 69(10): 1575-1589.

  20. 20. 陈培培, 张敏. 从美丽乡村到都市居民消费空间——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大世凹村的社会空间重构[J]. 地理研究, 2015, 34(8): 1435-1446.

  21. 21. 翁时秀, 杨继荣. 领域化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社区社会空间变迁——以丹霞山青湖塘村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49-1159.

  22. 22. 朱晓翔, 乔家君. 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证法视角的分析[J]. 经济地理, 2020, 40(8): 153-164.

  23. 23. Sun, J., Zhang, S. and Ji, M. (2019) Revisiting the Impacts of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pace Production: An Ethnological Study of the Muslim Community in Sanya, Hainan Province, China.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3, 1845-1863. https://doi.org/10.1080/13683500.2019.1653266

  24. 24. 姜辽. 旅游发展背景下周庄古镇社会空间变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2014.

  25. 25. 樊友猛, 谢彦君, 王志文. 地方旅游发展决策中的权力呈现——对上九山村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J]. 旅游学刊, 2016, 31(1): 22-36.

  26. 26. 张熹, 车震宇. 基于空间句法的旅游村落空间形态变化研究——以丽江束河古镇为例[J]. 华中建筑, 2012, 30(9): 105-109.

  27. 27. 高苹, 席建超, 刘盛和. 旅游城镇化空间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重庆市黄水镇案例实证[J]. 人文地理, 2020, 35(1): 104-113.

  28. 28. 陆天华, 于涛.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旅游地乡村社会空间重构研究——以南京世凹“美丽乡村”为例[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522-1531.

  29. 29. 徐小波, 吴必虎, 刘滨谊, 陈钢华. 基于从业者的旅游历史街区商业空间发展特征及机理——扬州“双东”案例[J]. 地理学报, 2016, 71(12): 2212-2232.

  30. 30. 刘嘉毅, 赵磊, 沈伟丽. 旅游发展会推动城市空间扩展吗? [J]. 旅游学刊, 2018, 33(10): 41-50.

  31. 31. 吴其付. 旅游发展与公共空间的变迁——以阿坝州理县桃坪羌族为例[J]. 旅游论坛, 2011, 4(4): 13-17.

  32. 32. 周年兴, 梁艳艳, 杭清. 同里古镇旅游商业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形成机制及特征[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6(4): 155-159+164.

  33. 33. 车震宇, 李欣润, 孙志远. 旅游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空间演变——以云南大理沙溪古镇为例[J]. 中国名城, 2019(9): 67-71.

  34. 34. 苏静, 孙九霞. 旅游影响民族社区社会关系变迁的微观研究——以岜沙苗寨为例[J]. 旅游学刊, 2017, 32(4): 87-95.

  35. 35. 郭文, 王丽. 文化遗产旅游地的空间生产与认同研究——以无锡惠山古镇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6): 708-716.

  36. 36. 刘润, 杨永春, 李巍, 王录仓, 张惠. 基于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下宗教旅游地社会空间演化研究——以甘肃郎木寺镇区为例[J]. 人文地理, 2014, 29(2): 41-47.

  37. 37. 赵选贤. 基于社会网络的丽江古城社会空间变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大学, 2015.

  38. 38. 吴骁骁. 旅游发展背景下周庄古镇居住社会空间变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2015.

  39. 39. 陈若楠. 滨海旅游小城镇居民生活空间变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泉州: 华侨大学, 2019.

  40. 40. 王红豆. 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社会空间变迁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泉州: 华侨大学, 2019.

  41. 41. Luo, F., Moyle, B.D., Bao, J. and Zhong, Y. (2016)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for Tourism: National Forest Parks in China.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70, 47-55. https://doi.org/10.1016/j.forpol.2016.05.021

  42. 42. 王华, 梁舒婷. 乡村旅游地空间生产与村民角色转型的过程与机制——以丹霞山瑶塘村为例[J]. 人文地理, 2020, 35(3): 131-139.

  43. 43. 张清源, 陆林. 宗教旅游地利益相关者权力-利益关系格局与形成机制——以九华山为例[J]. 旅游学刊, 2019, 34(9): 15-29.

  44. 44. 郭文, 黄震方, 王丽. 文化旅游地空间生产背景下居民社会空间感知模型与实证研究——基于对周庄古镇的调查[J]. 地理研究, 2015, 34(4): 762-774.

  45. 45. 胡烨莹, 张捷, 周云鹏, 曾湛荆, 庄敏, 刘伟. 乡村旅游地公共空间感知对游客地方感的影响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 38(4): 104-110.

  46. 46. Buzinde, C.N. and Manuel-Navarrete, D. (2013)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Space in Tourism Enclaves: Mayan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ourism Boundari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43, 482-505. https://doi.org/10.1016/j.annals.2013.06.003

  47. 47. Tao, H., Huang, A. and Ran, F. (2018) Rural Tourism Spatial Reconstruction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TV: A Case Study of Mufu Township, Hubei Province, China. Sustainability, 10, Article No. 2675. https://doi.org/10.3390/su10082675

  48.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