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7  No. 05 ( 2019 ), Article ID: 32222 , 6 pages
10.12677/ML.2019.75092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lant Vocabulary

Xiaohui Zha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Yantai Shandong

Received: Aug. 27th, 2019; accepted: Sep. 11th, 2019; published: Sep. 18th, 2019

ABSTRACT

Becaus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folk customs, aesthetic difference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other multi-faceted factor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human culture, and also the significant communication tool for human beings, language can largely reflec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Vocabulary is the most basic unit of language and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it. It is obvious that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vocabularies and different cultures also involve many aspects at the lexical level. This paper will list some Chinese and Western plant words, trying to analyze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compar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more effectiv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Keywords:Plant Vocabulary, Chinese and Western Differences, Cultural Connotation

中西方植物词汇的文化内涵

战晓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烟台

收稿日期:2019年8月27日;录用日期:2019年9月11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18日

摘 要

由于地理位置、民俗风情、审美差异、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多种差异。语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及人类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能够很大程度地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词汇则是语言最基础的单位,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表现得较为明显,涉及面也较广。本文将列举部分中西方植物名词,试图分析其文化内涵,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实现更有效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关键词 :植物词汇,中西方差异,文化内涵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植物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论是用来观赏、净化空气甚至食用,植物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中国,文人墨客往往由特质不同的植物产生丰富的联想;而西方国家受到古典神话和历史文化的影响,花木情结也悠久而强烈。由于自然条件差异,中西方植物种类大有不同,甚至同种植物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熏陶下也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以花草树木为喻体叙事喻理,托物抒情,在英汉语中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已有许多学者对具有文化内涵的植物词汇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李海琴(2013)以语义重合、语义错位、语义空缺为研究方向对部分植物词汇进行了探究,并对引起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概括性分析 [1] ;又如曹怡晴(2010)仅选取了玫瑰与桃花、木槿花与黄水仙两对植物名词,深入探究了中西方植物名词的异同,并提出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 。本文将选取部分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文化内涵的植物词汇进行探究,试图回答如下问题:

1) 中西文化中有语义错位现象的植物词汇有哪些?

2) 中西文化中有语义空缺现象的植物词汇有哪些?

3) 中西文化中有语义重合现象的植物词汇有哪些?

2. 现象分析

2.1. 语义错位

语义错位是指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部分植物词汇含义不同甚至相反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常常是文人隐士们争相歌咏的对象,在此我们仅选取其中的梅来做研究。梅花是中国的本土植物,古人认为,梅花有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3] 。梅花又名“五福花”,象征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梅花在寒冬时节凛冽开放,它象征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例如我国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坚韧高洁的高尚品质。毛泽东也有一阕著名的咏梅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主席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写出了这首词鼓励战友,同时也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品质。

梅翻译为英语为“plum”,既可指梅树或李树,又可指梅子或者李子 [3] 。在英语俚语中,“plum”还可表示令人垂涎的事物,如称心如意的工作、戏剧角色等。例如:The first job I had was a real plum. (我的第一份工作非常称心。) A congressman may give a loyal aide or campaigner a plum. (国会议员会给重视的助手和竞选者一个有好处、有声望的政治职位,作为对其所做贡献的回报。)

又如苹果,“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形象地说明了苹果(apple)在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地位,“the apple of one’s eyes”指的是某人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 [4] 。苹果在西方文化中也代表诱惑、原罪,这源于《圣经》中亚当在伊甸园偷吃禁果,果核卡在嗓子里,留下一个疙瘩,因此人们用“Adam’s apple”指代男性喉结。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代表了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苹果又有智慧、强烈的吸引等意。

另,由于希腊神话中著名的三女神争金苹果事件,苹果又有了其它寓意,“apple of discord”比喻祸根、争端,“golden apple”也有纷争的意思。

在美国小学有个传统习俗,小学生为向老师表示尊敬和感谢常把自己家里的红苹果擦得鲜亮带到学校给老师,由此“apple polisher”就代指拍马屁、阿谀奉承的人。

而在中国,苹果的寓意与圣诞节前一晚的平安夜联系最为紧密,这一夜具有上帝对信徒们关于“平安”的祝愿,平安的“平”与苹果的“苹”发音一致,因此国人予以苹果“平安”的吉祥含义,因此苹果又叫“平安果”。在这一天,许多商家挑选又红又大的苹果在精致包装后进行售卖,甚至有的还在苹果上印上祝福语,这样的苹果自然价值不菲。送苹果代表送的人希望收到平安果的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苹果的圆形也代表祝福他团圆幸福的意思。有道是:“小孩小孩你别馋,圣诞之前是平安;平安果,吃一天,高高兴兴迎圣诞;圣诞节,吃鸡蛋,上到天堂看一看!”

2.2. 语义空缺

语义空缺是指同一个植物词汇,在一种语言中可能有很多联想意义和文化内涵,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只是一个普通词汇的现象。

牡丹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它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素有“国色天香”的美称,被人们当作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于南北朝时期,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唐代,牡丹诗歌数量繁多,刘禹锡的《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赞美了牡丹的富贵美艳、仪态万千;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以牡丹比喻杨贵妃的天姿国色,容颜高贵 [4] 。

而在英语中,牡丹(peony)仅仅是一种花卉名称,并无其他文化内涵。

又如水仙花(daffodil)在西方文化中代表着春光、欢乐,能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使人感受到生命的魅力。莎士比亚在《冬之歌》中写“When daffodils begin to peer/ With heigh, the doxy over the dale!/Why, then comes in the sweet o’the year.”“当水仙花初放它的娇黄,/嗨!山谷那面有一位多娇;/那是一年里最好的时光”描写了春天及春天给他带来的欢愉心情。又如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写的《The daffodil》:

“I wander’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E gaze –and gazed –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d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诗人描述了一副海边水仙花绽放的美好景象,采用拟人的手法,说水仙花摇晃着小脑袋翩翩起舞,还将水仙花比作璀璨的星星和粼粼的波光,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和自己因水仙花而欢乐幸福的情绪。

而在汉语中,水仙只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并无特殊文化内涵。

2.3. 语意重合

语意重合指的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植物词汇内涵意义相似甚至相同的现象。这种语意重合包括完全重合和部分重合。

2.3.1. 完全重合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都将桂树(laurel)与荣誉、辉煌成就、成功、胜利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若举人在科举考试中一举成功,考取状元,人们便称之为“蟾宫折桂” [4] 。中国唐代又将科举考试称为“桂科”,将及第者称为“折桂” [5] 。

在西方,月桂树(laurel tree)由于四季常青、芳香怡人而备受人们的青睐。罗马时期的人们有为战争胜利者戴桂冠的习俗,寓意着胜利加冠。后来,人们选出全希腊最优秀的诗人赐予他桂枝做的花冠以示荣耀,这就是“桂冠诗人”的由来。英语中有许多与laurel有关的习语,“Laurel wreath”指的是桂冠,“gain/reap/win one’s laurels”表示赢得声望,获得荣誉,赢得冠军,“rest/retire on one’s laurels”指的是吃老本,满足于既得的荣誉 [5] 。

又如玫瑰(rose)在中西方都代表爱情,玫瑰外形高贵,不蔓不枝,能给人美好的感受 [4] ,而玫瑰象征爱情起源于希腊神话:传说爱神阿芙洛狄忒在追求自己的心上人阿多尼斯时奔跑在玫瑰丛中,玫瑰的刺刺破了她娇嫩的皮肤,鲜血滴在玫瑰的花瓣上,将白玫瑰染成了红玫瑰,红玫瑰也因此成了坚贞爱情的象征。

正如苏格兰诗人Robert Burns的《A red red rose》:

“O, my Luve’s like a red, red rose

吾爱吾爱玫瑰红,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六月初开韵晓风;

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吾爱吾爱如管弦,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其声悠扬而玲珑。

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

吾爱吾爱美而殊,

So deep in luve am I;

我心爱你永不渝,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我心爱你永不渝,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直到四海海水枯;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my dear,

直到四海海水枯,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岩石融化变成泥,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

只要我还有口气,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我心爱你永不渝。

And fare-thee-weel, my only Luve!

暂时告别我心肝,

And fare-thee-weel, a while!

请你不要把心耽!

And I will come again, my Luve,

纵使相隔十万里,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踏穿地皮也要还。”

这首诗如此甜蜜浪漫,诗人以玫瑰代表爱情,表达了对女朋友Jean坚贞不渝的浓厚爱意,他正是一个相信美好爱情的人,他的爱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英语中也有许多与rose有关的短语,“a bed of rose”指的是“轻松容易的生活”,“put the roses back in sb’s cheeks”指的是使某人恢复健康的气色,“be coming up roses”指的是一帆风顺。

在中国,由于西方文化对国人的影响越来越大,玫瑰象征爱情的寓意在中国也越传越广,已经被公众接受。在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和女方生日、恋爱或结婚纪念日,男方通常会选择送玫瑰花对女方表达爱意和对感情的重视,纪念自己和对方珍贵的爱情。1930年左右上海滩著名歌星姚莉演唱的歌曲《玫瑰玫瑰我爱你》以玫瑰代表自己的爱人,旋律轻松明快,奔放昂扬,将城市情怀和民族音调巧妙地汇成一体;歌词形象鲜明,诗意盎然,表现了“风雨摧不毁并蒂连理”的情怀。

2.3.2. 部分重合

桃花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土生土长的花。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桃花具有“令人好颜色”的功效,桃子又是白里透红,味道香甜,因此唐朝崔护曾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来比喻女子娇艳的容颜。同样的,在《诗经·周南·桃夭》中也用桃花来衬托新嫁娘的娇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花起兴,以桃花产量颇高的特性来寄予这位女子的到来会使得夫家子孙满堂的美好期待和祝福。西王母曾举办蟠桃宴会,邀请所有仙人进宫品尝,仙人手持蟠桃寓意献寿,蟠桃又称寿桃,因此现代人们也多用蟠桃形状的蛋糕祝福老人健康长寿。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好世界,人们仍用“世外桃源”指代美好的理想世界。“桃李满天下”也常用来比喻长者或老师培养的精英后辈和学生遍布天下。除此之外,在中国桃花往往与爱情相关联。人们相信桃花能给人带来爱情的机遇,因此又用“桃花运”指代爱情的到来。但是由于桃花的过分艳丽,不符合儒家含蓄而不张扬的特性,人们又常用“桃色新闻”“桃色事件”指代男女感情之事,“桃花眼”指风情万种,风流倜傥,异性缘佳 [3] 。

在西方国家,peach通常用于比喻美好的、惹人喜爱的事物以及年轻貌美的迷人女子,例如:She really was a peach. (她过去的确是一个年轻漂亮的美人),Jan is a real peach. (简真讨人喜欢)。在英语中peach也常用来形容女性白里透红的肤色,如:a peaches ad cream complexion.(白里透红的肤色)。peach的这两个语意与汉语中桃花的部分语意重合,但peach并无祝寿、与爱情相关等语意。

3. 结语

以上所说的植物词汇都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有了独特的文化烙印,它们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如梅花在中方寓意坚贞高洁,在西方寓意令人垂涎的事物;牡丹在中方寓意雍容华贵,仪态万千,而在西方仅是一种普通植物名词,并无特殊文化内涵;玫瑰在中西方都寓意爱情等。这些植物词汇的概念意义也许是亘古不变的,其附着的民族文化含义可能是相对固定的,但内涵意义往往会随着社会变化、时代发展而改变。我们作为语言的学习者,应该学习并理解有植物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在这方面的差异,缩短不同文化之间的距离,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文章引用

战晓慧. 中西方植物词汇的文化内涵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lant Vocabulary[J]. 现代语言学, 2019, 07(05): 703-708. https://doi.org/10.12677/ML.2019.75092

参考文献

  1. 1. 李海琴.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J]. 科教文汇, 2013(16): 130.

  2. 2. 曹怡晴. 两个世界的花草——比较中西方植物名词的异同[J]. 青年文学家, 2010(7): 250-251.

  3. 3. 赵云. 英汉植物词汇文化对比与翻译[J]. 海外英语, 2016(14): 116-118.

  4. 4. 熊蕾. 英汉植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J]. 海外英语, 2013(22): 295-297.

  5. 5. 李英. 英汉植物词汇文化意义对比[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3): 67-6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