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8  No. 01 ( 2020 ), Article ID: 34181 , 8 pages
10.12677/ML.2020.81005

Translation of Japanese Literary Titles

—Take the Winning Works of The Akutagawa Prize from 2000 to 2015 as an Example

Anran Cheng, Chengxiang Hu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Received: Jan. 22nd, 2020; accepted: Feb. 6th, 2020; published: Feb. 13th, 2020

ABSTRACT

A good literary work can only be read and appreciated by read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become an eternal classic if it is accompanied by a good trans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literary work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 is the punchline, it is a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directly affects the reader's accept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mainly bases on the winning works of The Akutagawa Prize from 2000 to 2015 as an example, applies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Fumiko Fujinami, analys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used in the translated titles of the winning works of The Akutagawa Prize and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nslated titles, it is found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Japanese literary titles in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word-by-word translation", supplemented by other translation methods.

Keywords:The Akutagawa Prize Works, Title Translation, Fumiko Fujinami, Translation Method

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汉译研究

——以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为例

程安然,黄成湘*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收稿日期:2020年1月22日;录用日期:2020年2月6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13日

摘 要

好的文学作品只有配上好的翻译,才能被不同国家的读者阅读、欣赏,成为永恒的经典。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标题的翻译可谓是点睛之笔,它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直接影响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度。文章以2000年至2015年“芥川龙之介奖”获奖作品的标题翻译为例,主要运用藤涛文子的翻译理论,通过实例分析“芥川奖”获奖作品的汉译标题使用的翻译方法,探讨汉译标题的优点和不足,发现目前我国在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翻译上具有以“逐词译”为主,其他翻译方法为辅的特点。

关键词 :“芥川奖”作品,标题翻译,藤涛文子,翻译方法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唐代贾岛说:“题者,诗家之主也;目者,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之相,足可坐窥万象”1。标题翻译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目标语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度。只有好的标题翻译,才能吸引更多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兴趣。本研究首先在中国知网和日本学术论文数据库CiNii中以“标题翻译”“文学标题”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搜索时间范围为:1985~2019年,并对与本文研究无关的内容进行了筛查和剔除,结果表明,对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英美文学方面,主要探讨了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方法、翻译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如李嵩(1985)从文学语言运用角度总结出文学作品标题的三大译法:力求简练、明朗确切、文采斐然 [1]。虞建华(2008)指出导致翻译不当的四大误区:自由发挥;媚俗倾向;脱离语境;过于直白 [2]。对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研究主要是从文字特点、年代分类、翻译策略等角度进行考察。如周以量(1985)中从日本文字本身的特点上分类探讨了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汉译问题 [3]。杨真(2013)分析考察了上代至近现代时期的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和“误译”的是非扩张,进而探求日本文学标题翻译变化的原因 [4]。梁曦(2014)运用实例分析了不同翻译策略的优缺点,重点总结了各种翻译策略的适用类型 [5]。

综合归纳先行研究,可以看出当前对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翻译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在研究上不够精细具体,因此本文通过具体考察“芥川奖”获奖作品标题的汉译,运用藤涛文子的翻译理论,运用实例探讨“芥川奖”获奖作品标题汉译的方法和特点。考虑到“芥川奖”获奖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发展不够完善,汉译工作难以紧跟“芥川奖”获奖作品的更新速度,因此本文具体定位到2000年到2015年“芥川奖”获奖文学作品,举例分析其汉译标题的方法,并试图总结出当今中国在标题翻译中的特点。

2. 藤涛文子的翻译理论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中赖斯对于文本类型的分类,文学作品属于高度的表情型文本,在明确标题翻译特征的基础上,本文避开以往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的“直译”“意译”翻译论,采用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相关的归化·异化翻译理论来分析问题。藤涛文子对功能翻译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分类,尤其在文学作品这类表情型文本的研究中,藤涛文子提出了具体的分析评价方法 [6] [7],基于此,本文以该理论为指导来分析日本文学标题的翻译。

藤涛文子以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目的论为基础,从原文(ST)包含的形式、内容、效果等要素中哪些要素得到了传达,哪些又受到了变更的角度出发,对翻译方法进行了分类,以此叙述分析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如何表现的问题 [8] [9]。

Table 1. Fumiko Fujinami’s translation methods

表1. 藤涛文子翻译方法一览表2

表1所述的翻译方法,1~4是在翻译中重点传递原文形式面的内容,其实是传递出异文化要素的异化翻译方法,但这种情况容易造成读者对目标文的理解障碍。5~8则是在异文化传递中适当地进行加工润色,使得目标文易于理解。其中“释义”实际上是舍弃形式上的对等,保持原文意义的再现。而“同化”则是运用目标文化中的内容对原文进行置换,舍弃原文的形式和意义,只保留原文的表达效果。“省略”和“追加”主要是考虑到译文的整体性和流畅性,“解说”则可以和前文所述的任何一种方法并用。

3. 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标题汉译方法

在此节中,笔者将用藤涛文子的翻译方法来分析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标题的汉译,总结归纳日本文学作品标题汉译的特点,探讨其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本节讨论的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的汉译标题,均是有中文译本或是官方网站认可的汉译标题,不包括小众或个人翻译的汉译标题。

3.1. 移植

藤涛文子在首次提出此翻译方法分类时,以村上春树所著《挪威的森林》的德译本第一章为例,分析了在德译本第一章中各个翻译方法的运用,但她在分析中发现,《挪威的森林》德译本的第一章中完全没有使用“移植”的翻译方法,究其原因发现日语中有字母和文字混用的现象,而直接译为德文,不加改动,对一般读者而言,会造成阅读障碍。而中国和日本由于都使用汉字,同时部分汉字的原义是共通的,还有部分汉字虽然在开始时,只在各自的表意系统中存在发展,但在中日文化交流发展过程中,已逐渐被两国人民接受,成为两国共有的表意文字。另外在日德翻译中出现的因日语中字母和文字混用造成的无法直接翻译的现象,在日汉翻译中则比较好处理。因为字母和文字混用的现象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很早就有,非常著名的有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因此翻译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为“移植”翻译方法的使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下面将就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中的典型例子分析汉译标题中“移植”的运用。

1) 『異類婚姻譚』本谷有希子 著

译名:《异类婚姻谭》唐辛子 译 (见附录)

“異類婚姻譚”在《大辞林》3中,是作为专有名词出现的,它是物语、传说的一种,以人或动物与异类结婚为主题。“異類”在大辞林中有三条解释条目:种类不同、种族等不同的生物;人类以外的动物,禽兽、妖怪等;不同寻常的人或物。在了解本谷有希子所写的作品内容后,笔者认为该作品更多的是将人的异化以怪谈的形式来表现。小说汲取了日本古代说话文学的源头活水,讲述了妻子与“异类”丈夫的婚姻。在《辞海》中查阅“异类”的含义,有四种释义:不同种类;不同种类的事物;禽兽神鬼之类;旧时称外族。由此可见,“异类”在中日语境下的含义基本相同,也就是中日双方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础,目标语读者可以较为清楚地理解源语作者想表达的含义。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移植”,既能准确清晰的传递原标题的含义,又能保持原有标题的风格和韵味,可以说是理想状态。

2) 『介護入門』モブ・ノリオ 著

译名:《介护入门——充满冲击性的亲情物语》周若珍 译 (见附录)

周若珍在翻译这部作品时,使用了“移植”的翻译方法,直接沿用日语表达“介护”,笔者查阅《辞海》发现,“介护”一词在《辞海》中并无记录,对于熟悉日本文化的读者而言,看到“介护”一词能直接反应出该词在中文表达中的意思,但对于不够熟悉日本文化的一般读者而言,很难在第一时间反应出该词的意义。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标题中,如果出现读者不能够准确把握的字词,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但需要指出的是,此汉译本是台湾地区翻译和出版的,考虑到由于历史原因,台湾与日本的交流比较密切,台湾对日本文化的接受度较高,对于台湾地区的读者而言,“介护”一词是可以理解的词汇,因此按在台湾地区的实际情况,此汉译标题是可取的。笔者查阅资料发现,该书在中国大陆尚未出现译本,接受度较高的汉译标题是《看护入门》,该汉译标题中“看护”则属于“逐词译”,关于“逐词译”,后文会做详细阐述,此处不再展开。

3.2. 借用

“借用”翻译是指翻译单词构成要素的含义,是一种保留原标题形式和内容的翻译方法,在翻译特定文化中的固有事物和概念时,经常会采用此翻译方法,特别是在人名、地名等的翻译中。

在笔者选取的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汉译标题中仅有一例。

3) 『きことわ』朝吹真理子 著

译名:《贵子永远》泰奥 译 (见附录)

朝吹真理子的这部作品的标题是以两位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译者在翻译时考虑到了日本人取名时经常使用的汉字及其表意文化的特点,对“きこ”的翻译借用了日本取名中经常使用的“贵子”,既翻译出了原标题的含义,又潜移默化地向中国读者传播了日本文化,达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3.3. 逐词译

“逐词译”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日文原标题逐字逐词地翻译,中国和日本的语言体系和表达习惯虽有各自的独特性,但两者在语言文字上的共通性,为“逐词译”提供了可能。

4) 『共喰い』田中慎弥 著

译名:《相食》邹波 译 (见附录)

在《大辞林》中,“共喰い”有两层含义:同类的动物互相咬食,吃同类,自相残杀;同行业者为获利而互相竞争,结果两败俱伤。而作品描绘的是主人公远马的母亲因忍受不了父亲的暴力相向而离婚,远马渴望圆满的家庭,立志绝不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但在后来与恋人交往过程中,却发现自己控制不住暴力倾向,原生家庭的影响、与父亲一脉相承的暴力因子,沁入他的骨髓,流淌在他的血液中,彼此掣肘、相互影响、相互伤害,一同毁灭。结合这一内容,笔者认为作者是综合了“共喰い”的两层含义,点明点名了远马和父亲同类相残,两败俱伤的故事主题。此标题直接译成“相食”二字,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与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描述的“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相食”一词有相似的含义,都是指人的互相残杀。不过,笔者认为,该汉译标题的“相食”不仅仅指生命上的自相残杀,还代指精神上的互相影响和折磨。因此,此汉译标题,通过逐词直译,既能完成与原作形式上的对等,又能将原作者作品标题的内涵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简洁明了又扣人心弦。

5) 『しょっぱいドライブ』大道珠貴 著

译名:《咸味兜风》祝子平 译 (见附录)

该作品所有的故事都是女主人公在海边兜风时的回忆,海边湿润的海风带来咸咸的海味,这是作品标题的缘起。在翻译成中文时,译者采用了“逐词译”的翻译方法,乍一看这个标题的翻译并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则,读者在阅读标题时,很容易产生疑问:为什么会用“咸味”来形容“兜风”?但换个角度思考,这种能带给人疑问的汉译标题能够吸引读者阅读文章,寻找答案。读者的疑问在阅读文章后并非不可解,一定程度上能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促进读者对日文表达方式的进一步认识。

3.4. 释义

“释义”的翻译方法基本舍弃了与原文形式上的对等,旨在再现行文的含义和内容。主要是通过改变原文的切入视角、时态、遣词造句等表现形式,达到忠实原文,保持整体风格又易于理解的效果。

6) 『蹴りたい背中』綿矢りさ 著

译名:《欠踹的背影》涂愫芸 译 (见附录)

“蹴りたい”直接翻译成中文是“想踢、想踹”之意。结合原文,作者这里是站在动作的发出者——女主人公长谷川初实的角度创作标题的。而汉译标题里却将“蹴りたい”翻译为“欠踹的”,显然是站在动作承受者——蜷川的角度解释该标题的。译者灵活改变了原标题的切入视角,使翻译更加通顺流畅,同时凸显了站在女主人公的角度对同班男生蜷川的评价和态度。而原标题中的“背中”实际是用“背脊”代指蜷川这个人,是以局部代整体的写作方法,汉译标题中将“背”换成了“背影”,以此来代指人,从韵律和文字运用上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此汉译标题整体上运用“释义”的翻译方法,在灵活改换原标题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较好的克服了文化面的差异,实现了标题内容的传达。

3.5. 同化

“同化”是采用目标语文化中读者更为熟悉的其他事物或表达置换源语表达的翻译方法。这种方法偏向于让原作者去接近读者,使读者获得易于理解的译文。

7) 『スクラップ・アンド・ビルド』羽田圭介 著

译名:《颓败与重生》王星星 译 (见附录)

『スクラップ・アンド・ビルド』直译为中文是《废铁和大楼》,虽然这种汉译标题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中国读者也可以理解其含义,但考虑到中国读者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上,更注重作品的文学性,且《废铁和大楼》过于直白简单,以此为标题或翻译为类似的标题,失去了文采,丧失了文学作品的含蓄性,会影响读者的审美体验。而译者在充分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对该标题进行了加工再创作,采用了“废铁”和“大楼”的象征意——“颓败”与“重生”,使“废铁”和“大楼”这两个具体意象的含义得到了升华,此汉译标题一出而境界全开,令人拍案叫绝。它揭示出原作的深层主题,更能打动人心。

8) 『蛇にピアス』金原ひとみ 著

译名:《蛇舌》祝子平 译

《裂舌》秦岚 译 (见附录)

『蛇にピアス』直译为中文是“给蛇穿孔”或“给蛇戴耳环”的意思。如果阅读原文会发现,原文指的是人在舌头中部打钉打孔,使舌头呈现出和蛇舌相同的形状。此处译者祝子平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标题进行了加工改造,翻译成《蛇舌》,使汉译标题更加通俗易懂,符合原文的表达效果,也符合中国读者的认知。而译者秦岚翻译为《裂舌》,笔者认为有待商榷,由于中国读者对蛇舌的形状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因此翻译为“蛇舌”,是简洁准确的,但“裂舌”一词并不在一般读者的认知范围内,该词更像是一个造词,《辞海》中并未收录,另外,该词在互联网上的查询结果也一般是指“裂纹舌”,即舌背上成纵横交叉的裂沟,与原标题的含义并不相符。

3.6. 追加

“追加”与“加译”类似,是在译文中增添了原文中并不存在的新内容,这种追加,小到单词,大至文段。

9) 『介護入門』モブ・ノリオ 著

译名:《介护入门——充满冲击性的亲情物语》周若珍 译 (见附录)

关于汉译标题《介护入门——充满冲击性的亲情物语》,我们在上文对“移植”翻译方法的运用上已经进行了讨论。在此处我们主要对该汉译标题运用“追加”的翻译方法,添加副标题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前文中笔者表示,译者直接沿用日本的标题,翻译为《介护入门》,会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但添加副标题后,完善了主标题希望表达的内容,解释说明了主标题的本质,减轻了读者的阅读负担,即使读者对主标题《介护入门》不够理解,也能通过副标题《充满冲击性的亲情物语》的补充说明,对文章内容有初步把握,不至于看到标题就一头雾水。

10) 『沖で待つ』絲山秋子 著

译名:《在海上等你》郭清华 译 (见附录)

『沖で待つ』这一标题中并未指明等待的事物到底是什么,但汉译标题汉译者给等待加上了宾语“你”,根据作品内容,我们可知该作品描述的是办公室男女同事之间的故事,于平淡中见生活,译者补充了等待的宾语“你”,就将原作品中两位主人公相知相依的关系展现出来,因为等待是“你”,便没有那么孤独了。该汉译标题在使用“追加”的翻译方法后,使原标题的整体传递效果更加具体生动。

4. 结语

笔者综合归纳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标题的翻译方法,将整理结果汇总如表2

Table 2.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the titles of the winning works of The Akutagawa Prize from 2000 to 2015

表2. 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标题翻译方法一览表

注: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共37篇,该总结中不包括无汉译标题的3篇作品。

根据表2总结,我们可以发现,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的标题翻译中采用“逐词译”的占压倒性多数,也有部分标题汉译时,多种翻译方法并举,以期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当然,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以此研究为起点,将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笔者今后的研究课题,继续努力,深入研究。

文章引用

程安然,黄成湘. 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汉译研究——以2000年~2015年“芥川奖”获奖作品为例
Translation of Japanese Literary Titles—Take the Winning Works of The Akutagawa Prize from 2000 to 2015 as an Example[J]. 现代语言学, 2020, 08(01): 30-3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0.81005

参考文献

  1. 1. 李嵩. 谈谈文学作品标题的译法[J]. 外语教学, 1985(3): 69-70.

  2. 2. 虞建华. 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特征与误区[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1): 68-74.

  3. 3. 周以量. 漫谈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J]. 日语学习与研究, 1985(4): 35-37.

  4. 4. 杨真. 关于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汉译问题[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 2013.

  5. 5. 梁曦. 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问题[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6. 6. 藤濤文子. 「機能主義的翻訳理論の展開と展望」[J]. 『ドイツ文学論攻』, 2006, 第48号, 007-026.

  7. 7. 藤濤文子. 『翻訳行為と異文化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機能主義的翻訳理論の諸相―』[M]. 京都: 松籟社, 2007.

  8. 8. 藤濤文子. 「翻訳における注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機能について―『キッチン』の独英語訳を例に―」[J].ドイツ文学論集, 2004, 第33号, 27-38.

  9. 9. 藤濤文子. 「日独翻訳にみる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行為―『ノルウェイの森』の独語訳分析」[J]. 『ドイツ文学論集』, 2005, 第34号, 31-50.

附录

NOTES

1出自《二南密旨·论题目所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诗文评类存目。

2藤濤文子。日独翻訳にみる異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行為―『ノルウェイの森』の独語訳分析」[J]。『ドイツ文学論集』,2005,第34号,pp. 31~50。(原文为日语,此表内容为笔者译)

3三省堂;第3版(2006) (下同)。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