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09 ( 2022 ), Article ID: 55810 , 7 pages
10.12677/ML.2022.109251

“圣母”一词的语义变异研究

杨帆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收稿日期:2022年8月7日;录用日期:2022年9月8日;发布日期:2022年9月15日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发展,自由、无门槛的交流派生出了大批网络新词,部分旧有的语言涵义也逐渐产生了新的概念,且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存在比较稳定的使用群体。经过语料的收集、整理与比对,不难发现,词语“圣母”产生了明显的语义变异,从原先带有宗教性质的话语,到延伸出的隐喻义,再到后来发生了诸如词义范围、情感色彩等变化。本文立足于自建语料库从具体语境出发讨论这些变化,对其分类并解读,由此发现变异后的语义与原语义之间既存在差异性,也有一定的关联性。而后,基于现实经验与语境因素,分析其社会文化层面的缘由,发现如今的网络环境以及这种环境下的用户心理是造成变异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圣母,语义变异,网络语言,语料库研究

The Research on Semantic Variation of a Chinese Word “Shengmu”

Fan Yang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Aug. 7th, 2022; accepted: Sep. 8th, 2022; published: Sep. 15th, 2022

ABSTRACT

Recent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SNS), which is free access and low barriers, many new words have appeared and some old words have gradually generated new meanings, and they are all widely used in our daily life. Through collecting and comparing the corpus,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Chinese word “Shengmu” has undergone obvious variation, from the original discourse with religious nature, to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and then it has changed in the scope of meaning, emotional color and so on. After corpus-based study, this thesis tries to classify and explain such chang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exit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original meanings and subsequent ones. Then, based on fact, some social factors are found.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related user psychology are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the variation.

Keywords:Shengmu, Semantic Variation, Buzzwords, Corpus-Based Study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语言是社会规约化的产物,一般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任何语言都处在不断变化中,这也促进了语言本身的发展,语言学家要做的就是捕捉这些改变,并研究其背后机制与影响。21世纪以来,自由的社交平台、无门槛的交际方式催生了大批网络新词,同时一些“旧词”的涵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化,这不仅包括其语音、感情色彩、指称对象,也有涉词的语法结构。例如:香菇、内卷、后浪、打工人、圣母等等。“圣母”在互联网领域中已经存在相当大的使用群体,不论是在争议事件,还是一般的日常话语中,我们总能发现这个词以贬义的形式出现。而“圣母”一词,最早属于宗教话语,作为创世主耶稣之母的形象出现在绘画、雕塑、玻璃、文学等文艺作品中,一般用作慈悲、博爱、一心向善、同情他人的女性形象的隐喻义,与现今网络环境中贬义涵义存在差异。这说明了,至少“圣母”的语词涵义在特定的群体中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词义变异,具体表现为语义范围、情感下移的现象。不过,差异性存在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的关联性,尽管主要的语义特征发生了变化,但是仍然保留了部分特征。圣母涵义中的同情、牺牲精神仍然留存,而不同的是,原义的圣母倾向于自我的牺牲和宽恕,一般出现在宗教描写、歌颂赞美他人的语境中。而现在的圣母强调慷他人之慨、鼓励他人施行牺牲的行为,一般出现在讽刺他人、自我嘲弄的语境中。纵观学术界,圣母相关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旧的涵义,尽管也存在对网络新词语义变异的研究,但是研究对象过于庞杂,行文稍显概括、浅尝辄止,缺少对某一具体对象的详细阐述,甚至在强调变化时没有具体数据的支撑。因而,笔者将自建语料库,通过对比研究对其语义变异现象进行科学、有根据的论证,并从社会文化因素及语境因素分析其生成机制。由此丰富对圣母相关话题的研究,为业界关于词义变异等领域提供新的素材。

2. 理论框架:语义变异

语义变异是语义修辞结构的重组,指语言脱离原本所属的概念体系,失去指称特定对象的本义,而产生出的新的概念的现象,具体形式表现在语音、感情色彩、指称对象的变化,同时也关涉词的语法结构。其理论基础为心智哲学理论 [1] (廖巧云,2018),心智哲学与人的先后天因素,如与人的身体构造、生理特征、身体活动、心理活动等紧密相连 [2] (雷卿,2012)。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通过探究语言表达者的心理或身体活动了解语义变异的演变机制。另外,廖巧云(2018)还通过HCPM (整体性认知语用模型)识解话语特征的转换,她指出“内涵外延传承”分析框架涉及两个语义域之间的修辞表达,说明了“A是B”的原因,认为在“内涵外延传承”过程中使“A是B”能够成立还有一个“可能性特征”如B的β属性的提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语义变异发生的过程。这种可能性的特征提取基于两个条件而完成,一是可能性特征是基于内涵–外延特征而存在的,这就必不能忽视我们的经验特征观察到的临时内容,为语义变异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二是可能性特征是在事物的心-物随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 [1]。内容表达者的心理感受与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触发大脑对特定对象的感受认知,从而引发新奇的语言表达。

国内关于语义变异的研究相对较少,一般聚焦于这一理论本身,还有对文艺创作、网络环境、日常环境中的语言变异进行历时或共时研究,并基于某一特定理论深层次挖掘这一现象的成因。如《从模因论视角解读强势网络流行语“杯具”的语义生成与变异》(2011)从模因论的视角,结合模因传播原则,考察“杯具”的语义生成与语义变异,举出了具体的例子佐证论文的观点 [3]。理论方面,谭学纯在论文《语用环境:语义变异和认知主体的信息处理模式》(2008)中指出认知主体经常处理的语义信息的两种词义,即词典记录得到固定语词义和偏离词典语义的临时修辞义,前者作用于人的概念认知,后者作用于人的修辞认知 [4]。文中他就这一论点展开论述,研究二者在人们理解话语时处理信息的原理。

相比较国内,外国学者的研究更倾向于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因此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如Diachronic Corpus Based Word Semantic Variation and Change Mining [5] 就标新立异,依托于计算机科学,通过算法跟踪单词的语义变异,并且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另外,国外也存在基于语料库研究特定文本的语义变异,如Louwerse (2004)在Semantic Variation in Idiolect and Sociolect: Corpus Linguistic Evidence from Literary Texts [6] 中,研究16个文学文本中个人语言与社会语言之间发生的语义变异现象。

总体看来,国内更重视理论研究或理论基础下的语义变异现象,主观定性的情况较多,通过语料库或计算机方法的定量研究方面存在不足。而国外虽然关注其变异的过程,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客观解读,但研究范围较广,没有聚焦于某一特定的词语,缺少对特殊例子具体且详尽的阐述。

3.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仅凭主观判断“圣母”一词发生了语义变异,并不具有说服力,且缺少客观根据。因此,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一变化,笔者将通过语料比对,通过统计与具体案例,论证其变异的事实。

本文语料主要来源于新浪微博(后文简称微博),在微博,用户可以利用pc、移动客户端等方式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的多媒体形式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与传播互动。以“分享你想表达的,让全世界都能听到你的心声”为宣传语,它让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传播其想要表达的任何内容。近年来微博已经成为中国最热门的社交媒体平台,截至2021年9月第三季度末,其日活跃用户达2.48亿,同比净增2300万 [7]。该平台具有的索引功能,可搜索近20年的平台微博,因此可将其视作一个不断更新的线上语料库,通过其索引工具,选取需要的数据,并自建语料库。

首先时间范围上,本文收集近5年,即2017年至2022年至今的以“圣母”为关键词的原创微博。之所以收集近5年,其一微博仅提供近13年的数据内容,其二当搜索较为早期的微博内容时,经常出现有数据但无法显示的错误情况,不利于语料库的搭建,因此收集较新的数据更加稳定。而所谓的原创微博,即不在转发、评论栏出现、由微博发布者首创实现即时分享的内容,一般是文字形式,部分以音视频、图片的形成呈现。在本次研究中,收集的研究数据仅提取文本内容。从搜索得到的全部结果来看,文本还涉及包含“圣母”的地名、建筑名、作品名等专有名词,本质不包含使用者的情感倾向与表达意向,与研究目的不符,因此在自建库中对这些语料不予考虑。微博作为中国目前最大的社交平台,即使限定了时间段和关键词,涉及的微博条目近上万条,笔者拟从中随机抽取100条以“圣母”为关键词提取的原创微博语料,自建语料库。通过对这100条文本内“圣母”的涵义将其整理并分类,计算不同涵义在整体语料中所占的比例,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由此证明其语义变异的结果。然后根据语料内容,了解使用者的表达意图,由此剖析引起“圣母”涵义变异的语境因素与认知因素。

4. 结果与讨论

4.1. 语料收集结果

根据收集到的语料内容,微博发布者在一条微博中使用“圣母”时的情感色彩包含褒义、贬义及褒义与贬义混用的情况。其褒义涵义的使用语境多为赞美他人,表达对“圣母”品质的喜爱之情;而贬义的使用语境可分为3种,自嘲、表达对他人行为的批判,甚至谩骂、表达对“圣母”特性的厌恶之情。数据总量上看,随机抽取了共计100条微博文本,其中15条文本中“圣母”为褒义,1条文本有明显的褒义、贬义混用的情况,剩余84条皆为贬义用法,占总体用法的84%。由此可见,在现今的网络环境中,含有贬义词性的圣母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使用群体,下文基于这些数据以及现实情况对该现象进行详述。

4.2. 圣母本义及引申义

圣母最早是一种身份,一般以女性形象出现在神话、宗教作品中,被赋予了神性或德高望重的品性。如《圣母颂》中这样一段,“圣母玛利亚,你是大地上慈爱的母亲/你为我们受苦难/替我们戴上锁链/减轻我们的痛苦/我们全跪倒在你的圣坛前面” [8],就展现了具有母性光辉的圣母替罪恶的人类承担苦痛和枷锁的形象,表现了圣母的博爱与慈悲。后来逐渐引申为具有高尚品德、一心向善的女子,作为隐喻一般用来赞美为了具有高度牺牲精神,同情他人苦难,愿意为了别人牺牲自我利益的女性。总体来说,描述对象多为女性,词性带有赞美、肯定的感情色彩,在部分语境中甚至有崇拜、尊敬的情感倾向。

4.3. 微博上的语义变异

4.3.1. 褒义用法

语言是一直变化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社交媒体以极其迅猛的势头影响并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不管是便利的交流方式还是层出不穷的新奇表达,都无形中融入进我们的语言使用习惯。“圣母”一词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发生了语义变异,从收集的语料可见,“圣母”一词词义出现了情感下移的状况,总是以贬义的词性出现在具体语境中,尽管也保留了褒义的词性,但与上述隐喻义相比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如摘自网友neverneveryyy的一篇博文(方括号内为文字版的微博表情):

宝生永梦

剧里人除了游戏妹都好爱他

水晶公主[心]圣母型主角[心]女娲后人[心]拯救苍生[心]悬壶济世[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好会撒娇[笑cry]感觉是爱里泡大的。

又乖又纯又治愈又可爱(๑• . •๑)

眼睛有那么大[彩虹屁]杏眼天下最美

此处“宝生永梦”为日本特摄片《假面骑士Ex-Aid》的主角,性格单纯,作为儿科的实习医师,待人温柔,重视患者。此处的圣母所描述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女性性别,也可用来形容拥有同样良好品质的男性,直接表现了内容发布者对这一角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同类型的微博中,圣母的涵义甚至更加个性化,如“好美,美死我算了,是真正的圣母(配图为某游戏中的男性角色)”,此处的圣母,意指被赞美对象的美貌是对说话者本人的救赎,故意用主观、夸张式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对形容对象的外貌的崇拜欣赏的心理。不过从本质上来看,除了指称对象发生了性别的改变、由精神到外貌的改变,语义的其他特征并未有明显的变异。

4.3.2. 贬义用法

而更加能够证明圣母一词的变异情况,则是现今在网络上已经有相当大接受度的贬义用法。正如上文所述,仅从使用的语境的角度看,便可细分为3种,即自嘲、表达对他人行为的批判,甚至谩骂、表达对“圣母”特性的厌恶之情。其中自嘲式的用法共有10例,约占贬义的总体用法数量的11.90%。之所以将自嘲也划分为贬义用法中,是因为字里行间能够感知到说话者对圣母蕴含的特性的嘲讽意味,特别在部分语料中,“圣母”一词或与指向性较为鲜明的字词搭配,或与其他常见的贬义词并列使用,因此将其定性为贬义词。如“网友今天学习了没有喂”发布的微博:“刚看了一个吃播的视频,上一秒还活着的生命,下一秒就被扒皮了,突然感觉人类真的好残忍,不过也没办法。不禁让我想起了嵌合蚁,立场都是一样的,又要尊重生命,还要吃掉生命,又让我想起了动物狂想曲,唉,不过也没办法,很多事就是矛盾的,突然感觉自己好矫情好圣母”。将矫情与圣母并列使用,而矫情在现代语境中多为贬义词,指人矫揉造作、故作姿态的模样。此处的圣母也包含了贬义涵义,说话者进行了自我嘲讽,反思自己忽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规律,同情在意处于人类食物链底端的生物,进而对人类本质产生怀疑,最后将这一过程自我定性为一种无病呻吟的行为。

表达对他人批判的语料占总体贬义语料的71.43%,共计60例,是数量最多的一种使用方法,本文不论其是非对错,仅从语义层面加以分析。具体特点表现为高度的攻击性,内容一般为对文娱作品、日常生活中的特定人物或特定群体的行为个性进行言语层面的讨伐。在这种语境里,圣母便常常与婊、病、狗等具有侮辱性的字词搭配使用,一般意指慷他人之慨,严于律人宽于律己的同情心过于泛滥的对象。用词层面也倾向于使用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短语,充分表现出微博发布者外泄的激进情绪。例如,“感觉圣母婊和键盘侠一样恶心,站到道德制高点发表自己至高无上的言论,理论不过别人秒秒钟就拉黑呢,太厉害啦!!”,在这一条微博中,“恶心”一词就直接表达了内容发布者对圣母、键盘侠的厌恶之情,认为他们一方面摆出上帝视角,故作高姿态对他人行为指点,另一方面有没有足够的理论能力,遇到困难就逃避。又如“圣母才闲的没事自以为是的拯救别人,你是觉得你自己头发多是吗”,直接将圣母与自以为是一词搭配使用,在这一语境中,圣母所谓的拯救被认作是主观臆断、多管闲事的行为,原义中的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被重新解读为一厢情愿的付出。纵观60条具体文本,尽管表达的内容各有差异,但是其语境中表现的“圣母”性质可以说大同小异,都是过度自我中心,不顾当事者或他人的意见想法,通过主观的言语或行为达到道德层面的自我满足,可以说有一种“他人没有我的帮助就难以继续”的傲慢本质。

最后,表达对圣母特性的厌恶之情,与前两者不同的是,这种厌恶并不是基于某一特定事件或想法之上,而是已经在认知中固有的,可以直接表达的对圣母指称对象的负面情感。此用法表现出程度更强的语义变异特征,其描述的内容是对圣母的排斥。“我很佩服作品中的理想主义者,但要想塑造成读者不讨厌的样子很难,很容易就会写成圣母,这个度不好把握,即使写的很好,仍然会有人指责,但我还是由衷地敬佩他们,因为自己无法变成那个样子”,基于此,可以判断出圣母在此处等同于读者讨厌的样子,是理想主义者写作容易产生的错误。在这一段文本中也有体现,“也算见识过几个不完善人格的典型了,不过最近的新闻也是警钟嗡嗡作响,2019好好当个人,圣母、付出型人格都滚远一点,拜了个拜。”此处圣母和付出型人格并列,被认作是不完善人格的类型,鲜明地表现了语言表达者的嫌弃和腻烦。

4.3.3. 褒贬混用

另外,存在1条文本有明显的褒贬义混用的情况:

看电视剧里的圣母:圣母滚蛋[黑线]

看我妈圣母:欧米茄妈咪你这圣光闪瞎我了[悲伤]普渡众生的妈咪[悲伤]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语义变异的必然结果,即造成语言使用者在同一段中根据不同的情景、语境,使用了同一词语的不同语义表达自己的意向。也说明了,在用户认知中,他们清楚圣母的原义,大脑中已经存在“圣母”的原形象,但遇到不同的语境,也很轻易地扭转了自己的情感倾向,反映了语义的动态性特征。

5. 解释与分析

语言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的发展促进语言的发展,网络传播的特性与网民的心理特性更加催化了语言的变异,使得部分词语结构发生改变。从语义特征角度来看,原来的圣母语义可解析为[+女性 + 拯救他人 + 受人尊敬 + 精神]。在网络语境中,首先,上节所述的褒义涵义中尽管以这一语义特征为前提,共享了部分内涵特征,但是[+女性] [+精神]的特征被去除,表达者接受用圣母一词来形容男性。这种认知的转换,恰恰体现了现今网友追求个性的特征,是个人经验生成的临时内容引发了语义的变异。用原本描述女性的词来形容一个男性的外貌或品质,一定角度可以称作这种变异是在解构语言中的性别二元对立,形容男性并非只有阳刚、强壮之辞,而对男性的外貌也并非不能用赞美的语言,甚至夸张来讲,可以拯救观赏者的精神世界。

接着,负面涵义的语义特征由[−女性 + 拯救他人 − 受人尊敬 + 精神]构成,同样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性别,贬义涵义中,受人尊敬的特征在认知层面被消解,尽管仍存在精神层面的特征,但也变异成了对他人精神造成伤害的信息,伤害程度根据不同的语境判断。从语义使用的本质上看,这一用法满足了网友的情绪宣泄的需求。从上述例证可看出,排斥、厌恶、辱骂等极端的情绪或行为通过“圣母”这样原义并不具有攻击力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众所周知网络环境,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语境,是非严肃、娱乐化的。特别是在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自由、低门槛的特性包容了各种语言表达,即便实名化网络早已构建,但是只要没有触犯律法底线,更多情况下表达者并不需要对自己的话语负责。因此,即便在表达中没有遵循原有的规则,改变了“圣母”的词义范围或情感色彩,也不会受到批评指正。久而久之,诸如此类的用法增加之后,语言表达者对圣母的修辞认知产生了改变,进而让他们逐渐接受此类表达,产生了一个词的新的规约,无形中促进了“圣母”的贬义化。

6. 结论与不足

本文以数据庞大的微博为基础自建语料库,探索“圣母”一词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语义变异情况。以具体案例为佐证,总结出了它的变异规律,进行整理归类。接着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语义变异的动因,网络环境与用户心理的影响是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由于数据整理技术的限制及微博平台的机制问题,不能够进行足够详尽的分析,可能还会存在其他几种语境,会存在其他层面的语义变异。希望本文可以为圣母相关研究添砖加瓦,由此鼓励人们深入研究网络新环境下语言的变异现象。

文章引用

杨 帆. “圣母”一词的语义变异研究
The Research on Semantic Variation of a Chinese Word “Shengmu”[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09): 1871-187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9251

参考文献

  1. 1. 廖巧云. 语义修辞的识解机制[J]. 现代外语, 2018, 41(1): 1-11+145.

  2. 2. 雷卿. 语言表征的感知基础——心智哲学视角[J]. 现代外语, 2012, 35(4): 356-363.

  3. 3. 勒孚作. 从模因论视角解读强势网络流行语“杯具”的语义生成与变异[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8(11): 105-106.

  4. 4. 谭学纯. 语用环境: 语义变异和认知主体的信息处理模式[J]. 语言文字应用, 2008(1): 25-32.

  5. 5. Zou, X., Sun, N., Zhang, H. and Hu, J. (2013) Diachronic Corpus Based Word Semantic Variation and Change Mining.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ystems, Berlin, Heidelberg. https://doi.org/10.1007/978-3-642-38634-3_16

  6. 6. Louwerse, M.M. (2004) Semantic Variation in Idiolect and Sociolect: Corpus Linguistic Evidence from Literary Texts.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 38, 207-221. https://doi.org/10.1023/B:CHUM.0000031185.88395.b1

  7. 7. Techweb. 微博月活跃用户数增至5.73亿, 移动端用户占比达94% [EB/OL]. https://digi.china.com/digi/20211112/20211112924328.html, 2021-11-12.

  8. 8. 李惠年, 译词(1818-1893). 圣母颂[EB/OL]. http://www.qupu123.com/waiguo/sanzi/p258369.html, 2016-09-1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