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0  No. 11 ( 2022 ), Article ID: 57393 , 5 pages
10.12677/ML.2022.1011317

新闻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闫瑞

西安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收稿日期:2022年9月30日;录用日期:2022年10月24日;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日

摘要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纵观翻译发展历史,曾出现过译者主体地位边缘化的现象,不过随着翻译“文化转向”概念出现,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本文从新闻文本的特点出发,结合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运用,以国际主流媒体部分典型新闻报道为语料,探究译者主体性在新闻编译中的具体实施途径,同时对译者自身能力与意识提出要求,最后给出结论。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文化转向,新闻编译

A Study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News Trans-Editing

Rui Yan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Sep. 30th, 2022; accepted: Oct. 24th, 2022; published: Nov. 1st, 2022

ABSTRACT

As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lation process.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 status of translator has long been obscured. However, with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has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tegr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s texts and the concep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based on some influential international new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news trans-editing, and point out the translator’s own ability and consciousness.

Keywords: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ultural Turn, News Trans-Editing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新闻编译除了遵循严格的翻译标准之外,还需遵守自身的一套翻译方法,对译者自身的能力也有所要求。在面对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差异,译者要做到在不篡改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保证信息传递真实有效,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即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因此,探究译者主体性对新闻编译具有现实意义。

2.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只具有语言目的。“两千多年来,中外出现了诸多关于译者的比喻说法,诸如‘舌人’、‘媒婆’、‘译匠’、‘一仆二主’之‘仆人’、‘叛逆者’、‘带着镣铐的舞者’、‘文化搬用工’、‘翻译机器’等等,构成了丰富的译者形象体系。” [1] 译者的地位低下,其主体性被长期遮蔽与边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以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费弗尔为代表的“翻译研究派”提出了“翻译就是文化改写、操纵”,“操纵”文本的译者作用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译者的主体性问题也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除译者外还有其他两个主体,即原作者和读者。原作者和读者主体性仅仅体现在翻译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而译者作为联系读者和原作者的中间人,其主体地位贯穿于整个翻译活动,所以显而易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极其重要。

“主体性”即“主观能动性”,“具体地说,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2] 翻译并不是一项枯燥的表面文字转化游戏,而要精确地传达一行行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含义。因此,“译者主体性”可以这样理解,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例如严复的“信达雅”,做到忠实原文为前提,又要不乏“创造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再创造,使译文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理解。

3. 新闻文本的特征

新闻有着三大基本特征,即真实性、实效性和准确性,三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真实性要求新闻本身的报道要是事实的客观反映;时效性突出一个“新”字,力争第一时间报道;准确性则要求记者在报道时应保持中立,遵循客观事实,不添油加醋。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曾经说过:“当谎言已经绕遍大半个地球时,真相才刚准备出门。”有趣的是,到现在我们也不曾查证马克·吐温是否说过这句话,这也刚好证明了这句名言的道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得益于科技水平的发展,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了,而新闻译者作为新闻传播的推动者,除了翻译之外,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查证新闻的准确性。例如: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离世,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件悲痛的事情,而有些媒体却早早在医院外架着长枪短炮等待着拍摄第一张照以此引流。为了保证时效性,当天上午,国内多家媒体就发布了袁老离世的新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去世”。CGTN也在第一时间翻译转载了这则假新闻——“Yuan Longping, father of hybrids, has passed away.”短短几分钟的时间这则假新闻已经遍布全球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新闻媒体只顾及其时效性,却忘了去查证其真实性,从而给世界呈现了一则假新闻,无疑是闹了个大笑话。因此,新闻译者需先充分了解新闻文本的三大特征,才能保证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4. 新闻编译与译者主体性

“新闻编译的研究已经跨越了单纯对文本语言层面的分析研究,而涉及到译者审美取向的创造和改写,就必然要研究译者主体性的问题。” [3] 根据新闻文本的特殊性,在新闻编译中,译者作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首先要会甄别真假消息,这也是发挥其主体性的第一个方面。

4.1. 发挥译者主体性的目的

新闻有硬新闻和软新闻之分,软新闻指一些娱乐新闻,而硬新闻则具有较强的指导性。“‘硬新闻’是指对最新的政治经济新闻的报道,以真实性、时效性为主,尽量不掺杂作者的价值观。虽然新闻话语要求最大限度与事实一致,不能造假安说,但任何新闻都不能保证完全客观;也就是说,不管该新闻来源何处,都会带有评价者(作者)的主观倾向性。” [4] 面对原作者主观倾向性的表现,译者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翻译时要还原新闻事件的本来面貌,做到既能准确传递信息,又能规避目的语读者的文化禁忌。下面笔者通过在新闻编译时,经常使用的一些方法及措施来突出彰显译者主体性在新闻编译中的体现,并对新闻译者的能力提出要求。

4.2. 发挥译者主体性的主要途径

“从新闻编译的特点来看,编译本身隐含了‘改变’,即:为了译文的目的,译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文的内容与形式。” [5] 在具体实践中,译者应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做到既能准确传递新闻信息,又能够巧妙地使用替换、阐述、重塑话语等方法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1) 替换

最常见的是对原文时间的替换,由于信息时间的不对等性导致有些新闻报道在经过翻译后并不是同一时间发布的,这就需要译者对文中的时间状语进行替换,以方便读者了解到事件准确的发生时间,这也是新闻文本时效性特点的表现。其次,各国新闻媒体有着不同的表达偏好,例如国家常以国家首都名称代指这个国家,中国媒体则直呼其名。

【例1】

ST:Abukar said he had 60 cattle before the drought and now the only thing remaining is the animal skin he was sitting on. He said he and his family hadn’t cooked anything today or last night. (Drought Forcing New Arrivals in Somali Relief Camps to Eat Animal Skins, 26, Aug, VOA news)

TT:阿布卡尔(Abukar)说到,旱情来临前,他还有60头牛,如今就只剩他屁股下面坐的一张兽皮了。他还说从24号晚上开始,他和家人已经两天没有煮过任何食物了。

译者在翻译时将原文中的“today or last night”替换为具体的日期,有助于读者对具体时间信息的了解。

【例2】

ST: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澎湃新闻,2020.09.07)

TT:The Yellow River basin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barrier in China.

原文中“我国”的称呼表述亲切,拉近了文本与新闻读者的距离。译文从第三者角度叙述,将“我国”替换还原为“China”,既点明了地点,又有利于构建客观公正的新闻传播渠道。

2) 释译

中西方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方面,更表现在文化方面。“译者除了熟知两种语言外,还应具备高度的敏感度。万万不可望文生义,停留在词汇的表层意思上。” [6] 对于不熟悉他国国情的读者来说,译者需将不同的文化语境向读者加以解释说明、拓展语境,以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文本含义。

【例3】

ST:“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TT:Systems of holding provincial governors accountable for rice bag (grain supplies) and city mayors for vegetable basket (daily food supplies).

原文属于外宣文本,选自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在翻译时,译者直译了“米袋子”和“菜篮子”,这两个比较贴近国人的生活的词语,又增加了grain supplies和daily food supplies对其背后的意思加以阐释,准确地传递了信息。

【例4】

ST:星巴克咖啡中国官方微博再次发布消息,承认使用过期食材并正式道歉。(观察者网,2021.12.14)

TT:U.S. coffee chain Starbucks apologized again on its official Weibo account, a Twitterlike Chinese site, for its outlets used expired ingredients.

原文中,“微博”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属于外来词,译者在翻译时将其比作国外社交平台“推特”,拉近了文章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得“微博”的意思一目了然。

3) 删减

为了凸显新闻的真实性,英文新闻通常会采用直接引语的方式叙述一件事,而中文译者在编译时往往会删除这一方面的内容。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新闻文本通常力求精简,简单几句就概括出新闻的主旨含义,译者就需要鉴定有效信息部分,并删除无效信息。

【例5】

ST:Infections had spread to 14 districts in Xi’an—home to the world-famous Terracotta Warriors—as of Wednesday. (The Guardian, 2021.12.23)

TT:截止本周三,西安新冠疫情已经扩散至14个区县。

原文借“Terracotta Warriors”的名气作为信息补充,有利于不了解西安的国外读者定位西安这座城市。而国内读者大多了解西安的地理位置,并不需要过多赘述,经编译后,译者删除了这一段话,主要强调疫情发展走向。

【例6】

ST:Liu Ruishuang said, “The video really was too frightening. Everyone is paying attention because we can imagine ourselves in this situation, and then it’s quite scary. Is it the case that every day we have to be afraid that we too may be trafficked?” (The Washington Post, 2022.02.11)

TT:刘瑞爽(音译)表示每个看过视频的人都会觉得这段视频很可怕,也都会担心是否有一天自己也会被贩卖。

原文直接引用了被采访者的一段话以凸显新闻的真实性,并且在采访词中充斥着大量冗杂信息,仅为了表达自己的害怕就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语“frightening”,“scary”还有“afraid”。而译文省去了引用,直接加以阐述,并且删减了冗杂信息,保留了主要信息。

5. 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条件

一位合格的译者会将翻译的过程当作一次解码的过程,在此期间会尽其所能剖析整篇文章的含义,新闻类文本则更需要译者首先全面了解新闻所讲述的内容,做到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确保其真实性。其次,为了更好地让译者主体性发挥作用,译者需要积极了解各国不同的政治文化环境、风俗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跨文化素养。

1) 严谨的工作态度

首先无论干哪一行,都需要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传统上的翻译研究大多离不开‘对等’、‘等值’、‘忠实’原文等概念,而在新闻编译中,这些概念及理论大多数时候都似乎派不上用场。20世纪80年代,莱思和弗米尔(Reiss & Vermeer)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认为译文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这意味着,翻译可以大大地偏离原文但依然能满足预定的目的。” [7] 但这不代表译者可以随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新闻文本本身就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需要具有严谨的态度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才是重中之重。

2) 善于捕获重点信息

新闻具有普适性,应贴近大众的生活。所以在进行新闻编译时,译者需要做到具有针对性地摘出有效信息,删除冗杂信息,这就要求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善于从大篇幅的文本中挑选出重点信息,点明新闻主旨。

3) 注意文化差异

在新闻编译工作中,对事件的调研分析也就是对事件的深刻认识。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工作中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要注重语言的差异性、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以及自身的跨文化认知。要想让自己的译文更加受目的语读者喜欢,就要站在目的语国家人民的角度去审视这篇文章,使文章更符合目的语国家人民的审美、思考、阅读习惯等等。这就要求译者需要在熟练掌控两种语言的基础之上,灵活转变思想,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养成每日读书看报的习惯,时刻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等热点话题。

6. 结语

本文从新闻文本的特点入手,结合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着重阐述译者主体性在新闻编译中的重要性,并针对译者自身能力与意识提出几点建议。新闻是真实的、客观的、公正的,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自身感情色彩。新闻译者应紧扣新闻文本的特点,严格遵循翻译的标准,并适当地发挥自身主体性,从而吸引读者眼球,确保新闻译本更加适合目的语读者阅读。

文章引用

闫 瑞. 新闻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A Study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News Trans-Editing[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1): 2334-233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1317

参考文献

  1. 1. 查明建, 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 中国翻译, 2003(1): 21-26.

  2. 2. 王玉樑. 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 天府新论, 1995(6): 34-38.

  3. 3. 毛婷婷. 浅谈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 黑河学刊, 2013(3): 50-52.

  4. 4. 郑群, 翟霞. 评价理论视角下的“硬新闻”立场探析[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7(S3): 91-93.

  5. 5. 王萌, 关晨. 新闻翻译的特点和策略[J]. 新闻爱好者, 2010(14): 121.

  6. 6. 姜亚琴. 新闻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之度的把握[J]. 海外英语, 17(23): 127-128.

  7. 7. 张美芳. 翻译中的超文本成分: 以新闻翻译为例[J]. 中国翻译, 2011, 32(2): 50-5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