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5 ( 2023 ), Article ID: 65296 , 5 pages
10.12677/ML.2023.115252

当代中国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

张妍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收稿日期:2023年3月22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3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15日

摘要

大学是寻找自我、确立自我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对其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大学扩招、严苛的人才需求体系、考研等继续教育的内卷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对自我身份认同产生了危机。本文采用拉波夫(Labov)的叙事分析模式,以山东某省属本科高校的两名大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探讨其身份认同现状、身份认同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帮助其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实现个体同一性。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叙事研究

A Narrative Study on the Ident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Yan Zh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Mar. 22nd, 2023; accepted: May 3rd, 2023; published: May 15th, 2023

ABSTRACT

College is a crucial period for finding and establishing oneself. College students’ ident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ir self-development and self-realiz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such as university enrollment expansion, strict talent demand system, and internalization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such as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crisis of self-identity. In this paper, Labov’s narrative analysis model i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identity quo,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dentity of two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Shandong Province, so as to help them interact positively with society and realize individual identity.

Keywords: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ntity, Narrative Stud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脱离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也是其人生中的重要节点。大学生群体和个体存在自我定位认知迷失问题,“我是谁”、“我应该做些什么”,是困扰大学生群体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今大学生成长的时代是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飞速发展,考研等继续教育内卷,劳动市场供求不均衡的时期。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当代社会供给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新常态的外部环境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带来极大的挑战 [1] 。无论是延续学业,还是就业,在对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过程中,大学生群体都需克服身份认同危机。大学生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对于个人来言,有利于其实现人生价值,谋求自我发展,而对于国家而言,则能促进社会发展,并推动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 。因此,对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其综合能力,助其克服身份认同危机,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理论框架

身份认同是指人们作为主体对于自身的认知同一以及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处位置的认识,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3] 。身份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的个性或者性格特征,比如活泼开朗、文雅从容、轻浮急躁等;二是人们相对稳定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和国籍;三是人们在特殊情境下所承担的角色,如:父母与儿女、兄弟与姐妹、老师与学生、医生和患者等 [4] 。对大学生的身份认同进行剖析,有利于帮其确立正确的定位认知,为其以后的人生方向提供指导。

“叙事”就是人们讲述所发生的故事的言语事件 [5] 。人们在回顾自己所经历的叙事中,能够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描述,做出评价,在个体与社会情境的互动中对自己产生身份认同。因此,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身份认同进行叙事性研究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明确自我定位,自然连贯地构建起对自己清晰而又明确的身份认同。

拉波夫的结构模式是常用的叙事分析理论模型。在对纽约市关于个人经历事件的口头叙述进行语言学的分析研究中,拉波夫归纳出关于个人经历叙事的六项因素:摘要、导向、复杂的行动、评价、结局和回应,这六项因素组成了完整的叙事框架 [6] 。叙事评价的功能研究对本文的研究最为有效。对于“评价”这一范畴,拉波夫提出“评价”应在叙述语句中清楚地展现出来,并将评价划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7] 。

3. 个案研究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五名参与者均为山东某省属高校大学本科生,在参与研究时都处于大学二年级时期。五名参与者对本研究表示支持,愿意分享他们的大学生活经历。本文随机选择两名参与者(即张帆和徐洋,均为化名)的访谈进行叙事分析。

3.2. 研究语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来收集语料,通过面对面访谈以及电话访谈来了解访谈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对访谈内容采取录音的方式并对其进行转录与誊写,来探究大学生身份认同状况。

访谈主要问题提纲如下:自己进入大学想要获得什么?自己眼中的大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规划?怎样看待大学与社会的联系?自己了解的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些评价?

本研究采用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模式,选取“评价”这一范畴对大学生的身份叙事进行分析,将访谈对象的意思进行分解,探究大学生这一行为主体身份认同现状。

3.3. 研究问题

对访谈语录进行分析,试图解决以下问题:第一,通过访谈者的叙事语言了解其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情况,如大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所承担的角色、对未来的规划、肩负的责任;第二,透过其叙述语言现象,刻画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状态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解决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帮助其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实现个体同一性。

3.4. 结果分析及讨论

评述指叙述者或他人对已经叙述事件的观点或看法。评述可贯穿故事的始终,用以表明故事的意义。

3.4.1. 外部评价

“外部评价”是叙述者在讲述其经历与体验的进程中,暂停对其经历过的事项的复述,向读者倾述此事件的意义,这些评判性话语混杂在叙事句中的形式是不同的 [8] 。

首先是叙述人对所倾述的事件进行评价。“我发现我的自控力不行,进入大学我一直很松懈,看着身边的同学投入到学习中,自己却进入不了状态我也很着急……”、“后来我让舍友去自习室的时候叫上我,慢慢的我发现我好像进入状态了……”、“我将学姐作为我的榜样,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我相信我也能考上很好的研究生……”、“我们常常交流课后难题”这些叙述表达了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融入和适应大学生活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与同学的交流,他们对自身的定位得以明确,他们也尝试着“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未来更顺利地考研去做出改变。由此,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在叙事中提及其他参与者时,受访者则援用自己的评论,如“没关系的,咱们的学校没有空调,研究生你再去一个教学环境好的学校……”、“如果你没办法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我们就改变自己吧,未来当老师我们不做这样的事情……”,叙事者对其舍友的劝说同时也是她对自己的期望,叙事者同样认为舍友所抱怨的事情正是她对于学校管理的真实心理写照。因此,学校管理措施与环境也会对大学生身份认同产生一定影响。

评价性语言多出自于教师及其他社会成员之口。“我们老师觉得大学生比较幸福”、“社会对我们的期许非常高,要求也很高,希望大学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我觉得这些评价比较中肯,对我来说是压力更是动力”。张帆与徐洋通过援引教师以及社会人员对大学生的评价来表明自己所承受压力以及对自己的激励,其抉择是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由此可见,教师与社会人员对大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大学生的身份认同与未来选择。

叙事人通过讲述自己的行为来表明自己为实现未来的目标而做出的努力,如“夯实基础,每天都在背英语单词,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都是对叙事过程中人物所为的描述。

外部评价的方法夹杂在叙事者的各种经历中,同时叙事的内部结构也包含着评价的部分。

3.4.2. 内部评价

内部评价包含在叙事语句中,拉波夫将用于内部评价的词汇语法手段等又细致分为:强调成分、比较成分、解释成分和情态结构 [8] 。

其中,强调成分包括形容词与副词,如“多么不好”、“特意请教”、“很不满意”、“很不喜欢”、“非常密切”表明叙述人对学校环境的不满;也包括部分象声词,如“她眼泪哗哗掉”表明朋友对叙事人的影响,进而表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影响;还包括强调语调,如“更是动力”、“更应该脚踏实地”表明叙事者的努力措施;最后,叙事者还使用近义词或同义词,如“差”、“不行”、“不满意”、“累”、“辛苦”、“难”等,来表明叙事人对未来路之难的感伤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质疑。

相较于强调成分的直接性,比较成分是对叙事的一种间接评价。比较成分包括否定表达的方法,如“不要成为社会的负面制造者”、“宿舍不行”、“不能因为舍友不学我也不学了”,表明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受人际交往的影响的同时,也承受一定的社会压力。

不同于强调成分和比较成分,解释成分在评价功能中主要体现为对叙事进行原因补充,如“由于舍友打游戏玩过了头而错过了作业提交的时间”、“为此我准备在大二学年深入学习专业课”。

而情态结构则用于表述叙事人本人的想法和态度,如“更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上走”、“我每天都在背英语”、“应该分清主次,提高自控力”,都表明叙事人努力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在为自己未来的目标不断付出努力。

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深受人际交往、学校管理以及老师等社会人员评价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设立人际交往心理学等课程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也应加强教师培训,引导教师对学生做出中肯评价,并对其进行激励与指导。相关部门也应监管网络发言,减少消极评价,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研究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大学生的身份认同经历来刻画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状态,了解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帮助其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最终在目标和手段相统一和一致的情况下实现个体同一性。研究表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人生目标、校园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等因素都对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产生影响。

基金项目

2022年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0182)。

文章引用

张 妍. 当代中国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叙事研究
A Narrative Study on the Ident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5): 1858-186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5252

参考文献

  1. 1. 唐瑶. “新常态”下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审视及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3): 61-64.

  2. 2. 赵利群. 大学生身份认同及其结构性合理就业的实现[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0, 40(5): 111-115.

  3. 3. 宁全荣. 消费认同与大众认同方式的危机[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13(3): 59-63.

  4. 4. 夏丹, 廖美珍. 民事审判话语中人称指示语的变异与身份建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51(2): 119-124.

  5. 5. 黄萍. 走出文学叙事: 侦查讯问叙事话语结构研究——侦查讯问话语系列研究之二[J]. 外语学刊, 2012(4): 90-95.

  6. 6. 梵∙迪克. 话语研究: 多学科导论(第2版) [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7. 7. Labov, W. (1972)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8. 8. 项蕴华, 张广林. 长春市下岗女工身份构建的个案分析[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9(2): 4-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