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3444 , 8 pages
10.12677/ML.2023.1110574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的 及物性研究

李冰雪

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收稿日期:2023年8月28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9日

摘要

新闻报道作为重要的大众宣传媒介,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同时,也引导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理解与认知。随着全球能源市场大变局,能源需求和价格快速增长以及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引发各国媒体对能源安全问题的强烈关注。本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出发,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理论为框架,对《中国日报》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及物性过程进行生态话语分析,分析其中的生态取向,旨在揭示背后的生态意义表征方式以及生态意识,引导公众树立节约能源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

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新闻报道,及物性,能源安全

A Study on the Transitivity of Energy Security News Repor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linguistics

Bingxue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Gansu

Received: Aug. 28th, 2023; accepted: Sep. 28th, 2023; published: Oct. 9th, 2023

ABSTRACT

News reports, as an important medium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flect objective reality and guide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percep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th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global energy markets, the rapid growth in energy demand and prices, and the result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triggered intense media attention in various countries on the issue of energy security. This study takes an ecolinguistics perspective and uses the transitivity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 theory as a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ecological orientation of the news reports on energy security and material processes in China Daily, aiming to reveal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way of representation behind them and guide the public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awareness and ecological concept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Keywords:Ecolinguistics, News Reports, Transitivity, Energy Securit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一种特殊手段 [1] 。新闻报道作为人类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沟通的媒介能够传递社会发展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影响到人类本身的思维发展。Stibbe认为,新闻中的故事一旦在人们的头脑中成形,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也会影响他们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 [2] 。由此可见,新闻报道在引导大众对生态环境产生正确观念方面的重要性。

近年来,有关能源安全的话题报道越来越受关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进一步强调了,“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3] 。基于当前全球能源市场大变局下,能源领域、世界新能源革命、全球能源转型、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俄乌冲突等一系列因素错综复杂、交织激荡,不仅深刻影响世界能源市场和国际能源地缘政治,也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诸多全新变数 [4] 。能源相关的报道竞相涌现,揭示出了全球传统能源供给不足,各国正面临的能源短缺危机引发人们重新审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妥善处理能源安全、经济发展、绿色低碳之间的关系。随着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国内许多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生态语言学的关系 [5] [6] [7] [8] 。本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出发,以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对中国主流媒体《中国日报》能源安全类相关报道的及物性过程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把握中国主流媒体对当前能源安全的基本态度和立场,阐释其蕴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取向,旨在揭示背后的生态意义表征方式以及生态意识,引导公众树立节约能源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

2. 理论框架

2.1. 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研究最开始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人们日益认识到语言对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情况下,生态语言学应运而生” [9] 。作为生态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生态语言学旨在“探究语言如何构建、维持、影响甚至破坏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非人类生命体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10] 生态语言学通过研究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存在的生态问题,从而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豪根较早从生态学视角研究语言的相关问题,于1970年提出“语言生态(language ecology)”这一概念,其主要研究内容是语言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11] 。豪根的语言生态模式关注语言所处的社会环境因素对语言本体的影响,比如语种的濒危和灭绝问题,语言变体,方言同一化问题等。豪根模式把语言与语言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比拟为生物物种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也被认为是隐喻式的生态语言学研究 [10] [11] 。另一种研究模式,即韩礼德模式,也被称为“系统生态语言学”,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研究语言对生态环境的能动作用。韩礼德(1990)的生态语言学思想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认为人类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生物体,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非隐喻模式,这一模式将人类本身视为生态系统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话语建构论把现实看作是话语建构的结果,即语言并不是被动地反映现实,而是主动地创造现实 [13] 。

2.2. 及物性系统

及物性系统主要由过程、参与者及环境成分三个部分构成。Halliday [14] 认为“及物性系统将世界的经验建构成为一组可管理的物质过程”。而及物性过程包含六种类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or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14] 。过程中的参与者也是及物性系统重要的组成成分,可细分为“施事”、“受事”、“载体”、“属性”以及“环境性参与者”等。但这些分析成分比较概括,并未进行生态化的拓展延申,需要进行重新界定和细化。因此,何伟、魏榕 [6]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出发重新建构了适合国际生态话语的及物性分析模式,细化了参与者系统,重新界定并划分了过程系统。指出参与者可细分为“生命体参与者”和“非生命体参与者”,前者包括“人类生命体参与者”和“非人类生命体参与者”。后者包括“物理性参与者”和“社会性参与者”;再根据小句谓体首先确定其语言本体过程类型,如动作、关系、心理、言语、存在等;最后根据生态哲学观,通过分析小句语义,确定该小句的生态过程类型,即有益性、中性和破坏性三种过程 [6] 。通过对不同及物性过程的选择,语篇创作者构建了不同的经验世界,由此表征了作者对该内容的态度、意识形态及价值取向。本研究基于分析能源安全类相关报道中的及物性过程类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由此对人们经验世界进行表征阐释,揭示其背后隐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

2.3. 生态哲学观

生态哲学观(Ecosophy)概念由Arne Naess于1973年首次提出,他在1989年的论作中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指出“ecosophy”一词是由“eco-”与“-sophy”组合而成,其中“eco-”意为“生态”,“-sophy”源自“sophia”一词,意为“智慧”,Naess指出生态哲学观是一套个人化的哲学系统,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套分析生态话语的原则,依据相应的原则我们可以为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做出相应的努力 [15] 。生态哲学观在不同程度上对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Stibbe [2] 指出每个生态学者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生态哲学思想指导生态话语分析,提出了自己所信奉和践行的生态哲学观——“Living!”来概述这个生态哲学观:Living!包括了重视生活(Valuing living)、福祉(Wellbeing)、现在和未来(Now and the future)、关怀(Care)、环境极限(Environmental limits)、社会公正(Social justice)和适应性(Resilience)七个方面。Stibbe [2] 认为,从生态语言学角度看,话语可以分为:破坏性话语(destructive discourse);中性话语(ambivalent discourse);有益性话语(beneficial discourse)。决定某一话语(语篇)属于哪一种类型,主要的衡量标准是分析者的生态哲学(ecosophy)。何伟、魏榕 [6] 对其进行延申解释,“破坏性生态话语意指违背生态哲学观的话语,会阻碍人们保护生态系统;有益性生态话语意指支持生态哲学观的话语,能促进人们保护生态系统;中性生态话语意指不支持也不违背生态哲学观的话语,既不阻碍也不促进人们保护生态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态问题越发关注。本文将以Stibbe的“生存”生态哲学观为指导,从生态语言学角度对能源安全类新闻话语进行生态取向分析,旨在揭示能源安全类新闻话语中的生态意义,引导人们形成节约能源、绿色低碳的生态观念,进而改善人们的生态行为,为建设和谐的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启示。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本文在生态语言学视域下对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的及物性系统进行分析和解读,主要回答以下研究问题:

1) 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的及物性过程呈现出哪些特点?

2) 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通过及物性过程传递了怎样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

3.2. 语料收集

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China Daily)是中央主要宣传文化单位之一,创办于1995年,是国内最早开通网站的国家级媒体,现已成为国家级综合性媒体网站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英文网站,全媒体用户总数超过2亿,作为国家英文日报,中国日报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国内外高端人士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 [16] 。因此《中国日报》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适合代表中国主流媒体用于本研究。

首先,从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中以“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为检索词,然后设置语言选项为英语,检索日期起点设置为俄乌冲突爆发引发的全球能源市场遭遇第二轮危机的2022年2月24日,终点设为2022年3月24日,历时一个月时间,共检索到26篇报道,删除重复文本与相关度较低的文本,最终获得10篇报道。然后,对10篇新闻报道的及物性过程进行标注。在标注完成后,对语料中出现的及物性过程进行量化统计,最后基于统计数据对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的及物性过程进行个例话语分析,同时从生态话语分析视角揭示该类新闻话语如何通过及物性过程来传递其社会功能以及所隐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

4. 及物性过程的特点及生态话语分析

4.1. 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及物性过程分布及比例

使用UAM Corpus Tool 6.2软件对语料进行及物性标注,基于Halliday及物性系统中六种过程的分类标准,借鉴了何伟、魏榕的研究方法 [6] 对10篇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及物性过程类型进行统计后得出以下数据(见表1)。

Table 1. Distribution and percentage of process types

表1. 过程类型分布及占比

表1可得,10篇语料中及物性过程共出现了316次。动作过程出现频次最高,然后依次为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和存在过程。其中占比最高的小句类型是动作过程小句(174次,55.06%)。关系过程(68次,21.52%)。言语过程小句(45次,14.24%)。心理过程(22次,6.96%)和存在过程(7次,2.22%)出现次数较少。由于在收集语料中行为过程在语料中出现的频率较低,本文将不再对此作具体分析。

4.2. 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及物性过程特点及生态意义

4.2.1. 动作过程

动作过程是一个“做”某件事的过程,是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表达,该过程的实施者被称之为“动作者”,另外的主要参与者或者动作的影响对象,称之为“目标”。这个过程一般由动词来表示,动作者和动作目标一般由名词或者代词来表示 [17] 。动作过程用于描述“做某件事(doing)或者某件事发生的过程(happening)” [18] 。

在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中,动作过程出现频次最高,为174次,占比55.06%。通过该数据可以看出该类新闻报道宣传以实际行动、实施有效措施来应对当前能源短缺所带来的经济、生态、生活问题,呼吁公众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向绿色能源转型进程发展,为生态环境、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Energy sanctions will create more volatility rather than promoting peace and security.

2) But the failure to make up the shortfall in gas supply and reserve could lead to an energy crisis.

3)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with major global new energy mineral resources supplier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 bases, and explore multi-channel supply sources.

4) The government also encourages steady construction of coastal nuclear power projects under the premise of security.

例(1)、例(2)均展现能源制裁、能源短缺问题带来影响的动作过程。例(1) create的语义配置为“施事——非生命体社会性参与者 + 动作过程 + 受事——非生命体社会性参与者volatility”,强调了能源制裁措施造成社会动荡,影响社会和平和安全等严重后果。例(2)小句的语义配置为“施事——非生命体社会性参与者 + 动作过程 + 受事——非生命体社会性参与者energy crisis”,表达了天然气能源供应储备和供应不足将导致能源危机问题的产生,使用非人类生命体参与者the failure to make up the shortfall作为主位,突出了生态因子的主体性,符合Stibbe生存生态哲学观中的关爱原则,激发受众对当前恶劣环境形势的同理心,唤起受众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保护意识,属于生态有益性话语。例(3)、例(4)通过动作过程表明为保障能源安全、应对能源危机所作出的具体措施,涉及非人类生命体社会性参与者——中国(China)、政府(government),他们基于当前能源形势,为适应环境改变做出的制定一系列措施,即推动全球能源供应国的合作交流,不断开拓新的能源渠道,以保护社会安全和人民生活稳定,符合Stibbe生存生态哲学观中的适应性准则,属于生态有益性话语。

4.2.2. 关系过程

在及物性系统中,关系过程是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表示“是”的过程 [17] 。关系过程具体可表示为关于“什么是什么、像什么、在哪、拥有什么、与什么相关” [18] 的过程,有归属和识别两个种类。归属关系是指实体具有的某种属性,两个参与者分别是载体和属性;识别关系是指实体和其他实体处于同等位置,两个参与者分别是识别者和被识别者。在收集语料中,关系过程小句出现68次,占比大约为21.52%,仅次于动作过程,主要用于突出能源市场动荡带来的生态影响及能源安全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参与者在保障能源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例如:

5) Russia is a major exporter of crude oil and natural gas-it accounts for about 12 percent of the world’s crude oil supply and 39.5 percent of the EU’s energy import.

6) But the disruption to the global market is a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that will have long-tail consequences.

7) China and the US are key participants in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and the drivers of the global energy transition.

8) Russia’s impact on the global energy balance is far-reaching and oil is among the commodities most likely to see an impact should the situation intensify.

例(5)到例(7)均为识别类关系过程,其语义配置“被识别者——非人类生命体社会性参与者 + 关系过程(is) + 识别者”,例(5)通过关系过程介绍了俄罗斯作为原油和天然气出口大国的地位,客观阐述了一个事实,没有违背或支持生存生态哲学观,属于中性生态话语,鼓励公众辩证看待中性话语。例(6)中非人类生命体参与者(the disruption to the global market)作为话语的出发点,突出了能源制裁措施对全球能源市场安全带来的破坏危险,有利于加强受众对当前能源市场波动形势的同理心,符合生存哲学观中的关爱准则,属于生态保护性话语,有利于增强公众节约能源的环境意识,减少对环境的伤害。例(7)通过关系过程说明了参与者(China and the US)为了打造更美好生存环境,在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绿色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符合生存生态哲学的福祉原则,属于生态有益性话语,有助于鼓励全球人民积极参与共同建设绿色发展、节约能源的环境。例(8)选择归属类关系过程,其语义配置“载体 + 关系过程(is) + 属性”,表征了俄罗斯在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方面发挥的深远意义,并进一步强调能源市场动荡对石油能源带来的恶劣影响,有利于引起人们对能源形势的感知、反省生态行为,从而促进生态保护行动。

4.2.3. 言语过程

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获得信息的过程,用于表达解释、赞扬等等。该过程参与者主要包括讲话者(Sayer)、听话者(Receiver)以及言语内容(Verbiage) [19] 。在收集的语料中,言语过程中的言语内容主要涉及能源政策带来影响的评说,主要以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其中,言语过程出现频数为45次,占14.24%。

9) The Joe Biden administration announced a ban on “all imports of Russian oil, and gas, and energy” on Tuesday.

10) Hungarian Prime Minister Viktor Orban has ruled out such a ban by his country, saying: “We still need the gas and oil that comes from Russia.”

11) Gu Shuangfei, deputy director with the consultancy department of Nanhua Futures, said low capacity, low investment and low inventory have been keeping oil prices high ever since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例(9)和例(10)均为使用直接引语的言语过程。例(9)言语过程的语义配置,“言语者——非人类生命体社会性参与者 + 言语过程(announce) + 言语内容”,说明了拜登政府明令禁止进口石油、天然气能源的能源政策,传递了不再进行能源交换分配,人民将由于缺少生活资源,无法实现让所有人都过上高福利的生活的信息,违背了Stibbe生存生态哲学观中的社会公正原则,属于破坏性的话语,不利于全球能源安全的发展,造成民众的担忧和恐慌,从而有助于受众揭露、抵制破坏性的话语。例(10)匈牙利总理通过言语过程表达了对进口石油、天然气能源的必要性,深切表达了进行能源交换、重新分配对维护自身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这构成生态系统之间因子之间的良性互动,属于生态有益性话语。例(11)为间接引语的言语过程,强调了当前低产能、低投资和低库存对能源价格的严重影响。作为非生命体社会性参与者——低产能、低投资和低库存(low capacity, low investment and low inventory),作为话语的出发点,生态性较强,有利于受众直观的感受到能源短缺带来的不利影响,引起受众的同理心,符合Stibbe生存生态哲学观中的关爱原则,属于生态有益性话语,有助于唤起受众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意识,从而降低对环境的伤害。

4.2.4.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涉及我们对自身意识世界的经验 [17] ,指一个表示感知(五个觉的活动)、认知(思考或认识)、情感(喜欢或讨厌)和意愿(愿望或者想象)的过程,用于展示感知者对发现现象的感知、思考、情感和态度 [19] 。心理过程在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中出现频次为22次,占比约为6.96%。

12) Han urged synergy in promoting coal’s clean and efficient use by strengthening overall planning with a focus on key fields and integrating resources from different sectors.

13) The government also encourages steady construction of coastal nuclear power projects under the premise of security.

14) China is unlikely to face a shortage of oil and gas, although the rapid domestic economic recovery has been fueling the growth in oil prices in China.

例(12)和例(13)表达情感的心理过程传递出人类生命体个体参与者——韩文斌(Han)和非人类生命体社会性参与者——政府(government)对于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及稳定的能源项目的支持倡导,urge、encourage突出了主体的积极情感,表达了参与者积极推动能源建设,保障居民现在和未来稳定的能源供应,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符合Stibbe生存生态哲学观中的现在和未来原则,属于生态有益性话语,有利于绿色能源环境的建设、发展。同时借助媒体报道的宣传力,权威专家、政府的情绪体验将有助于公众增强使用清洁能源、促进低碳行为的生态意识。例(14)为表达认知的心理过程。该小句语义配置,“感知者——非人类社会性参与者 + 心理过程 + 现象”,进一步强调了中国不可能面临石油和天然气短缺的强大自信,表达了虽然当前能源价格骤升,但居民的消费未超过自然资源的自我补充能力,符合Stibbe生存哲学观中的环境极限原则,属于生态有益性话语,有助于增强居民对能源安全的信心、从而稳定能源环境的建构。

4.2.5. 存在过程

存在过程表明某事物存在的过程,存在过程的参与者包括存在物(existent) [17] 。在收集到的新闻语料中,存在过程出现频次为7次,占比约为2.22%。

15) China is both a major producer and consumer of mineral resources, but there still exist serious structural problems in its supply, with new energy minerals being in seriously short supply.

例(15)中语义配置,“存在过程(exist) + 存在物(serious structural problems in its supply)”,表明当前矿产能源供应仍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以及新能源矿产严重短缺现象,客观陈述了国内新能源短缺的事实现状,给受众呈现客观的事实背景,既没有违背也没有支持Stibbe生存生态哲学观,属于生态模糊性话语。该类话语应当寻求努力解决问题的途径,向生态有益性话语转化,有助于激发受众对当前能源供应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思考探究如何正确建构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受众的生态行为、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态观念。

5. 结语

新闻报道生态话语传播了特定的生态取向,对社会大众的精神世界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有助于引导公众的生态价值观,弘扬和谐互助、团结共建生态文明的理念。本文基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对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及物性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主要涉及五种及物性过程,其中动作过程使用最为频繁,出现频次最高,然后依次为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和存在过程。第二,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通过及物性过程的选择使用实现了新闻的导向和宣传作用,向公众传递了节约能源、低碳减排、绿色发展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

本研究对公众准确把握新闻报道内容,及时、有效地辨别相关报道信息,掌握新闻传递的生态观念、价值取向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增强了公众对当前能源市场大变局、能源短缺问题的认识,更加了解国家、政府、人民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有助于增强大众对潜在能源危机的防范意识、牢固树立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生态意识。

文章引用

李冰雪.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能源安全类新闻报道的及物性研究
A Study on the Transitivity of Energy Security News Repor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linguistics[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272-427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574

参考文献

  1. 1. 甘惜分. 新闻理论基础[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 50-51.

  2. 2. Stibbe, A. (2015)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Routledge, London, 6+105.

  3. 3. 穆淼. 积极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14-06/13/content_2700479.htm, 2014-06-14.

  4. 4. 冯玉军. 国际能源大变局下的中国能源安全[EB/OL]. https://iis.fudan.edu.cn/6a/48/c6852a485960/page.htm, 2023-03-16.

  5. 5. 辛志英, 黄国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生态话语分析[J]. 外语教学, 2013, 34(3): 7-10.

  6. 6. 何伟, 魏榕. 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构建[J]. 现代外语, 2017, 40(5): 597-607.

  7. 7. 黄国文. M.A.K.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生态语言学研究[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5): 31-40.

  8. 8. 曹进, 杨明托. 基于及物性系统的网络新闻生态话语分析[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59(2): 136-144.

  9. 9. Chen, W., Bartlett, T. and Peng, H. (2021) The Erasure of Nature in the Discourse of Oil Production: An Enhanced Eco-Discourse Analysis, Part 1. Pragmatics and Society, 12, 6-32. https://doi.org/10.1075/ps.20034.che

  10. 10. Alexander, R. and Stibbe, A. (2014) From th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Discourse to the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Language Sciences, 41, 104-110. https://doi.org/10.1016/j.langsci.2013.08.011

  11. 11. Haugen, E. (1972)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Essays by Einar Haugen (Selected and Introduced by A.S. Dil).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225.

  12. 12. 黄国文.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 中国外语, 2016(1): 8-12.

  13. 13. 黄国文, 赵蕊华. 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J]. 现代外语, 2017, 40(5): 585-596+729.

  14. 14. Halliday, M.A.K. (1990) 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6, 7-36.

  15. 15. Naess, A. and Haukeland, P.L. (2002) Life’s Philosophy: Reason and Feeling in a Deeper World.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Athens and London, 100. https://doi.org/10.1353/book11933

  16. 16. 中国日报网. 中国日报社会责任报告(2020年度) [EB/OL]. http://cn.chinadaily.com.cn/a/jrxw/202106/25/WS60da7fcba3101e7ce975773d.html, 2021-06-25.

  17. 17. Halliday, M.A.K.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3rd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179-256.

  18. 18. 何伟等. 汉语功能语义分析[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36-95.

  19. 19. 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第三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73-7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