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6766 , 6 pages
10.12677/ACPP.2022.115198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刘聪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2年9月10日;录用日期:2022年10月7日;发布日期:2022年10月14日

摘要

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人的学说,对“现实的个人”的理论探索贯穿在马克思的一生研究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理论的发现,《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人的本质的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前提的确认以及《共产党宣言》中人的解放的路径等,马克思在其著作里逐渐深化对于人的探究和认知。这肯定了“现实的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确立了“现实的个人”才是实际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现实的个人”有着三个基本的内在规定性,实践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研究“现实个人”的发展和属性对于汲取社会主义建设动力、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方面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个人”,人的本质,内在规定性,价值意蕴

Marx’s “Realistic Individual” Thought and Its Times Value

Cong Liu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Sep. 10th, 2022; accepted: Oct. 7th, 2022; published: Oct. 14th, 2022

ABSTRACT

The whole Marxist theory is about the theory of man, and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realistic individual” runs through Marx’s lifetime research. With the discovery of alienation theory in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in 1844, the revelation of human nature in the Outline of Feuerbach, the confirmation of historical premise in German Ideology, and the path of human liberation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Marx gradually deepened his exploration and cognition of human in his works. This confirms the position of “realistic individual”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es that “realistic individual” is the real subject that actually changes and creates the world. The “realistic individual" has three basic internal characteristics: practicality, sociality and historicit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and attributes of “realistic individuals” has important value implications for absorbing 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romoting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building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Keywords:Marxism, The Realistic Individual, Human Essence, Inherent Stipulatio, The Value Implic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物质生产资料的极大丰富性发展,使得更多的人关注到人类本身,追求自我价值和意义成为大多数人存在的目标。在人的存在和发展格外突出和尖锐的时代,人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自我理解是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集合。“现实的个人”是关于一切人学问题的前提与基础,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立足于它们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从社会历史发展中寻求人的现实本质,这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同历史上的各种抽象人性论在理论前提、研究对象和方法上的本质区别。全面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对于解决现存社会中人的发展问题具有关键性突破意义。

2.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形成历程

马关于人的理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马克思对于人的认识同唯物史观的形成历程是相互作用、协同前进、相得益彰的。在《手稿》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的雇佣劳动出发,发现了异化劳动理论,挖掘了人的类本质,区分了“片面的人”与“完整的人”;在《提纲》中摒弃抽象经验论者“抽象个人”观点,从整体社会关系考察现实的个人;在《形态》中肯定现实的个人这一历史前提,促进了唯物史观的飞跃性发展;而《宣言》又提出了人的解放的现实性路径。正是马克思对人的生产劳动属性、人的形成条件、人的历史地位以及人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把对于人的理解从“天国”落实到“人间”,具体化了人的现实性特点 [1]。

2.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完整的人与片面的人

“异化劳动”的概念是手稿的内核所在,是在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发了人的内本质。正是通过对“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界定,片面的人和完整的人作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被提出来了。“片面的人”是在私有制社会之中,由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所造就出来的片面发展的畸形个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下,工人的生产劳动不是促使他们发展进步的力量,而是使他们转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成为了压迫奴役的工具。马克思在《手稿》中揭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由浅入深的体现出了劳动者同自己所创造的产品、劳动活动、其他劳动者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的实质,实现了从物的关系到人的关系的飞跃。“异化劳动”的提出阐明了生产劳动的重要意义,把人和动物彻底区分开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并非资本家支付的工资所体现的价值,压缩工人劳动者的时间和空间,模糊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界限,是原始森林人类复归的体现,不是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人的双手解放。相对而言,“完整的人”是指在扬弃了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完整本质的自由自觉人。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警醒了深受资本主义迫害的广大工人,为以后的工人运动积累了深厚的阶级基础;与此同时点明生产实践的人的类本质开辟了社会历史的道路,是异化劳动向唯物史观演化的重要环节。

2.2.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中西方学者也对这个人类历史之谜做出了不同方面的回答。中国古代思想家更多的是从人性出发,探讨人性善恶是否,从个人对于社会关系的态度层面对人予以解读。西方学者研究人的本质,分为了感性人性论和理性人性论的两大派别,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必须回到关于本质的内涵解读上去。本质是存在的根据,黑格尔在《小逻辑》和《逻辑学》中对人的本质作出了以下几点的说明:其一本质是实存的根,是事物之所以成为此物的关键;其二本质通过一定的关系来呈现,是事物自身固有联系和其他物体联系的统一;其三现象是本质的表象,本质是蕴含在事物之内,感性的认识无法深入到事物内部中。马克思批判继承的发展了中西方人学理论,在《提纲》中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简练而精准的解释:“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得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马克思从社会关系出发考察人的本质,蕴含了人的本质的三层涵义,回答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与动物的区别、人与其他人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全面考察“现实的个人”同思辨哲学家“抽象的人”区别开来,把现实的人规定为有生命的感性存在,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前提。

2.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主体性历史地位

在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把“人”、“理性”、“绝对精神”作为历史发展的前提。他们割裂了思想意识和自身所处环境的关系,将一些僵死的事实,想象的主体性活动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走向了形而上学的道路。马克思在《形态》中明确表示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承认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现实个人的生产实践形式决定了社会历史形态,人摆脱自我身体约束的程度在一定层次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状况。在中世纪之前,人的自觉能动性被束缚在自然作用之下,寄托于宗教神学的解释是人向自然的妥协。随着使用工具的出现及其向复杂化、精细化的转变,现实的个人摆脱自身和自然力的约束,人的自我觉醒意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正是人的现实能动性活动,使自然界日益成为人的发展史,而人的发展日益成为自然史。人和其他动物在最原始的初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获取自然界的生活资料是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选择。在交往扩大的基础之上,人与其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的出现就是人的活动作用的结果。历史前提的发现使人活跃到历史研究中心,人的意义得到了实际的价值显现。

2.4. 《共产党宣言》中人的自由联合体

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人的本质从社会关系层面展示了现实个人的存在基础条件,社会历史前提的明晰确认了人的社会主体性地位。马克思对于人的认识是逐渐深化的,《宣言》的发表则为人的解放提供了崭新的途径。寻求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之中就对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作出了区分。政治解放把人从宗教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但不是所有的阶级都获得了现实意义上的解放。政教分离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结果,拥有社会财富的资本家不会把自由的权利下放给劳动者,工人基本的生存空间却会因为资本的扩张性行为而不断的缩小。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少数人的解放以牺牲大多数人的自由为代价。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消灭和改革一切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使每个人都平等的享受各种社会权利和义务。唯有真正的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有形成的可能。共产主义社会使劳动者成为现实的个人,在无阶级压迫的社会中,个人的生产性劳动已经具有自主活动的性质,人在社会中获得了自由发展。全面自由的联合体使个体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做到了劳动活动同物质活动相统一,实现了人本质的复归。

3.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内在本质性

对于“现实的个人”内在本质性的探讨,应当从他的活动方式、活动条件和历史特征三者统一中加以理解和把握。从事生产实践是“现实的个人”固有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是“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条件,不断变化发展是“现实的个人”的历史发展特征。正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物质生产实践深化发展,铸就了不断变化的“现实的个人”。

3.1. 从事生产实践是“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属性

社会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和活动方式,“现实的个人”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创造性存在物,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本质。“有意识的生活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所以实践是区分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动物依靠其肢体特点从自然界获取直接的生存资源,所以他们的活动是一种局限在自然资源之内的消极的生存行为;而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特点。这表现在,进行劳动活动之前“现实的个人”不仅能通过大脑意识选择和反映客观存在,而且能够把客观事物同人的内在需要有机的统一起来,改变事物的原有属性和特点,有目的的创造出适合“现实的个人”发展的第二自然。此外实践使得“现实的个人”从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进行转变。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物质资料生产,是人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原始状态下的自然人受到自身特征和自然资源的双重约束,但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深化,“现实的个人”便会冲破这层枷锁获得自由发展的趋向性。这种自由发展的实践性是相对的,“现实的个人”从自然界脱离出来,与自然界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并在这个矛盾状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特有属性 [3]。

3.2. 一定社会关系是“现实的个人”的形成条件

在自然社会中,生产实践的积极创造性作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人具备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随着生产实践的逐渐扩大化、精细化和纵深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差异也日益明显,各式各样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涌现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之中,“现实的个人”也就具有了第二个属性。“现实的个人”不仅需要进行物质生产促进自己的体力和智力的进化,而且更应该在社会之中利用其他人所创造的资源、经验等弥补自身实践的缺陷,以更好的适应社会整体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这是“现实的个人”比不可少的形成条件。另一方面“现实的个人”也作用于社会关系,使得社会关系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方向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得到质化的发展。作为“现实的个人”劳动实践结果的社会关系具有变化发展的特征,而这些社会关系也反映了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和关系,总而言之社会关系把不同时代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区别开来。

物质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是“现实的个人”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他们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应当采用整体观的视野处理好统一认识两者关系以更清晰的认识“现实的个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现实的个人”并非按照某种固定的维度发展自己,而是通过社会关系的辨认进行全面的升华。而社会关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社会实践的演绎不断进行调整与组合是社会关系发展的需要。离开社会实践只谈社会关系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只满足社会生产而忽略社会关系的需要也只会获得短暂的进步,用联系的、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待两者才会使“现实的个人”具备价值意义。

3.3. 不断变化发展是“现实的个人”的历史特征

“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历史发展中一个动态性的存在,他不会止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东西,突破已经获得的某种规定性是“现实的个人”的内在需要。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形成了社会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现实的个人”或持续性或阶段性质变的可能,决定了“现实的个人”在保持现有属性的基础上获得变化发展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的个人”的发展性事实驳斥了以往经验论者从抽象的语义总结人的理论,给以“现实的个人”以感知、动态的形象,赋予了“现实的个人”向未来转变的趋向性。“现实的个人”的历史发展性特点也作为依据对唯心主义者的人性论予以否定,留下了“现实的人”创造历史及发展历史的证据,进一步揭示了人在社会历史的能动性作用 [4]。

4.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当代价值意蕴

“现实的个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重要范畴,对于它的整体性研究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促进个体的自由发展都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1. 汲取向中国特色主义社会接连奋斗的实践动力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总和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强调社会属性对“现实的个人”的形成方法意义,同时马克思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发展特性。社会关系是“现实的个人”的普遍性特征,“现实的个人”只有体现在个体的发展上才具有现实性价值。因此社会发展中个绝大多数人的存在状况,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社会越向前推进,“现实的个人”的内在规定性就越突出。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为了适应“现实的个人”的需要,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许多转变,但是资本所内在的剥削人的属性的根本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化,“异化劳动”依然通过别的形式渗透在了整个社会的里层。相较而言社会主义社会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发展为目标、摆脱了几千年以来封建社会下的土地依赖关系,给与“现实的个人”进行物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自由。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以每个人的现实需要为导向,解决了历史上的脱贫攻坚难题、攻克了现存世界上的疫情防控问题,不仅体现了“现实的个人”的内在规定性,而且为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基础。因此必须全力以赴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怀揣向未来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心。

4.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渊源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形态变化演进的客观必然要求,也是“现实的个人”发展着的本质的主体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关注“现实的个人”本质,而且关注“现实的个人”发展着的本质及其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从马克思主义的规定性来看,“自由”是人作为“现实的个人”摆脱外在的禁锢得到全方位的完善,并在社会的各种关系之中谋求认可从而提升自我的现存价值。“现实的个人”是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生产实践使人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完成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满足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求,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为社会主义建设积蓄深厚的群众基础。

5. 结语

“现实的个人”这一唯物史观前提的发现,肯定了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渊源,亦激起了人民群众向共产主义展望的信心。阐释“现实的个人”历史演变逻辑,对于加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要时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信心。

致谢

有师如斯,庆幸之至。本作品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武汉科技大学陈君老师的耐心指导。经过此次的写作经验,我认清了自己在论文写作之中的不足与缺陷,在此后的学习时间中继续深入文献研究,努力提高与完善自我。爱之深,则盼之切。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求学之路,亦是漫长而孤独。但我从未停止奋斗的步伐,因为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人类的悲欢喜乐或许并不相通,发自内心的祝福与忧愁也许只有至亲才是最真切的感情流露。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只能兢兢业业,不断上下而求索,争取成为他们的骄傲。最后由衷地感谢参考文献的作者们,你们的优秀学术成果给予我极大的启发。

文章引用

刘 聪.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Marx’s “Realistic Individual” Thought and Its Times Value[J]. 哲学进展, 2022, 11(05): 1158-116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5198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07-591.

  2.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99-506.

  3. 3. 宋甜甜.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思想研究[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20, 18(5): 15-18.

  4. 4. 王善超. 关于人的理解[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1: 42-6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