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3992 , 5 pages
10.12677/ASS.2023.1210807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

张书源,刘婵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3年9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9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9日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也带来了新的契机。主要表现为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发展空间、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更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景智能化等优势。但是也面临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地位降低、受教育者数据隐私存在暴露风险、人工智能造成思政教育价值性消解等诸多挑战。因此,在应对策略上,要提高思政教师的智能化素养,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场景,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以此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人工智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挑战,应对策略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gra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uyuan Zhang, Chan Liu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Received: Sep. 13th, 2023; accepted: Oct. 9th, 2023; published: Oct. 19th, 2023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which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advantages of expanding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ma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e targeted, and intelligentiz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cenarios. However, it also faces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the decline of the subjectivity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the risk of exposure to the data privacy of the educated, and the dissolution of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us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refore, in terms of countermeasures,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intelligent lite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standardize the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Challenges, Countermeasure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迅猛发展,加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领域创新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人工智能提出了明确要求。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存在诸多契合点,为有效解决教育领域创新培育不足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因此,高校要与时俱进、因势而新,加快探索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2. 人工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1)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者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其工作效率,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养。人工智能减少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简单化、重复性的日常工作,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自我能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人文关怀交流方面。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人工智能具有数据储量大、分析速度快的特点,能够缩短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时间,解决高校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有利于教学活动更高效地开展。

2)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性更强

人工智能的介入,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性提供了技术支持。借助于智能化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预测、反馈,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政大数据。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系统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分析和用户画像,按照不同需求将教育目标层层分解,选取亲和力高、意义性强的内容,精细分类,因材施教,实现教育内容的个性化推送,最大限度精准匹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与需求。具体到教学内容上,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定制的学习计划、方案和评估,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同时也能从学生的能力和需要出发,附之虚拟化、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使教育过程实现教与学的“虚实结合、情义共存、有滋有味”,保证学生在“精准浇灌”下健康成长。

3)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景智能化

人工智能时代以智能屏幕为中介,以广泛的实时在线和即时通信技术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构成了互动、虚拟、实时、有声有形的智媒场域 [2] 。一是打破教学模式界限。教学模式定义是不断变化的,因为不同教学模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满足学生在混合世界中的需求,课程定位和模式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大。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跨模式方法设计多种学习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二是应用于个性化学习。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断推动个性化学习工具的设计与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有望促进从通用型技术向可扩展的个性化学习体验过渡。在这些工具中,有不少可用来减轻教学中最耗时的任务,如撰写评估、为学生提供形成性反馈等。减轻这些任务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直接与学生互动交流,应对更具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如分析信息以及创造新知识。因此,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化教学、全方位服务、个性化学习、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成为可能。基于关键词分析、数据分析等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智能教育环境逐步形成,教育环境的亲和力不断提升。

3.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衍生出的虚拟仿真、人机交互等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呈现出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新样态。人工智能技术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地位降低,受教育者数据隐私存在暴露风险以及思政教育价值性消解等现实问题。

1) 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地位降低

“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质疑,弱化了受教育者对教师的角色认同度” [3] 。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双主体模式将逐渐转变为“三主体”模式,即“教育者(思政理论课教师)–受教育者(学生)–人工智能(智能导师等)”,可以预见,教育者的部分权力可能会丧失,成为智能导师的专属。一是“机灌”代替“人灌”的倾向。人工智能环境下的理论灌输主体不再是人而是机器,从理论资源的挖掘、选择到理论知识的传播、灌输,都由智能机器按照算法设定的程序自动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者变成了智能教学机器的“操作工”。二是“机–人”对话代替“人–人”对话的倾向。人工智能的出现减少了受教育者对思政教师的依赖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情感和学业困惑、迷茫之际,不愿意向思想政治教育者敞开心扉而选择借助智能终端设备在虚拟空间倾诉心声。长此以往,思政教师主体责任感会被削弱,导致思政工作面临“去主体化”的风险。

2) 受教育者数据隐私存在暴露风险

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决定了它本身要以获取大量隐私信息作为使用基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带来教学便利的同时,也会模糊私密空间的边界。高校引入大数据技术开展精准施教必然会深度、广泛、持续地采集学生学习和学生活领域的数据,一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技术和数据把控,那么技术的使用限度和可用范围将会无限放大,教学过程中的数据痕迹将会被全方位、无界限地收集,必然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成员、全部信息暴露在人工智能所构建的数字全景监狱中。例如,人脸识别数据、校园卡消费数据、图书借阅数据、课堂出勤记录、校内出行轨迹等等。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在校期间信息收集过多、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信息数据流入资本市场为不法商人所利用,造成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隐患。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被监视的恐慌心理,降低学生对智能平台、互动程序的信用效度。新技术过度干预生活必然背离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初衷,值得教育管理者深思和警惕。

3) 人工智能造成思政教育价值性消解

人工智能技术背后若隐若现的技术问题,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消解,这给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是意识形态方面带来的挑战。一些错误思潮例如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反智主义等,甚至是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主义的错误价值取向,通过算法推荐精准定位用户,以更加隐蔽、更加吸引人的方式将不良信息推送到大学生常用的社交软件,造成青年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严重偏移,形成“算法壁垒”,将其困在“自我”的信息茧房里,减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危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另一方面,造成伦理安全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其智慧平台的算法与学生的学习、浏览等行为相结合,将课程、活动、培训等信息推送给大学生,但这些信息并不容易被思政课教师察觉。

4.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路径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尽管存在一定缺陷,但并非不可避免,可以通过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智能化素养、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场景、坚持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结合的方式进行优化。

1)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智能化素养

人工智能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否取得良好的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技术发展和教育变革的升级,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具备熟悉人机深度协作的意识观念,又要具备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及行为,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要把提升教师技术敏感度、培养教师的智能化素质,作为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来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运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合理分配时间,减少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时间,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创新性、引领性的工作上 [4]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数据,最大可能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将智能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如利用VR/AR及AI等技术创新课件制作、组织创新教学活动等。同时通过发挥自身能动性,运用人的智慧来填补人机交互过程中人文关怀、情感交融和心灵抚慰等层面的缺失,弥补智能机器的缺陷,实现优势互补与“人机和谐”的良性发展。

2) 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场景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警惕技术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工作理念,充分认识人工智能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意味着二者融合成为一个新的事物,更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目的和任务的改变,自觉规范人工智能的使用。

一是明确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限度。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功能特点、核心价值,谨慎处理其潜在风险。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过程中,在数据采集、数据筛选、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等方面,容易出现个人信息泄露、数据安全受损、育人价值偏颇等问题。在应用过程中,从数据的全生命周期角度,需明确应用的具体限度,指导教师和学生在安全可信的前提下合理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确保数据安全,保证教育的育人价值不出偏颇。

二是标定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化工具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在价值实现的工具和手段。当前,人工智能在计算速度、准确度、程序化任务的执行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变革的发展要求,在课程、科研等方面有利于构建多样化、快捷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发展,智能机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也必将在深度、广度和强度上得到进一步拓展,但无论人工智能进展到何种地步,都不能改变其作为工具的“物”的属性,我们都要科学地看待其发展,明确其边界和范围,技术之“用”始终要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之“本”。

3) 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结合

人工智能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 [5] 。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警惕技术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正确工作理念,充分认识人工智能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意味着二者融合成为一个新的事物,更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目的和任务的改变,而是以育人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辩证地看待和运用人工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以主流价值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智慧思政中的技术工具,只有在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引导下,才能发挥出其重要的功能作用。在智能伴学系统的智能算法中,就要从系统算法开发的底层逻辑上进行突破。无论是在算法的设计还是在研究开发过程中,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地体现和实现它的价值。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克服并抛弃“流量至上”的计算逻辑,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价值为导向,以社会主义道德、法律、伦理等为指导,以道为王,以术为尊。

二是加强科技伦理,以制度规范思政主体的科技行为。结合我国高校智能应用情况与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及早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人工智能技术规范与伦理指南,重点围绕明确科技伦理原则、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与机制保障、加强科技伦理审查与监管及强化科技伦理教育等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治理措施。其中,强化对人工智能的审查机制是关键,应出台相关法律理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链接不同数据库及其使用的版权问题;同时,辅以构建数据安全治理平台,对该算法模型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数字风险感知和数据共享,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掌握数据安全及善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与道德指南。

基金项目

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及防范策略研究(CYS23440)。

文章引用

张书源,刘 婵. 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gra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0): 5885-588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0807

参考文献

  1. 1.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N]. 光明日报, 2019-03-19(001).

  2. 2. 陈清. 论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J]. 江苏高教, 2022(1): 114-120.

  3. 3. 彭丽. 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嬗变与重置[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0): 57-64.

  4. 4. 陈坤, 李旖旎. 人工智能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定位[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9): 31-34.

  5. 5. 董天歌, 赵艳波. 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32): 46-4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