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4241 , 7 pages
10.12677/ML.2023.1110619

从概念隐喻视角分析垣曲方言歇后语

丁秋月*,王飞#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收稿日期:2023年9月10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4日

摘要

早在两千多年前,隐喻诞生于西方修辞学中,历经三次跨越发展。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隐喻与人类认知、思维有关。隐喻现象无处不在,普遍充斥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歇后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歇后语中的隐喻现象也非常普遍。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为出发点,旨在分析和探讨方言歇后语中的隐喻现象,以期深入理解方言歇后语中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方言歇后语

Analyzing Yuanqu Dialect Allegorical Say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Qiuyue Ding*, Fei W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Sep. 10th, 2023; accepted: Oct. 13th, 2023; published: Oct. 24th, 2023

ABSTRACT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ago, metaphor was born in Western rhetoric, and after three developments, 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al device, more importantly, metaphor is related to human cognition and thinking. The phenomenon of metaphor is ubiquitous and generally fills people’s life and work. As a special form of language, the metaphor phenomenon in allegorical saying is also very common. Taking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metaphorical phenomenon in dialect allegorical saying, with a view to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dialect allegorical saying.

Key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ceptual Metaphor, Dialect Allegorical Saying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西方最初的隐喻诞生于古典修辞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研究发展经历了三大飞跃,每一次飞跃对人类而言都是一次进步。真正进入认知学科领域是从1980年莱考夫(Lakoff·G)和约翰逊(Johnson·M)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来的“概念隐喻理论”。莱考夫(1980)认为概念隐喻是对一个概念域的理解建立在另一个概念域的理解之上。隐喻是思维层面,与人的经验与认知相关 [1]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古今中外,隐喻对人类的语言与认知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不论哪一种语言,都将隐喻渗透其中。而歇后语作为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与结晶。这种语言形式也体现了隐喻的基本思想。歇后语的构成及分布信息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使抽象和未知的概念变得具体和熟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 [2] 。方言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各方言区历代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语言财富。长期以来,学者对歇后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歇后语本体中,近几年有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歇后语,但从隐喻角度分析方言歇后语少之甚少。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为出发点,旨在分析和探讨方言歇后语中的隐喻现象,以期深入理解方言歇后语中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2. 理论框架

2.1. 概念隐喻概述

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三个阶段。早在2500年前,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其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就持此观点。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字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见《诗学》第21章,罗念生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他认为隐喻是把一个词语比作另一个词语的一种语言表达,与人的思维无关。后来,哲学家柏拉图关注到隐喻与思维的关系,但对隐喻的定义以及形式都比较模糊。传统的隐喻观是基于客观主义哲学观而提出来的,认为符号与客观世界之间是对应的,语言符号必须反映客观世界。如果不能反映客观世界,这就是错误的,而非真理 [3] 。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隐喻,渐渐地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修辞手法。布莱克把隐喻看作一种句子(话语)以上的话语现象,这种现象以句子(话语)为框架,词为焦点。一个句子中只有部分词用作隐喻,其他部分词按照字面理解,这样才构成隐喻;如果整个句子都是隐喻性的,那么句子就变成了谚语 [3]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认知语言学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重新定义隐喻,他们则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更重要的是隐喻与人的思维有关,已经上升到人的概念层面,与人的经验、认知相关。以莱考夫、约翰逊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概念隐喻的深度阐释,他认为隐喻就是利用人们所熟悉的一类概念、事物去帮助人们理解、体验无法感知的、抽象的概念和事物。因此,概念隐喻成为了人们感知世界,理解事物的认知工具。

2.2. 概念隐喻的分类

“概念隐喻理论”是1980年莱考夫(Lakoff·G)和约翰逊(Johnson·M)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概念隐喻是对一个概念域的理解建立在另一个概念域的理解之上 [1] 。隐喻是思维层面,与人的经验与认知相关。

根据源域的不同,莱考夫和约翰逊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e Metaphor) [1] 。

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的概念隐喻。首先,人们会形成空间的概念,然后再把空间概念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空间方位包括: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等,人们在这些方位概念的基础上又形成了隐喻概念。例如:心情低落、兴高采烈和in high spirit,in low spirit [4] 。

本体隐喻即实体隐喻,人们用具体的、有形的可以感知的实体来表达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如:思想、感觉、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 [4] 。例如:“目中无人”就是把眼睛当作一个可以装载事物的容器,容器隐喻是本体隐喻最典型的一类。再如:“Inflation”喻指为实体,对价格上涨进行量化。

结构隐喻是以一种概念根据另一种概念的线性结构而建构其结构。结构隐喻与我们的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4] 。例如:“时间就是金钱”这个表达,源域是“金钱”,是人们可以感知的,量化的具体实物;目标域是抽象的概念“时间”。人们建立起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把金钱概念映射到时间概念上,从而人们可以感知时间。

3. 歇后语

3.1. 关于歇后语的界定

有关界定问题,翻阅权威书籍,找到两个相关说法。《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把歇后语界定为“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或“可以把一句话的后一半省去不说,在北京叫‘俏皮话’”。而《辞海》认为“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目前学者公认后者,即: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笔者也基于此进行本文的研究 [5] 。

3.2. 歇后语的研究现状

歇后语也称俏皮话或譬解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部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解释说明,十分形象贴切。在语境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5] 。歇后语在中国民间口头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散落在各地方言中。它凝结了老百姓的智慧,积淀了丰厚的语言文化。歇后语是由“引子”和“注释”两个语节构成的,“引子”就像谜面,“注释”就像谜底。歇后语是广大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口头语言,它的一大特点就是口语化,在日常生活中广为流传。除此它还具有幽默、教化等特点。

温端政(1983)认为歇后语前半句是“引子”,后半句是“注释” [6] 。徐志民、刘裕莲(2005)把歇后语分为四类的依据是表义 [7] 。高竹(2010)用隐喻理论分析了歇后语与隐喻的内在关系 [8] 。汪少华、王鹏(2011)回顾了歇后语以往的研究方法并指出不足,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三条经典歇后语 [9] 。夏芸飞(2012)通过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对隐喻和歇后语的关系、隐喻各个类型在歇后语中的体现以及如何映射进行了阐释 [10] 。乔全生(2015)采用历时与共时研究方法研究分析了晋方言发展史 [11] [12] 。雷小玉(2016)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三类歇后语的翻译,她认为只有在目标语言中隐喻的映射和源语言有着同样的认知效果,才是成功的翻译 [13] 。束定芳(2017)运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的理论阐释歇后语的形成机制和结构特征 [14] 。曹聍兮,王朝培(2019)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四川方言歇后语进行了语义认知阐释 [15] 。武蕾旭(2020)从修辞角度分析山西静乐方言歇后语 [16] 。李金梅(2021)分析了山西晋东南地区方言歇后语结构及特点,并认为歇后语语义具有地域性,要理解方言歇后语必须联系当地文化民俗 [16] 。李婷婷(2021)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黑龙江方言歇后语的意义建构过程进行分析 [17] 。

方言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是只通行于各地域内的歇后语,是历代当地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创造出来的语言财富。它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深深地扎根在当地群众之中,广泛地应用在口语中。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西运城垣曲县方言歇后语,垣曲县位于山西省南端,运城地区东北隅。垣曲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绛州小片。根据内部方言差异,垣曲方言可细分为新城话、古城话、蒲掌话。以新城镇方言为研究重点,走访了五名土生土长的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根据他们口述记录了40条方言歇后语,从中选取了14条具有代表性的方言歇后语,按照“引子”和“注释”两部分运用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分析。

4. 概念隐喻视角下方言歇后语的分类解读

按照莱考夫和约翰逊对概念隐喻的分类结果,把隐喻分为三大类: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e Metaphor)。

4.1. 方位隐喻视角下垣曲方言歇后语的分类解读

方位隐喻指的是人们根据其对空间或方位的感知体验来理解其他概念系统的意义。方位隐喻即空间隐喻,包括上下、前后、里外、深浅、中心–边缘等等,人们在这些方位概念基础上又形成了隐喻概念。这一点在方言歇后语中也有体现。

例如 [1]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猪八戒照镜子是源域,里外不是人则是目标域;这句歇后语恰好符合概念隐喻中的方位隐喻,因为当猪八戒在照镜子时与镜子形成了一种对立空间方位。猪八戒站在镜子外,它不是人,当然镜子里的成像也不是人。不论里外,都是猪这种动物。“里外不是人”,进一步阐释了猪八戒照镜子的空间隐喻关系。这句歇后语一方面指猪八戒在镜子里外都不是“人”;另一方面,这里的空间概念来喻指做事两面不讨好,到处都受人埋怨。

例如 [2] :飞机上挂暖壶——水瓶(水平)高 [19] 。

在人们的认知中,暖壶一般放在地上或者桌子上,总之放的水平位置不高。在自然认知中,人们知道飞机是可以直上云霄,距离地面八九千千米甚至上万千米。暖壶被挂在飞机上,水瓶位置自然高。因此,飞机上挂暖壶就是典型的概念隐喻中的方位隐喻,即:上与下。飞机上挂暖壶是源域,“水平高”是目标域。在这里,“水瓶高”一语双关,水瓶高即水平高。一方指的是暖壶这个水瓶位置高,另一方面引申为一个人的技术水平或业务水平等很高,能力很强。

例如 [3]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长”与“短”相对,此歇后语也蕴含了方位隐喻。源域是来源于对动物外形的观察,兔子的尾巴很短。“长不了”后引申为办事没有耐心,没有长性;指邪恶势力不会长久。

4.2. 本体隐喻视角下垣曲方言歇后语的分类解读

本体隐喻也被称为实体隐喻。本体隐喻指的是我们用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物体来感知抽象、无形的东西。

4.2.1. 实体和物质隐喻

这种隐喻在歇后语中最为常见,引子由具体实际的物质充当。

例如 [4] :八月红柿——红透啦。

此歇后语中红柿为实实在在的物体,红透啦为抽象的表达。八月份的红柿子又红又软,到了成熟该采摘的时候。一旦过了这个时机,红柿子就要掉落下来,摔烂不再能吃。所以,“八月红柿”为源域,“红透啦”为目标域。垣曲人民根据这一自然现象,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中。这一歇后语用以劝解人在当红时不要太高调,物极必反,小心驶得万年船。

例如 [5] :土地爷吹喇叭——啥人啥打发。

土地爷和吹喇叭都是具体的事物,而啥人啥打发是抽象、不易感知的。此歇后语运用具体实物来让听者感知抽象无形的事物。因此,符合本体隐喻的基本定义。吹喇叭在民间是一种身份低下的职业,而土地爷在各路神仙中也比较卑微,土地爷吹喇叭就是引用人吹喇叭这一源域,土地爷和吹喇叭都属于地位低下者,两者结合起来正合适,喻指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就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对待。

例如 [6] :隔墙扔簸箕——反复不定。

簸箕是农村用来扬米去糠的器具,三面有沿边,一面敞口。扔簸箕不会知道它着地是仰着还是扣着,更何况是隔着一堵墙,从墙内扔向墙外呢。扔簸箕为源域,百姓从生产实际观察到这一现象,目标域为其结果不知道是仰着还是扣着,引申为反复不定。

4.2.2. 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就是将本体(原本不是容器的地域、视野、事件、行动、活动、状态、心智等)视为一种容器,使其有边界、可量化 [20] 。

容器隐喻是实体隐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人类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认知特点是完形感知、动觉和意象。人们通过这些基本认知特点能直接感知外部世界,形成经验和认知层面。人与外部世界首先形成一种空间关系,不但身体之外的房屋、汽车是一种容器,人体本身也是一种容器;因为人有“吃进”“排泄”“吸入”“呼出”等生理现象;人的思想、观念还可以“灌输”“充实”;甚至人们可以“走入”“走出”外部的物理空间与自身产生一系列联系。方言歇后语中也存在大量容器隐喻现象 [20] 。

例如 [7] :哑巴吃饺饺——心有数。

垣曲方言中饺饺就是我们所说的饺子。“哑巴吃饺子”,哑巴转喻嘴巴,嘴巴可以盛放东西,此时哑巴就相当于一个容器,饺子则为内容物。哑巴吃饺子时,饺子里的陷可不可口,肉多不多,味道如何,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心里都是明明白白的。本指吃饺子的数量,后引申为了解底细,也可以指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明白事情的原委和底细。此歇后语是典型的容器隐喻,将“心”当作盛饺子的容器,即把人们的心智或观念视为一种带有空间的容器,都具有一定的容积。

例如 [8] :瞎眼坐上席——目中无人。

“瞎眼坐上席——目中无人”中,瞎眼坐在剧院席位上看戏,此时剧院席位相当于容器,瞎眼坐在其中,瞎眼1就是内容物。该歇后语的注释部分“目中无人”中目即眼睛,人为内容物,眼睛里没有人是典型的容器隐喻。因此,该歇后语符合概念隐喻中的容器隐喻。瞎眼(瞎子)即使坐在首席也看不见,因为瞎子眼里看不见任何事物。后引申为指责人傲慢、看不起人。这里的“目中无人”就是将眼睛当作了一种可以装载物体的容器。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给没有任何界限的物理空间一种边界,把视力、听力和触摸等范围都看成容器,在范围内就是在容器内,在范围外就是在容器外。

例如 [9] :肚脐眼发脾气——牢骚满腹。

肚脐眼是一个容器,脾气则是内容物。后半句把“腹”当作了一个容器,即一肚子委屈,肚子当作容器,装满了委屈与牢骚。

4.3. 结构隐喻视角下垣曲方言歇后语的分类解读

结构隐喻指的是将一个概念的结构转移或映射到另一个概念的结构中去,最典型的就是“TIME IS MONEY”这个结构隐喻,把金钱的结构投射到时间上,以便更好地理解时间这个结构概念。

例如 [10] :老鼠掉风箱啦——两头受气。

该歇后语的引子部分是具体可见的概念结构,后注释部分通过前部分的结构转移,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两头受气”的概念。风箱,用来产生风力的设备,有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构成。人们用手拉开活动木箱,空气通过进气口使箱内充满空气,再拉动时空气压缩从排气口进入到输风管,最后再进入炉内。旧时,农村用风箱烧火做饭。老鼠掉进风箱里,进气口排气口都会吹气。所以,老鼠两头受气。老鼠掉风箱是源域,百姓通过生产实际观察到此现象,两头受气则为目标域。原指老鼠在风箱内两边吹气,后指一个人处于矛盾双方中,两面不讨好,处处受委屈。

例如 [11] :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

蚂蚱以青草、菜叶为食,而立秋之后天气转凉,北方的青草很快就枯萎变黄,蚂蚱没有了食物来源也就随之饿死了。源域是秋后的蚂蚱,而目标域是坏人干绝坏事,马上会受到惩罚。

例如 [12] :一根筷吃莲菜——专挑眼。

“一根筷吃莲菜”这个结构概念因为具有实操性,人们易于理解。当人们只用一根筷子吃莲菜时,只能扎莲菜的小孔以吃到莲菜。因此,将前者的概念结构转移到了后者的概念中。源域是一根筷子没办法夹起来莲菜,只能挑起莲藕的眼。目标域是人故意挑剔毛病。这里的“眼”是莲藕的小孔,因为与毛病、缺点有相似性,所以两者发生了映射。

例如 [13] :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按照自然现象,母鸡孵化鸡蛋需要二十一天,这是生产常识。但是二十一天还没有孵化出小鸡,只能说明鸡蛋坏掉了,有问题。二十一天孵化出小鸡是源域,根据此把二十一天不出鸡的坏蛋与那些黑心商家,坏心肠,不按照规律办事的人联系起来,建立映射关系,就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此方言歇后语就用来指黑心商家、不按照常理办事的坏蛋。

例如 [14] :哈巴狗掉茅坑啦——又吃又喝。

在农村,百姓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再根据俗语,狗改不了吃屎,创造出此歇后语。源域是哈巴狗掉茅坑的场景,目标域就是某些人大吃大喝,人们根据丰富的想象,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投射。由于方言歇后语属于俏皮话,是老百姓在农村劳作时创造的特殊语言形式,风趣、也不乏粗俗。

5. 结束语

语言与人类经验认知密不可分,方言歇后语中充分体现了语言与认知经验的关系。方言歇后语起源于百姓,贴近百姓生活,百姓将大量生产生活实际运用到其中,使源域保留了传统文化与生活的气息。方言歇后语的形成是建立在人们的认知机制上的,人们通过将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熟知的道理来理解陌生的、抽象的新事物。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为方言歇后语的形成提供了理据。

文章引用

丁秋月,王 飞. 从概念隐喻视角分析垣曲方言歇后语
Analyzing Yuanqu Dialect Allegorical Say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0): 4618-462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0619

参考文献

  1. 1.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 2. 李金金. 方位隐喻与歇后语的认知研究[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5): 91-92.

  3. 3.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3.

  4. 4. 李瑛, 王莲, 田召见. 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9.

  5. 5. 欧阳若修. 中国歇后语大词典[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0.

  6. 6. 温端政. 略谈“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J]. 语文研究, 1983(1): 64.

  7. 7. 徐志民, 刘裕莲. 歇后语与隐喻[J]. 修辞学习, 2005(6): 44.

  8. 8. 高竹. 隐喻视角下的歇后语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9. 9. 汪少华, 王鹏. 歇后语的概念整合分析[J]. 外语研究, 2011(4): 40-44. https://doi.org/10.13978/j.cnki.wyyj.2011.04.008

  10. 10. 夏芸飞. 认知理论下的歇后语隐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1. 11. 乔全生. 晋方言研究史之我见[J]. 晋中学院学报, 2015, 32(2): 96-99.

  12. 12. 乔全生. 晋方言研究综述[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5(1): 84-89. https://doi.org/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05.01.018

  13. 13. 雷小玉.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歇后语的翻译[J]. 海外英语, 2016(8): 113-115.

  14. 14. 束定芳. 歇后语的结构与功能再探[J]. 当代修辞学, 2017(2): 12-21. https://doi.org/10.16027/j.cnki.cn31-2043/h.2017.02.002

  15. 15. 曹聍兮, 王朝培. 概念整合理论下四川方言歇后语的认知阐释[J]. 智库时代, 2019(26): 149-150.

  16. 16. 武蕾旭. 从修辞角度看山西静乐方言歇后语[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6(1): 40-44.

  17. 17. 李金梅. 山西晋东南地区方言歇后语结构及特点[J]. 长治学院学报, 2021, 38(3): 28-35.

  18. 18. 李婷婷.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黑龙江方言歇后语的意义建构[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21. https://doi.org/10.27123/d.cnki.ghlju.2021.000506

  19. 19. 温朔彬. 试论隐喻在歇后语语义双关中的认知作用[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4(6): 37-39.

  20. 20. 李瑛. 容器图式和容器隐喻[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5): 448-451.

  21.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1瞎眼:在方言中指瞎子,指眼睛失明的人。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