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4171 , 9 pages
10.12677/AE.2023.134293

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的个体差异与 内容维度研究

张俊南

湖北商贸学院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3年3月17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0日

摘要

本研究采用语义差异量表测量391名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研究结果显示:1) 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存在显著的消极刻板印象;2) 有留守经历和一直接触留守儿童的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更加积极,侧面验证刻板印象干预策略–熟悉性策略的有效性;3) 主成分分析表明: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可概括为:“坚韧性”、“适应性”、“亲和性”、“个体能力”四个内容维度,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最后,本研究结论有利于帮助职前教师客观看待留守儿童群体,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尊重留守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关键词

刻板印象,熟悉性策略,职前教师,留守儿童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Content Dimension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Stereotyp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Junnan Zhang

School of Education, Hubei Business College, Wuhan Hubei

Received: Mar. 17th, 2023; accepted: Apr. 13th, 2023; published: Apr. 20th, 2023

ABSTRACT

The semantic difference scale was used to measure 391 pre-service teachers’ stereotyp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Pre-service teachers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stereotypes about left-behind children; 2) Pre-service teachers who have left-behind experience and have been in contact with left-behind children have more positive evalu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hich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stereotype intervention strategy-familiarity strategy; 3)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re-service teachers’ stereotyp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can be summarized as four content dimensions: “tenacity”, “adaptability”, “affinity” and “individual ability”. The pre-service teachers’ stereotyp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s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level. Finally,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helpful for pre-service teachers to treat left-behind children objectively, so that they can respect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each th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in practical work.

Keywords:Stereotypes, Familiarity Strategies, Preservice Teachers, Left-Behind Childre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最早出现了“留守儿童”现象。至2016年,国务院首次明确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意见》,国发[2016] 13号)。2017年,在十九大报告中将“关爱留守儿童”纳入新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体系之一。伴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研究领域对于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心理研究、家庭教育、营养健康、社会支持、相关对策等方面 [1] 。

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 [2] 。随着家庭教育的缺位和父母陪伴的不足,教师在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3] 。职前教师作为师资培养的主力军,其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成效 [4] 。因此,探讨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态度和看法,对于提高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刻板印象(stereotype)指的是与一个社会群体相联系的思想、事实和想象的认知表征。例如,我们对一些群体,毫无疑问地会产生诸如性别、国籍、种族、地位、政党、社团甚至家庭的刻板印象 [5] 。刻板印象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对于留守儿童以怎样的形象存在于职前教师的认知中,国内相关研究甚少。在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中以“留守儿童”和“刻板印象”两个主题词进行联合检索发现,截止2020年9月检索结果为8条,其中仅有2篇分别以教师群体为被试:其中杨思亮 [6] 运用刻板解释偏差(SEB)法研究了农村小学教师的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结果显示农村小学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有明显的刻板解释偏差;邹小萍 [7] 采用自由联想测验、K-B典型特质测量和Gardner刻板印象强度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师范生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研究结果显示师范生对留守儿童有较强的刻板印象,且消极刻板印象比积极刻板印象多。以上两个研究虽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均是从描述的角度分析教师和师范生对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的存在性,没有比较分析被试对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的差异性以及刻板印象内容的结构特点。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参考包蕾萍 [8] 的混合设计思路,运用自由联想法获得被试在不受限的情况下所汇报的刻板印象特质词,弥补语义差异法限制被试汇报刻板印象的弊端 [9] ,并从主成分分析的角度,分析被试对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的内容结构。

尽管目前还没有研究直接考察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但在教育过程中,对留守儿童存在刻板印象会直接影响职前教师客观地看待留守儿童,从而忽视了留守儿童的个体性差异。本研究以在校职前教师为被试考察他们对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的现状,有助于运用刻板印象预防策略帮助职前教师客观看待留守儿童群体,从而有利于职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尊重留守儿童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由联想问卷被试为60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12人,女生48人,来自于不同的年级(大一28人,大二15人,大三8人,大四9人)和不同的专业(文科专业27人,理科专业33人)以及不同的户口所在地(农村41人,城市19人);第二部分:以职前教师为被试,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问卷391份(回收率81.46%),剔除无效问卷4份,有效问卷387份。其中男生96人,女生295人,来自于不同的年级(大一150人,大二148人,大三66人,大四27人)不同的户口所在地(农村279人,城市112人)。

2.2.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采用自编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的调查问卷。首先,抽取60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男生12人,女生48人)进行自由联想测验,要求被试快速地报告“留守儿童”一词让他们所联想到的形容词,每人至少需要汇报10个形容词,最多汇报15个形容词。自由联想测验共收集677个形容词,通过合并重复词和删除无效词汇的处理,得到288个形容词。为了进一步考察词汇的一致性,由4名研究者组成核心讨论小组,按近义词、反义词和相近概念词合并的原则合并归类,最终归类形成26个形容词。根据语义差异量表的编制准则通过新华词典查找了26个代表类别形容词的反义词,从而得到了26个互为反义词的形容词对。制作成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调查问卷。

2.3. 施测程序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要求职前教师评价形容词对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他们心目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形象,逐条进行7级评分(见表1)在每一个形容词对上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评定,分数越低说明左侧形容词更加符合评价对象的相应特质,分数越高说明右侧的形容词更加符合评价对象的相应特质。使用Epidata3.0版软件录入数据,剔除4份无效问卷之后,对问卷中17个以积极形容词置前的题项结果进行了评分分数的转换,采用SPSS23.0版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Table 1. Semantic difference scale score

表1. 语义差异量表评分

3. 研究结果

3.1. 职前教师对留守、非留守儿童得分的总体情况

为考察被试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参考刘嘉秋 [10] 首先计算并分析了职前教师评价留守和非留守儿童时的问卷总分(见表2)。

Table 2.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atings of left-behind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表2. 被试对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评分差异检验

注:*p < 0.05,**p < 0.01,***p < 0.001。

结果表明,职前教师对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评价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根据问卷调查的评分标准,评分越低则评价越积极。因此,从总体上来看,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比对非留守儿童的评价更加消极,即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存在消极刻板印象。

3.2. 两类儿童问卷项目得分比较

3.2.1. 职前教师在各个题项上对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评分差异检验

为了考察职前教师具体在哪些特征上对留守儿童存在消极刻板印象,对各项目评分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见图1)。被试在22个问卷项目上对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评分均值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综合问卷总分和问卷各项目评分均值情况,这说明被试在问卷中对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的评价情况。根据表3可知:1) 被试在以下9个题项上(1. 能干–笨拙;2. 努力–懒散;3. 和善–凶狠;4. 偷懒–勤奋;5. 独立–依赖;6. 懂事–叛逆;7. 敏感–迟钝;8. 乖巧–顽皮;9. 成熟–幼稚)对留守儿童的评分均值显著地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独立–依赖”一题上两类儿童的评分均值差最大,为1.73。2) 被试在“狠心–善良”等4个题项上(1. 狠心–善良;2. 欺骗–诚实;3. 坚定–犹疑;4. 脆弱–坚强)对两类儿童的评分均值无显著差异。3) 被试在问卷的13个题项上(1. 高效–低效;2. 颓废–振奋;3. 凶悍–温柔;4. 粗暴–温和;5. 肤浅–渊博;6. 灰心–振奋;7. 吝啬–慷慨;8. 缺少关爱–关爱充足;9. 可怜–幸福;10. 自信–自卑;11. 内向–外向;12. 开朗–孤僻;13. 贫困–富有)对留守儿童的评分均值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的评分均值,其中“缺少关爱–关爱充足”一项上两类儿童的评分均值差最大,为1.97。综合上述三点的结果,发现被试在问卷各项目上对留守儿童的评分有差异,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存在着双重刻板印象,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职前教师不仅认为留守儿童具有孤独、自卑等特质,而且认为留守儿童能干、刻苦、体贴、独立等。

Table 3. Comparison of average scores between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表3. 被试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总分均值比较

注:*p < 0.05,**p < 0.01,***p < 0.001。

Figure 1. Comparison of the mean scor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on each item of the questionnaire

图1. 问卷各题项上被试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评分均值比较

3.2.2. 职前教师对留守、非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的特征分析

在问卷的各题项上被试对留守儿童的具体评价特点也存在不同。在26个题项上,将被试对留守儿童的评分作单样本t检验,以0作为检验值。结果显示,20个项目的评分均和检验值0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13个项目上(1. 狠心–善良;2. 能干–笨拙;3. 独立–依赖;4. 粗暴–温和;5. 欺骗–诚实;6. 努力–懒散;7. 和善–凶狠;8. 偷懒–勤奋;9. 独立–依赖;10. 懂事–叛逆;11. 敏感–迟钝;12. 乖巧–顽皮;13. 成熟–幼稚)被试对留守儿童的评分均值大于0分,其中:独立–依赖:一项的评分均值最高,为1.22,标准差为1.28。在剩下的7个项目上(1. 坚定–犹疑;2. 缺少关爱–关爱充足;3. 可怜–幸福;4. 自信–自卑;5. 内向–外向;6. 开朗–孤僻;7. 贫困–富有)被试对留守儿童的评分均值都小于0分,其中以“缺少关爱–关爱充足”评分均值最低,为−1.19,标准差为1.31。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是将被试对留守儿童的评分与非留守儿童评分进行对比还是与中间值0进行对比,被试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均呈现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两种对比分析的交叉范围内容包括:消极形容词6个(缺少关爱;可怜;自卑;内向;孤僻;贫困);积极形容词9个(能干;努力;和善;勤奋;独立;懂事;敏感;乖巧;成熟)。

3.2.3. 职前教师的相关因素对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的影响

以留守儿童问卷总分为因变量,分别依据被试的性别、户口所在地、年级、留守经历和与留守儿童的接触频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 被试的性别、年级及户口所在地对被试在留守儿童问卷总分上均不产生显著差异;2) 被试的留守经历以及与留守儿童的接触频率与留守儿童问卷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就留守儿童总分而言:留守经历的被试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的被试;“很少几次”显著高于“一直接触”,即被试“很少几次”接触留守儿童比“一直接触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评价分数更高(见表4表5)。

Table 4. Comparison of evaluation scores of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left-behind experiences

表4. 不同留守经历被试评价分数的差异比较

注:*p < 0.05,**p < 0.01,***p < 0.001。

Table 5.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evaluation scores of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exposure frequencies

表5. 不同接触频率被试评价分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

3.2.4. 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的结构

为了进一步考察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群体刻板印象的内在结构,这里对存在刻板印象的22项特征词进行主成分分析,取样充分性检验表明(KMO = 0.882, X2 = 3675.16, df = 231, p < 0.001),可以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进行因素分析,使用最大正交旋转,结果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有4个,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8.36% (见表6) [11] 。因子重要性等于因子方差贡献率除以总方差贡献率;项目重要性等于因子的重要性除以因素的项目数,并乘以100消除小数点。

Table 6. Analysi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stereotyp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表6. 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因素分析

以此便可更加直观的看出因素和项目对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的相对权重。从四个因子所包含的形容词对可以看出,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内容维度可概括为:“坚韧性”、“适应性”、“亲和性”、“个体能力”。可见,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是多维度,多层次。

4. 讨论

4.1. 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

通过将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评分与非留守儿童的评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与中间值0进行单样本t检验发现: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即存在积极的刻板印象,也存在消极的刻板印象。同时发现两种对比分析存在交叉范围,即两种对比分析均反映出,职前教师不仅认为留守儿童具有:孤独;自卑;孤僻;畏缩;可怜;贫困的特征,而且普遍认为留守儿童具备能干;刻苦;体贴;努力;和善;独立;懂事;敏感;乖巧;成熟;勤奋的特征。在以往研究中,范兴华、余思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强、幸福感低 [12] 。孙晓军、周宗奎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友谊冲突或背叛,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其孤独感体验显著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 [13] 。常青、夏绪仁对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更为内向,沉着,安静,性格倾向孤僻、内向;与父母较少的情感交流使他们普遍感觉到了内心的孤独和失落;留守儿童处理事情的速度和节奏更快更高,与父母分离增强了留守儿童的独立性 [14] 。张炼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勤奋上进方面表现明显优于非留守儿童表现 [15] 。乔俊雅研究认为由于时空限制,留守儿童跟父母的接触不多,通过通讯工具联系时,父母更多的是以鼓励、叮嘱留守儿童为主,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受到父母的指责和拒绝相对更少。这有助于留守儿童体会到更多的情感温暖,变得更加自信,进而促进自律性的良好发展 [16] 。在以上研究中,研究者多是从某一项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品质出发研究与论证留守儿童的心理特质,本研究利用语义差异量表整体与系统的论述了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群体同时存在积极与消极的刻板形象。

4.2. 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的留守经历以及与留守儿童的接触频率与留守儿童问卷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就留守儿童总分而言:1) 有留守经历的被试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的被试;2) “很少几次”显著高于“一直接触”,即被试“很少几次”接触留守儿童比“一直接触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评价分数更高。此研究结果,与刻板印象干预性策略中的熟悉性策略研究有相似之处,相关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消除刻板印象的有效干预策略归结起来主要有:训练策略、意识性抑制策略、熟悉性策略和树立无偏见信念策略 [17] 。Hafner和Stapel [18] 对刻板印象干预策略–熟悉性策略的研究结果表明:熟悉性即能增强刻板效果也能减弱刻板效果,关键在于事先呈现的目标对象信息:如果是类别信息则会增强刻板化,如果是个体化信息则会减弱刻板化。在本研究中,职前教师的“留守经历”以及“一直接触”留守儿童的经历,都能够使职前教师通过深入了解留守儿童个体增加了对留守儿童的个体化信息。由此,本研究也侧面验证了熟悉性策略个体化信息的呈现能够减弱刻板效果。

4.3. 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的初步结构

近年,关于刻板印象的内容结构研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研究者提出不同的刻板印象内容结构维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Fiske等人提出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简称SCM) [19] 。Fiske认为从功能性和实用的角度来看,刻板印象的维度应该从人际和群体互动出发 [20] [21] 。当人们遇到其他个体或者群体时会本能的想要知道对方的行为意图和能力状况,也就是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CM)的双维结构假设:热情(warmth)和能力(competence) [22] [23] 。本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并不仅仅包括热情和能力两个维度,而是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的内容结构,既包含了相对稳定的内容模型中热情和能力的维度,同时又包含“适应性”、“坚韧性”、“亲和性”的特征。

由于研究内容有限,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的调查问卷,从外显的层面探讨了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的个体差异和内容维度,尚未从内隐的角度对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这将有待下一步研究继续深入探讨。

5. 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存在显著的消极刻板印象;二是有留守经历的职前教师和一直接触留守儿童的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更加积极,侧面验证刻板印象干预策略–熟悉性策略的有效性;三是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可概括为:“坚韧性”、“适应性”、“亲和性”、“个体能力”四个内容维度,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是多维度、多层次的。

文章引用

张俊南. 职前教师对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的个体差异与内容维度研究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Content Dimension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Stereotyp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J]. 教育进展, 2023, 13(04): 1834-184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4293

参考文献

  1. 1. 任道玲. 留守儿童媒介形象呈现研究(2004-2016) [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8: 4.

  2. 2. Horowitz, F.D. (1980)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Urie Bronfenbrenn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1979. xviii, 330 pp. $16.50. Sci-ence, 207, 634-635.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207.4431.634

  3. 3. 于永顺. 教师期望、教师鼓励与留守儿童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CEPS2013-2014当年基线调查数据[J]. 现代教育科学, 2019(2): 36-41.

  4. 4. 王燕荣, 韩龙淑. 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 38(22): 31-35.

  5. 5. Hamilton, D.L., Stroessner, S.J. and Driscoll, D.M. (1994) Social Cognition and the Study of Stereotyping. In: Devine, P.G., Hamilton, D.L. and Ostrom, T.M., Eds., Social Cognition: Impact on Social Psychology, Academic Press, Cambridge, 291-321.

  6. 6. 杨思亮, 程玉梅, 曹杏田. 农村小学教师留守儿童刻板印象的SEB研究[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5(5): 11-14.

  7. 7. 邹小萍. 师范生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研究——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10): 15.

  8. 8. 包蕾萍. 中国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J]. 当代青年研究, 2011(9): 13-19.

  9. 9. 刘嘉秋. 师范生对残疾学生的内隐刻板印象特点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17(9): 3-8, 14.

  10. 10. 刘嘉秋. 师范生对残疾学生的刻板印象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48.

  11. 11. 余益兵, 郑晓红. 大学生志愿者特征内隐观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 27(9): 13-15.

  12. 12. 范兴华, 余思, 彭佳, 方晓义. 留守儿童生活压力与孤独感、幸福感的关系: 心理资本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 心理科学, 2017, 40(2): 388-394.

  13. 13. 孙晓军, 周宗奎, 汪颖, 范翠英. 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 心理科学, 2010, 33(2): 337-340.

  14. 14. 常青, 夏绪仁.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J]. 心理科学, 2008, 31(6): 1406-1408.

  15. 15. 张炼.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研究——以四川泸县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35.

  16. 16. 乔俊雅. 农村初中生坚毅品质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成就目标定向、自我调节学习的链式中介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漳州: 闽南师范大学, 2018: 56.

  17. 17. 庞小佳, 张大均, 王鑫强, 王金良. 刻板印象干预策略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2): 243-250.

  18. 18. Häfner, M. and Stapel, D.A. (2009) Familiarity Can Increase (and Decrease) Stereotyping: Heuristic Processing or Enhanced Knowledge Usability? Social Cognition, 27, 24-27. https://doi.org/10.1521/soco.2009.27.4.615

  19. 19. Fiske, S.T., Cuddy, A.J.C., Glick, P. and Xu, J. (2002) A Model of (Often Mixed) Stereotype Content: Competence and Warmth Respectively Follow from Per-ceived Status and Compet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 878-902.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82.6.878

  20. 20. 佐斌, 温芳芳, 吴漾, 代涛涛. 群际评价中热情与能力关系的情境演变: 评价意图与结果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18, 50(10): 1180-1196.

  21. 21. 管健, 程婕婷.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确认、测量及卷入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19(2): 184-188.

  22. 22. 程婕婷. 城市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刻板印象[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 96-101.

  23. 23. Cuddy, A.J.C., Fiske, S.T. and Glick, P. (2008) Warmth and Competence as Universal Dimensions of Social Perception: The 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and the BIAS Map. In: Zanna, M.P.,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40, Academic Press, Cam-bridge, 61-149. https://doi.org/10.1016/S0065-2601(07)00002-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