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62975 , 6 pages
10.12677/ASS.2023.123181

胶州茂腔的传承保护策略研究

张 笑,孙传波

青岛工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山东 青岛

收稿日期:2023年2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15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23日

摘要

胶州茂腔是流行于胶东地区的特色剧种,曾以其自然朴实、幽深委婉的唱腔和民间化的表演方式深受胶东人民的喜爱,但是目前其也面临着观众断层、演员流失、剧团减少、剧本缺失等地方戏发展过程中的常态化问题。当前,政策的支持、经济的发展、地理位置的优势、广泛的群众基础等都为胶州茂腔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可行条件。对胶州茂腔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关照,具体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政府主导,文化部门牵头,送戏下乡;持续实施戏曲进校园;建立胶州茂腔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旅游业互动,走产业化道路。

关键词

胶州茂腔,生态场,传承,保护

A Study on the Heritage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of Jiaozhou Maoqiang

Xiao Zhang, Chuanbo Sun

School of Basic Education, Qingda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Feb. 13th, 2023; accepted: Mar. 15th, 2023; published: Mar. 23rd, 2023

ABSTRACT

Jiaozhou Maoqiang is a characteristic opera popular in Jiaodong area, but it also faces the normalizatio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ocal opera, such as audience fault, actor loss, troupe reduction, and script loss. At present, policy support, economic development,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nd broad mass base all provide feasible condition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Jiaozhou Maoqi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Jiaozhou Maoqiang can be observed. The specific measur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restoring the life field, building the consciousness field, optimizing the cultural field, and improving the material field.

Keywords:Jiaozhou Maoqiang, Ecological Field, Inheritance, Protec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胶州茂腔是流行于山东胶州地区的一种地方特色小戏,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记载:茂腔在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从“本肘鼓”、“冒肘鼓”到“茂腔”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其独有的自然朴实、幽深委婉的唱腔,最终以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而深受胶东人民喜爱。

作为孕育于胶东地区的地方戏曲,胶州茂腔在表演特色、剧目呈现、审美倾向等方面展现出浓郁的胶东文化特色,在地方文化渐趋同质化的现代社会,胶州茂腔中的地方文化元素,对于传承和发扬胶东文化显得弥足珍贵。2006年胶州茂腔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成熟,多元的娱乐方式占据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现代文明以无与伦比的渗透性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特别是由于“市场经济改变传统文化生态,现代文化传播导致传统文化认同危机,城镇化加速原有文化空间瓦解” [1],曾经的演出盛景一去不复返,胶州茂腔如今也面临着多重发展困境。本文试对当前胶州茂腔保护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传承保护措施。

2. 胶州茂腔传承保护的可行性分析

文化生态学的学科创始人朱利安·海内斯·斯图尔特曾指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对环境适应的过程” [2]。胶州茂腔作为戏曲文化,其发展也是与外在文化生态系统动态互动的过程: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等元素均会对其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政策的支持、经济的发展、地理位置的优势、广泛的群众基础等都为胶州茂腔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可行条件。

2.1. 胶州市政府大力支持

政府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戏曲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近年来,胶州市政府十分关注、支持胶州茂腔的传承保护工作,大力扶持茂腔产业化,成立胶州茂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该中心主导了相关资料整理、汇编工作,吸收各地先进工作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机制,不仅得到了许多胶州市民的理解和支持,也让山东其他地区的人们关注到这朵“胶东之花”。在胶州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当前胶州茂腔传承保护工作已取得了如下进展:一、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茂腔传承保护经费,从软硬件全方位改善茂腔演出条件,为一些茂腔剧团改善了演出条件,免除了他们在演出设备设施方面的忧虑;二、由胶州文化部门牵头,胶州茂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主导,成立工作小组,深入乡间田野、走访民间艺人,分类归档现有材料,挖掘抢救遗失材料,了解当前胶州茂腔分布的情况与发展现状;三、胶州市大力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推进以胶州秧歌、茂腔、胶州剪纸为代表的优秀非遗项目传承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茂腔、喜欢茂腔。

2.2.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以往在对地方戏进行分析阐释时,我们更多是从其艺术本体和人文环境因素出发,去研究它们产生、发展的条件,而孕育地方戏的自然条件则容易被忽视。实际上,自然环境也会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就自然条件而言,胶州地区地貌地形以平原、丘陵和滨海低地为主,气候四季分明、温和宜人,地表水文条件优越,胶州因东南临胶州湾,以胶水而得名;拥有5000多年历史,唐朝于境内设立板桥镇,北宋时期港盛州兴,海运贸易持续繁荣,是长江以北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全国五大商埠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2018年6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郑重宣布,“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上合示范区在胶州建立并正式成为国家战略。由此可见,胶州自古便具有优厚的自然地理条件,这也使得胶州能够成为交通要塞和经济重镇,这些经济、政治上的交流也无形带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促进了胶州茂腔的对外传播。

2.3. 经济优势突出

胶州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自古以来便是通商口岸、交通要塞,所以胶州经济发展历史悠久。胶州城自公元623年始建,至清末已建成5平方公里的城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乡规划与建设,胶州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经济飞速发展,多次跻身中国百强县级市行列。2017年10月18日,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胶州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立足资源禀赋,发掘优势特色,积极发挥多个下属村镇的齐鲁样板主阵地作用。2020年12月,社科院发布《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00强》,胶州市排名第15名。2022年5月,胶州多个村镇入选“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名单”,胶州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城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将为文化发展提供依托,戏曲文化传承保护同样需要经济层面的支撑。胶州当前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有能力为胶州茂腔生态场域的恢复、健全提供坚实基础。

2.4. 广泛的群众基础

作为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胶州早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定居,他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聚落,以石斧、石铲、石刀为工具,耕作渔猎,繁衍生息,创造了闻名中外的三里河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智慧的胶州人民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形式,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了一批茂腔爱好者,建国后胶州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全市先后成立业余剧团200多个,文化部门经常组织各类文艺展演,节假日群众自发的多种文艺演出多姿多彩,成为胶州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胶州茂腔以胶州方言为基础,对于胶州人民来说非常亲切,因此比起外来剧种,胶州茂腔显然具备更广泛的观众基础。

地方戏作为孕育诞生于某一特定地域的剧种,在某一地域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整体传播范围、受众群体、影响力度方面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在地方戏发展日渐消沉的今天,即便是已经于2006年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市政府大力保护的胶州茂腔,依然也面临着观众断层、演员流失、剧团减少、剧本缺失等地方戏发展过程中的常态化问题。实际上,当前地方戏发展面临的问题都与观众、演员、剧团、剧本息息相关,而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忽视其中任一环节都会造成胶州茂腔无法实现良性发展,而这些问题都应该被重视起来,从根本上先对剧种本体进行保护,然后从外部入手,建立适宜胶州茂腔发展的生态场域,内外联动协同互动,让“胶东之花”在胶东地区重新焕发光彩活力。

3. 胶州茂腔传承保护的对策研究

地方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清代以来,各地剧种在剧坛上争奇斗艳好不精彩,构成了我国戏曲独特的舞台奇观。“戏曲艺术不仅具有独特的非物质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活态性” [3]。山东地方戏曲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这些地方戏中蕴藏着的文化价值,对于凝聚人心、淳化民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有着一般文艺形式无法取代的优越性,而胶州茂腔则是绽放在胶东大地的一朵奇葩,从非遗保护的视角出发,对胶州茂腔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关照,胶州茂腔无论是产生、繁荣、衰微,与其生态场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为胶州茂腔建立良好的生态场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3.1. 政府主导,文化部门牵头,送戏下乡

民间生活是孕育、促进非遗发展的源泉,特定的民间文艺形式总是在特定的民间生活中产生。失去了民间生活固有的习惯,就有可能造成某些民间艺术的消亡。戏曲的发展、兴衰就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例如,过去在某些乡镇,每月会在固定的日子里举行庙会或者集市,每年会组织大型祭祀活动,在其中就会邀请戏班来演戏,除了这些场景中的戏曲演出活动,生育、祝寿、喜宴、祭祀等场景也与戏曲表演密不可分,戏曲活动贯穿人的一生,不仅是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仪式”。“在传统社会中,民间信仰及相应的仪式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多数民间艺术的发展都与民间信仰及相应的仪式活动有关” [3]。胶州茂腔作为一种生于民间长于田野、长期在乡村流行的民间地方戏,与其存在场域中人们的生活习惯脉脉相通,因此我们需要保留并试图努力恢复生活场,而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政府把当地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送”给当地人民,逢年过节提供免费演出,以这样的方式吸引更多观众,也可以在当地有节庆仪式、大型活动时进行优秀茂腔作品展演,恢复这些戏曲艺术赖以生存的生活场。实际上,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时,不应忽略对传统文化存在空间的重视。但是也需要注意几点:首先,“送戏下乡”不是简单地组织几场演出就草草收场,只为拍几张照片、写几篇报道的“送戏”活动对茂腔的传承保护而言只是悬疣附赘而已。其次,送什么样的戏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送戏应该送到百姓心里,政府送下乡的戏不应该是那种失去了草根性、乡土性、高高在上的所谓“主旋律作品”,而应该是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潮流、真正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优秀作品。

3.2. 持续实施戏曲进校园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意识也就无法产生对应的行动,唯有大家了解戏曲,才会真正了解保护戏曲的意义,先从意识上重视戏曲,才能有所行动。近代以来在文化界产生了一股“全盘否定”的思潮,对传统文化采取的是完全否定和彻底决裂的态度,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大量有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大量文化资源的消亡与消失对我国文化多样性造成了极大打击,很多人对传统文化存在一种刻板印象,他们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封建糟粕,甚至有极个别学者也忽略了戏曲文化的价值,认为戏曲迟早会更被更新式的文艺形式取代,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整个社会特别是其中的青年群体对戏曲文化的陌生与隔阂,让戏曲在当下的传承面临更严重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从青少年群体抓起,重视在青少年群体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而在各学段学校中实施戏曲教育就是一条有效途径。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融合了多种民间艺术样式,展现出我国传统的美学风范;戏曲中蕴含的道德精神,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言行。2017年,中宣部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此后各地中小学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主题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在实施中可能因为经验、经费、人员不足等原因出现问题,其中最典型的问题就是未能持续、深入实施。戏曲进校园要获得良好成效,首先就应做到让戏曲教育常态化实施,同时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接受、理解能力不同,让不同层次的作品进校园;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本地戏曲,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自信。

3.3. 建立胶州茂腔文化生态保护区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并非孤立的,必然会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其对应的文化环境将会促进文化的发展,这些共同构成了文化赖以生存的空间——文化场。纵观民间艺术发展史可以发现,任何民间文化都无法在恶劣的文化环境中一枝独秀,某种民间艺术的繁盛必然是建立在整个民间艺术即文化场的兴旺之上。胶州茂腔的传承保护同样离不开文化场。胶州茂腔过去主要的演出阵地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戏台、祠堂、戏楼等固定的活动场所,一类是在庙会、集市中临时搭建的舞台。但近代以来,我国戏曲文化发展空间遭遇重创,从原本华夏大地上的戏台林立,到如今的破旧残缺,胶州茂腔失去了曾经的很多舞台。当前,再去为胶州茂腔搭建数量庞大的戏台、戏楼显然是无稽之谈,不过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建立胶州茂腔文化生态区。这是一项复杂而又长久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恢复相应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且还要恢复相应的生活习俗、社会氛围、艺术环境等。这些单靠某个部门或者个别剧团都是不可能完成的。由政府出面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可以有效地协调各个方面展开整体性保护” [4]。胶州茂腔作为胶东地区的特色剧种,是一张专属于胶东的地方特色名片,打造好这张“名片”,对于树立巩固胶东人民的文化自信、促进胶州茂腔非遗的活态传承、增强胶东文化软实力具备非凡意义。目前,安庆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已于2020年8月获批为安徽省首个设立的省级文化生态区,也是全国首个戏曲类文化生态区,经过两年平稳运行,目前该文化区在安徽地方戏曲传承保护方面已初见成效,我们可以吸取这类保护区的先进经验,依托三里河文化建立一个专属于胶州茂腔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为该保护区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在保护区内尽量完整保留胶州茂腔依托的风俗、仪式、节庆文化,保护特定街区的历史风貌。

3.4. 与旅游业互动,走产业化道路

戏曲虽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但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作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一是戏曲的呈现需要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比如舞台设施、乐器设备,二是戏曲的传播接受过程需要有财力、物力的支持。如今,随着当前非遗传统运作机制的崩溃,曾经支撑其运作的物质基础逐渐崩塌,曾经红极一时的剧团风光不再,除了极个别运作良好的明星剧团之外,其他剧团无论是否归属国有都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发展难题,鼓励每一个剧团都靠自己的努力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在当前明显不具备现实性,但是我们可以转变思路:胶州作为青岛下属的县级市,毗邻青岛市区,且本身也有丰富的旅游景点:少海风景区、艾山、三里河公园、九里艺术馆……而实际上,胶州茂腔本身也属于一种旅游资源,只不过这种资源是无形的,我们可以通过将无形文化资源与有形旅游景点结合的方式,让戏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规划戏曲特色旅游路线或者“胶州茂腔体验一日游”等项目,比如以三里河公园为起点,少海风景区为终点,在这条路线中,游客可以跟着茂腔演员一同体验学习,再以网络直播形式让各地人民领略茂腔风采,这些游客在结束之后可以获得一些戏曲文创衍生品作为纪念;或者在这些景点中都设立茂腔体验专区,免费提供茂腔一对一教学、茂腔脸谱制作等服务……通过这些方式加强茂腔与旅游业的结合,通过这些方式带动地方特色旅游项目,提高旅游收入通过旅游反哺茂腔传承保护。新时代,新思路,戏曲必须要拥有自我再生能力,外力的保护和支持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要增强自身吸引力,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基金项目

山东省2022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课题“后疫情时代地方戏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22SCT009)阶段性研究成果;青岛工学院地方特色文化专项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及其保护模式研究——以胶州地区为例”(2022KYJH025)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张 笑,孙传波. 胶州茂腔的传承保护策略研究
A Study on the Heritage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of Jiaozhou Maoqiang[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3): 1310-131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3181

参考文献

  1. 1. 曾芸. 文化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0(3): 92-96.

  2. 2. 朱利安•H•斯图尔特. 文化生态学[J]. 潘艳, 陈洪波, 译. 南方文物, 2007(2): 105-112.

  3. 3. 张勇风. 也论地方戏——兼与余秋雨、廖奔两先生商榷[J]. 戏剧艺术, 2012(4): 100-108.

  4. 4. 丁永祥. 论曲剧的生态性保护[J]. 文化遗产, 2014(2): 103-10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