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0  No. 05 ( 2022 ), Article ID: 52047 , 5 pages
10.12677/CES.2022.105193

民族地区师范类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 模式优化研究

乌敦,阿拉腾图娅,包玉海,萨楚拉,咏梅,周丹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收稿日期:2022年4月19日;录用日期:2022年5月24日;发布日期:2022年5月31日

摘要

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剖析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优化育人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强化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环境、发挥“科研反哺教学”机制、提升师范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并分析了其实践效果,力图为同类学校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行之有效的思路。

关键词

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民族地区,师范类高校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Professionals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Dun Wu, LaTengtuya A, Yuhai Bao, Chula Sa, Mei Yong, Dandan Zhou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Apr. 19th, 2022; accepted: May 24th, 2022; published: May 31st, 2022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alent training of geographic science majors, this paper aims to optimize the education model, update teaching content, strengthe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give full play to the “research feedback teaching”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normal student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talent training, and analyzes its practical results, which provides an effective ide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imilar schools and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Geographical Sciences, Talent Training Mode, Optimization, Ethnic Area,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深化“四新”建设,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等是教育部最近的教育工作要点 [1]。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理论、技术与应用并重的基础性专业 [2],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和技术性特征。与时代同频共振,优化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聚焦区域问题、服务国家战略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我国正在协调、统筹和推动的“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美丽中国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等,迫切需要地理科学专业人才。

在国际上,地理科学专业建设方面,英国高校地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育久负盛名,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3]。除外,俄罗斯、美国等国家也极其重视地理科学专业的发展。这些国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注重科研思维与技能的培养,致力于探索培养本科生的研究技能途径。国内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也日益得到重视,开设地理科学专业的高校已达167所 [4],以“地理科学学院”命名的学院不断增加。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发展需求对各专业提出更高的定位,对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完善也提出了新要求 [5] [6] [7] [8]。对地理科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地理科学专业特色及改革实践、实验与实践教学等方面 [9] - [16],在民族地区师范类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 [17] [18]。

内蒙古师范大学前身为内蒙古师范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边疆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之一,是自治区重点大学、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院校和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学校,现已发展成为自治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该校地理科学专业设立于1952年,2012年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9年和2020年分别获批自治区级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本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探讨民族地区师范类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及其实践效果。

2.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OBE理念,面向本科振兴和教育深化改革,民族地区师范类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建设中仍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理念亟待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教学评价、教师教学投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与时俱进改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亟待解决的全局性问题。

第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停课不停学”的特殊背景督促地方高师院校基本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但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以“满堂灌”式教为主,其灵活性不足,缺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存在着照本宣科不设置开放性问题、与学生讨论不够充分、缺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全过程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效果。而且信息时代、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等对原有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多元化成为高校专业建设中急需突破的重要瓶颈。

第三,学习质量急需提高。从学生的“学”来看,多数课堂以学生被动接收为主,课堂上学生依赖教师的单向知识传递,主动交流互动严重不足,学生科学研究兴趣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仍存在。同时传统学业考核不够重视过程性评价,以期末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式为主,死记硬背较多,片面反应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缺乏对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合理评价机制,无法驱动教与学的有效衔接,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其合理性评价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

第四,专业建设与基础教育脱节现象仍存在。从师资队伍看,高校地理专业教师队伍中中学骨干教师兼职的比例较少,高师教师在中学执教的比例更少,师资队伍供给和需求双方缺乏沟通机制。从教学内容看,多数高师专业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及中学地理教师必备的知识结构不相吻合,对新教改的关注度不够。从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看,高校教师将研究重点放在地理学理论或地理相关问题的研究上,对地理教育、教学研究的精力和时间投入较少,教育实践参与度较低。因此,搭建高师专业建设与基础教育之间的交流沟通之桥梁渠道,将高师院校成为中小学的同盟军、资源库和能量源 [19],是新时代高师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问题。

3.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及其实践

3.1. 优化策略

基于上述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建设经验与实际情况,以地理科学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为专业建设标准,围绕“教 + 学”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民族地区师范类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第一,基于OBE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创建“学习–实践–创新–服务”一体化育人模式。基于“国标”、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以教材、课程、团队建设、“时空草原论坛”等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培养学生质量;发挥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创新为驱动,引导、带领学生参与各类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促教;通过实习等提高学生社会服务意识,提高就业率。

第二,强化课程思政,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专业建设站在“立德树人”“以本为本”的教育高度,优化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专业全体教师参与全国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通过引进人才、聘任中学兼职导师、内部培养等,提高教师队伍业务水平。经过资深教师的“传帮带”及系列教学技能训练和科研训练,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技能及创新教学方法。

第三,校企地合作,发挥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校与信息技术类企业合作,开发各类本科教学服务系统,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依托“内师在线”综合教学管理平台、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实验教学与安全管理平台、超星云平台、“融智云考”、“畅想谷”教材管理系统等平台,实现教育教学信息化、智能化;建成专业网课资源,努力打造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校企地合作,加强产学研用合作,聘任中学优秀教师,实行双导师制,有效发挥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共建共赢的深度合作机制,实现与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合作发展,打造成稳定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继续教育高地。

第四,完善教学环境,发挥“科研反哺教学”机制,提升师范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加大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自治区名师工作坊、院士工作站、“高原四方阵”等平台对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有效发挥国家教学名师、创新团队、“草原英才”等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科研项目和省部级平台向本科人才培养倾斜,助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通过“时空草原论坛”等讲座和科研项目实施,发挥科研反哺教学作用,提升课程的“两性一度”;签订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保障师范生的技能训练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投入专项资金,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建立国家级虚拟教研室;与区内科研院所联合创建专业实践基地;发挥国内外野外实习基地的平台支撑作用;创新“学习–实践–培训”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自治区各类大赛,助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第五,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障正反馈闭环管理体系。通过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做好教学质保前提工作、深化日常教务管理,从学校、学院领导、督导、教师、学生角度,建立多方监督管理机制,强化质量监控环节、强调教学评估,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跟踪毕业生信息,反思教学质量、汇总多方信息,针对性教学改革等工作,加强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质量保障正反馈闭环管理建设。

3.2. 实践效果

上述优化策略经过校内的实践,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更新、课程思政、教学信息化、科研反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等多角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包括国家级、自治区级教学名师、中学特级教师、“雄鹰”人才、草原英才等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同时青年教师业务水平、教学技能和科学研究水平、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等均明显提高,获批多项国家级或自治区级教学改革项目和课程思政类项目,有的成果得到高度认可,获得相关奖项。教育信息化效果明显,建立并运行了省级线上或混合式一流课程,初步实现了全课混合式教学及本科毕业论文云开题、答辩、盲审、云实习等,有效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高度融合,改变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的局面,提高了教育信息化水平。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学生积极申请并主持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本科生系列作品取得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等各类竞赛的优异成绩。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机制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教学各环节高效、顺利运行。

4. 结束语

新时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师范类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理念、教与学、学业评价、与基础教育之间的沟通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从优化育人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强化课程思政、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发挥“科研反哺教学”机制、提升师范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其实践成效显著,故在同类学校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较高的示范辐射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内蒙古教育规划课题“服务‘一带一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地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NGJGH2021030)和“新时代‘内蒙古地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NGJGH2021021);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九批教学研究课题“地理科学‘一流专业’建设研究”(2020jxyj005)和“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认证建设规划与探索”(2020jxyj044)。

文章引用

乌 敦,阿拉腾图娅,包玉海,萨楚拉,咏 梅,周丹丹. 民族地区师范类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Professionals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05): 1200-120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5193

参考文献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203/t20220310_606097.html, 2022-04-17.

  2.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 编.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3. 3. 王巧稚, 陈勇, 苗作华, 曾向阳, 刘艳中, 李俊. 英国高校地理规划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启示[J]. 科教导刊(下旬), 2015(15): 7-8+10.

  4. 4. 阳光高考. 专业知识库: 地理科学所开设学校[EB/OL]. https://gaokao.chsi.com.cn/zyk/zybk/ksyxPage?specId=73383923, 2022-04-17.

  5. 5. 新华社.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022-04-17.

  6. 6. 王定华. 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指引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12): 16-20.

  7. 7. 杜玉波.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走向[J]. 中国高教研究, 2018(12): 1-4.

  8. 8. 钱乐祥, 杨现坤.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 2020(6): 106-111.

  9. 9. 陈永金, 孙佳, 刘子亭, 刘加珍, 宋珊. 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J]. 高教学刊, 2020(14): 65-69.

  10. 10. 李勇, 韩静艳, 张兵. 新时代“双一流”背景下地理科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探讨[J]. 高教学刊, 2021, 7(32): 21-23.

  11. 11. 宋红丽, 梁仁君, 郁万妮, 王立志. 基于OBE的高校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及应用实例[J]. 高教学刊, 2020(28): 135-138+142.

  12. 12. 杨晓东, 曹罗丹, 孙艳伟. 依托科研平台的地理科学专业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 高教学刊, 2021, 7(26): 35-38.

  13. 13. 马振刚, 李黎黎, 赵英杰, 艾立志. 多元目标约束下的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33(3): 25-28.

  14. 14. 彭俊芳. 论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2(3): 125-128+132.

  15. 15. 李治国, 郭志富, 许会道, 张梅. 地理科学专业思政多维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0(5): 49-52.

  16. 16. 高杨, 苏海民, 徐国伟.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 37(1): 127-129+138.

  17. 17. 张卫青, 徐宝芳, 朝鲁门格日勒, 赵伟, 乌敦, 咏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实习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4(3): 15-25.

  18. 18. 胡志昕, 李琳, 角媛梅, 李亚. 师范类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解读——以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为例[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4(3): 70-74.

  19. 19. 韩巍. 既能解眼前渴又可巧蓄远水: 高师院校应成为中小学校的同盟军、资源库、能量源[N]. 光明日报, 2022-2-22(01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