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2  No. 04 ( 2024 ), Article ID: 84992 , 7 pages
10.12677/ces.2024.124219

基于行业认知与应用导向的“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以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为例

沈和江,李志勇,翟燕霞,张晓燕

河北师范大学家政学院,河北 石家庄

收稿日期:2024年3月13日;录用日期:2024年4月12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23日

摘要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本科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立足行业认知与应用导向,深入探讨和实施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对提高和改进当前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及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此,通过梳理行业认知与应用导向的理论认知,系统分析和研究“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的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年实践课程教学的启发与认知,构建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本科专业“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以期对高等旅游教育培养方案中的目标达成、课程质量评价,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行业认知与应用导向,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

Based on Industry 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Off-Camp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Study of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

—Taking the Tourism Management and Service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Hejiang Shen, Zhiyong Li, Yanxia Zhai, Xiaoyan Zhang

College of Home Economic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Received: Mar. 13th, 2024; accepted: Apr. 12th, 2024; published: Apr. 23rd, 2024

ABSTRACT

Tourism Management and service education is a practical and applied discipline, based on the industry 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To this end, by combing the industry 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heoretical cognition,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f-camp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 of the value of the times,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Enlightenment and cognition of the teaching of the practical course for many years,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 of “Off-camp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for the undergraduate major of Tourism Management and service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ideas and methods for achieving the objectives and evaluating the curriculum quality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higher tourism education.

Keywords:Industry Awareness and Application Orientation, Off-Camp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Practice Education Model, Major in Tourism Management and Service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中,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本科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特设的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有师范和非师范两类,师范类主要面向中职教育、通过对口升学的学生,非师范主要面向普通高考的学生。既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又能适应中职旅游教育的师资,是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因此,立足行业认知与应用导向,着眼“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体系,深入探讨和实施以提高旅游专业素质为核心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对提高和改进当前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及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同时,对评价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提高基础理论课的达成度,具有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2. 行业认知与应用导向教育的理论认知

多年来,行业认知与应用导向一直是教育学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着眼点,也是社会各界评价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其中,沈文馥(2019)从信息化角度,探讨了《旅游行业认知》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认为信息化教学的手段是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生行业认知的重要途径 [1] ;耿玉环(2019)等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系统分析了旅游行业认知实践课程的创新思路和实践效果 [2] ;杨香花等(2016)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运用问卷调查,从旅游在线信息查询、产品体验、实践运用等层面,全面分析了在校学生旅游行业认知与应用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揭示了认知基础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短板 [3] ;余冰(2017)从专业实习角度,通过学生实习报告的质性分析,认为实习环节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成长、行业认知、个性发展,但对行业发展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负面,同时,行业认知与专业认同存在分离,从而导致了学生从业意愿较低 [4] ;李荔娜(2016)以莆田学院为例,运用组织忠诚度理论,通过莆田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行业认知问卷,深入分析了旅游行业忠诚度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加强行业认知教育、强化实践教育、提高专业就业率的有效育人策略 [5] 。

2023年11月26~28日,在福建三明学院召开了全国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建设联盟大会,本次大会着眼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实践育人模式体系成为专家学者研讨的重要内容,其中,立足旅游专业特色,着眼社会旅游资源与专业建设的有机融合,校外实践类课程的思政教学育人体系构建,成为当前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不难看出,行业认知与应用导向是旅游管理于服务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育人模式,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均应将应用与实践纳入教学的各个环节,目的就是紧扣行业发展需求,培养适应行业发展和职业教育要求、知识素质与应用能力相匹配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行业认知与应用导向型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是立足社会发展、提高创新能力的基本着眼点。同时,行业的发展对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认知度和忠诚度的人才需求,也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实践表明,旅游行业对人才要求,不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的理论层面,创新素质、创业能力、行业动态的跟进等,无不成为人才招聘、晋职考核的重要考量尺度。

3. “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育人教育的核心抓手,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专业教育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就是要从根本上回答怎么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其内涵本质就是在校内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利用校外优秀的社会资源,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吻合的实践教育基地,将实践教学的空间场景、资源、服务设施、服务社会的功效等,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课程化的模式设计,纳入校内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以行业认知与应用为导向的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构建“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是课堂专业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理论知识与行业实际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的行业认知、巩固专业思想、实现知识能力的转化 [6] ,从而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3.1. 夯实专业思想,增强社会的责任感

当前,夯实专业思想、增强社会的责任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传统的课堂说教式教育难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校内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依托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将丰富的社会资源纳入专业思想教育体系,通过构建“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使鲜活的社会资源成为专业教育的教学案例,成为高等教育开展思政教育丰富的精神滋养和现实资源 [7] ,形成育人环节与育人要素的有效协同 [8] ,不仅弥补书本知识的短板,更为重要的是,校外课堂活动丰富了学科专业知识,扩宽了专业视野,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社会发展实现了有机结合。近期课题组围绕全国开设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的院校开展的调查显示,71.4%的院校建议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以强化专业的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从而夯实专业思想,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3.2. 实现由知识能力向服务社会能力的转化

专业知识的学习目的重在应用,并在服务社会中得以有效发挥。因此,专业育人教育中,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更应重视专业知识和理论向服务社会能力的转化教育。对此,课题组针对应届毕业生开展的调查显示,四年学习期间参加的各类课外活动中,社会实类占46.1%,第二课堂占20.1%,服务社会活动占5.3%,突显了实践活动提升能力的特点。“校外思政大课堂”就是专业知识能力基础上的有效延伸,强调专业知识能力是基础,但要实现能力的转化,必须深入实践、了解行业发展现状,用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分析和研究现实问题,不仅丰富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从行业实践中拓宽了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深化专业认知,实现知识创新,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育人效果,从而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进而实现专业知识向服务社会能力的转化。

3.3. 明确职业规划导向,助力培养目标的达成

行业认知是专业实践育人的基本路径,通过“校外思政大课堂”的有效开展,能充分了解行业发展的历程、发展的现状、发展的成效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等现实问题,与课堂理论教育相比,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启发性特点。同时,“校外思政大课堂”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引向了职业规划的导向教育,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方向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体现,其中,行业实践教育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大纲、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均是重要的推动因子。因此,重视“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不仅能明确职业规划的导向作用,更有助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质量的达成,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valu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practice

图1. 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价值

4.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构建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类学科专业,在培养目标达成的有效性、课程目标评价的实施与效果等方面,实践性和应用性无疑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施以专业知识素养与职业道德情操为核心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育人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衔接性学习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 [9] ,对实现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的,意义重大 [10] 。因此,在育人教育的选择上,构建“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育人方法。

4.1. 将“校外思政大课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明确规定,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旅游教育职业发展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职业素养,掌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既能胜任旅游行业的经营管理,又能够适应旅游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把丰富的校外实践教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而“校外思政大课堂”恰恰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践育人模式。其中,立足专业知识能力与行业认知层次的提升,将不同形式的“校外思政大课堂”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并规定具体的学期、学时、学分,以此强化实践育人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层次与要求。

4.2. 构建“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矩阵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的“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不是简单的校外参观、游览与考察,而是通过课程化的设计,将实践育人纳入教学体系,由此形成不同学期、不同层次的校外实践课程,如旅游行业调研、旅游企业运营观摩、旅游中职学校见习、旅游综合专业实习、旅游教育实习等实践模块,不仅将行业发展的动态现状、旅游行业发展成效作为调研的重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观察调研,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在此基础上,通过旅游行业、企业的不同岗位实践,能将知识能力与服务技能、创新创业素质得以有效结合,拓展了育人场域,实现内修与外化的双向发力 [11] ,从而构成较为完善的实践育人教学矩阵体系,如图2所示。

Figure 2. The matrix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off-camp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图2. “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教学矩阵

4.3. 设计“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课程内容

校外实践育人活动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以实践基地具体的资源开发、文化展示及服务管理为核心的本真教育。因此,“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必须把教学内容具体化,把资源内涵、文化内涵、服务创新作为实践育人的教学重点,围绕实践基地实践课堂的教学目标,明确实践活动的教学场所,构建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体系,让学生从中体会和感悟旅游发展与社会进步、旅游产业与民生福祉、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旅游管理与文化传承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强化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促进资源平台与课堂教学间的有效转换 [12] ,由此成为巩固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树立服务社会理想信念的校外生动课程,为更新和丰富校内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4.4. 明确“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教学效果考核标准

立足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的“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教学效果的考核无疑是衡量校外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但其考核方式和方式应有别于校内课堂教学。在具体考核标准的选择上,一方面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参与度、团队精神等外在表现,另一方面,结合具体实践的对象和内容,应将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心得体会、个人总结等不同形式的考察感悟,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具体评分的尺度上,不同形式的报告内容,在行文学术的规范性、观察问题的层次角度、素材资料分析层次、数据资料的挖掘等内容,以及个人独到的见解,应作为重要的评分依据,从而形成实践育人教学效果考核的标准体系。

上述“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体系如图3所示。

Figure 3. The system of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 of “off-camp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图3. “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体系

5. 结论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作为面向行业和教育的“双师型”本科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规格中,将校外丰富的旅游行业鲜活实践作为专业教学课程的素材内容,不仅能有效改进校内课堂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且能强化专业的应用价值与职业规划的导向,对培养旅游管理类专业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亟待加强的重要教学环节。

实践证明,系统科学的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是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也是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对深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知识能力向应用能力的转化、夯实学科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既有理论价值,又具现实意义。因此,立足本专业的培养方案,瞄准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考核目标等的达成,积极开展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教育活动,是实现知识能力向服务社会能力转化的模式选择,也是助力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价值体现。

课题项目

河北省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行业认知与应用导向的‘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GJJG126。

文章引用

沈和江,李志勇,翟燕霞,张晓燕. 基于行业认知与应用导向的“校外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以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为例
Based on Industry Cognition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Off-Camp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Study of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Taking the Tourism Management and Service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04): 329-335.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4219

参考文献

  1. 1. 沈文馥. 基于信息化教学的“旅游行业认知”课程改革[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21(4): 60-65.

  2. 2. 耿玉环, 孙梦阳, 刘志华. 旅游行业认知实践课教学模式创新——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5(8): 156-157, 160.

  3. 3. 杨香花, 谭艳薇. 互联网 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在线旅游行业认知调查研究[J]. 高教学刊, 2016(18): 1-3, 8.

  4. 4. 余冰, 熊若杉. 专业认同与行业认知——一项对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实习成效的质性研究[J]. 社会工作, 2017(2): 48-56,71.

  5. 5. 李荔娜.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行业忠诚度的影响因素探析——基于莆田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调查数据[J]. 莆田学院学报, 2016, 23(6): 97-101.

  6. 6. 沈和江, 张晓燕, 张全喜. 基于知识能力转换的高等学校大创项目训练模式与路径研究[J]. 江苏商论, 2022(3): 116-119.

  7. 7. 张琪.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3, 42(11): 148.

  8. 8. 钟飞燕. 五育融合: 系统思维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 教育与职业, 2023(20): 106.

  9. 9. 周兴建, 袁朝晖, 燕, 等. 案例教学背景下基于大学衔接性学习素养培养的课程思政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23, 9(18): 78-81.

  10. 10. 梅来源.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和对策[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40(3): 44-46.

  11. 11. 孙秀玲, 郭倩倩. 论“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衔接[J]. 教学与研究, 2023(9): 113-120.

  12. 12. 焦光源. “大思政课”资源平台建设略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18): 52-5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