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期刊导航 网站地图
  • 首页
  • 期刊
    • 数学与物理
    • 地球与环境
    • 信息通讯
    • 经济与管理
    • 生命科学
    • 工程技术
    • 医药卫生
    • 人文社科
    • 化学与材料
  • 会议
  • 合作
  • 新闻
  • 我们
  • 招聘
  • 千人智库
  • 我要投搞
  • 办刊

期刊菜单

  • ●领域
  • ●编委
  • ●投稿须知
  • ●最新文章
  • ●检索
  • ●投稿

文章导航

  • ●Abstract
  • ●Full-Text PDF
  • ●Full-Text HTML
  • ●Full-Text ePUB
  • ●Linked References
  • ●How to Cite this Article
Modern Management 现代管理, 2011, 1, 12- 15
http://dx.doi.org/10.12677/mm.2011.11003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1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m/)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Studying on Models of Union Business Cooperation
Innovation
Junfeng Liu
Economic & Management School, Xi’ 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Email: liujunfeng98@xsyu.edu.cn
Received: Feb. 19th, 2011; revised: Mar. 10th, 2011; accepted: Mar. 20th, 2011.
Abstract: For seeking the innovation model an d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 n ability,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reasons and motivations of Union business cooperation innovation, puts forward the choice of innovative
model and the key factors impacting developing and coming into being technological capacities in Union
business innovating, and takes the four main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cooperation innovation be-
tween Union businesses as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article.
Keywords: Union Business; Innovation; Mode
联盟企业合作创新模式探析
刘军峰
西安石油大学,西安
Email: liujunfeng98@xsyu.edu.cn
收稿日期:2011 年2月19 日;修回日期:2011 年3月10 日;录用日期:2011 年3月20 日
摘 要:以寻求创新模式和增强创新能力为目的,分析了联盟企业合作创新的原因与动机,提出创新
模式的选择和影响联盟创新过程中技术能力的培育和养成的关键因素,以增强联盟企业合作创新能力
的四项措施作为本文的主要观点。
关键词:联盟企业;创新;模式
1. 引言
时下,“联盟”已成为不同类型企业做强过程中最
为有效的一种途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已成
为企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联盟意味着合
作,有合作必有创新,企业合作创新必将成为联盟存在
的前提。
2. 联盟企业合作创新的原因与动机
联盟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解决了单个企业单
打独斗解决不了的各类问题,联盟内部的创新要靠联盟
成员的合作,组织有序进行,是一种“竞合”模式的表
现。罗炜、唐元虎以企业资源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
础,总结分析了合作创新原因[1]。
联盟企业合作创新使合作伙伴共同进行资源投入,
共担风险,而且联盟本身具有相对固定性,可以有效降
低沟通成本、谈判签约成本等,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合作创新一方面实现了不同组织间 R&D 资源的共享,
将研发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另一方面又最大限度地降低
了交易费用。因此,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的合作
创新是当前技术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的合理选择。
联盟企业合作创新的动机一般包括与研发有关的
合作动机,与技术学习和技术获取有关的合作动机,以
及与市场进入有关的合作动机[2]。主要体现在:分担研
发成本、分散风险;获得研究与开发的规模优势;促进
企业间知识的流动,获得企业范围以外的技术专长;企
业合作伙伴间的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快速获得新技术
或市场。对自主创新企业而言,合作企业通过合作研发,
在合作中学习,积累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是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一个主要动机。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 2009 年资助项目[编号:09JK173]。
联盟企业合作创新模式探析 13
3. 联盟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与创新
3.1. 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的主要类型
合作模式本质上是指合作双方共同承诺的合作规
则,它与最优合作伙伴选择相伴随。因此,模式是形成
创新合作的重要前提。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出发,联盟
企业的合作创新模式包括:技术转让、委托开发、技术
人员交流、合作开发、研发机构、共建经济实体、虚拟
组织等形式,从具体企业来看,合作模式可能是其中的
类型,也可能是多个类型。不同的合作模式之间,其主
要差别在于合作的紧密程度和合作成果的共享。按合作
紧密程度划分,可以将企业合作创新分成紧密型合作和
松散型合作。紧密型合作创新是指联盟企业成员之间,
通过具体明确的合作协议规定合作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关系,围绕具体项目开展研发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合
作开发、研发机构、共建经济实体等。紧密型合作创新
模式有利于联盟企业内部更充分地进行技术和知识等
信息的交流,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其它方
面的创新活动。松散型合作创新是联盟成员,以解决当
前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或者以知识学习和信息交流为要
目的,着眼于未来发展所开展的一系列创新活动。包括
技术转让、委托开发、技术人员交流等形式。
由于联盟企业成员方在合作中参与度的差异,松散
型合作模式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企业之间的学习
交流较少,隐性知识的学习和转移比较困难。对于技术
转让、委托开发等形式,创新风险较大,因此,这种模
式对企业积累技术和知识的效果较差。
3.2. 基于形成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联盟
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
从上面分析可知,紧密型合作创新模式与松散型合
作创新模式相比较,前者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
能力。对于某个企业而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
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通过合作创新,推进外部
技术资源的内部化,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是企业
技术创新的必然趋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长期
持续的动态行为,特别是对于基于形成和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的企业,必须系统地谋划联盟的合作创新。
根据调查,我们认为,按照联盟合作的松紧度和合
作范围,基于自主创新的企业集团之间合作创新的模式
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战略合作层。企业
集团之间通过项目或人员交流,相互了解,相互信任,
在此基础上选择战略合作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
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二层次是机构合作层,联
盟企业根据自己主业所属的技术领域,选择学科力量强
的团队共建研发机构,“借鸡生蛋”。通过共建研发机
构,可以促进企业把握科学研究的规律性,培养企业的
科学思维能力和研发能力,形成企业的组织学习行为,
获取系统性的技术知识,促进企业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
力。第三层次是项目合作层。根据联盟协约,整合内部
技术信息和技术判别能力,以及依靠自身和客户反馈等
方面掌握的市场信息,确定合作项目,开展合作。包括
技术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经济实体、虚拟
组织等形式。项目合作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扩散,特别
是合作开发、共建经济实体等“近距离”合作行为不仅
有利于显性知识的学习和转移,更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学
习、交流和扩散。
4. 联盟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技术能力的培
育和成长
4.1. 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学习
通过合作创新提高企业技术能力的过程,本质上是
组织和个人学习合作者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现知
识学习、知识转移、知识整合、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的
过程。企业将学习得到的知识与自身已有的知识进行整
合,将学到的知识内部化和系统化,实现知识积累,形
成企业新的技术——知识平台,进而创造出新知识,形
成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对知识学习过程简单的一般的线性描述,表明企业
合作创新中知识学习过程是一个多阶段不断深化和提
高的过程。实际上,在有些情况下,受知识源与知识受
体之间合作关系,知识属性、企业技术能力、学习动机
和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合作体之间的知识学习
过程不同,对于基于自主创新的企业,由于其技术能力
和经济实力较强,学习动机明确,学习具有较强的迫切
性,其知识学习的各个阶段往往是不连续的,而且经常
同时出现,各个阶段之间还存在着反馈作用[3]。
4.2. 影响合作创新过程中企业核心能力提高的
主要因素
研发合作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取决于初始状态,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Studying on Models of Union Business Cooperation Innovation
14
Table 1. The key factors enhancing enterprises' core capacities
表1. 企业提高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
Table 2. The main elements impacting the enhancement of core
capacities in Union business cooperation innovation
表2. 联盟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增强的主要因素
知识源
(企业科研机
构和合作院所)
转移意向、保护意识、对知识受体的信任度、
合作经验、转移能力、联盟关系及制约
知识受体
(联盟企业)
联盟战略、知识创新意识及动机、知识存量的
内涵及结构、投入能力、合作经验、联盟学习
能力、联盟领导
转移或扩散的
知识属性 复杂性、集成性、形态、专用性、数量
知识源与受体
之间的关系
联盟形式与制度保障、利益关系、知识梯度、
资源互补性、冲突解决技巧、合作经历与时间
也取决于合作的整个过程。合作创新的主体——企业不
仅需要协调企业内部及联盟伙伴间的关系,还要面对复
杂的外部环境,包括科学技术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
境、制度环境等。合作本身就带有博弈的性质,可以将
合作创新看成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合作的各个主体(联
盟成员)之间需要进行博弈,而且,合作的主体还需要
与外界的主体进行博弈。Mothe 和Ingham 观察了欧洲
高技术企业参与的 R&D 合作联盟组织的学习过程,发
现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以下六个因素有
关:
(1) 合作方的相互信任;
(2) 企业中研发活动的集成性;
(3) 获得足够的互补性资产;
(4) 合作过程中各成员的参与程度和合作动机;
(5) 企业自身的研发经验;
(6) 技术联盟中的企业数量。
Mothe 和Ingham 通过欧洲的 EUREKA 研究开发合
作联盟中 25 位R&D 主管的调查,归纳了合作创新过程
中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如表 1[4,5]所示。
国内学者对合作创新中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郭晓
川从驱动因素、决策因素、资源投入因素、成果属性因
素、组织结构因素、转移方式因素、大学科技成员转化
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企业因
素等 8个方面对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动态因素进行
分析。赵兰香、乐惠兰认为,影响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
有效传递的因素主要包括:被传递的知识本身所具有的
属性;作为提供知识源的大学、研究院所的转移意向、
保护意识、合作方的信任程度、转移能力;企业作为知
识的接受方,对知识的接受动力、吸收能力、进一步的
开发改造能力;技术提供方与接受方的知识梯度等。王
毅、吴贵生研究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难以转移的原
因,他们认为: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包括转移
的知识及其性质、知识源、知识受体、知识源与知识受
体的距离。
综合上述学者的认识,借鉴技术转移理论,我们认
为,联盟企业在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学习、积累和创
新的过程首先是知识转移的过程。知识转移运动有三种
基本要素,即知识转移主体、知识转移客体、知识转移
行为。因此,从知识转移和扩散的角度研究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联盟主体、转移和扩散的知识属性和知识源与
知识受体之间的关系,其思路比较清晰,符合我国联盟
企业间合作创新的特征,而且按照这种分析思路便于对
企业合作创新过程进行评估和监测,进而提出对策。企
业合作创新过程中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增强的主要因素
如表 2所示。
4.3. 强化联盟创新绩效的主要措施
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从联盟成员[6]、知识
属性和知识源与知识受体之间关系等 3个方面研究分析
提高合作绩效、促进企业知识积累和创新的主要措施。
(1) 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
企业合作创新就是为了改善企业的知识系统。从企业自
身的角度出发,选择的联盟合作伙伴,往往在企业的技
术领域内应当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有
与自己合作的强烈愿望和合作经验,与合作企业之间相
互了解、相互信任。
促进因素 核心能力和资源类型
战略选择的一致性 新产品开发、改进、许可证
投入:资金、组织 新产品原型、新产品、专利、成员资格、
技术知识
角色和任务分配:
管理
开发
集成、整合
评估
新产品原型、专利、经验知识、许可证
新产品
新工艺、工艺原型、专利、技术知识、经
验积累、资格
产品标准、出版物
企业自身能力 产品改进、新工艺、经验积累、技术知识
成员间协作程度 产品改进、新工艺、专利、许可证、出版
物、经验积累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联盟企业合作创新模式探析
Copyright © 2011 Hanspub MM
15
联盟伙伴的选择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
的方法进行选优。如模糊综合评判及董千里教授提出的
AHP-F 隶属度合成法等,考察联盟企业的战略、企业文
化、生产管理过程与技术、征信体系等方面,甚至可以
采用动态的方法,进行长期跟踪评价。
(2) 完善联盟利益分配机制。在确定合作目标、选
择合作模式之后,必须根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
原则,以制度和协议的方式明确规定各方合作的条件、
承担的责任以及享受的利益。这不仅包括有形资源方面
投入与分配的约定,而且,为了保证合作创新各方知识
产权得到有效使用和合理保护、合作创新过程中产出的
共有知识产权合理分配,还必须对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无
形资产的投入、使用和产出进行约定,以促进合作创新
在紧密型合作基础上向更高层次持续发展[7]。
总而言之,利益分配必须体现公平,“多劳多得”,
共同协商的原则,既要反映有形投入,又要考虑无形投
入。兰天、徐剑二位博士提出的将资源投入、贡献、风
险损失三要素作为动态联盟利益分配的要素按比例分
配的方法值得借鉴。
(3) 注重内部研发与联盟创新的结合。企业内部研
发能力的增强不仅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而且会提
高企业的技术识别与评价能力、技术吸收与整合能力,
促进企业与外部组织合作的欲望,提高合作绩效。企业
内部研发能力与合作创新意愿和能力之间是相互促进
的关系,内生创新与合作创新是同步放大的过程。因此,
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自主研发活动,另一方面要在合
作创新中加强学习,将学到的知识内部化和系统化,以
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
宝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展“钢铁联合研究基
金”多轮合作,并在项目资助和管理方式、申报指南
编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钢铁联合研究基金”是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我国企业共同设立的第一个面向全
国的联合研究基金,在前两期的合作中,双方各投入
1900 万元,资助了146 个项目,为宝钢培养了 180 余
名博士、300 多名硕士,依托基金项目申请并获国家
发明专利授权达 47项,发表学术论文 840 余篇,参加
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 160余人次,出版了8部学术专
著。此外,还实施了国际化经营战略,与境外和国内
贸易公司组成全球营销网络,与国际钢铁巨头合资合
作,广泛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
展。目前,宝钢已经形成完成以早期的模仿创新到以
工艺创新带动管理制度创新的变革,已经成为具有自
主创新能力和拥有一批知识产权的独立创新实体。
(4) 加快知识的有效传递。合作各方要建立信任关
系,加强研发工作成员间的交流,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
深层交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即交流质量、
合作伙伴间的信息共享、共同参与计划、目标的建立以
及冲突解决技巧。学习型组织是知识有效快速传递的良
好途径。创新成员在学习型组织中不仅共同为联盟做出
了贡献,集众人之长获联盟之益,而且极大的促进了创
新个体的成长,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因此,企业要
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制造学习的危
机感,增强技术吸收能力。
5. 总结
联盟企业合作创新是提高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
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本文分析了企业合作创新的
原因与动机;在论述联盟企业合作创新模式的选择的基
础上,提出了基于形成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联盟
企业合作创新3层次模式;指出了联盟创新过程的本质
是组织和个人学习合作者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现
知识学习、知识转移、知识整合、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
的过程。同时,从知识转移和扩散的角度指出,联盟成
员、转移和扩散的知识属性和知识源与知识受体之间的
关系是联盟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影响企业核心能力提
高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联盟创新绩效
的4项措施: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完善联盟利益分配
机制、注重内部研发与联盟创新的结合和加快知识的有
效传递。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刘军峰.陕西医药制造行业社会游离个体创新研究
[A].Conference on web based business management[C]. USA:
SCI RES PUBL, 2010: 1093-1097.
[2] 焦俊, 李垣. 基于联盟网络的企业知识获得和技术创新[J].研
究与发展管理, 2008, 9(1): 105-107.
[3] 刘璇华. 企业核心能力与组织创新及组织学习互 动模式[J].工
业工程, 2006, 9(5): 54-55.
[4] 陈雅南. 原始性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5.
[5] 刘军峰,司训练. 影响企业研发活动因素的定量研究评述[J].
中国科技信息, 2009, 21(5): 162-163.
[6] 刘军峰. 现代企业基层管理者执行力的创新分析[J].产业与科
技论坛, 2010, 9(5): 179-181.
[7] 司训练等. 企业隐形知识外部化过程中企业与员工的博弈分
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 9(9): 77-81.

版权所有:汉斯出版社 (Hans Publishers) Copyright © 2012 Hans Publishers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