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12 ( 2023 ), Article ID: 77490 , 5 pages
10.12677/ML.2023.1112809

《范畴的普遍结构:形式类型学视角》评介

杜青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空运输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10月24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6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9日

摘要

功能语类一直是生成语法研究的核心问题。Martina Wiltschko (2014)所著的《范畴的普遍结构》一书结合形式语言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跨语言比较,挖掘了不同语言功能层级上的共性,建构了一个新的普遍范畴骨架。本文依次介绍了每章的主要内容,并给予了简评。

关键词

功能语类,普遍范畴骨架,形式类型学

A Review of the Univers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 Towards a Formal Typology

Qing Du

College of Air Transport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Received: Oct. 24th, 2023; accepted: Dec. 6th, 2023; published: Dec. 19th, 2023

ABSTRACT

The study of functional categories has long been a central concern in generative grammar research. Martina Wiltschko’s book the Univers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 Towards a Formal Typology (2014) combin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formal linguistics and typology to explore cross-lin- guistic similaritie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functional hierarchy. By conducting comparative analyses, Wiltschko constructs a new universal spine.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each chapter and offers a brief evaluation of the work.

Keywords:Functional Categories, Univers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 Formal Typolog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功能语类一直是生成语法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此问题上,最简方案所采纳的精简结构和制图理论的图谱结构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张力。Larson (2021) [1] 指出制图理论在解释功能语类的线性结构时存在诸多问题。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Martina Wiltschko所著的《范畴的普遍结构》一书结合形式语言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跨语言比较,挖掘了不同语言功能层级上的共性,建构了一个新的普遍范畴骨架,不仅为核心功能层级的探索提供了借鉴,也为基于核心功能层级的跨语言比较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内容简介

全书共八章:第1~3章提出并论证了普遍轴骨架的核心思想和方法;第4~6章对锚定范畴在主句,从句和名词范畴中的体现进行了描写和解释;第7章对视点范畴进行了描写和解释;第8章总结全书。

第1章范畴的普遍结构此章开宗明义,提出三个问题:1) 什么是语类(c)?2) 如何确定语类?3) 语类是普遍存在的么?接着,作者从语言单位(Unit of language)的多功能性和其在特定语言中语义对比性两个方面阐述了语类存在的必要性和普遍性。关于语类的来源,文献中主要有两种讨论:普遍基底假设/无基底假设。普遍基地假设认为语类来自于普遍语法,然而该假说面临几个问题:1) 有的语类在某种语言中不存在。2) 同一语类在不同语言中的形式语义特征不同。3) 有的语类在普遍语法中不存在。无基底假设则认为语言中并没有普遍的语类,但该假说却无法解释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范式和语序现象。作者通过分析跨语言事实反驳了以上两种观点,提出了普遍范畴骨架假设。根据该假设,语类(c)是一个抽象的语类范畴(k)和具体语言中的语言单元(UoL)结合的产物(c = k + UoL)。该观点区别于普遍基底假设的关键在于,普遍语法不再被看作一个语类的容器,而是一个对语类进行分类的普遍范畴。

第2章普遍范畴骨架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通过讨论形式语言学的发展,并将其核心观点作为普遍范畴骨架假设的理论基础。作者首先指出形式语言学的基础是结构依赖性,并通过介绍成分统治,线形对应定理,辖域和功能语类等逐步阐释了层级结构理论的发展和运作机制。同时,作者指出随着功能语类的不断分裂,已经无法解释语言单位在句法层级中的绝对位置。针对此问题,作者在传统的三大语域CP > IP > VP (Chomsky, 1981)基础上,对每个语域中论元的属性和功能语类中心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取出每个语域的核心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普遍范畴骨架的四个层级,由下向上分别标记为:1) 分类层(vP: lassification);2) 视角层(AspP: point-of-view);3) 锚定层(IP: anchoring);4) 连接层(CP: linking)。其中,分类层的核心功能是引入事件并对其分类,视角层是引入观察事件的参照时间,锚定层将事件定位到说话时间,连接层再将事件结构连接到语篇。最后,作者通过对比核心功能在名词范畴和动词范畴中的体现,论证了核心功能不受词类的影响,进一步支持了普遍范畴骨架假设。

第3章普遍范畴骨架对确定语类的方法。本章主要回答了第一章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如何确定语类?从第一章对于语类的界定可以看出,在普遍范畴骨架假设中语类和语言单位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语类是语言单位和语言范畴相关联的产物。本章中,作者通过关联方式,关联位置,和关联时间三个参数论证了语言单位和语类范畴相关联的逻辑和方法。从关联的方式上看,关联可以分为“实体性”关联和“修饰性”关联。前者指语言单位可以实体化为语类本身,在普遍范畴骨架上处于功能中心语的位置;后者指语言单位可以修饰语类,在普遍范畴骨架上处于功能中心语的姐妹节点。从关联的位置上看,由于普遍范畴骨架是一个由四个不同的抽象核心功能k构建而成的层级结构,一个语言单位可能与任何一个核心功能相关联,从而得到不同的语类。也就是说,语言单位在句法上的绝对位置是通过功能范畴,而不是通过语言单位的实质内容来确定的。从关联的时间上看,以句法计算为分界点,根据语言单位和语类范畴结合的时间可分为“前关联”和“后关联”,类似于传统句法中的前插入和后插入。前者通常适用于中性词类的语言单位,比如独立的词根;后者则适用于依赖于句法推导的语言单位,比如一致性词素等。本章对语类确定方法的讨论为后续关于普遍功能范畴普遍性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第4章独立句中的锚定范畴此章主要通过考察跨语言语料,探讨了独立句中锚定范畴的存在理据。作者首先指出锚定层的核心功能是引出语法主语,连接事件情境和话语情境的作用。尽管在传统的生成语言学中锚定层通常体现为时态,但作者认为时态并不是普遍的语类,而只是锚定范畴的一个变体。接着,作者使用确定语类的方法,结合黑足族语,哈尔魁梅林语,奥地利德语三种语言证据,论证了这些语言中虽然没有时态语类,但都通过句法关系引出主语。这种句法关系在不同的语言中体现为不同的语类,比如人称(黑足族语),地点(哈尔魁梅林语),和现实(奥地利德语)。最后,作者对锚定范畴的结构进行了描述,将其形式化为由中心语耦合特征[coin]和两个论元构成的普遍范畴kP,其中位置较高的论元总是和话语语境相关。中心语[coin]的取值确定了两个论元的关系,当中心语为[+coin]时,事件在时间,地点,现实性等上与话语语境重合,反之则反。

第5章从属子句中的锚定范畴本章从子句的角度提出了从属锚定的概念,进一步论证了锚定功能本质上并不和任何实质内容相关。首先,作者以虚拟语气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在跨语言语料中的意义,形式和分布情况的差异,论证了虚拟语气不是一个普遍语类。同时,作者评析了无基底假设对上述现象所作的解释,指出这些解释缺乏实证依据,忽略了虚拟语气所呈现的一系列共同属性。接着,作者基于普遍范畴骨架理论指出虚拟语气是锚定功能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从属锚定。从属锚定区别于独立锚定的地方在于功能中心语不是通过语言单位直接赋值,而是通过主句中的谓词或者主句中的功能中心语进行赋值。因此独立句中的功能中心语含有指示功能,而子句中的功能中心语含有文内照应功能。最后,作者以黑足族语,哈尔魁梅林语,奥地利德语三种语言为例,证明了虚拟语气是锚定功能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与独立锚定的差异在于中心语赋值方式的不同。

第6章名词性锚定范畴本章通过分析锚定层在名词范畴中的体现,进一步论证了锚定范畴。首先,作者选取了代词,指示词,和格为研究对象,结合跨语言的语料证据,依次论证了上述名词范畴在形态或句法上缺乏跨语言的共同属性,因而不能被归为普遍语类。同时,作者阐释了这些名词范畴的分支存在惊人的相似性,比如第二人称代词在很多语言中都具有无人称代词和泛指代词的功能等,并论证了这些相似性绝非偶然。接下来,作者通过分析动词范畴和名词范畴在结构上的对称性,结合跨语料证据,论证了代词,指示词和格是锚定功能名词化的体现,可以被看作名词性锚定。从形式结构上看,与动词范畴相同的是,名词范畴的中心语特征也是通过赋值机制获得,其中代词和指示词通常通过形态赋值,而格标记通常通过谓词赋值或功能中心语赋值而获得。与动词范畴不同的是,在名词范畴中k的中心语特征是[identity],可以被看作是[coin]特征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即完全重合。由此,作者进一步证明了普遍功能范畴是区分不同语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7章视点功能范畴此章主要通过考察跨语言语料,探讨了视点范畴的存在理据。以往文献认为视点体主要指说话人观察事件内部时间结构的方式,以普遍语类的方式呈现。作者通过分析语言事实,分别反驳了普遍基底假设和无基底假设对视点体的解释,论证了视点体不能被看作是一个普遍的语类,而应被看作是视点范畴的一种体现形式。此外,视点范畴还可能体现为其他形式,比如逆标记(黑足族语)和控制标记(斯夸米什语)等。接着,作者从普遍轴的角度对视点功能范畴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将其界定为由中心语藕合特征[coin]和情境(sit)和事件(event)两个论元构成的普遍范畴kP,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引入一个视点来调解事件和情境两个界面的关系,在句法位置上介于锚定范畴和分类功能之间。当中心语取值为[+coin]时,视点情境与事件的起始节点或整个事件重合;当中心语取值为[-coin]时,视点情境与事件的结尾状态不重合。最后,作者在普遍轴理论框架下,对逆标记和控制标记进行了解释,验证了视点范畴的普遍性。

第8章形式类型学此章综合前几章的研究成果,基于普遍骨架假设提出了形式类型学语类分类方法。作者首先比较了形式语言学和类型学的特点和缺陷。前者试图探寻语言内在的普遍性,并从内在的语言机制解释这种普遍性,但在用普遍语类解释语言的差异性时问题重重;而后者关注语言间的差异性,并从外在因素,如认知能力,功能性等角度解释这种差异性,但基于特定语言语类的研究又难以捕捉语言间的共性。因此,作者提出将形式语言学和类型学相结合,并论证了使用形式语言学对语类进行分类的必要性。此方法的其核心观点是所有语言中的语类(c)都是由普遍功能范畴(k)和具体的语言单位(Uol)构造而成的。普遍功能范畴起到了调节语言单位和语类的作用,这与形式语言学中句法运算调节深层和表层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处。作者进一步以抽象的核心功能为标准,划分了四个普遍功能范畴,他们按层级结构组织成普遍骨架。普遍骨架的提出将形式和功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探索语言功能的普遍性和语言形式的差异性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3. 评价

本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普遍语法范畴分类方法,分条析理地论证了其合理性,形式结构以及赋值机制。全书充溢着革故鼎新之笔墨,在形式语言学和类型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有形的桥梁。总的来说,该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贡献。

第一,提出普遍功能骨架结构,为跨语言功能层级的研究提供了“最简方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最简方案和制图理论成为了形式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两大研究提案。最简方案致力于寻求最简约的UG,始终坚持功能性投射的最简结构(CP > TP > vP > VP);而制图理论研究则意在绘制精细的句法图谱结构,旨在对跨语言语料中功能语类进行穷尽的分析和描写。制图理论对描写充分性的追求无法避免的与最简方案对超越解释充分性的探索产生了矛盾。因此,对跨语言普遍最简功能层级的探索变得愈发迫切(Ramchand, 2014) [2] 。该书结合形式语言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并提取了不同层级功能语类的共有抽象属性,化繁为简地推导出核心的四个普遍功能范畴层级结构,在最简方案和制图理论之间建立了平衡。

第二,设立普遍功能范畴,为功能语类的研究提供了创新性的方法。在最简方案的框架中,语言间的差异性体现在各个语言对形式特征(功能语类)的选择或特征的强弱上。比如,以往文献普遍认为,与有时语言相比,无时语言缺少形式[tense]特征(功能语类TP),因此没有时态语类。然而,随着功能语类的不断细分,语言的差异性也不断被放大。如何在有限的普遍功能范畴层级结构中解释鳞次栉比的功能语类?普遍范畴和功能语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针对以上问题,该书极具创新的提出了对功能语类进行分类的方法,将功能语类看作普遍功能范畴与具体语言单位结合的产物,从而用有限的普遍功能范畴对大量的功能语类分类,同时解释了语言功能的普遍性和功能语类的多样性。

第三,引入抽象的耦合特征[coin]做为普遍功能范畴的中心语,使复杂的特征系统分析得以简化。耦合特征最早由Halle (1986) [3] 提出,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语义句法界面的研究中,表明功能中心语所连接的两个论元之间的关系。本书中,作者将中心语藕合范围两种情况[+coin] [-coin]。[+coin]特征代表同时,[-coin]特征代表先于或者后于。比如在锚定层,[+coin]特征代表事件与话语重合,[-coin]代表事件与话语不重合。在视点层上,当[+coin]代表参照时间与事件时间起点重合时,[-coin]代表参照时间与事件时间终点不重合。这刚好也与Hale (1986)所提出的central/terminal coincidence相吻合。这一方法极大的简化了中心语特征分析的复杂性,有助于更好的挖掘语言之间的共性。

该书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首先,本书缺少对连接层和分类层的详尽论证,对于分类层中心语特征及论元的体现也有待进一步探讨。其次,普遍功能范畴在各个语言中的体现方式还亟待跨语言的语料验证。比如锚定层在其他无时语言,如汉语,中是否普遍存在,体现为什么语类?然而瑕不掩瑜,总体来看,该书创新性的结合了形式句法学和类型学的相关理论,对跨语言语料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和对比,在生成语法的框架下寻求了不同功能层级上的相对共性,为今后形态句法的对比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课题。

文章引用

杜 青. 《范畴的普遍结构:形式类型学视角》评介
A Review of the Univers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 Towards a Formal Typology[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2): 6037-604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2809

参考文献

  1. 1. Larson, R.K. (2021) Rethinking Cartography. Language, 97, 245-268. https://doi.org/10.1353/lan.2021.0018

  2. 2. Ramchand, G. and Svenonius, P. (2014) Deriving the Functional Hier-archy. Language Sciences, 46, 152-174. https://doi.org/10.1016/j.langsci.2014.06.013

  3. 3. Hale, K. (1986) Notes on World View and Semantic Categories: Some Walpiri Examples. In: Muysken, P. and van Riemsdijk, H., Eds., Features and Projections, Foris, Dordrecht, 233-254.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871661-009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