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01 ( 2022 ), Article ID: 48391 , 7 pages
10.12677/AE.2022.121053

学生参与理论视角下的中职学生管理思路探析

齐超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收稿日期:2021年12月24日;录用日期:2022年1月20日;发布日期:2022年1月27日

摘要

“以人为本”是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学生管理模式,形成军事化、自主化、企业化三种典型的管理模式。学生参与理论认为学生是积极的学习参与者。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参与的动机与行为,重视学生在环境中的积极体验,肯定课外活动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学校治理,当中需强化学生作为核心主体的地位,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强化校企合作,丰富学生参与渠道;挖掘课外活动价值,优化参与的内容;开展多维度满意度调查,重视学生参与体验。

关键词

学生参与,中职学生发展,学生管理

On Student Manage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Involvement Theory

Chao Q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Dec. 24th, 2021; accepted: Jan. 20th, 2022; published: Jan. 27th, 2022

ABSTRACT

“Student-Oriented” is an administrative philosophy which is widely applied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 management. Militarization management, self-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style management are three typical management modes which are implemented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urrently. The theory of student involvement emphasizes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he student in learning process. It encourages educators to focus on how the student is motivated and how much time and energy the students devote to the learning process. It views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volvement. Most importantly,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designing an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Undoubtedly, students are in the dominate position though there are multiple benefits in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industry. Thus, this article seeks solutions from the theory which include making effective career-building projects, organiz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jects, providing a variety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carrying out students’ satisfaction survey.

Keywords:Student Involvement,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 Management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是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核心。2010年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其中强调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技能训练的特点,德育管理要发挥文化、环境育人的作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制定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范,做好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工作。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细化,2019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公布《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遴选标准》。要求坚持校企协同育人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管理内容包括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人文素养、职业素养、职业发展和日常管理。要求开展符合职业岗位发展特点,内容和载体丰富,途径和形式多样并符合育人要求的管理活动。

显而易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与德育管理已融为一体,在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学生管理工作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职业岗位发展的活动为载体而展开。对学校而言,“三全育人”大环境中的“全员”指的是学校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全过程”,强调育人要贯穿学生学习成长的全部过程。“全方位”则从空间上强调育人要体现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

综上所述,本文中的中职学生管理指的是坚持校企协同育人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开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和道德水平提高等教育活动的总称。

2. 学生参与理论内涵及其应用

Astin的学生参与理论是在研究环境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提出来的,学生的发展是其出发点与核心。“学生参与”指得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身体的和心理的精力,学生的个人学习以及发展程度与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质和量成正比。一个高参与度的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上、主动参与学校各项组织活动、与同学和全校教职工交流互动。由此获得实质性的收获,并且提高个人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Astin的“学生参与模型”,I-E-O model,即投入(Imput)–环境(Environment)–产出(Output)模型。学生的“投入”指的是教育活动开展前学生的潜能与特质、家庭背景和环境、学生入学前的学业与人际关系。“环境”指的是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实际体验,包括在学校的管理策略和实践、课程、教学、同伴关系以及校园绿化与设施等。“结果”指的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包括学生的人格、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信仰和行为 [1]。

学生参与理论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关注学生的动机和行为,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的时间和精力,而不是教师的投入。二是强调学校环境的作用,支持性、教育性的环境尤为重要。三是强调学生的非课堂投入。高质量的非课堂经历虽不是课程的组成部分,但能有效地补充学校的教育目标。

学生在学校活动的参与度和适应程度决定了学生在学校获得的主观幸福感 [2]。学生参与是学生通过恰当的方式参与集体决策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会将其部分权力给学生 [3]。Mager认为儿童是构建和决定自己的生活、周围人的生活和他们所处社会的生活中积极推动者 [4]。瑞士学者们在调查研究瑞士中小学的情况,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认为学校是一个他们有发言权并积极参与的地方 [5]。所表达观点有影响力,受到群体认可,就可以成为实现 [6]。此外,学生参与包括学生参与学术和非学术的学校活动 [7]。学生对学校氛围感知最能预测学校满意度。

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有多方面积极的作用。学业层面,研究者认为参与课外活动的学生,社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以及自我价值认识更准确 [8],学业表现更好 [9]。非学业方面,如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有更丰富职业探索机会,导向学生良好的职业成果 [10]。此外,在心理健康 [11],时间分配,时间管理 [12] 方面表现更出色。

学生参与理论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在环境中的积极体验,肯定课外活动对学生发展积极影响,这与学生管理的目标与内容是一致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参与程度决定了学生管理的有效程度。换言之,中等职业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将学生参与作为重要考量因素。

3.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现状

3.1. 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2019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报告《赢未来: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报告——基于30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调查研究》 [13]。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基础家庭情况的调查发现,约有70%的中职学生来自农村,至少52%的中职学生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71%父母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超过60%的中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贫困,25%家长无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22%来自单亲家庭,31%生活在多子女家庭,43%有留守经历。同一调查发现,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与全国一般同龄群体相比较为突出,在情绪、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价值观、学习能力方面处于劣势。可以说,中职学生的不利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对其个人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此外,根据已有研究显示职业学校学生求学的主要动机是习得职业技能(18.1%)和高质量就业(18%)。其他几个方面如下:个人兴趣(14%)、取得学历学位(13.4%)、再升学(11.9%)和考取职业资格证(11.2%),为了老师和家人的期望(10.2%),获得奖学金(2.7%)、其他(0.4%) [14]。谋生和解决生计问题是主要目的,较少的人能站得更高,看的更长远,对自我发展的前景缺乏认识。

对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预测表明到2035年我国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将达到3.56亿人。而供给总量为3.43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超700万人 [15]。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为那些有升学意愿和潜力的学生奠定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基础,为高职院校、应用本科提供优质生源。因而,学生管理工作不仅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也要看到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层次正不断提高,这就意味着技能人才要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之上,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认真负责到对待工作任务,同时也要具有自主适应新环境、协调合作、自主学习以及将已有知识综合运用到岗位实践中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学生管理模式

为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积极探索。有三种典型学生管理模式:军事化管理模式、自主化管理模式、企业化管理模式。军事化的管理模式旨在纠正学生的行为失范;自主化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进行自主的管理能力;企业化管理模式是从学生的职业发展角度出发,提前适应企业管理模式。

一般军事化管理是指按照部队要求进行统一着装,统一就寝,统一学习,统一训练等等,一切按照部队的一日生活制度处理各项事务。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就是要用部队的管理方法有效的融入学校的管理中,按照部队的“内务、队列、纪律”三大条例,以约束学生的自身行为、改变学生精神面貌,使学生一切日常生活都军事化,杜绝学生违纪现象发生。军事化管理的学校一般实行封闭式管理的模式,成立军事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学生处、年级组、保卫处等部分组成,学生处(政教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是负责军事化管理日常性工作以及协调教官与学校的关系。学校聘请教官担任排长和大队长,并为每班培养出一个小队长,带领队伍;每个宿舍一个宿舍长,负责整个宿舍的全面工作。教官的职责包括:带领学生出操、检查内务、组织军事训练、安排国防教育课以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学校值班人员需配合教官工作。简言之,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是从通过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纠正学生的失范行为、杜绝恶性事件发生,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自主管理是一种理想的管理状态。学生是管理者,处于主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并非不作为,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对班级各种活动以及每个学生充分授权,让其产生责任感,即从而激励班级组织和个人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自主管理最终受益的是每个学生自己,成为自我管理的实践者。通过参与自主管理活动,调动主人翁意识、发挥个性与特长,增强自信心,重新找回自我价值。这一点,对于因学业困难而长期受到边缘化的中职生来说,尤为的重要。对于日后中职生生进一步学习深造,就业和创业大有裨益。

在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企业化管理的优势明显。企业化管理模式以借鉴企业组织架构,建设班级管理层。将企业文化或者行业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实现学习文化和职业文化的兼顾;实行“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主要满足学生常规的知识学习需求,企业导师满足学生掌握实用技术、接轨实际生产的需求。在此管理模式中,学生可尽早适应职场,融入企业文化,提高专业认同感。推进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理论知识、专业能力需求,从而让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发展自身优势,提升工作实践技能。在企业化模式培养学下,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意识增强,逐渐实现“中职生”向“职业人”的转化。

在管理实践中,学校将三种管理模式进行恰当融合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情况也值得借鉴。分段式管理是综合运用这3种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从管理氛围、管理队伍、管理制度、管理活动及课程教学方面对3个年级学生实行不同的管理 [16]。半军事化管理是在学校深入部队观摩学习,借鉴优秀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制度以及用人要求后,将军队管理、企业管理和学校管理三方的特点相结合而成的模式 [17]。

3.3. 多元主体介入共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要求人才培养需要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各方主体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将利益权责进行关联,实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的联结。由此,多方共同参与学校治理,即以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和准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18]。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中发挥着不同的职能与功效,形成一股合力。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通过多样化的合作形式与内容,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有利保障。政府扮演统筹协调、建立机制、完善相关法律的角色。行业协会制定行业各类标准,认证职业资格,通过举办技能大赛挖掘优秀技能人才。产教融合逐步深化,企业的地位和功能逐步提升。企业不再是作为单一的人才的需求方,而是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方。国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有明确要求。支持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同时将此列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考核内部。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从“单一技能人才”到“多元复合人才”,走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优化专业课程、文化课程、实训方式、学习资源以及师资队伍等要素,打造符合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

4.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思路探析

Astin认为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能量是有限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投入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教师教育者需要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所做的包括学生的动机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关注学生的动机与行为,重视学生的非课堂经历,重视营造学校环境以及重视学生的体验。

学校的任何政策和举措都会极大的影响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程度以及学生参与的有效性。要意识到学生不是消极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学习活动参与者。需尊重学生生命存在的状态,创造能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条件,创造积极的学习体验,充实其精神状态,以激发学生成长动力为目标。

4.1. 帮助学生合理地自我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生是以初中阶段的学业失利者进入学校,在学习上的劣势不可忽视,基础文化知识是中职生的短板。总体上中职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还不足,学习动机较为表层,深层、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需要根据老师的安排进行学习 [19]。引导学生做个人SWOT分析,客观的看待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改善劣势。基于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学生的潜能与特质、家庭背景、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等情况,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与支持政策,帮助学生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对于以升学为目标的学生,给予学业学习支持策略,提供情境性、生动性的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激励手段,制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加强中职课程与高职、本科知识内容的衔接。以就业为主要的目标的学生,需要拓展校企合作的渠道,提供多样的企业实习、校外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职业技能活动,细化达成目标,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此外,需及时提供企业招聘、行业动态以及市场需求等信息。对于尚未暂无明确目标的学生,需发挥榜样的作用,借鉴优秀范例,创造机会进行职业体验,引导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此过程中,需要关注个人规划实行的有效性,及时评估和调整。

4.2. 挖掘课外活动的价值,发挥“隐型”课堂的功能

学生参与理论重视学生的非课堂经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需依靠学生的非课堂经历为抓手以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德育活动开展以及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非课堂经历包括课外与教师互动、参与社团、学生会活动、校外兼职、实习、社区服务等形式。在不同学校管理模式下,课外活动的内容侧重点有所区别。军事化管理模式下,开展军训、会操、拉练、国防教育、红歌比赛等一系列颇具展现军人风采的活动。自主管理中学生是参与者、实施者和实践者。学生参与学校寝室管理、校园卫生管理、学生出操以及自习管理等。班级管理管理工作细化,“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个学生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企业化管理中,学生的身份是职业人。

课外活动是课后开展德育活动的最佳场域。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需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课堂中,德育的教学方式停留在“口头讲授”中,较为局限。德育活动融入校园各类文化活动中,开展德育主题微电影大赛、摄影作品展、演讲大赛等,利用课外活动的有效延伸德育教学的空间。具体包括创新开展文明风采等活动,推动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建好用好网络德育阵地,强化学校文化育人功能以及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20]。

4.3. 推进校企合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学生参与是学生主体性的直接体现,为学生的参与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教育活动,体验学习过程,获取知识和情感熏陶是至关重要的。营造学校环境不单单意味着外在的物理环境如校园绿化、校舍布局、宿舍管理、实训室等和内在的精神环境如校风、学风等。具体的体现在实习实训基地、社团活动、行业信息、实习机会、职业技能比赛、创业教育等活动,将环境与资源整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中职学校的育人环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举办技能文化节、技能大赛等活动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它不仅是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也是市场和行业对需求人才类型的导向标杆。协助行业和企业举办技能大赛,以行业技能和服务标准、企业用人标准为衡量尺度,选拔优秀的技能人才。促使优秀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通过各类技能活动促进技能训练、优化专业教学、加强专业建设,为学生就业、提升竞争力创造条件。学校营造“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育环境,技能活动常态化,促使学生广泛参与。

4.4. 重视学生体验,开展各维度学生满意度调查

在《苏格兰学院善治守则》中,“学生的体验质量”是理事会所有决策的核心,“学生参与”是主要方面之一。当中明确诸多关涉提高学生参与质量的职责包括确保学生、学生会以及适当的教职人员和工会就学生体验的质量进行有意义的持续参与和对话。必须考虑学生调查和其他学生活动的结果,并监督可能影响学生体验质量的行动计划 [21]。

由此,重视学生体验的测量和满意度调查,这是最能直接反馈学生体验质量的方式。学生参与的形式与内容多样化,调查“何种形式”以及“什么样内容”对职业认同感和就业能力的提升有显著影响,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和参与课外活动,实现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学生参与的目的和效果各异,调查“参与是否”寻找提高学生参与的最佳路径。

此外,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体验质量。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多样,特殊性学生群体比如家庭困难生,学习困难生,心理障碍生等等,不利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制约其个人发展。这意味着学生管理工作要更加的细致,针对性更强,需要给予学生群体不同的鼓励和引导。从不同学生群体体验的视角出发,提高学生教育活动参与的有效性。

5. 结论

当前职业教育迎来大发展的好时机,中等职业教育也获得了各方力量的强力支持。学校积极探索学生管理模式,产教融合深化,多方主体的共同助力,改善学生自身条件的不足之处。“以人为本”是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任何管理模式都需关注学生参与的动机,拓宽参与渠道,优化参与的内容以及重视学生参与体验。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实现为国家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历史性重任。

文章引用

齐 超. 学生参与理论视角下的中职学生管理思路探析
On Student Manage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Involvement Theory[J]. 教育进展, 2022, 12(01): 319-32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053

参考文献

  1. 1. Astin, A.W. (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0, 518-529.

  2. 2. Müller-Kuhn, D., Herzig, P., Häbig, J. and Zala-Mezö, E. (2021)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Everyday School Life-Linking Different Perspectives. Zeitschrift für Bildungsforschung, 11, 35-53. https://doi.org/10.1007/s35834-021-00296-5

  3. 3. Mager, U. and Nowak, P. (2012) Effects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 Making at Schoo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Empirical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7, 38-61. https://doi.org/10.1016/j.edurev.2011.11.001

  4. 4. Karatzias, A., Power, K.G., Flemming, J., Lennan, F. and Swanson, V. (2002) The Role of Demographics, Personality Variables and School Stress on Predicting School Satis-faction/Dissatisfaction: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Finding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2, 33-50. https://doi.org/10.1080/01443410120101233

  5. 5. James, P.A. (2015) 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Child-hood: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ldhood. Routledge, London, 6-28.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745008

  6. 6. Lundy, L. (2007) “Voice” Is Not Enough: Conceptualizing Article 12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3, 927-942. https://doi.org/10.1080/01411920701657033

  7. 7. Thien, L.M. and Razak, N.A. (2013) Academic Coping, Friendship Quality,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ssociated with Students Quality of School Life: A Partial Least Square Analysi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12, 679-780. https://doi.org/10.1007/s11205-012-0077-x

  8. 8. Blomfield, C.J. and Barber, B.L. (2009) Brief Report Performing on the Stage, the Field, or Both Australian Adolescen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elf-Concep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2, 733-739. https://doi.org/10.1016/j.adolescence.2009.01.003

  9. 9. Knifsend, C. and Graham, S. (2012)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How Breadth of Extra-Curricular Participation Relates to School-Related Affect and Academic Outcomes 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1, 379-389. https://doi.org/10.1007/s10964-011-9737-4

  10. 10. Denault, A.-S., Ratelle, C.F., Duchesne, S. and Guay, F. (2019)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Career Indecision-A Look at the Mediating Role of Vocational Explor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10, 43-53. https://doi.org/10.1016/j.lindif.2019.04.006

  11. 11. Guilmette, M., Mulvihill, K., Villemaire-Krajden, R. and Barker, E.T. (2019) Past and Present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s Associated with Adaptive Self-regulation of Goals, Academic Success,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3, 8-15. https://doi.org/10.1016/j.lindif.2019.04.006

  12. 12. Leung, K.Y.K., Astroza, S., Looa, B.P.Y. and Bhat, C.R. (2019) An Environment-People Interactions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Children’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Active Transport.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74, 341-358. https://doi.org/10.1016/j.jtrangeo.2018.12.015

  13. 13.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赢未来: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报告——基于30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调查研究[EB/OL].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9-12-06/doc-iihnzahi5802952.shtml, 2020-09-03.

  14. 14. 汤杰.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质量的多维测评与提升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 42(10): 44-51.

  15. 15. 谭永生. 促进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发展[J]. 宏观经济管理, 2020(2): 35-41.

  16. 16. 雷骏婷, 邓泽民. 中等职业学校三段式学生管理模式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9): 84-87.

  17. 17. 王晋泰. 加强管理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2): 93-94.

  18. 18. 徐海峰. 职教集团治理与治理模式选择[J]. 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5(31): 51-55.

  19. 19. 林玥茹. 中职学生专业学习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20. 20.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0/201912/t20191203_410649.html, 2021-12-17.

  21. 21. 孙翠香. 我国高职院校的“善治”: 一种理想治理图景的构想[J]. 教育与职业, 2020(22): 19-2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