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Vol. 09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4864 , 8 pages
10.12677/design.2024.92228

文化传承视域下南京云锦创新设计研究

廖海橦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收稿日期:2024年2月10日;录用日期:2024年3月1日;发布日期:2024年4月19日

摘要

民间艺术基本上可以说是每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者一直以来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但目前大部分民间艺术处于逐渐失传的模式。为解决南京云锦所面临失传的局面,文章以目前南京云锦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基础,分析了传统南京云锦装饰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特征,论述南京云锦的在今后的创新发展思路,通过将云锦图案进行符号化转化为方式,与现代服饰相结合,进行数字化研究并探讨对南京云锦纹样文化保护的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推动南京云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

工业设计,云锦,非遗传承,创新设计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Creative Design and Research of Nanjing Yunjin

Haitong Liao

Art Colleg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Feb. 10th, 2024; accepted: Mar. 1st, 2024; published: Apr. 19th, 2024

ABSTRACT

Folk art can basically be said to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regional culture in each region. The two have always been mutually promoting and developing, but currently, most folk art is in a gradually lost mod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loss of Nanjing Yunji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Nanjing Yunjin as the research basi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Nanjing Yunjin decorative art, discusses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deas of Nanjing Yunjin in the future, and combines the symbolic transformation of Yunjin patterns with modern clothing to carry out digital research and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anjing Yunjin pattern culture prote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njing Yunj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Industrial Design, Yunj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Innovative Design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南京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城市历史密切相关。自1957年以来,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南京织锦研究所”后,一直承担着传承和保护织锦的历史责任。目前,江宁纺织博物馆位于南京市大行宫,是在江宁古纺织遗址上建造的现代化博物馆。但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在,传统手工业逐渐没落,甚至后继无人,消失在漫长历史中。南京云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其中最为珍贵的手工艺品种。为了解决南京云锦日渐式微的局面,拟通过数字化创新设计研究,将云锦图案符号化,使之更加日常,扩大它的传播面,增加应用领域,让更多的人了解云锦,接触云锦,唤醒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

2. 南京云锦的特征和制作工艺

2.1. 南京云锦的特征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是清朝诗人吴梅村赞美云锦的诗句 [1] 。

南京云锦有别于其他锦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用金作装饰的提花丝织物。其主要品种有妆花、织金、金宝地、织锦等。由于被用于皇家服饰,所以南京云锦在织造中往往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 [2] 。它们的花纹或加金,或织孔雀羽,或大面积应用各种金银线交织于一件彩锦上,造成一种金碧辉煌、瑰丽灿烂的效果 [3] ,他的图案与色彩便是南京云锦最主要的两个特征。

2.1.1. 图案繁复

其一是他的图案格式。南京云锦常用的图案格式有:“团花”“散花”“满花”“缠枝”“串枝”“折枝”“锦群”几种 [4] 。其中“团花”是圆形的团纹(见图1),“散花”多以小碎花为单位纹样,自由散点排序,“满花”多用于镶边用的小花纹的库锦设计上,比“散花”的排列要更紧密,“缠枝”图案中的花朵以植物的枝干或藤蔓作为骨架与枝叶互相缠绕(见图2),“串枝”中主要枝梗把主题花的花头串连起来(见图3),“锦群”是一种满地规矩纹锦,锦群的基本锦势,是用圆形、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各种几何形(见图4)。

2.1.2. 色彩鲜艳

其二便是云锦图案的鲜艳色彩。他们的表达形式通畅气势恢宏,具有庄重、古典、气势庄严的特点,这种配色技术符合中国宫廷绘画装饰艺术。“锦缎彩妆”面料的背景色,很少用浅色。除了黄色是一种

Figure 1. Clustered pattern

图1. 团纹

Figure 2. Entangled branches

图2. 缠枝

Figure 3. Chuan Zhi

图3. 串枝

Figure 4. Jinqun

图4. 锦群

特殊的背景色(黄色是皇帝礼服和皇室装饰织物唯一的背景色)之外,大多数使用深色,如红色、深蓝、皇室蓝和绿色。深色作为背景色(黑色也用于背景色,但很少使用)。主要设计色彩也用深色装饰,如红色、蓝色、绿色、紫色(包括棕色)、青铜色、鼻烟色、藏驼色等。

2.2. 南京云锦的制作工艺

在织锦图案的设计中,除了以“织物”的形式制作复杂费时的织物外,许多设计都采用了与材料相匹配的设计手法或制作手法,巧妙地从简单到复杂。在传统设计中,有一种方法叫“四方连续、八面接章”的组合模式。当相同的设计单元以“半”模式组合时,只有一半的设计单元被划分为一个模式。然而,在设计中我们必须注意到,在两组对称的图案上下连接后,它们必须正确地连接在一个共同的图案上,并自然地相互穿插,没有任何犹豫。此外,当组合单元图案在四个方向或八个方面连接时,连接图案应达到适当、自然、流畅、和谐的效果。所谓四方连续、八面接章,指的是单位连续图案时,可上下连接(图案可自然连接,连续连接),左右可连接密封。上、下可连接隔板,下也可连接隔板;倒过来,两边可以连接。

南京锦缎的工艺独特,对锦缎织物的工艺要求也十分严格,云锦织物需要花匠和织工的合作。不同的肌理特征和多样的结构形态,构成了千姿万态的视觉形象,使人感受到材料中传达出的久远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底蕴,传承了浓重的民族色彩和情感 [5] 。旧提花织物必须由两人提花,提拉机位于织机的上层,负责提升经纱,织工们坐在织布机下进行染色。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5~6厘米。到目前为止,这种方法还不能被机器取代,因此,有“寸金寸锦”之说。

3. 南京云锦传承面临的困境

3.1. 传承人的流失与自身局限

传统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中国丝绸产品的发展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而南京织锦始于1600多年前。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有以桑蚕丝为原料的丝线,三国时期的蜀锦已经显露出它的头颅,西汉开辟了丝绸之路,明清时期的织锦也十分活跃。

传统丝绸工业所产生的人力物力也不容低估 [6] 。中国传统丝绸纺织技术的继承有一种比较固定的方式,主要是家族式和师徒式的继承,但这两种继承方式不适合现代工业社会。仅靠技术是不可能强大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南京织锦的市场价格虽然很高,但完成织锦生产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成本。这样,利润率相对较低。织锦生产通常需要一个团队和一个完整的家庭,微薄的利润对整个团队来说是不够的。巨大的经济压力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无法支撑家庭。而师徒传承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复杂的技能,南京云锦织物的织造工艺复杂、耗时,尤其是成纱工艺。这项技术不能很快完成,需要教师长期地学习和实践 [6] 。在社会条件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在学习和工作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业余时间或工作中,他们更愿意学习他们感兴趣或与工作有关的传统技能,而没有太多时间学习这些困难的技能。

虽然南京云锦现在的发展不如古代的鼎盛时期那么辉煌,但它仍然代表着南京的标志。南京云锦的纺织技术言传身教的形式不仅承载着传授传统丝绸产品的精湛技艺,而且还传授每一代工匠对传统手工艺品的热爱和观念,即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对于一些当下难以发挥现代价值,甚至不具有市场潜力的传统手工艺,政府方面应当给予一定的补助和扶持 [7] ,许多年轻人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和技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传承手工技艺,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3.2. 成本与市场需求不成正比

随着国外文化的大量输出,人们的视野逐渐转向了国外。传统文化开始被忽视,市场需求下降,让南京织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年轻人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他们对欧美文化中的新事物更感兴趣,更想跟上潮流,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生产云锦所需的原料非常高,生产云锦还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例如,云锦独特的木机妆花技艺是需要大量工匠技术的。质优价廉的丝绸面料不断出现,深受人们欢迎,占领市场经济。而云锦图案复杂,色彩搭配华丽,难以适应日常生活,更难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3.3. 开发理念陈旧且滞后

老一辈的织锦工匠或生产经理普遍认为,传统工艺必须全方位地遵循传统。织锦图案主要满足古代皇室的需要,如龙纹、牡丹花等 [8] 。因此,他们认为在现代也应该用一些可以代表传统图案和装饰的图案,不接受一些先进的、适合这种趋势的图案。这导致了云锦的实用性不高,这也是云锦难以继承的原因之一。由于织锦价格昂贵,款式华丽复杂,在当今社会,很少有人会用织锦来做日常服装。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织锦产品多为观赏价值较高的工艺美术品,如屏风装饰画、织锦工艺品和其他小饰品。这些织锦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不广泛,市场上有较好的替代品,导致市场反应缓慢,对织锦作品的忠诚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云锦的发展和传承。

4. 文化传承视域下南京云锦创新设计策略

在“南京云锦传承保护成果发布会”上,口口相传的云锦传统技艺以数字化形式实现了对非遗的记录、保存和传播,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作者拟将云锦图案与符号化相结合,实现数字化创新 [9] 。

4.1. 云锦的审美性创新

现代设计在传统云锦纹样的再设计方面要避免生搬硬套、肤浅拼接、情怀生硬捆绑,不光要注重产品的功能性,重要的是要展现文化的内涵、核心,注重情感的表达。传统工艺品的优点在于精美的图案、悠久的历史、背后文化的传承,但这也是将其再设计的难点,现代设计追求少即是多,所以云锦再设计产品往往受众比较少。而利用符号化的转化将云锦纹样的现代设计与古代设计进行创新融合,通过提取纹样元素、解构重组、大胆剪裁使其运用到生活之中,将图案符号化后重新组合,更加贴近现代设计,扩大受众群体,而且能更好地推动云锦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发展 [10] 。以中国移动的logo为例,则是提炼吉祥图案回纹,既表达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也符合现代设计的审美观 [11] 。

色晕是云锦的独特配色技巧,以色晕为提取颜色的基础,按照色晕的配色口诀进行配色:三色晕,水红、银红配大红,葵黄、广绿配石青,藕荷、青莲配紫酱等;二色晕,深、浅红,葵黄、绿,玉白、蓝等(引自南京云锦研究所)。云锦“色晕”的独特色彩结构首先表现在比例和关系上,根据配色时色彩的层次顺序,色晕的运用,有两种方法,分别是“正晕”和“反晕”,可根据纹样的“显妆”要求和整体色调来选择,云锦色晕的配色在统一协调中又富有变化。

通过云锦的符号化转化,降低云锦的制作成本,迎合现在人群消费水平,更好地增长云锦市场消费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云锦,扩大云锦的宣传面,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南京云锦的非遗传承。创新的设计理念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云锦设计图案,还增加了它的实用性,综合老一辈与年轻人的设计思维,让南京云锦更上一层楼。

4.2. 云锦的功能性创新

自元代以来,南京织锦工艺已成为皇家项目。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的活化石,南京织锦工艺从织物性能到其他领域,应用领域十分丰富。服饰艺术和日用工艺是南京织锦发展和应用的关键。寸锦寸金太贵,虽然色彩艳丽,艺术气息浓厚,但普通消费者还是对此望而却步。多数的南京云锦的传承人已迈入花甲之年,他们更守着传统手工和技艺,对现在先进的理念、设备技术与开发模式的引入一直持观望或拒绝态度,这就导致云锦在新时代的宣传推广不占优势。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审美水平的变化,南京织锦工艺也应该开始顺应时代潮流,通过装饰和纹样来满足人们对织锦艺术价值的追求。利用转化出来的符号化图案与现在服饰相结合,传统与现在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让云锦在现代实现不一样的传承。

通过数字化设计可以提炼云锦纹样及颜色、解构云锦图案、分析云锦制作工艺等,并结合符号化的云锦图案,组成云锦数据库,将云锦的图案格式与色晕等一同收录,同时可以将云锦内在属性可视化,使人们更直观地接触云锦,并按照自身偏好设计服饰,更好地投入生产力,以节约成本。

5. 文化传承视域下南京云锦创新设计实践

5.1. 设计理念

南京云锦色泽绚丽、图案精美,与之相对的是制作的工艺也极为复杂,随着时代的发展,云锦的图案、样式也逐渐难以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在社会上的流传度没有很高。为增加南京云锦的宣传度,发扬非遗文化,将云锦的图案附着在日常用品上,增加云锦的曝光度,通过数字化软件提取云锦纹样,并将提取出来的图案与现代服饰等相结合,满足现在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宣传了南京云锦。

5.2. 设计思路

利用色晕口诀为基础,将云锦的图案利用数字化图案处理软件Photoshop、CorelDraw等提取出来,将色晕转化为符号,绘制平面矢量图,通过建模渲染3D效果图,输出外观模型文件,进行结构设计可利用CAD View60、proe、solidworks,这些设计软件弥补了手绘表达偏颇、耗时等缺陷。同时可以直接导入云锦数据库,更直观地解构图案、提取颜色,可体现设计效果,减少了失误的成本 [12] 。将提取出来的云锦符号进行加工设计,转化为设计语言,留存在数字化云锦库中,赋予云锦未来发展更多的可能性。

为了将南京云锦进一步推广,实现跨领域应用,可以与现代服饰相结合。在现代,南京云锦织物服饰所面向的人群较少,能承担起云锦服饰消费的人群更是少之又少,而将云锦图案符号化地提取出来后,可以让更多人群看见云锦,感受云锦。

5.3. 设计呈现

以色晕口诀为公式进行提取,利用软件处理后,得到数字化云锦纹样。下图为研究者对云锦纹样提取后的符号化展示(见图5)。

Figure 5. Automatic color matching

图5. 自动配色

将服饰图片在Photoshop和纹织CAD中进行色彩过渡处理,形成新的纹样图 [13] ,并利用已提取出来的符号化配色颜色库对该纹样进行自动化配色设计与实物模拟,形成不同配色方案的实物模拟效果图并进行自动配色运用,还可以与实物进行3D结合,扩大了云锦的实用性与变化性。下图为研究者将符号化后的云锦图案与现代服饰进行3D模拟后的图片(见图6),借此也展现了南京云锦色晕口诀和其色彩的经典性与适用性。

Figure 6. Application effect

图6. 应用效果

6. 结论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多媒体化的时代,如果不进行有意识的教育、不发挥非教育价值,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因为失去了自然传承的社会环境而失传。”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应是其最为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保护传统经营,创新开放是必不可少的。文章对云锦的历史背景、艺术成就、文化成就、传承与发展建议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活态中实现现代云锦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只考虑“物”而不考虑“人”,就是放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产的保护,应当调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创新学习能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

南京云锦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遗产,也是新时代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当下云锦传承与创新的弊端,并设想出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取出图案并转化为设计语言,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并应用于现代服饰等日常方面,构想云锦的未来发展,开拓云锦未来发展道路。

注释

图1来源:网页引用,https://www.duitang.com/blog/?id=1176839214

图2来源:网页引用,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906/20/22445022_994392557.shtml

图3来源:网页引用,https://www.sohu.com/a/217739355_100019293

图4来源:网页引用,www.scsilk.com/culture/2015-05-20/9506.html

图5来源:参考文献 [13]

图6来源:参考文献 [13]

文章引用

廖海橦. 文化传承视域下南京云锦创新设计研究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Creative Design and Research of Nanjing Yunjin[J]. 设计, 2024, 09(02): 415-422.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2228

参考文献

  1. 1. 杨丹芳. 审美视域下的当代中国织锦发展状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 2018.

  2. 2. 布联讲堂: 南京云锦[R]. 搜狐网. https://www.sohu.com/a/202285335_485477, 2017-11-04.

  3. 3. 郭蔷薇. 浅谈南京云锦的传承和发展[J].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4(9): 155-156.

  4. 4. 何叶, 葛小平. 殆夺天工瑰丽绚烂——南京雕花天鹅绒与云锦的结合运用[J]. 艺术研究, 2022(1): 159-161.

  5. 5. 刘稚亚. 云霞似锦: 云锦的前世今生[J]. 经济, 2016(8): 108-110.

  6. 6. 徐嘉慧, 隋欣. 传统丝织手工艺南京云锦的保护与传承[J]. 艺术研究, 2021(3): 90-92.

  7. 7. 徐特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0, 49(6): 52-53.

  8. 8. 管静. 南京云锦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8.

  9. 9.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 文化部官网. https://www.mct.gov.cn/whzx/bnsj/fwzwhycs/201601/t20160119_765213.htm, 2016-01-19.

  10. 10. 何柳锦, 顾颜婷. 南京云锦装饰艺术与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应用[J]. 美术教育研究, 2020(14): 104-105.

  11. 11. 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99.

  12. 12. 邱雅丽, 陆雨涵, 葛苏敏, 戴盈盈, 王楷文, 宋湲. 南京云锦纹样数字化研究[J]. 黑龙江纺织, 2021(1): 27-30.

  13. 13. 王淑君. 基于云锦色晕的数字化配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 202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