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rations Research and Fuzziology
Vol. 13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67620 , 9 pages
10.12677/ORF.2023.133196

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王一汀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5月8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15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26日

摘要

居民参与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本文基于CSS2021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和民生获得感均对居民的社会治理参与有显著正向的影响;经济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的解释力更强。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提升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民生绩效,通过居民获得感的增强,提升居民的社会治理参与。

关键词

社会治理参与,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民生获得感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ense of Gain on Residents’ Social Governance Participation Behavior

Yiting W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Received: May 8th, 2023; accepted: Jun. 15th, 2023; published: Jun. 26th, 2023

ABSTRACT

Resident participation is the key to building a social governance pattern of co construction, co governance, and sharing.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SS2021 survey data and uses a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impact of sense of gain on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governa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conomic gain, political gain, and livelihood gain all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governance; the sense of economic gain has a stronger explanatory power on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governance.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further improve economic performance, political performance, and people’s livelihood performance, and enhanc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governance by enhancing their sense of gain.

Keywords:Social Governance Participation, Sense of Economic Gain, Sense of Political Gain, Sense of Livelihood Gai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近年来,社会治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由此可见,广大居民不仅是社会治理成果的受益者,更应是社会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在我国,社会治理是指在执政党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 [1] 居民作为社会公共事务利益的直接相关者,提升居民参与有助于社会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及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学界对影响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因素进行了较多的探讨,主要包括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传统等结构性因素以及个体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等主体性因素。在结构性因素中,李灿等人针对农村规划建设和农村非农化因素对农民参与村庄建设的影响展开了研究; [2] 岳磊从正式制度和文化观念层面探讨了其对公众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影响。 [3] 在主体性因素中,杨宝和李津从邻里交往的角度分析了其对居民公共事务参与的影响; [4] 张蓓探讨了媒介使用对农民公共事务参与的影响; [5] 张翠娥等人分析了资本禀赋对农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 [6]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围绕心理学变量展开研究,如政治信任、政治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获得感等。其中,“获得感”一词的出现,源于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他提到:“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7] 在这之后,获得感便进入了学界的视野。围绕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的研究,罗淇中和杨淅如探讨了村民获得感对其参与基层民主选举的影响。 [8] 同样的,李东平和田北海从民生获得感的角度探讨其对居民选举参与的影响。 [9] 胡荣和段晓雪基于如何破解农民集体行动困境的难题,探讨了民生获得感对农民公共精神培育的影响机制。 [10] 李辉婕等人则将获得感划分为经济、政治、民生三个维度,并分别探讨其对农民有序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 [11] 总的来看,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不足。首先,现有研究多基于部分地区调查数据展开,从全国大样本数据展开研究的较少;另外,现有研究更多关注民生获得感的作用,从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展开分析的较少。因此,本文基于CSS2021数据,综合文宏 [12] 、李鹏 [13] 、汤峰 [14] 等学者对获得感的测量,分别探讨经济、政治和民生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获得感首先体现在人民群众感受到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强调实实在在、真实可见的得到。 [7] 它是指人们对社会资源的获取和占有情况,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15]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具有自我调节性,政治动机会影响人们对政治活动的兴趣,并直接导致个体行为模式的生成。 [9] 所以当居民的各项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时,便可以激发其内在的政治参与动机,进而促使其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治理活动中。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民生三个维度来衡量居民获得感,并分别研究这三个维度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的影响。

经济获得感是居民基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个人家庭收入等因素产生的主观感知,是一个相对变量,涉及到纵向与横向之分。 [11] 其中,纵向经济获得感是公民从过去与现在经济的纵向对比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横向经济获得感是公民在与不同主体横向比较中产生的主观感受,且都会对公民参与产生显著影响。 [16] 李辉婕等的研究也指出,农民经济获得感对其有序政治参与有显著影响。 [11] 由此提出假设1和假设2。

假设1:纵向经济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2:横向经济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政治获得感是公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主观感知与客观所得的一种反映,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的内涵,在宏观层面是指国家认同获得感,中观层面是指正风反腐获得感,微观层面是指政治参与获得感。 [11] 本文主要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来衡量政治获得感。在中观层面上,正风反腐获得感体现在公众感受到腐败风气得到抑制后产生的获得感,以及保障政府透明度,能够让公众知晓政府信息。 [17] 在微观层面,政治参与获得感体现为公民参与政府议程设置过程的可及性评价,主要是指公民对政府开放性程度的主观认知。 [11] 郑石明的研究指出,公众对政府治理政策的了解能够促进公民参与,促进公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18] 李辉婕等的研究发现,农民的政治获得感对其政治参与有显著影响。 [11] 由此提出假设3。

假设3:政治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民生获得感是指公众对由政府提供的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的总体感受,其实质是公众对政府治理绩效、服务能力及环境优化能力的评价,以及政府对公民基本生存发展权益的切实支持与满足。 [19] Gordon等的研究发现,公民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价与公民参与有统计上的相关性。 [20] 李辉婕等的研究也表明,民生获得感会对农民政治参与产生显著影响。 [11] 李东平和田北海分析了民生获得感与城乡居民选举参与的关系,结果表明民生获得感对居民选举参与有显著正向影响。 [9] 胡荣和段晓雪对农民的民生获得感与公共精神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民生获得感能够促进农民公共精神的培育,为农民集体行动奠定基础。 [10] 由此提出假设4。

假设4:民生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3.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开展的“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调查简称为CSS。此项调查每两年进行一次,调查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用概率抽样的入户访问方式,调查方式科学严谨,数据质量高,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2021年调查共收集10,136份样本数据,经过数据清理后,共保留了6085份有效样本。

3.2. 变量选取与赋值

(一) 因变量

本文的因变量为居民社会治理参与,包括居民的公共事务参与、社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等方面。在CSS中,选择问题“最近2年,您是否参与过下列事情?”选项包括: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公布的政策发表个人意见;利用专业知识参与公共政策、公共事务论证会;出席政府部门组织的有关公共政策的听证会;参加所在村居/单位的重大决策讨论;参加社区组织或者自发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比如义务献血、义务清理环境,为老年人、残疾人、病人提供义务帮助。只要参与其中一项即赋值为1,代表有过社会治理参与行为;任何一项都没有参与赋值为0。

(二) 自变量

1) 经济获得感

已有的研究中,多以居民对自身生活水平的纵向时间比较和横向空间比较的主观感受为指标,对经济获得感进行测量。 [13] 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将经济获得感分为纵向经济获得感和横向经济获得感,并分别操作为“您认为您目前的家庭经济状况,与五年前相比,是好了很多、好了一些、没变化、差了一些,还是差了很多?”“与邻居、村里人的平均生活水平相比,您觉得自己的生活水平如何?”选项从1到5依次为“好很多、好一些、没变化、差一些、差很多。”为了分析的便利进行反向赋值,用1到5依次表示“差很多、差一些、没变化、好一些、好很多。”数字越大,表明经济获得感越高。

2) 政治获得感

对于政治获得感的测量,汤峰从打击腐败、对公民的及时回应性和保障公民权利三方面来衡量; [14] 李鹏从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和公民参与政策议程的可及性来衡量。 [13] 结合政治获得感的定义以及现有研究,本文通过问卷中的题目“您认为政府下列方面的工作做得好不好?”来测量,具体子题目包括“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廉洁奉公、依法办事”等5个题项,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这5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命名为“政治获得感因子”,见表1

Table 1. Variable factor analysis of political sense of gain

表1. 政治获得感的变量因子分析

3) 民生获得感

民生获得感主要由生存保障获得感和发展保障获得感构成,涵盖教育、就业、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涉及面很广。 [12] 从这一观点出发,本文选取“您认为政府下列方面的工作做得好不好?”来测量,具体子题目包括“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扩大就业”等9个题项,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命名为“民生获得感因子”,见表2

Table 2. Variable factor analysis of people’s livelihood gain

表2. 民生获得感的变量因子分析

(三) 控制变量

参照已有研究,本文选取了可能影响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的其他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收入、户籍7个变量,以更准确的探究居民获得感与社会治理参与的关系。相关研究变量的操作及描述性统计见表3

Table 3. Variable definition and description (N = 6085)

表3. 变量定义与描述(N = 6085)

4. 分析结果

4.1. 回归模型构建

由于本文的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因此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则居民社会治理参与的概率为:

p = e i = 1 11 β i x i + μ 1 + e i = 1 11 β i x i + μ

其中,xi代表影响居民社会治理参与的第i个自变量,11为自变量的个数,p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概率, 1 p 为居民未参与社会治理的概率,其比值 p 1 p 为事件发生比。自变量xi的系数βi为事件发生比的比

值的自然对数,反映该变量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影响的方向及程度,一般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计算。为了分析的便利,研究中通常对βi取自然对数 exp ( β i ) ,即 e β i ,反映自变量xi每变化一个单位所引起的事件发生比变化的倍数,μ为截距项。使用Stata16.0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Table 4.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of residents’ sense of gain and social governance participation

表4. 居民获得感与社会治理参与的logistic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参照变量;***表示p < 0.001;**表示p < 0.01;*表示p < 0.05。

4.2. 结果分析

模型1是将社会治理参与作为因变量,只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首先,居民的社会治理参与行为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相较于女性,男性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是女性的1.264倍。可能的原因是,在家庭分工里,男女承担着不同的家庭角色,女性因为承担了更多的家庭事务而减少了对社会事务的关心。第二,受教育程度对居民的社会治理参与具有显著正向的影响,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概率将增加3.4%。这可能是由于教育会给个人的认知和能力带来一定程度的提升,而这些都是促进居民参与的必要条件。第三,居民的政治面貌对其社会治理参与也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相比于非党员群体,党员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是非党员的2.818倍。这是因为党员具备更强烈的服务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会更积极的投入到社会治理行动中。第四,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和户籍因素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

模型2是控制变量和经济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纵向经济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支持假设1。纵向经济获得感每增加一个单位,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概率将增加15.5%。纵向经济获得感的增强反映了居民生活逐年向好的状态,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居民会更多的追求精神的满足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因而会对社会公共事务有更多的关注。另外,横向经济获得感同样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支持假设2。横向经济获得感每增加一个单位,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概率将增加9.6%。横向经济获得感是居民在与周围人的比较中得到的一种主观感受,蕴含着对公平的感知。横向经济获得感的增强会增加居民的公平感知,从而对所处的社会有更好的评价,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服务社会。

模型3是控制变量和政治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政治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支持假设3。政治获得感每增加一个单位,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概率将增加9.8%。一方面,政治获得感的增强说明居民参与的可及性增强,居民参与有了更多实现的可能;另一方面,政治获得感的增强反映了居民对政府更高的评价与信任,从而更愿意与政府互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中。

模型4是控制变量和民生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民生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支持假设4。民生获得感每增加一个单位,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概率将增加10.4%。民生获得感的增强意味着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改善,民生服务由政府提供,因而有助于提升居民对政府的信任,进而促进社会参与。

模型5是包括所有变量在内的全模型回归结果。从中可以看出,经济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的影响依然显著,而政治获得感和民生获得感的显著性消失。对该现象的解释可能是:在现实情境中,人们可能会更多地关注自身在经济收入上的获得,从而对经济获得感有更为强烈的感知。另外,政府在政治、民生领域的投入都会间接带来居民生活成本的降低,生活质量的提升,进而会转化为居民经济获得感的增强。因此,经济获得感成为促使居民参与的关键变量。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CSS2021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纵向经济获得感、横向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和民生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获得感的增强对于提升居民参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相关假设均得到有效验证;第二,相比于政治获得感和民生获得感,经济获得感对居民参与的解释力更强,居民对经济获得的感知会更有助于其社会参与的实现。第三,有别于以往研究多从民生获得感的因素来探讨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本文立足于人民获得感的三个维度,证实了经济、政治和民生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的积极影响,丰富了现有研究。第四,以往以农民群体为样本的研究表明,经济获得感和政治获得感对农民参与具有负向影响,而本文立足于更广泛的城乡样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经济获得感和政治获得感均对居民参与有正向促进作用。

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第一,坚持多措并举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进而改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同时,兼顾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居民经济获得感的提升,从而使居民更多地参与到社会治理活动中。第二,政府应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与办事效率,加强对居民需求的回应性,能让居民感受到被关心、被重视,从而激发参与热情;另外,充分保障居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拓宽居民参与渠道,完善政民互动平台的建设,让居民与政府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从而让居民有更多的政治获得感,提升居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第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政府应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切实解决居民最关心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升民生服务的供给水平,促进服务的多样化,不断提升居民的民生获得感,从而有助于提升居民对政府的心理认同,促进社会参与。

文章引用

王一汀. 获得感对居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ense of Gain on Residents’ Social Governance Participation Behavior[J]. 运筹与模糊学, 2023, 13(03): 1965-1973. https://doi.org/10.12677/ORF.2023.133196

参考文献

  1. 1. 王浦劬. 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4(3): 11-17.

  2. 2. 李灿, 吴顺辉, 李景刚. 村庄发展、资源禀赋认知与农村居民参与村庄建设意愿——基于575份农村居民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1, 20(4): 542-551.

  3. 3. 岳磊. 正式制度、文化观念与信息传播对反腐败社会参与的影响——基于对河南省居民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6(1): 130-134.

  4. 4. 杨宝, 李津. 社区社会组织、邻里交往与公共事务参与——基于CGSS2012的实证分析[J]. 学习论坛, 2019(4): 76-82.

  5. 5. 张蓓. 媒介使用与农村居民公共事务参与的关系研究——基于CGSS2012数据的实证分析[J]. 江海学刊, 2017(3): 102-109.

  6. 6. 张翠娥, 李跃梅, 李欢. 资本禀赋与农民社会治理参与行为——基于5省1599户农户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 2016(1): 27-37+50.

  7. 7. 鲍磊. “获得感”及其概念周边——兼论其政策意涵[J]. 社科纵横, 2019, 34(7): 69-74.

  8. 8. 罗淇中, 杨淅如. 村民获得感对其参与基层民主选举的影响——基于CNSDA“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调查”数据库的实证分析[J]. 西部学刊, 2019(12): 14-17.

  9. 9. 李东平, 田北海. 民生获得感、政府信任与城乡居民选举参与行为——基于川、鲁、粤三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学习与实践, 2021(9): 31-41.

  10. 10. 胡荣, 段晓雪. 农民的民生保障获得感、政府信任与公共精神[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2): 103-112.

  11. 11. 李辉婕, 胡侦, 陈洋庚. 资本禀赋、获得感与农民有序政治参与行为——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19(10): 13-26.

  12. 12. 文宏, 刘志鹏. 人民获得感的时序比较——基于中国城乡社会治理数据的实证分析[J]. 社会科学, 2018(3): 3-20.

  13. 13. 李鹏, 柏维春. 人民获得感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J]. 行政论坛, 2019, 26(4): 75-81.

  14. 14. 汤峰, 苏毓淞. “内外有别”: 政治参与何以影响公众的获得感?[J]. 公共行政评论, 2022, 15(2): 22-41+195-196.

  15. 15. 孙远太. 城市居民社会地位对其获得感的影响分析——基于6省市的调查[J]. 调研世界, 2015(9): 18-21.

  16. 16. Filetti, A. and Janmaat, J.G. (2018)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Downturn in Europe: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Their Consequences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cta Politica, 53, 327-347. https://doi.org/10.1057/s41269-017-0053-1

  17. 17. 文宏. 政治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与地区比较实证研究——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0(3): 96-106.

  18. 18. 郑石明. 数据开放、公众参与和环境治理创新[J]. 行政论坛, 2017, 24(4): 76-81.

  19. 19. 陈海威.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研究[J]. 科学社会主义, 2007(3): 98-100.

  20. 20. Gordon, S., Struwig, J., Roberts, B., et al. (2019) What Drives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Gatherings in Modern South Africa?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elf-Reported Behaviou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41, 791-808. https://doi.org/10.1007/s11205-018-1851-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