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9763 , 11 pages
10.12677/ML.2023.117431

中外外壳名词研究述评

吴思璇,谭方方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6月15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8日

摘要

国内目前对于语篇衔接和人际互动的研究多是连词、副词,名词的研究较少。“外壳名词”是用隐喻概括一类功能类似“外壳”的名词现象,这类名词常被用作概念外壳,用来传递和表征复杂命题信息,属于是抽象名词的一种,可以回指前文信息、后指后文信息,还能衔接文本以外语境信息,得益于其本身特质,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学术性语篇中。本文我们试着整理近年来国内外在外壳名词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国外研究作概念梳理、归纳,对国内研究作量化统计、分析,总结了外壳名词的研究现状与问题所在,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与空间趋势,希望为外壳名词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支持与借鉴。

关键词

外壳名词,抽象名词,概指名词,语篇衔接

A Re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es on Shell Nouns at Home and Abroad

Sixuan Wu, Fangfang T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Jun. 15th, 2023; accepted: Jul. 18th, 2023; published: Jul. 28th, 2023

ABSTRACT

Currently, researches on discourse cohes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at home are mostly focused on conjunctions and adverbs, with relatively fewer researches on nouns. Shell noun is a metaphorical term used to summarize a type of nouns that function like shells. This type of nouns is often used as a conceptual shell to convey and represent complex propositional information. It is a type of abstract nouns that can refer back to the preceding and following information, as well as connect contextual information outside of the text. Thanks to its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shell nouns are widely used in academic discourses.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sort out the researches on shell nouns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Meanwhile, we will conduct a conceptual review and induction of foreign researches, conduct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domestic researches, summarize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problems, and propose some shortcomings and trends in hopes to provide certain support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es of shell nouns.

Keywords:Shell Noun, Abstract Noun, General Noun, Discourse Cohes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抽象名词中,有一类特殊的名词,它们广泛出现在日常生活交流和学术场景语篇中,同时拥有不变义和可变义,其中可变义依赖具体语境,它们还能够充当概念外壳衔接前后句、上下文,例如point、fact、thing、problem、reason、opinion等等。不同学者曾赋予过这类名词各种不同的名称,但其内涵大同小异,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统一采用“外壳名词”这一术语来描述此类名词现象。

“外壳名词”作为被关注到的语言现象,最早在Hunston & Francis (1999)的Pattern Grammar [1] 一书中出现,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近年来的研究依然层出不穷。通过搜集文献我们发现,从20世纪发现此类名词现象再到21世纪不断深入拓展研究,关于外壳名词概念和框架的文章著作几乎来源于国外学者,如Halliday & Hasan (1976) [2] 、Winter (1977) [3] 、Francis (1986) [4] 、Schmid (2000) [5] 等,各国学者从多路径、多角度为此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不同于英语学界,汉语学界有关“外壳名词”的研究是近二十年才慢慢有了进步和成果。

2. 国外有关概念框架的研究综述

文章将从基本定义、语义分类、语用构式和语用功能四个角度介绍Schmid (2000) [5] 外壳名词的基本定义和理论框架,并梳理过往类似术语概念,区分它们与“外壳名词”概念的异同,说明文章采纳外壳名词术语的原因。

2.1. Schmid外壳名词理论介绍

2.1.1. 基本定义

外壳名词的定义不是基于其内在属性而是基于其语法和语用功能,语言中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叫外壳名词的词类,而只有一些名词具有成为概念外壳的功能。确切的说,这类词应该称为“用作外壳的一类名词”,简称为“外壳名词(Shell nouns)”。传统语言学家并没有将这类名词当成一类特殊语言现象来研究,只是在语义、语法、语用的研究中涉及到它们,所以这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只是近二十年才被单独关注和系统探讨。

外壳名词由“外壳(shell)”和“内含(content)”两部分构成,语言使用中它们为其前后复杂的命题信息语块(complex, proposition-like pieces of information)提供抽象的概念外壳(conceptual shells),这些被包在外壳内的命题信息即为“内含(content)”,而这类名词可以用来传递和表征命题信息,具有外壳功能,构成“外壳–内含复合体(shell-content complexes)”。外壳名词依赖具体语境,只有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它原本抽象的概念才会变得具体、形象。

2.1.2. 语用构式

Schmid在书中基于语料库归纳了四种外壳名词的构式,这四种构式也被作为检验一个名词是否能够作为外壳的检验框架。外壳名词是从功能划分出的一类特殊的抽象名词,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出发,凡是能适应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构式的并频繁使用的抽象名词就有成为外壳名词的潜势。四种构式及变体总结如表1

Table 1. Lexico-grammatical patterns of shell nouns

表1. 外壳名词构式及变体

2.1.3. 语义分类

抽象性(abstractness)和笼统性(unspecificity)是外壳名词的两大语义特征,正是外壳名词的特性使得它们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语义空缺,为其可以包含特定语境下的特定内容提供条件,它们的具体含义也必须要在上下文语篇中才能确认。Schmid基于COBUILD语料库(柯林斯–伯明翰大学国际语料库),根据其语义特征将外壳名词分为六种:Factual (叙实类),Linguistic (言说类),Mental (心理类),Modal (情态类),Eventive (事件类)和Circumstantial (环境类)。因为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拥有不同的语义特征,所以六种分类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一个词可以同时跨几类,例如“approach”既属于环境类、又属于情态类。具体分类如表2

Table 2.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of shell nouns

表2. 外壳名词语义分类

2.1.4. 语用功能

外壳名词有三大基本功能:描述功能(characterization)、概念建构功能(concept-formation)、联系功能(linking)。具体来说,描述功能指的是外壳名词用来刻画小句包含的信息块的功能,外壳名词只能抽象、笼统的进行描摹刻画,其所包含的具体含义可以在上下文、语篇中得到完整解释。概念建构功能指的是外壳名词可以将复杂的信息语块装进名词的概念性外壳中,在认知上具有临时概念建构的功能。联系功能指的是外壳名词具有的连接上下文的功能,因为其语义存在空缺性,人们可以很容易的将上下文语境中的内容联系到一起,起到具体名词和其他抽象名词无法实现的语篇衔接功能,通过后指和前指来实现语篇的连贯。

以下两个例子具体说明外壳名词的语用功能:

1) A major problem is that the roots go deep.

2) The only different thing about Maisie at the moment is that she has to go to hospital to have treatment. It’s not a problem for her.

例(1)中“problem”是临时建构的概念外壳,作为一个引子预设了接下来要说的是主要的问题,表达了说话者态度,后再具体说明这个问题是“根源太深”。“the roots go deep”则是外壳名词“problem”用以刻画的信息块,通过后指实现句内衔接。例(2)中,如果不看前一句只读后一句是不能完全掌握句子含义的,这是因为这里的“problem”将前句信息内容打包,用笼统内含的概念外壳重现前文句子信息。在语境下,“problem”起到临时建构概念的功能,这里的前一句便是它包裹住的复杂信息块,同时很好的衔接了前后句、连贯了话语。

此外,Schmid还特别引入了“路标(signposting)”作为隐喻来描述外壳名词对语篇单位及语篇结构之间界限的标示功能,而不是指句内联系及短距离的照应现象。放眼段落,外壳名词可以在段首充当语篇话题边界标志,回指前一段落的同时构成下一段落的出发点,外壳名词充当下指标志(cataphoric signposts)可以标示下文的语篇结构。(张高远,杨晓军,2004) [6]

2.2. 术语梳理

2.2.1. 容器名词与外壳名词

21世纪以前,关注研究此类现象的几乎是国外学者,最早可以追溯到Vendler (1967) [7] 在书中提到“容器(container)”概念,他认为“名物化(nominalization)”能够将一个句子打包装束再将它放进另一个句子中,其中被打包的句子是“nominalized sentence”,承载的句子是“host”也称为“容器(contaniner)”。有一些“容器”可以将名词与名词相配对,而这些承载复杂信息的名词则被称为“容器名词(container noun)”,例如“fact、result、process”。

容器名词(Container nouns)只是Vendler (1967) [7] 在研究事实、事件时顺带提及,其术语是由“作为容器的句子”上迁移而来,也没有系统讨论其内涵,没有外壳名词的系统性强。

2.2.2. 概指名词与外壳名词

Halliday & Hasan (1976: 274) [2] 指出“概指名词(General nouns)1”是在主要名词分类中具有概括指称意义(generalized reference)的一小类名词。概指名词本身处于词汇词(开放系统)和语法词(封闭系统)的边界,是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2的边界上有一类具有衔接功能的词的集合。概指名词常与指示代词the共现构成复合体“the + general noun”作为回指成分出现,书中同时指出,概指名词还具有表达说话者态度的人际功能。

外壳名词属于抽象名词的一类,概指名词包括但不限于抽象名词,也有人类名词man、boy、girl等其他名词分类,与外壳名词之间是包含关系。

2.2.3. 第三类词汇与外壳名词

Winter (1977) [3] 将在英语中具有衔接功能的词汇分为三类,第一类词汇(Vocabulary 1)是从属连词(subordinators),如after、though、because、in order to、where等;第二类词汇(Vocabulary 2)是句子联系词(sentence connectors),如in addition、at the same time、in fact、thus、nevertheless等,第三类词汇(Vocabulary 3)是一类特殊的具有从句连接功能的词项(the lexical items of the clause relations),如fact、compatible、compare、lead to、way等,它们是英语从句连接中一类特殊的语境词汇,形式上很像开放词汇,但句子连接上与封闭词汇系统有着特征相似的语义特征,它们数量不多且有限,可以连接句子,在书面语篇组织上具有预测功能。

外壳名词只包含名词项,而这里的第三类词汇3既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短语,所以与本文所述外壳名词存在差异。

2.2.4. 回指名词、标签名词与外壳名词

Francis先是提出“回指名词(Anaphornic nouns)”(1986) [4] 的术语概念,认为此类名词具备篇章组织功能,可以讨论所在话语、回指前文提到的已知信息、引出下文新信息,对上下文的连贯衔接起重要作用。后又用“标签名词(Label nouns)”(1994) [8] 替代“回指名词”,将先前的“回指名词”纳入其中,研究范围扩大。“标签名词”可以用来连接和组织语篇,分为“预指标签(advance labels)”和“回指标签(retrospective labels)”。

外壳名词与Francis后提出的标签名词相类似,不同的是,“标签名词”术语是从其语篇衔接角度出发,用隐喻的手法刻画了其类似标签的可以预指、回指的语用功能,而“外壳名词”术语则是从认知概念的角度出发,用隐喻的手法描摹了其认知概念上类似外壳的可以用来传递和表征复杂命题信息的认知特性。

2.2.5. 载体名词与外壳名词

Ivanic (1991) [9] 提出“载体名词(Carrier nouns)”术语,并对“载体(carrier)”4作出解释,是指这些名词除了字典义(disciplinary meaning)之外,在其上下文语境(context)中常常具有附加的、依赖于语境的特定具体的含义。载体名词处于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之间的连续统,它们可以比代词提供更多的信息内容,承载当下特定话语中具体信息。

“外壳”与“载体”同样概括了这些名词除了字典义,也在具体语境中表达特定的含义,词义完整性依赖语境,但“外壳名词”优势在于,它不仅表达包含了载体的“承载义”,还多了一层“认知包装义”。

2.2.6. 信号名词与外壳名词

Flowerdew (2003) [10] 描述了一类名词“信号名词(Signalling nouns)”,它们在建立从句之间和从句内部的联系方面具有重要的话语功能,在学术语篇中尤为普遍。“信号名词”属于抽象名词,其意义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确定。

这里的信号名词只是适用于从句,而外壳名词辖域更大,不仅仅在从句间、句际间、段落间,也可以扩展到更大的语境间,不仅体现了语篇功能,也体现了人际功能。

2.2.7. 立场名词与外壳名词

Jiang & Hyland (2015) [11] 文章中提出“立场名词(stance nouns)”5概念,在学术语篇中,一些用来表达立场、评价和元话语的语言形式近些年来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但是,有一种相对被忽略的表达立场的方式,即名词补语结构,是由立场名词引导的名词性补语从句。”(Jiang & Hyland, 2015: 529) [11]

立场名词注重人际功能的表达,且适用范围在名词补足语结构,外壳名词同时注重语篇和人际,适用范围更广。

2.2.8. 话语组织名词与外壳名词

Tåqvist (2016) [12] 在文章中考察了“话语组织名词(discourse-organising nouns)”,例如fact、issue、thing,基于语料库比较了二语习得者与本族语者在写作中话语组织名词使用的异同。文中指出“话语组织名词是可以前指(anaphorically)或者后指(cataphorically)6上下文语境(co-text),可以在同一个句子内也可以跨越句子边界。”(Tåqvist, 2016: 108) [12]

话语组织名词与外壳名词相类似,但更加注重语篇衔接功能,相比而言,外壳名词概念的系统性更强、辖域更广。

2.3. 小结

我们首先将外壳名词和相关术语的关系总结如表3

Table 3. Summary of terminology related to Shell Nouns

表3. 外壳名词相关术语总结

在术语定义上,外壳名词与容器名词、标签名词、载体名词、信号名词都是从隐喻的角度出发对一类名词现象作出的定义,而“外壳”隐喻更为精准形象,它不仅可以联想到“概念外壳”,从而体现外壳名词可以用来传递和表征复杂命题信息的认知特性,同时体现了具体语义要依赖具体语境,所包含的具体含义可以在上下文、语篇中才能得到完整解释,由此又可以联想到其在话语组织方面的作用。

在适用范围上,外壳名词不仅可以适用于从句还可以跨越句际甚至篇际。外壳名词被包含于概指名词,其范围在抽象名词之下,更能准确而不庞杂的统括这此类现象。

在语用功能上,不同于立场名词注重人际,话语组织名词注重语篇,外壳名词同时注重语篇和人际功能,系统性更强。

总之,相比于类似概念,外壳名词不论是从术语定义上、适用范围上、还是语用功能上都体现了较强的典型性、理论性和系统性,这也是本文在众多概念中选择Schmid的外壳名词术语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3. 国内有关外壳名词研究综述

国内有关外壳名词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概念研究、综合研究、个案研究三类,文章将对中国知网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综述研究和整理统计。

3.1. 概念研究

在国内的众多研究中,共有4篇关于外壳名词的概念研究。张高远和杨晓军(2004) [6] 率先引介了Schmid“外壳名词”术语概念,对Schmid的著作English Abstract Nouns as Conceptual Shells: From Corpus to Cognition (《作为概念外壳的英语抽象名词:从语料库到认知系统》)做出评注,具体介绍了著作的整体架构和特点,以及外壳名词相关概念定义、外壳名词的语义类别、外壳名词的功能等。此书主要以认知观和语用观为理论基础,二位学者对此著作和外壳名词概念做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为现代汉语抽象名词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开拓了新思路,也为后来许多研究所借鉴。源可乐(2006) [13] 简单归纳了语法界外壳名词相关研究,总结外壳名词的特点和搭配结构。王亚南和张凌(2018) [14] 对英语外壳名词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介绍了外壳名词的概念和分类,指出国内目前有关外壳名词的研究主要涉及语法构式、语义功能、使用情况,并对知网上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外壳名词相关研究在国内一直处于冷门地位,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有关外壳名词最新研究中,寇鑫(2023) [15] 参考Schmid的外壳名词定义总结出了现代汉语外壳名词三种判定式:1) 判断句:N + 是 + 小句;小句 + 是 + N;2) 同位性定语小句:小句 + 的 + N (语义方面:小句 = N);3) 同位语小句:小句 + 这一(/这+量词) + N。同时,根据概念义将现代汉语外壳名词分为六类:逻辑类、评价类、言语类、心理类、行动类、事件类。

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对于外壳名词的系统研究很少,3篇针对英语外壳名词,1篇新文章对外壳名词的预设类型和语用功能进行研究,内容涉及现代汉语外壳名词。

此外,现代汉语中还一些其他类似术语概念的系统研究,例如Ivanic和金木(1992) [16] 比较早的介绍了“载体名词”的概念,探讨其定义和功能,卫乃兴和张毓(2016) [17] 系统梳理了概指名词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路径以及技术方法特征。吴丹苹(2021) [18] 系统介绍了一类特殊的概述回指现象,从指称内容看属于抽象概念指称范畴,基本表现形式为“指示代词 + 概指名词词组”等等。

3.2. 综合研究

关于外壳名词的综合研究可根据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五类:使用情况分析、语篇功能研究、人际功能研究、构式角度研究以及其他角度研究。

3.2.1. 使用情况分析

研究大多基于语料库对一类语篇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外壳名词的使用情况,研究内容全是关于英语外壳名词,研究语的篇类型主要有:1) 学术语篇研究:例如牛倩倩(2012) [19] 在Schmid外壳名词理论基础上,基于语料库,对比十五个高频外壳名词(effect, result, fact, problem, approach, reason, purpose, issue, method, factor, feature, subject, aspect, topic, experience)的使用情况,考察外壳名词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出版作者学术语篇数据库中的使用频率和语法构式,并总结外壳名词使用特征。2) 政治语篇研究:例如胡元江,陈晓雨(2018) [20] 基于特朗普竞选期间和就任总统后的演讲语篇语料库,考察演讲语篇外壳名词的使用情况。结果显示,就职前后各语义类别所占比例接近,皆以事实型和事件型为主。3) 新闻语篇研究:例如姗娜(2018) [21] 基于由4000余条英语新闻组成的对比语料库,对比不同类型的外壳名词在新闻语篇中的使用情况。

3.2.2. 语篇功能研究

外壳名词广泛存在于语篇中,有关语篇衔接的研究也有很多,研究内容几乎是关于英语外壳名词,例如姜晖和龚卓如(2014) [22] 分析外壳名词的语篇功能,包括概括功能、概念构建功能和联系功能,语用、修辞及篇章功能主要有强调功能、平衡功能和“路标”功能,并对学术英语写作做出启示,提出要重视外壳名词的使用和积累。此外,也有一篇关于现代汉语言说名词外壳化的研究(顾圆,2014) [23] ,文章借鉴Schmid外壳名词理论对现代汉语言说类名词外壳化的用法作出研究。

3.2.3. 人际功能研究

姜峰(2015, 2016) [24] [25] 提出过往对外壳名词的研究过多关注篇章功能,而较少关注其人际功能,并基于80篇学术论文语料库,从“本质、特征和关系”三个纬度研究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与人际功能。作者通过选取不同的外壳名词,可以表达对物质信息和知识世界的特定立场和主观评判,具有表达自我、建构立场、劝谏协商的人际功能。

3.2.4. 构式角度研究

构式的研究根据研究内容可以分为英语外壳名词和现代汉语外壳名词。英语外壳名词研究例如李健雪,蒋林娜(2014) [26] 分析N-be-that构式中N槽位中的外壳名词与构式的互动关系。刘珊(2019) [27] 以构式搭配理论为框架,分析不同水平学习者心理类外壳名词的使用情况及其和本族语者的差异,同时探究了学习者二语构式习得模式。现代汉语外壳名词研究大致并不是以外壳名词为切入点,而只是运用了Schmid的功能框架,例如王赛珈(2017) [28] 对现代汉语独立成分“X + 是”的研究,张璐(2018) [29] 对“N一价认知 + 是”凝固型构式语用现象及其来源的研究。

3.2.5. 其他角度研究

其他角度的研究包括认知研究(陈颖芳,马晓雷,2020) [30] 、词典释义(刘萍,2019) [31] 、庭审话语名物化研究(汤洪波,刘承宇,2021) [32] 等等。

3.3. 个案研究

关于外壳名词的个案研究可以分为有意识研究和无意识研究。其中,有意识研究能检索到的只有一篇姚昭璞(2022) [33] 以现代汉语高频外壳名词“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其外壳用法的义项间差异展开研究。其余都是无意识研究,有关语法化、话语标记化的研究,例如孙慧妍(2006) [34] 研究“问题是”的篇章连接作用,李宗江(2008, 2011) [35] [36] 研究“关键是”负面评价功能、篇章功能,姚双云(2010) [37] 对连词“结果”的语法化及其语义类型的研究,方清明(2013) [38] 对叙事性话语标记“实际上、事实上”的研究。有关于抽象名词的研究,方清明和彭小川(2011) [39] 在研究抽象名词“问题”的组配能力和临时概念化功能时,有提到三大基本功能:描述功能、临时概念化功能、联系功能。

3.4. 小结

本文将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有关外壳名词的研究总结如表4,需要说明的是,文章主要是以外壳名词为研究对象,在数据分析时只针对有意识研究外壳名词的文献进行统计,对于综合研究中的类似术语概念研究和个案研究中的无意识研究不做计数。

Table 4.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research on Shell Nouns retrieved by CNKI

表4. 中国知网检索的外壳名词研究统计表

国内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王亚南,张凌,2018) [14] ,在引介概念知识时一般是描述性研究,包括引进并具体阐述概念内容、分类、功能等,偏理论性;在分析外壳名词具体使用情况和实际应用时主要基于各类语料库,属于语料库驱动式研究。

具体来说,首先,在概念研究中,国内有关外壳名词的研究很少,且缺乏现代汉语外壳名词的系统归纳,在这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其次,在66篇综合研究中,有一半是基于语料库对不同语篇类型中的外壳名词进行使用情况分析研究,由于外壳名词的系统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在33篇涉及使用情况分析的研究中又有26篇是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同时,在66篇综合研究中,有27篇对比研究,对比涉及中外学者或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在不同语篇下英语外壳名词的使用情况,有3篇是对比不同语篇中英语外壳名词的使用情况。整体来说,英语偏静更抽象,汉语偏动更具象,而外壳名词又是抽象名词的一种,所以在使用上中国英语学习者明显不如英语本族语者灵活。最后,在个案研究中,外壳名词的研究分散出现于各种视角的研究之中,包括概指名词、抽象名词、话语标记等等,很少有直接以Schmid的外壳名词理论为研究框架,相比于英语外壳名词研究,现代汉语外壳名词研究多集中于“问题、关键、事实”等常见的几个,研究内容重点是话语标记和构式。

4. 结论

文章首先对Schmid外壳名词理论框架进行介绍阐述,接着梳理了与外壳名词类似的概念术语,并作出评论,最后对中国知网中的外壳名词研究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

通过归纳整理我们发现,外壳名词作为一类特殊的名词现象,可以衔接语篇、描摹复杂信息块、临时建构概念、表达立场、连贯话语等等,其理论非常具有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但受到的关注和研究却远远不够。目前外壳名词的理论研究成果多来自国外学者,国内的研究多是关于英语外壳名词的,在语篇类型上也是学术语篇居多,仍然存在不足和局限性,对于现代汉语外壳名词的研究较为分散,更是缺乏系统的归纳整理。

文章引用

吴思璇,谭方方. 中外外壳名词研究述评
A Re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es on Shell Nouns at Home and Abroad[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7): 3177-318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7431

参考文献

  1. 1. Hunston, S. and Francis, G. (1999) Pattern Grammar.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 https://doi.org/10.1075/scl.4

  2. 2. Halliday, M.A.K. and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gman, London.

  3. 3. Winter, O.E. (1977) A Clause-Relational Approach to English Texts: A Study of Some Predictive Lexical Items in Written Discourse. Instructional Science, 6, 1-92. https://doi.org/10.1007/BF00125597

  4. 4. Francis, G. (1986) Anaphoric Nouns.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Birmingham.

  5. 5. Schmid, H. (2000) English Abstract Nouns as Conceptual Shells: From Corpus to Cognition. De Gruyter Mouton, Berlin. https://doi.org/10.1515/9783110808704

  6. 6. 张高远, 杨晓军. 英语抽象名词研究新视角——《作为概念外壳的英语抽象名词: 从语料库到认知系统》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6): 467-473.

  7. 7. Vendler, Z. (1967) 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https://doi.org/10.7591/9781501743726

  8. 8. Francis, G. (1994) Labeling Discourse: An Aspect of Nomin-al-Group Lexical Cohesion. In: Coulthard, M., Ed., Advances in Written Text Analysis, Routledge, London, 83-101.

  9. 9. Ivanic, R. (1991) Nouns in Search of a Context: A Study of Nouns with Both Open- and Closed-System Characteristic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29, 93-114. https://doi.org/10.1515/iral.1991.29.2.93

  10. 10. Flowerdew, J. (2003) Signaling Nouns in Discourse.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22, 329-346. https://doi.org/10.1016/S0889-4906(02)00017-0

  11. 11. Jiang, F. and Hyland, K. (2015) ‘The Fact That’: Stance Nouns in Disciplinary Writing. Discourse Studies, 17, 529-550. https://doi.org/10.1177/1461445615590719

  12. 12. Tåqvist, M.K. (2016) Facts and Things: Advanced ESL Learners’ Use of Discourse-Organising Nouns. Nordic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15, 107. https://doi.org/10.35360/njes.386

  13. 13. 源可乐. 英语“外壳名词”及其相关信息在教学型词典中的处理[J]. 辞书研究, 2006(3):77-86.

  14. 14. 王亚南, 张凌. 英语外壳名词国内研究现状[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1(6): 54-58.

  15. 15. 寇鑫. 外壳名词的预设类型及其语用功能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 2023, 37(1): 57-70.

  16. 16. R. Ivanic, 金木. 兼具开放和封闭体系特征的名词[J]. 国外外语教学, 1992(2): 44-48.

  17. 17. 卫乃兴, 张毓. 概指名词研究: 概念框架、分析路径与技术方法[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5): 1-11, 144.

  18. 18. 吴丹苹. 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概述回指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21.

  19. 19. 牛倩倩. 外壳名词在英语学习者和出版作者学术语篇中的使用情况对比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2012.

  20. 20. 胡元江, 陈晓雨. 基于语料库的美国总统演讲语篇外壳名词研究——以特朗普就职前后演讲为例[J]. 外国语文, 2018, 34(4): 81-86.

  21. 21. 姗娜. 外壳名词在中外英语新闻语篇中的使用与立场表达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7(3): 53-57.

  22. 22. 姜晖, 龚卓如. 外壳名词的语篇意义及其对学术英语写作的启示[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3(3): 121-124, 128.

  23. 23. 顾圆. 现代汉语言说名词外壳化用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4. 24. 姜峰. 本质、特征、关系: 外壳名词三分法及人际功能研究[J]. 语料库语言学, 2015, 2(2): 62-74, 116-117.

  25. 25. 姜峰. 外壳名词的立场建构与人际功能[J]. 现代外语, 2016, 39(4): 470-482, 583.

  26. 26. 李健雪, 蒋林娜. 外壳名词与N-be-that构式搭配研究[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4(12): 23-26.

  27. 27. 刘珊.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类外壳名词构式习得研究[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5(11): 66-72.

  28. 28. 王赛珈. 现代汉语独立成分“X名 + 是”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29. 29. 张璐. “N一价认知 + 是”凝固型构式语用现象及其来源探析[J]. 中国语文, 2018(1): 85-95, 128.

  30. 30. 陈颖芳, 马晓雷. 英语学术语篇中外壳名词的动词搭配研究: 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的视角[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0(1): 91-100, 149.

  31. 31. 刘萍. 英、汉学习词典中外壳名词释义对比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

  32. 32. 汤洪波, 刘承宇. 社会符号学视域下庭审话语中名物化的语义模糊及其消解[J]. 现代外语, 2021, 44(6): 779-790.

  33. 33. 姚昭璞. 多义词“问题”外壳用法的义项间差异[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44(4): 95-102.

  34. 34. 孙慧妍. “问题是”的篇章连接作用[J]. 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6, 27(5): 66-68.

  35. 35. 李宗江. 表达负面评价的语用标记“问题是” [J]. 中国语文, 2008(5): 423-426.

  36. 36. 李宗江. “关键是”的篇章功能及其词汇化倾向[J]. 语文研究, 2011(2): 40-43.

  37. 37. 姚双云. 连词“结果”的语法化及其语义类型[J]. 古汉语研究, 2010(2): 61-66, 96.

  38. 38. 方清明. 论汉语叙实性语用标记“实际上”——兼与“事实上、其实”比较[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3(4): 91-99.

  39. 39. 方清明, 彭小川. 论“问题”的组配能力与临时概念化功能[J]. 语言科学, 2011, 10(4): 385-395.

  40. 40. Halliday, M.A.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Arnold, London.

  41. NOTES

    1例如,人类名词(human noun) people、man、child,非人类生命名词(non-human animate) creature,无生命具体可数(inanimate concrete count) thing、object,无生命具体物质(inanimate concrete mass) stuff,无生命抽象(inanimate abstract) bussiness、affair、matter,事实名词(fact noun) question、idea等等。

    2语篇衔接分为“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两种。其中,语法衔接包括四种: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连接(conjunction),词汇衔接是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包括复现关系(reiteration)和同现关系(collocation)。

    3Winter (1977: 23) [3] 指出第三类词汇之所以具有词汇性是因为它们也是与词项一样,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中选出在句法上作主语、谓语、宾语或句子补充成分,也可以像其他开放系统词一样前加修饰、修饰、后加修饰,也可以有语义上的调整。

    4“载体(Carrier)”是在Halliday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1985) [40] 书中用过的一个术语。Halliday认为“载体”是定语从句的语法主语,Ivanic (1991) [9] 将其放在功能语法框架内,既关注到从句层面也关注到超越从句层面的连接功能。

    5文中按照功能将立场名词的分为三大类(Jiang & Hyland 2015: 535) [11] :实体(Entity)、态度(Attribute)、关系(Relation)。

    6文章中对前指(anaphorically)作的解释是“that is, they refer back to the preceding text”,对后指(cataphorically)作的解释是“that is, they refer to what follows”。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