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4  No. 02 ( 2024 ), Article ID: 82176 , 15 pages
10.12677/AP.2024.142118

重庆市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以重庆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区为例

高 灿,周渝希,严彬格,李新彤,李佳兴,朱清,屈彩凤,李春华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重庆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25日;录用日期:2024年2月22日;发布日期:2024年2月29日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2023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也提出多项增强心理服务的相关提案,“如何有效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水平”、“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现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党的十九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社会治理的“四大体系”之一,现阶段,我国已在多地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本研究依托重庆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为进一步了解当前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发展现状,采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调查量表作为调研工具,通过问卷调研对重庆市试点地区246名居民所在地的社区心理服务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研,实地调查等实证方法有机结合,对重庆市试点地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所形成的规律,实施程度以及实施过程进行调研。以此期待并了解当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基础,助力重庆市社区心理服务建设。

关键词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社区心理服务,心理咨询,健康促进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in Chongqing

—Taking the Pilot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

Can Gao, Yuxi Zhou, Binge Yan, Xintong Li, Jiaxing Li, Qing Zhu, Caifeng Qu, Chunhua Li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Students’ Affairs Department,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Received: Dec. 25th, 2023; accepted: Feb. 22nd, 2024; published: Feb. 29th, 202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mental health issue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many delegates during the two sessions in 2023 also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relevant proposals to enhance psychological services,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whole people” and “establish a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which have now become the key issues of widespread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 19th repor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learly pointed out that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is one of the “four major systems”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at this stage, China has carried out pilot work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in many places. Relying on the pilot project of Chongqing Municipal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this study used the Social Mental Health Service Survey Scale as a research tool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services in the pilot areas of Chongqing through questionnaire research. Through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mpirical methods such as field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current rules, implementation degree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municip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in pilot areas of Chongqing were investigated. We look forward to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 foundation and hel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services in Chongqing.

Keywords:Psychosocial Service System,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Servic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Health Promotion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伴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国家到个人,从宏观到微观,越来越关注人民大众心理健康的发展,国家各级政府也在聚集更多专业力量,以此来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社会工作是建设心理服务体系必不可缺的力量。其中,社区心理服务体系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本次调研活动的开展以及调研报告的撰写都是基于“社区心理服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社会心理咨询体系有一定差异,我们现有研究比较宏观水平分析和实际应用获得的经验较少(王宏明,2021)。社会工作及高校心理资源如何有效参与社区心理服务?实务过程有哪些经验和不足之处?这是我国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完善的地方(张安玉,2000)。本调研报告从心理服务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重点构建高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服务、社区心理服务资源体系,为我国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发展社会心理工作提供更多理论支撑(秦振芳,2022)。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调研对象为重庆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域居民,开展了“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相关知识的问卷调研,调研时间为2023年1月28日至2月26日,调研小组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问卷发放与回收。发放问卷250份,有效问卷246份,回收率为98.4%。

(二)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群体对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趋势的相关认识情况,更好地了解目前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找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今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发展路径。

(三) 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研法,共对250名调研者发放了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46份。在问卷调研进行之前同时对部分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献进行仔细研读,从中更深入系统地了解该领域专家的观点和理解。以求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趋势的看法及见解。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线下访谈法,根据数据结果,针对部分数据,如:受访居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受访居民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受访居民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别进行访谈,以求了解居民当前所获心理服务现状及需求。

3. 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 性别分布:女性比例显著高于男性

其中男性占比37.1%,女性占比62.9% (见图1),反映出当前社会活动中女性参与意愿比男性更积极,女性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更高。

Figure 1. Gender distribution of surveyed residents

图1. 受访居民性别分布图

(二) 城乡分布:城镇居民活动参与积极性更高

受访居民中,农村居民占比为31.45%,城镇居民占比68.55% (见图2),调查表明,城镇居民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三) 年龄层次分布:以18~30周岁的人群居多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填写问卷调查的社区居民其中18~30岁的人居多,年龄分布表现出集中态势。其中,年龄在0~15岁的人群占0.8%、16~30周岁的人群占81.3%、31~45周岁的人群占14.2%、46~60周岁的人群占2.4%、其他占1.3% (见图3)。一方面由于受访者主要为大学生群体,表现出青年人对社会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更高,青年人和中年人是社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其他年龄段,尤其老年群体参与调研的人数偏少。

Figure 2. Urban and rural distribution of interviewed residents

图2. 受访居民城乡分布图

Figure 3. Age distribution of surveyed residents

图3. 受访居民年龄层次分布图

(四) 文化程度构成:多数受访居民文化程度处于初高中以上

从居民的文化程度上来分析,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人数占比75%,“大专及以下的”人数占比25%,其中文盲人数仅占比2.02% (见图4)。受访居民整体文化程度较高,对于不同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和理解更多。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规模为2.64亿,占总人口的18.70%,显示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快速发展。老年人在生活、情感等方面也可能会遇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如:孤独感加剧、自我效能感低下、社会参与感不足、抑郁患病率提升等。此次调查中,老年人与青少年参与率明显偏低,这提醒我们,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要重视青少年及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帮助社区青少年及老年人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Figure 4. Composition of the cultural level of the surveyed residents

图4. 受访居民的文化程度构成

(五) 职业状况:主要为学生,自由职业,企事业单位

受访社区的居民职业以学生,自由职业,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人员居多。其中,学生占比62.9%,选择自由职业的占比14.11%,企事业单位人员占比11.29%。党政机关人员,农民,个体户和其他占比较低(见图5)。

Figure 5. Occupational distribution of surveyed residents

图5. 受访居民的职业分布状况

(六) 婚姻状况:大部分为未婚和已婚人士

受访居民中,未婚和已婚的占比较大,离婚人群占比较少(见图6)。

Figure 6. The marital status of the surveyed residents

图6. 受访居民的婚姻状况

(七) 地区分布:合川区,渝中区,渝北区居民占比较大

受访地区为重庆市试点地区,其中,合川区,渝北区参与的居民人数占比较大,分别为18.15%和12.9%;大渡口区和北碚区占比较少,分别为1.21%和3.63%,剩余七个区的居民参与人数占比分布较均衡(见图7)。

Figure 7. Distribution chart of surveyed residents’ areas

图7. 受访居民地区分布图

4. 心理健康知识认知程度具体分析

(一) 受访居民身心健康认知分析

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对心理健康知识认知程度上,均值达到10.67 (见表1),即是在大部分回答中,受调研群体的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都能够有一半的正确率,可能与目前国家大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进校园相关。

Table 1. Cognitive analysi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interviewed residents

表1. 受访居民身心健康认知分析

(二)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调查数据表明,98.79%的受访居民赞成心理健康是健康的组成部分,1.21%的受访居民对此持否定态度(见图8)。由此看出,大部分群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的认可度、关注度较高,但任有少部分人群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对“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指的是心理的各方面及活动过程中处于一种良好的或正常的状态”调查中,97.98%的受访居民持赞成态度,2.02%的受访居民持否定态度(见图8)。这表明大部分群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是较为正确的,少部分群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较为欠缺。

97.18%的受访居民赞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2.82%的群众持否定态度(见图8)。由此可见,大部分群众肯定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但仍有少部分群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Figure 8. Perception of mental health among the interviewed residents

图8. 受访居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状况

(三) 对心理问题的认识

在关于患上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可能性调查中,大部分受访居民对压力大、有精神类疾病史家族的后代、性格不好等原因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持赞成态度,少部分受访居民否认这种观点。

调查结果显示,97.18%的受访居民赞同自己意识不到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观点,2.82%的受访居民持否定态度。96.77%的受访居民赞同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可能出现心理问题,3.23%的受访居民不赞同该观点(见图9)。

此外,在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出现对其成长有一定的影响”的问题中,92.34%的受访居民认为是有影响的,7.66%的受访居民认为没有影响(见图9)。可见,大部分受访居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度较高。

Figure 9. Perception of psychological issues among the surveyed residents

图9. 受访居民对心理问题的认识状况

(四) 对精神疾病的认识

调查数据显示,34.27%的受访居民赞同“患了精神疾病,就是思想上出现了问题”的观点,65.73%的受访居民不赞同该观点。30.65%的受访居民赞同“怀疑自己有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就是不正常”的观点,69.35%的受访居民不赞同该观点。37.1%的受访居民认为“患精神疾病都是因为受了刺激”,62.9%的受访居民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见图10)。在关于精神疾病的认识上,多数受访居民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偏见。这种偏见往往来源于大家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刻板印象,我们也将之称之为精神病患者污名化,民众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诱发病因、异患者污名化,于患者本人而言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于普通民众而言,对精神疾病不客观的认识评价助长了不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这也正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的意义(李尚恒,2021)。

21.77%的受访居民认为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是没有办法预防的,大多数精神疾病都是治不好的,78.23%的受访居民持否定态度。18.55%的受访居民认为“即使确诊为严重精神疾病,没必要进行治疗,可以自己康复”,81.45%的受访居民持反对态度。可见,仍有少部分群众对精神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存在保守看法(见图11)。不仅如此,精神疾病患者恢复健康过后的后续生活,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受到上文提到的“精神疾病患者污名化”的影响,精神疾病患者情况稳定后想要回归社区,恢复原有的社会功能需要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的支持,相应的,相关部门和社区应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有效的帮扶(李子含,2021)。

Figure 10. Perception of mental illness among the surveyed residents (1)

图10. 受访居民对精神疾病的认识状况(1)

Figure 11. Perception of mental illness among the surveyed residents (2)

图11. 受访居民对精神疾病的认识状况(2)

5. 现状分析

(一) 居民健康状态:受访居民健康状态总体呈现中等偏上的状态。

调查发现,目前居民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健康方面呈现出中等偏上的状态。受访居民在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方面知识水平参差不一,波动幅度较大,究其原因是缺少有效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和服务的渠道。居民在自我打分和子量表打分中过程中表现出了差异,在自我打分中,居民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健康自我打分的平均值分别为8.06分、8.04分和7.67分,总健康水平自我打分为7.76分,在子量表分值计算中,社会功能评价得分最低,问卷数据平均分低于8分(见表1)。由此可知,受访居民在社会功能方面面临的问题与困扰较多,状态较为不理想。受访居民的社会功能正处于“亚健康状态”。在现代社区生活中,居民面临诸如社会交往、社会支持、社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日渐增多,这些困扰不仅给其生活秩序带来了一定影响,也给其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危害(李明林,2020)。

从整体来看,受访居民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是较为积极的,但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人们对生活质量、生存质量的要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其内心很容易变得焦虑不安。此外,因生活琐事、家庭问题和工作事务等引发的情绪问题、精神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如何应用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充分转化到实践生活之中,还有待提升,所以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是一个长远且具有深刻意义的目标(王凤姿,2019)。社区作为一个重要的基层组织,联结着千万户的家庭,个体也希望社区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能有计划安排,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人生幸福感。

(二) 居民的社区心理服务参与度:受访居民心理服务参与度较低

居民在社区心理服务当中的参与度,主要通过几个方面呈现出来,第一方面是居民从主观方面是否想要参与;第二方面是居民在行动方面参与过的频次;第三个重要方面是居民如何看待求助,考虑的求助途径有哪些,是否考虑通过社区途径获取心理服务。居民的求助意愿是预测个体是否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良好指标,这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十分重要。参与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居民的求助意愿,所以我们即通过访谈了解居民在社区心理服务当中的参与度情况。

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有43.55%的居民没有参与过社区心理活动,有45.56%的居民参与过1~3次社区心理活动,有6.45%的居民参与过4~6次社区心理活动,有4.44%完全没有参加过社区心理健康活动(见图12)。

Figure 12. Frequency of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participated by interviewed residents

图12. 受访居民参与社区心理活动频次图

经过实际访谈调研,17.74%的居民显示没有意愿去参与到社区活动(见图13),受访居民谈到了以下问题,第一个就是社区组织的心理活动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仅有不到30%的人认为形式好且内容好(见图14),所以在参加过之后对于下一次是否要继续参加活动,没有了较大的动力性;第二个就是做社区心理服务工作的这一部分专业人士,仅有不到25%的人认为社区心理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好(见图15),他们认为在专业程度上可能没有像外面的专业咨询机构,或者说不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那么的专业和可信;第三个就是社区开展的活动,居民反馈到可能更多的偏向于是做家庭教育系列的相关活动,而自己本身没有类似的需求,所以对这样类型的活动向往的程度也不高。

Figure 13. Distribution of willingness of surveyed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图13. 受访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分布图

Figure 14. Interviewed residents’ evaluation of the forms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community

图14. 受访居民对社区提供的社会心理服务活动形式的评价

Figure 15. Interviewed resi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service personnel


图15. 受访居民对社区心理服务人员专业水平的认识

经过实际访谈调研,有43.55%的居民表示(见图12),从来没有参加过社区活动,在后续调研当中笔者发现,可能有以下因素,一是社区在开展活动的途径当中,有出现多种活动融合的形式,所以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活动宣传方面会出现不突出、不到位的情况,导致社区居民难以注意到系列的心理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其次,本次调研的样本中有大量的是本科生,所以这一部分同学可能日常在学校中参与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居多,而相反,回到了家乡之后,可能对于社区是否开展活动,包括社区的心理服务了解不深,并没有时间参与。同时,部分受访者认为,社区并没有配备足够的专业的心理服务人才,有57.66%认为专业人才配备不充分(见图16),因此对社区开展的系列心理服务活动的专业性有待考量(孙琦佳,孙美华,2020);并且部分来访者表示,日常参加社区活动可能更加侧重于文体的活动宣传,而在建设社区的心理咨询服务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会出现无法保证私密性、安全性,或者说是这种动静分区等等情况,在做咨询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基于调研显示有超一半的居民会认为向社区求助,也是寻求帮助的途径之一。关于以下问题,笔者也向部分居民进行了调研,部分居民谈及到在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在疫情这几年,社区给到了居民非常多的帮助以及支持,所以当前自己如果真的遇到了部分问题可能也会愿意向社区去寻求帮助,也会认为社区会及时的介入和帮助自己,这主要是以居民对社区的信任度相关。

Figure 16. Interviewed residents’ evaluation of the adequacy of talent allocation in the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图16. 受访居民对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人才配备是否充足的评价

(三) 居民对社区心理服务的期待:受访居民对社区心理服务的需求量和期待值相对较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居民在期望选择哪类人员为其提供社区心理服务问题当中,有61.3%的居民认为选择私营职业心理咨询师来提供社区心理服务,有59.3%的居民会选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48.4%的居民会选择精神科医师,有47.6%的居民会选择政府专职心理工作者(见图17)。

笔者向部分居民进行访谈,多数居民会提及到,他们期望与提供社区心理服务的工作者是一种平等且信任的关系,具有专业性,可以保障居民的隐私。更多的居民选择私营职业心理咨询师,居民考虑到,其具有专业性,可以根据居民的咨询数量需求进行更灵活的分配,且咨访关系单一,完全遵循陌生咨询原则,较大可能保护来访的所有利益。调研发现,学校咨询师被受访居民选择比例更高,由于本次调研活动中的受访对象大多数为18~30周岁的青年人群体,可见学校开展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效果较为显著,青年群体接受能力更强;其次,学校咨询师相较于私营职业心理咨询师而言,二者仅相差2.02% (见图17),与私营职业心理咨询师相比,前者是不盈利的组织机构,且各个高校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按照1:4000的比例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这恰巧是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社会领域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Figure 17. Distribution of psychological service target selection among interviewed residents

图17. 受访居民心理服务对象选择分布图

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实际心理需求进行调研,笔者发现希望进行个体心理咨询的人员达155人次,营造舒适心理环境达168人次,开展心理减压活动达180人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检查达163人次。对以上部分进行实际访谈时部分受访者谈及,在学校自己可以接受学校的免费咨询服务,所以回到社区也希望社区可以提供公益性的咨询,自己的亲友其实也偶尔会有咨询需求,但是社区内目前没有特别提供服务。对于营造舒适的环境部分受访者认为提升了社区的公共环境的文化色彩,可以进一步舒缓身心,促进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开展心理减压活动,较多受访者给出的解释是当前整体生活感受压力还是较大,不论是来自于社会还是来自于家庭或其他,目前都需要定期进行压力调整使自己保持一个较好地状态。对于定期开展心理检查,部分居民认为和身体体检一样,心理健康也需要进行定期的自我检查,以促进健康发展。

6. 工作建议

(一)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基层建设,打造五位一体工作模式

构建以“家庭–学校–社区–医院–社会”为主体的管理服务网络,五级联动进行社会心理服务力量资源整合(见图18)。

一是筑牢家庭“防火墙”——家庭氛围是影响的心理健康状态的最基础的一环。打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利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或是向家庭成员提供有效心理支持。且从家庭教养方式调整来看,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方式较为合适当前教育大环境,从孩子的积极心态培养出发,培养积极向上的青少年学生。

二是把握学校“成长关”——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依照国家相关文件,各级大中小学落实心理健康人员1:4000专业人员配置,并开展各类心理课堂,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良好发展。同时具有心理学背景的高校可以把社区作为学生实践基地,而并不仅仅着眼于学校、公司等地。

Figure 18. The five in one work model of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图18. 五位一体工作模式

三是提升社区“服务力”——社区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阵地。在社区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科学理论,不仅仅只是依托外部社会心理服务组织开展的公益咨询或是公益讲座,而是将心理健康宣传及心理服务做深做实。依托社区心理咨询室、活动室组织社区居民通过谈心交流、社会交往、健康讲座等活动,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区居住氛围,和谐平等的邻里关系。

四是加强医院“参与度”——医疗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事业和谐事业的重要内容。除按照“精神卫生法”建立完善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外,加强医疗单位日常渗透社区心理服务的力度也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提高居民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能起到较大作用。并且根据前文居民需求显示,社区居民期待医院医生定期开展社区心理检查义诊,可通过将专家请进社区这样的方式帮助社区居民定期对自我心理状态开展自我觉察和及时了解。

五是制造社会“影响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现代社会治理系统工程中的软治理。社会主流价值观也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之一,因此可借助意识形态引导,利用传统文化熏陶,增强社区居民社会认同感。在营造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健康氛围的同时,增强主流价值观对社区居民价值观引导推动整体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向前发展,向好发展(许燕等,2020)。

(二) 打造“互联网+”社区心理健康支持性环境

一是创新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有效性。可采用“微信公众平台”、“抖音”、“小红书”等网红APP,打造一批“网红账号”用于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将社会心理服体系建设相关知识带到居民的生活中去。

二是加强社区硬件设施配备,组织社区居民群众参与到相关活动当中,在引导居民正确使用硬件设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群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做到及时检测,合理引导,积极疏导,准确干预,打造稳定向上理性平和的微观环境,培养积极健康的群体社会心态。

三是提升信息化水平,引入人工智能系统。除配备专业人员以外,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系统,通过线上即时反馈和更为便捷的自检方式,可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心理来访的频率及兴趣,并同时可以获得有兴趣在人工智能处得到问题解决的人员信息。

(三) 进一步落实经费支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经费保障,各级部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完善符合当地居民生活需要的硬件设施。除必要的活动场地增设,包括软建设如小区绿化、旧楼改造等等,从基础设施、文化宣传等多个角度进行基础保障。

二是配齐社区专职咨询师,根据目前社区的人员数量,大型小区居民约3~5万人,中型社区0.7~1.3万人,小型社区0.1~0.5万人,依照学校咨询师配备和学校资源整合思路,建议社区按照1:8000进行专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配备,主要开展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回访及康复监测工作,协助康复患者融入愈后生活,促使社会功能恢复。

三是鼓励支持引导专业机构以及专业人士行业积极参与。吸引专业社会服务机构主动进入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如高校心理类社团开展团体活动、心理咨询机构进驻社区,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开展以及后续情况的持续关注提供保障(陈功兴等,2021)。

文章引用

高 灿,周渝希,严彬格,李新彤,李佳兴,朱 清,屈彩凤,李春华. 重庆市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调研报告——以重庆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区为例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in Chongqing—Taking the Pilot Urban Area of Chongqing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s an Example[J]. 心理学进展, 2024, 14(02): 952-96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2118

参考文献

  1. 1. 陈功兴, 罗显克, 张桂源, 胡莹莹(2021).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研究. 广西教育, (12), 47-50.

  2. 2. 李明林(2020). 社会心理服务引入社会力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赣州: 江西理工大学. https://doi.org/10.27176/d.cnki.gnfyc.2020.000444

  3. 3. 李尚恒(2021). 社工介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大学. https://doi.org/10.27040/d.cnki.ggzdu.2021.000575

  4. 4. 李子含(2021). 市域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心理服务的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赣州: 江西理工大学. https://doi.org/10.27176/d.cnki.gnfyc.2021.000384

  5. 5. 秦振芳(2022). Z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 6. 孙琦佳, 孙美华(2020). 沈阳市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对策. 国际公关, (5), 8-9. https://doi.org/10.16645/j.cnki.cn11-5281/c.2020.05.005

  7. 7. 王凤姿(2019). 新型社会治理格局下我国城市社区心理服务体系构建.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12), 75-77.

  8. 8. 王宏明(2021). 健康促进视角下的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https://doi.org/10.27405/d.cnki.gxbdu.2021.001860

  9. 9. 许燕, 伍麟, 孙时进, 吕小康, 辛自强, 钟年, 彭凯平, 周明洁, 栾胜华, 郭永玉, 王俊秀(2020). 公共突发事件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笔会).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8(2), 1-31. https://doi.org/10.19563/j.cnki.sdjk.2020.02.001

  10. 10. 张安玉(2000). 健康促进的理论和模式.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8(2), 52-5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