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04
(
2022
), Article ID:
50678
,
6
pages
10.12677/ASS.2022.114191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应用
杨志强*,曾君瑜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收稿日期:2022年3月27日;录用日期:2022年4月18日;发布日期:2022年4月25日
摘要
本文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论渊源进行了梳理,详细介绍了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各阶段的特征及其道德教育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于我国道德教育的应用。
关键词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道德教育方法,道德教育
Kohlberg’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Zhiqiang Yang*, Junyu Zeng
School of Psych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Received: Mar. 27th, 2022; accepted: Apr. 18th, 2022; published: Apr. 25th, 2022
ABSTRACT
This article sorts out the theoretical origins of Kohlberg’s moral development theory, introduces Kohlberg’s theory of three levels and six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in detai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and its mor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on this basis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Erberger’s moral development theory to mor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Keywords:Kohlberg’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Moral Education Methods, Moral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劳伦斯·科尔伯格通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系统的道德发展理论体系,对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道德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全世界的道德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鉴于此,本文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为我国道德教育提出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2.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立论基础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等人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将自身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2.1.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他的理论成果对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对科尔伯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可以划分为前道德、他律道德、自律道德三个阶段。当儿童处于前道德阶段时,尚未形成道德意识,无法判断行为是否是道德的。当发展到他律道德阶段时,就具备了基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处于此阶段的个体,其判断依据主要是行为的外在结果;当儿童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时,对于个体行为的判断便会充分考虑行为主体的主观动机,除此之外,还会参考自身的主观价值标准。科尔伯格曾直接表明皮亚杰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研究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方法,将道德认知发展扩展至成年期,对皮亚杰的理论做出了补充,并提出了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
2.2. 杜威与科尔伯格
杜威认为,道德就是一种学习,道德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3]。当个体处于前因循水平时,他们的道德形成是因为冲动的驱使;当他们达到行动的因循水平时,个体的行为会受到所属团体的影响,所属团体的道德标准便是他们的行动准则;到了后因循水平时,个体的道德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有了自己的内在标准,在道德判断时主要依靠自己的内在标准。
杜威的理论研究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相对应,科尔伯格在杜威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完善,他认为社会环境是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要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就需要个体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或者以不同的角色身份思考问题,这也是他提出道德两难故事的思想基础。
2.3. 涂尔干与科尔伯格
涂尔干认为,道德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道德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把集体的规则教授给学生,使他们遵守社会的秩序,这是道德的目的,也是社会的目的 [4]。涂尔干认为道德是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以及意志的自主性三部分组成,纪律精神指的就是道德,包含了很多的社会规则。同时,他还指出要想理解并接受社会规则就必须要培养牺牲精神以及意志自主性,这样才能促进道德的发展。
在科尔伯格的研究早期,他对于涂尔干的研究思想是持反对的态度。在科尔伯格看来,道德教育采用灌输式的方法是不合理的,不仅是因为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更因为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然而,随着科尔伯格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发现集体良好的道德氛围对于个体的道德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为他提出公正团体教育的思想打下了基础,对于涂尔干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2.4. 麦独孤与科尔伯格
麦独孤认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个体行为的产生都是由于本能,所以无法评价其行为是道德的或者是不道德的 [5]。个体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认知思维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深化,这时个体才逐渐具备了道德品质。麦独孤认为,个体道德品质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当个体处于第一个阶段时,外界的反应会对个体内在的本能冲动产生影响;在第二阶段,个体行为反应主要受到外界预期的影响;在第三阶段,自身理想对于个体行为的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阶段的个体会以自认为正当的方式去实施行动。这三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的特点。由此可见,麦独孤的理论观点直接影响了科尔伯格,后者就是在前者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综上所述,科尔伯格在皮亚杰、杜威、涂尔干和麦独孤等人的理论基础上,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自身完整的道德发展理论。
3.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将道德判断分为两个方面即形式和内容。道德判断的形式是指个体在遇到问题或判断是非时所遵循的原则,而道德判断的内容是指个体在遇到问题时具体思考了什么,个体的真实一些想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结构规定内容,内容体现结构 [6]。在人的一生中,个体的道德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生变化,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道德判断 [7]。所以,想要判断个体道德发展的阶段,我们要通过其道德判断的形式而不是道德判断的内容来界定,这正是科尔伯格的道德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的核心。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这就是他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模型。前习俗水平的儿童还不能独立解决生活中的事情,处于外在控制时期,所以遇到事情一般都会服从权威人士的道德规范,这一水平又细分为避免惩罚阶段和工具目的定向阶段。处于避免惩罚阶段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会受到行为后果的影响,所作出的行为会遵从他人的规则以此来避免受到惩罚,而处于工具目的定向阶段的个体在作出行为反应时会基于自己的利益或者是他人将给予的回报,会根据自己的满足情况对行为的好坏进行评价。
习俗水平所代表的是社会成员的普遍观点,可以细分为寻求认可阶段和顺从权威阶段。当个体发展到寻求认可阶段时,他们在考虑问题时会倾向于取悦他人或者是能够帮助他人,所以他们在对当前的情景进行评估的时候会考虑很多因素,比如会参考行为者的动机特点,当个体发展到顺从权威阶段时,对于自身的想法会比较看重,这时就会开始考虑社会体系和良心,会尊重权威并努力维持社会秩序,对于法律的权威性非常重视,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
后习俗水平,它代表的是超社会的观点,可划分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道德原则阶段。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当他们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时,此时的他们会考虑大多数人的意愿并会确保大多数人的社会福利,倾向于这种比较理性的思考方式,而且能够认识到法律规范是大家商定的契约,而不是真理不可更改,若个体发展到最高阶段即普遍道德原则阶段,那么他们的行为,更多的会受到自我良心的约束,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即会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道德发展理论是柯尔伯格及其同事在美国经过30年的追踪研究并在世界各地进行了跨文化研究后所证明的 [8]。不过,该理论的前五个阶段是经过事实检验的,而普遍道德原则阶段却没有经过实证证明,只能以哲学和伦理学证明。
4.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道德发展的阶段概念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他认为道德发展阶段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9]。
1) 结构的差异性。在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后,科尔伯格认为,当个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在遇到问题时,他们的道德推理和判断标准是不同的,即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有着质的差异,这正是科尔伯格划分道德发展阶段的核心。
2) 层次的整合性。道德认知会随着个体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个体也会在不断整合低层阶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此外,每个阶段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割裂的,层次之间还具有一定的共存性。
3) 不变的顺序性。个体的道德发展遵循着一定的顺序规律即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虽然一些因素可能会使个体的道德发展出现暂时的延缓或者加速,例如严重的身心障碍、不同的文化环境等,但阶段发展的顺序性特征决不能随意的变化。
4) 结构的整体性。每一个道德发展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立的行为片断相应的道德观念的总和,这表明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水平是连贯一致的。
5. 科尔伯格的教育方法对现实道德教育的启示
5.1. 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
为促进个体道德认知的发展,科尔伯格提出了新的方法即“新苏格拉底法” [10]。这种方法通过给儿童讲述道德两难的故事,让他们自己充分讨论,以自身对于道德两难故事的理解,引发他们的思考,以此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道德两难故事,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发学生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促进他们构建自身的道德体系,而不是将成人的“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目的。
5.2. 公正团体行为培养法
公正团体法是在公平的集体氛围中,通过团体成员直接参与或者共享民主权利的方式制定规则来管理团体,进而帮助成员形成正确的更高阶段的道德认知 [11]。所以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公平的集体氛围,让学生在班级里承担一定的责任,成为班级的主人,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道德责任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的模式,促进个体道德的知行合一,同时还加强了个体道德发展和团体道德发展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6.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道德信念是品德的基础,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一定要符合其心理发展水平,不能强硬的灌输成人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的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内在的道德信念 [12]。
6.1. 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的教育
一般来讲,幼儿园以及小学一二年级的儿童处于这个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心智刚开始发展,还不清楚什么是道德,换言之就是对于道德没有概念,只是倾向于服从权威,一般比较听信家长以及老师的话,所以,想要促进他们的道德认知发展,采用说服教育以及替代性教育是非常适合的。说服教育是指权威者通过说服性的语言让儿童迅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以及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的一种教育方式 [13],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说服教育的时候,说服的语言要简洁明确,确保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能够听懂理解,否则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行动。替代性教育指的是权威者通过鼓励、赞赏某个学生的积极行为,引导其他学生对其积极行为进行模仿,这是根据班杜拉的替代性强化理论进行变形的运用,对此阶段的儿童运用效果是最好的。所以,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表扬的时候,要重表扬学生的积极行为,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其他的同学进行模仿,从而促进个体道德认知的发展。
6.2. 工具目的定向阶段的教育
一般来讲,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处于这个阶段,处于工具目的定向阶段的儿童,会根据行为后果判断行为的好坏,此时的个体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他们认为,如果行为结果对自己来说是有利的,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好的;如果这个行为结果对于自己是不利的,那么就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好的。因此,对于此阶段的儿童,可以通过让儿童在不同情境扮演不同角色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或者在相同情境中采用角色互换的方法进行教育 [14]。老师可以通过这种角色替换的方法,让个体切实的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促进他们形成社会责任感并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6.3. 寻求认可阶段的教育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一般是处于寻求认可阶段的,这个阶段又被称为“好孩子”定向阶段,因为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会将身边人比如家长长辈的评价当作自己的道德评价标准,为了达到标准,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就会按照他们的标准去做事。因此,对此阶段儿童,采用榜样示范法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比较合适 [15]。在学校里,教师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同学们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习惯。对于表现好的同学,无论其成绩好坏,一定要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认可,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以此来促进他们的道德认知发展。
6.4. 顺从权威阶段的教育
一般来讲,初中生处于顺从权威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基本已经达到了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理解了遵守规则与秩序的重要性,认为遵守规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在行动之前会考虑是否合乎法律道德 [16]。所以,对于此阶段的个体,可以用道德讨论法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例如,通过“海因茨偷药”的两难故事,让个体意识到“偷药”是一种违反法律的行为,从法律层面来讲是不对的,但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说,丈夫虽然违背了法律盗取了药物,但却救了太太的命。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里“海因茨”的行为动机,理解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促进个体对于道德法律的认知,提高其道德发展水平。
6.5.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教育
高中以及大学生群体一般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此阶段的个体责任心比较强,还有很强的道德感,重视并且遵守法律,但对于某些法律的合理性会产生怀疑 [17]。所以,要结合这些特点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才能获得较好的结果。比如,利用情感陶冶法,在学校里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让学生们了解他们的事迹,让他们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启明星,以此来对学生进行人格感化,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与发展。
6.6. 普遍道德原则阶段的教育
只有极少数个体才能够达到普遍道德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个体在判断事物时,会根据自己内在标准,这种内在标准是他们在与社会不断交互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18]。如果个体没有遇到什么能够颠覆其道德观念的事件,那么他们就可能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有益于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于此阶段的人来说,教育更像是一种沟通,一场对话。我们要做的是对此阶段的人物进行广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事迹,了解他们的道德品格,并引导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7. 结语
科尔伯格通过他的道德发展论建立了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促进了道德教育的科学化,推动了认知科学的发展,为促进道德现象研究走向科学化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科尔伯格的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首先,他的理论过分强调认知对于道德判断的影响,忽视了情感因素,对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感因素对于道德发展的作用没有解释清楚。除此之外,他对于道德行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知行关系并没有解释清楚。总的来说,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对现实的道德教育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参考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因人制宜,这样才能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文章引用
杨志强,曾君瑜.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应用
Kohlberg’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and Its Application[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4): 1403-140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4191
参考文献
- 1. 张治忠, 马纯红.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比较[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1): 71-75.
- 2. 任强, 郑信军, 胡瑜. 继承与超越: 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演变[J]. 心理研究, 2008, 1(5): 17-21.
- 3. 李国庆. 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2): 19-24.
- 4. 龚世星.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2006.
- 5. 郭永玉. 麦独孤策动心理学的贡献[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41(5): 69-74.
- 6. Gibbs, J.C. (1979) Kohlberg’s Moral Stage Theory. Human Development, 22, 89-112. https://doi.org/10.1159/000272431
- 7. Kurtines, W. and Greif, E.B. (1974)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Thought: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Kohlberg’s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1, 453-470. https://doi.org/10.1037/h0036879
- 8. Walker, L. (1982). The Sequentiality of 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53, 1330-1336. https://doi.org/10.2307/1129023
- 9. 郭本禹. 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科尔伯格的道德类型说评介[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5): 69-74.
- 10. 蒋福明.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06.
- 11. 刘贝贝. 科尔伯格“公正团体法”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2014.
- 12. 张倩.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当代德育的启示[J]. 唐都学刊, 2012, 28(6): 14-17.
- 13. 殷凤. 基于两难情境创设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与实施[J]. 现代教学, 2021(24): 32-38.
- 14. 王小妍. “公正团体法”视域下我国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2017.
- 15. 黄音赞. 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 2016.
- 16. 陈妍.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分析——基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J]. 现代交际, 2020(7): 142-143.
- 17. 叶纯亮. 科尔伯格“公正团体法”在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中的有效运用[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 38(4): 91-94.
- 18. 何晓斐. 基于科尔伯格道德理论的青少年道德发展探讨[J]. 现代交际, 2020(14): 144-145.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