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4504 , 6 pages
10.12677/ASS.2023.124263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研究

龙柯冰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收稿日期:2023年3月10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5日

摘要

最近几年,研究者们探索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等的作用,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有利于我们对父母教养方式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也为儿童的心理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健康

Research on Parenting Styles a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Kebing Long

School of Psych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Received: Mar. 10th, 2023; accepted: Apr. 14th, 2023; published: Apr. 25th, 202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 have explored the role of parenting styles on children’s cognitiv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parenting styles, contributing to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of parenting styles and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hildren’s education.

Keywords:Parenting Styles, Children, Mental Development, Mental Health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有稳定性、不会随意转变的一种手段,主要是对孩子的外在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Baumrind采用形态类型学方法,将家长教养方式分为了三种类型,分别是: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这一分类至今仍有重要借鉴意义,频繁被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相关研究 [1] 。Darling等学者定义了父母教养方式包含的三个因素,即教养认知(教养观念和态度)、教养行为(家长对孩子的教养行为)、教养情感(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表现);教养模式是指教养认知、行为、情感三者结合、相对稳定、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教养模式 [2] 。谭丽苹等人对积极教养方式的界定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一种温暖和支持性质的正向积极关系,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很好的保护性和支持性因素,其具体内容包括民主性、情感温暖和关注帮助等 [3] 。那么对于消极的教养方式的定义,Baardstu等人将其定义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带有拒绝、专制、严厉等表现 [4] 。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早期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当今研究者更多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一个多维度、多方面的综合体。当前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对象范围很广,从幼儿到小学生、中学生乃至大学生都有涉猎。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家长的教养方式都是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是其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该领域论文检索发现,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走势在2016年达到顶峰后呈下滑趋势,但在2020年,发文数量又出现明显上升 [5] 。最近几年,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了热门的话题。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也是当前教育界和心理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本研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期对改善不良的教养方式提供理论支撑,以及总结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有助于指导后续的研究方向。

2.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发展有着相关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入手,对父母特征、子女特征、社会文化等因素进行分析探究,这对改善和干预父母教养方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1. 父母特征

2.1.1. 父母的角色功能差异

父母角色功能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和教养方法的不同。父亲一般会更注重子女的个性品质、纪律性和各种身体技能、社交技能与竞赛技能。而母亲则更多地给予子女情感上的关爱、温暖和支持。Paquette描述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激活关系(Activation Relationship),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是依恋关系(Attachment Relationship) [6]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女性参与工作的人数增加,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其教养方式也有所变化,但在大部分家庭中,照顾孩子的主要责任人还是母亲 [7] 。

2.1.2.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包括了父母的收入、教育程度,以及父母职业,其象征着个体或家庭的经济、认知、人际等资源。不同的社会阶级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存在显著差异,对“好孩子”的定义也存在差异 [8] 。高社会经济阶层的家长更多的是给予子女支持,而不是对他们的控制 [9] 。相反的是,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里,家长的规矩比较严格,攻击性较强,经常采用胁迫和处罚,感情上的支持和参与程度较低 [10] 。牛燕洁学者研究得出,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在情感温暖上的得分是高于学历低的母亲的,而在拒绝维度上,这种情况则相反,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得分低。在过度保护和拒绝上,父亲学历越高,得分越低 [11] 。

2.1.3. 父母的人格

人格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那么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果家长的性格比较外向,日常积极情绪较多的话,其对子女的需求也会比较敏感,对孩子表现出较多的热情;但是,如果家长的神经质得分高,日常消极情绪较多的情况下,他们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对孩子的需求变得不那么敏感,会采取惩罚、回避、过度控制等方式对待子女 [12] [13] 。

2.1.4. 父母的压力与情绪

如果家长处在长期的高压力下,会很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愤怒、抑郁等消极的情绪。这种情况也会影响到父母养育子女时的方式,将更多地采取攻击、指责、惩罚等手段,还会使用“移置”的防卫措施,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放任不管孩子,采取放纵的教养方法 [14] [15] 。

2.2. 子女特征

2.2.1. 子女性别

父母在养育子女时,会因为性别差异方式也不同。研究显示,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女儿时,更多的会采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而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则多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 [16] 。并且有的调查还发现,父亲与对儿子相比,更多对女儿采取的是民主的、放纵的教育方法,而母亲则对儿子采用民主性教养方式,多于对女儿 [17] 。这与一般情况下的现象相吻合:父亲更偏爱女儿,母亲偏爱儿子。也有研究显示,父母对女童的情感温暖教育多于男孩 [18] 。

2.2.2. 子女出生顺序

资源稀释理论认为,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家长们会把自己的一切资源(包括财产、时间、精力和情绪)都倾注在第一个孩子的身上;在二胎出生后,父母在第一胎上的投资将会降低,但不会是0,所以,第二胎不可能得到100%的资源,这意味着,第二胎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的资源要比前者少,第三胎以此类推 [19] 。另外,家长们通常对早出生的子女期望更高,要求也更严格;而对于晚生子女的期望较低,要求也较宽松 [20] 。

2.3. 社会文化

文化通常是指价值、规范、思维方式、行为和文化产物,这些都是由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的 [21] 。根据自我构建(Self-Construal)的不同可以将文化分为两种: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与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22]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强调人人平等,家长会更多地听取子女的建议,尊重子女的意愿,让他们自己做出决定;而在集体主义文化盛行的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地位不平等,家长们在与子女相处时,往往要求子女尊重权威、服从权威 [23] 。

3.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3.1.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教养方式中鼓励、支持和积极参与能促进幼儿的自我概念发展,从而使儿童的自尊心得到提升。研究认为,父母对儿童采用权威型和宽容型教养方式比对采用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儿童认知发展要好 [24] 。张丽华等人认为,民主型的教养模式有利于幼儿的自尊发展,而不一致型和溺爱型的教养模式则对于幼儿发展是负面的 [25] 。家长的专制型教养方式会抑制幼儿的自我概念发展,从而导致儿童在许多方面的自我接纳能力和评估能力下降 [26] 。研究表明主要是惩罚排斥、干预过度的家长的子女学习成绩较差。家长的情感关怀与体谅会对孩子的学习信心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采用民主、鼓励、宽容的教养方式可以对孩子的智能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而对孩子采用专制、过度保护、溺爱、忽视的教养方式,则会导致社会退缩、脾气急躁和任性等问题 [27]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除了与孩子自身的智力有一定的关系以外,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也会影响学生学业。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教养方式,通过对他们的学业自我概念和目标定向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温暖和理解会对他们的学业自我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对他们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 [28]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也会对儿童的智力、非智力因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一般会建议采用劝导、民主、鼓励、宽容、情感等教养模式,而惩罚、打骂、羞辱、排斥、专制和过度保护、包办、溺爱、不关心等方式会造成非智力因素问题的发生率较高 [29] 。

3.2.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在儿童个性塑造中扮演了一个无可取代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家庭是“塑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对青少年而言,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理解的教养方法,会对儿女的人格发展有正面影响,表现为外向性高、心地善良、做事严谨、自律、个人能力强、情绪稳定、人际关系状况良好、处世态度更加自信积极;父母采用惩罚、拒绝、否认的教养方法对孩子的人格有消极的影响,表现为:父母采用惩罚、拒绝、否认的教养方法导致孩子缺乏真诚、宽容、热情、严谨、沉稳的性格,情感强烈,情绪波动较大,个人能力较弱,人际关系状况较差,对人生和事业缺乏自信和热情 [30] 。一项研究发现,在我国家庭中,存在着非常常见的错误的教养方法,40.22%~47.59%的父母对子女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和积极拒绝以及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教育,用自己绝对的权利来压制和逼迫子女,同时还会有体罚等情况。这样的教育方法往往会导致孩子的个性特点有粗暴、好斗、叛逆、说谎、两面性等 [31] 。

3.3.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社会发展这一概念包含了很多类别,如社会认知、技能、适应性和自我概念、自我控制能力、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家庭是让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第一个场所,家长将社会知识、道德观念、社会行为价值观、社会目的逐渐地传达到孩子身上,孩子在与父母的相处中,接受了父母传达的教育理念,接受了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道德规范,并做出了相应的社会行为。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心理学者就开始研究家长养育方式如何影响孩子的社会化。第一个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的人,是美国的西蒙(P. M. Symods),他提出了“接受——拒绝”和“支配——顺从”两个基本层面的父母教养方式。并指出,被家长认可的儿童,通常具有被社会所接纳的特点,例如:爱好广泛、情绪稳定、有同情心等;而被家长拒绝的儿童,其反应是冷淡、固执等;受家长支配控制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服从、更多的依赖、更少的自信心;对家长服从的儿童,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研究表明,家长采用民主化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发展;放任式的教育,可以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更少的压抑,但是,这样的教育也会让他们更少地接受到来自家长的影响,对自己的子女是不负责的。这种教育方法在儿童社会发展初期容易导致幼儿的社会性发育不够成熟;家长对孩子过分的干涉和保护,采取了一种专制独裁型的教养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发展,如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32] 。

4. 总结

本文从父母特征、子女特征和社会文化三个大方面总结了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可以帮助理解为何产生不同家庭间教养方式的原因。并且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的认知、个性和社会化产生重要影响,为未来儿童教育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文章引用

龙柯冰.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Parenting Styles a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4): 1930-193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4263

参考文献

  1. 1.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 1-103. https://doi.org/10.1037/h0030372

  2. 2. Darling, N. and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 487-496.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13.3.487

  3. 3. 谭丽苹, 郭成, 张婵, 等. 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对中职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2): 20-27.

  4. 4. Baardstu, S., Karevold, E.B. and von Soest, T. (2017) Childhood Antecedents of Agreeableness: A Longitudinal Study from Preschool to Late Adolesc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67, 202-214. https://doi.org/10.1016/j.jrp.2016.10.007

  5. 5. 张思怡.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6(1): 105-110.

  6. 6. Paquette, D. (2004) Theorizing the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 Mechanisms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Human Development, 47, 193-219. https://doi.org/10.1159/000078723

  7. 7. Shan, C.H. and Hawkins, R. (2014) Childcare and Parenting Practices in Singapore: A Comparison of Fathers’ and Mothers’ Involvement. Journal of Tropical Psychology, 4, E10. https://doi.org/10.1017/jtp.2014.10

  8. 8. 刘程, 廖桂村. 家庭教养方式的阶层分化及其后果: 国外研究进展与反思[J]. 外国教育研究, 2019, 46(11): 92-104.

  9. 9. Bae, D. and Wickrama, K.A.S. (2015)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Korean Adolescents: Linking Mechanisms of Family Processes and Adolescents’ Tim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35, 1014-1038. https://doi.org/10.1177/0272431614549627

  10. 10. 张茜洋, 冷露, 陈红君, 等.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 33(2): 153-162.

  11. 11. 牛燕洁.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12. 12. Metsäpelto, R. and Pulkkinen, L. (2003)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arenting: 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s Discriminative Factor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7, 59-78. https://doi.org/10.1002/per.468

  13. 13. van Aken, C., Junger, M., Verhoeven, M., van Aken, M.A.G., Deković, M. and Denissen, J.J.A. (2007) Parental Personality, Parenting and Toddlers’ Externalising Behaviours.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1, 993-1015. https://doi.org/10.1002/per.643

  14. 14. Frontini, R., Moreira, H. and Canavarro, M.C. (2016) Parenting Stres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ediatric Obesity: 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ing Style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5, 1011-1023. https://doi.org/10.1007/s10826-015-0279-3

  15. 15. Phillips, B.A., Conners, F. and Curtner-Smith, M.E. (2017) Parenting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 An Analysis of Parenting Styles, Parenting Dimensions and Parental Stres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68, 9-19. https://doi.org/10.1016/j.ridd.2017.06.010

  16. 16. Lin, Y.-C. and Billingham, R.E. (2014)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Gender Role Identity i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14, 250-271. https://doi.org/10.2466/21.09.PR0.114k13w4

  17. 17. Kauser, R. and Pinquart, M. (2008)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s and Socioemotional Adjustment of Adolescents. Pakist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23, 93-105.

  18. 18. 胡安艳, 黄莹, 李燕, 等. 昆明市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5): 556-558.

  19. 19. de Haan, M. (2010) Birth Order, Family Siz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9, 576-588. https://doi.org/10.1016/j.econedurev.2009.10.012

  20. 20. Hotz, V.J. and Pantano, J. (2013) Strategic Parenting, Birth Order and Schoo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8, 911-936. https://doi.org/10.1007/s00148-015-0542-3

  21. 21. 黄梓航, 敬一鸣, 喻丰, 等. 个人主义上升, 集体主义式微?——全球文化变迁与民众心理变化[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11): 2068-2080.

  22. 22. Markus, H.R. and Kitayama, S. (1991)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8, 224-253.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98.2.224

  23. 23. Guan, X.-W. and Li, X.-H. (2017) A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Parent-Child Closeness and Conflict Styl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Saudi Arabia. Journal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17, 223-237. https://doi.org/10.1080/15267431.2017.1293062

  24. 24. 李明. 家庭教育也需因材施教——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能力影响的群体异质性[J]. 当代青年研究, 2022(6): 67-77.

  25. 25. 张丽华, 朱贺. 自恋与攻击性关系的元分析[J]. 心理学报, 2021, 53(11): 1228-1243.

  26. 26. 王燕, 张雷, 张韫, 等. 自我概念在父母专制型教养风格与儿童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J]. 应用心理学, 2007, 13(1): 44-49+60.

  27. 27. 王丽, 傅金芝.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3): 298-304.

  28. 28. 方平, 熊端琴, 郭春彦.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3, 26(1): 78-81.

  29. 29. 薛慧, 于倩, 贾波, 等.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智力发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J]. 中国公共卫生, 1998(4): 22-23.

  30. 30. 王娜. 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影响作用的研究[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3(9): 87-88+103.

  31. 31. 赵兴奎, 王映学. 四至六年级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J].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6(2): 99-101.

  32. 32. 关颖, 刘春芬. 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4): 47-51.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