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2683 , 7 pages
10.12677/ASS.2023.129716

社会阶层对亲环境意愿的影响

——环境关注与环境问题感知的链式中介作用

张颖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收稿日期:2023年8月1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9日

摘要

为探讨个体社会阶层对其亲环境意愿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发布的大样本数据,抽取相应指标,通过两个研究对该问题进行考察。结果表明:① 个体的主观社会阶层对其亲环境意愿具有正向预测作用;② 个体的主观社会阶层越高越关注环境问题,且感知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越高;③ 个体对环境的关注度越高,其对感知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越高;④ 个体对环境越关注,感知到的问题越严重,其亲环境意愿越高;⑤ 主观社会阶层分别通过环境关注、环境问题感知两条路径间接影响个体亲环境意愿;⑥ 主观社会阶层通过环境关注度→环境问题感知对亲环境意愿产生间接影响。该结果对提高个体环保意识,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

亲环境意愿,社会阶层,环境关注,环境问题感知

The Effect of Social Class on Pro-Environmental Willingness

—Serial Medi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Ying Zhang

School of Psych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Received: Aug. 1st, 2023; accepted: Sep. 12th, 2023; published: Sep. 19th, 2023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n individual’s social class on his/her pro-environmental intention and its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this study examines this issue through two studies based on the large-sample data released by the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 with corresponding indicators extra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 An individual’s subjective social class has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his/her pro-environmental willingness; ② the higher an individual’s subjective social class is, the more concerned he/she is abou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higher the perceived severity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③ the higher an individual’s concern for the environment, the higher his/her perception of the severity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④ the higher an individual’s concern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more severe the perceived problem is, the higher his/her pro-environmental willingness is; ⑤ the subjective social class indirectly affects individual pro-environmental willingness through the two path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respectively; ⑥ subjective social class indirectly affects pro-environmental willingness through environmental concern →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results are suggestive for improving individual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thus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Pro-Environment Willingness, Social Class, Environmental Concern, Environmental Problem Percep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造成的 [1] ,涉及到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需公众参与共同解决。近年来,如何提高人们的亲环境意愿,进而推动人们环保行为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

亲环境意愿会受到个体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2] ,而这两个因素是衡量个体所处社会阶层的主要指标 [3] 。有研究发现 [4] ,主观社会阶层对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较之低主观社会阶层的个体,高主观社会阶层的个体更愿意为亲环境行为进行捐赠。然而,《2023中国高净值人士慈善调研报告》却显示 [5] ,在我国仅有13%的大额捐赠人关注到了环境保护议题。这说明环保慈善类捐赠并未得到高社会阶层人群的广泛重视。以往也有研究者认为,有着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并不一定有更多的环保意愿和行为 [6] 。社会经济地位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存在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7] ,这可能由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所致,也可能是亲环境行为本身不同结构所引起 [2] 。那么,在我国,不同社会阶层个体的亲环境意愿究竟如何呢?本研究将基于最新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发布的大样本数据(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2021),考察在我国社会背景下,社会阶层与亲环境意愿的关系。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知特征往往是影响相关心理行为反应的重要因素。在环境问题方面,个体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和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感知是两个具有交互作用的重要的认知因素。保护动机理论认为,当感知到事物的威胁,并意识到自身能够采取有效行为措施时,个体会认为自身有能力实施对事物产生积极影响的行动 [8] 。高社会阶层的个体往往拥有更高权利和资源,因此当感知到来自环境问题的威胁时,他们更有能力帮助改善或解决相关情况。以往也有研究表明 [9] ,公众的环境风险感知能显著正向预测亲环境行为,即感知到环境风险越高,则亲环境水平越高。据此,本研究推测对环境的关注度和环境问题严重性的感知可能影响不同社会阶层个体的亲环境意愿。

2. 研究一

研究1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发布的大样本数据(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2021),抽取衡量社会阶层、亲环境意愿等指标,在中国社会背景下考察社会阶层与亲环境意愿间的相关关系及有效测量指标。中国国家调查数据库(Chinese National Survey Data Archive, CNSDA)负责收集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始于2003年,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连续性、综合性学术调查项目,而本研究所使用的CGSS2021,其调查内容涵盖了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态度,包括本研究所需的一些指标。

2.1. 被试

CGSS2021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广泛地调查来自中国大陆各个省市自治区的18岁以上的成年人,共有被试8148人。在本研究中,删除那些在所选取的指标中选择拒绝回答、无法回答或回答不知道、不适用以及选项空白的数据;研究最终保留有效被试1257人。被试平均年龄为52岁。

2.2. 指标选取

本研究参照同类研究的做法 [3] ,从CGSS2021中分别选取了代表主观与客观社会阶层、亲环境意愿的一些指标。客观社会阶层的指标包括受教育程度与年收入。其中,受教育程度测量题目为“您目前的最高教育程度是”,年收入测量题目为“您个人去年(2020年)全年的总收入是多少?”,客观阶层分数计算需要将个人年收入进行对数转化,之后取标准分,再将其与受教育程度的标准分平均 [10] 。

主观社会阶层的指标采用一道题进行测量。测量题目是向被试呈现代表社会阶层的梯子,并要求被试判断“综合看来,在目前这个社会上,您本人处于社会的哪一层?”;被试需要从1~10中选择一个数字填入,1代表“最底层”,10则表示“最顶层”。

亲环境意愿测量题目共4道题。分别是“为了保护环境,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为了保护环境,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缴纳更高的税?”、“为了保护环境,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降低生活水平?”、“为了经济发展,您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接受减少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所有题目为5点计分(1 = 非常愿意,5 = 非常不愿意),其中,前三道题目反向计分,最后计算总分。

同时,以往的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等人口学变量可能会对个体的亲环境意愿产生影响 [3] [4] 。因此,本研究也将把这些人口学变量也纳入分析,并在统计上进行控制。

2.3. 结果

研究一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了亲环境意愿、亲环境行为分别和性别、年龄、宗教信仰、客观社会阶层、主观社会阶层之间的相关关系(见表1)。具体来说,亲环境意愿和性别之间显著相关,与年龄、宗教信仰之间相关不显著。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二中,将只对性别变量进行统计控制。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表1.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

注:p < 0.05,**p < 0.01 (下同)。

表1可知,个体亲环境意愿和客观社会阶层之间相关不显著,但亲环境意愿和主观社会阶层之间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说明亲环境意愿和主观社会阶层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以往研究者认为主观社会阶层比客观社会阶层更能预测个体心理行为反应的观点一致 [11] 。本研究将直接采用主观社会阶层作为研究二中自变量的指标。

3. 研究二

3.1. 被试

研究二同样利用CGSS2021的大数据样本,删除那些在所选取的指标中选择拒绝回答、无法回答或回答不知道、不适用以及选项空白的数据;研究最终保留有效被试1801人。

3.2. 指标选取

主观社会阶层与亲环境意愿指标同研究一。

环境关注和环境问题感知各采用1题测量,分别是“总体上说,您对环境问题有多关注?”、“根据您自己的判断,整体上看,您觉得中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否严重?”,2道题均为5点计分(1 = 完全不关心,5 = 非常关心;1 = 根本不严重,5 = 非常严重)。

3.3. 结果

表2可知,个体的亲环境意愿、对环境的关注度、感知到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个体所处的主观社会阶层两两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进一步作中介效应的分析。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表2.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

使用Bootstrap抽样检验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见表3),抽样次数为1000次,结果表明,“主观社会阶层→关注度→亲环境意愿”和“主观社会阶层→环境问题感知→亲环境意愿”两条中介路径95%区间并不包括数字0,中介路径存在;“主观社会阶层→关注度→环境问题感知→亲环境意愿”这条中95%区间也不包括数字0,因而此条中介效应路径存在。个体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与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感知在主观社会阶层和个体亲环境意愿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见图1)。

Table 3. Mediating effect analysis

表3. 中介效应分析

Figure 1. Chain mediation model

图1. 链式中介模型

4. 讨论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发布的大样本数据,本研究考察了我国社会阶层对个体亲环境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个体的主观社会阶层对其亲环境意愿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个体的主观社会阶层越高越关注环境问题,且感知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越高;个体对环境的关注度越高,其对感知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越高;个体对环境越关注,感知到的问题越严重,其亲环境意愿越高;主观社会阶层分别通过环境关注、环境问题感知两条路径间接影响个体亲环境意愿;主观社会阶层通过环境关注度→环境问题感知对亲环境意愿产生间接影响。

本研究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在我国,随着社会阶层的上升,个体亲环境意愿也随之提高。这与以往我国其他研究者针对中国社会阶层亲环境行为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 [4] 。中国文化强调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12] ,高社会阶层的群体拥有比普通群众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权利,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亦是如此。另外,虽然环境问题涉及每一个个体,但拥有丰富资源的高社会阶层人士更有能力践行对环境的保护行为 [13] 。因此,在我国社会,较之低社会阶层群体,高社会阶层人士有着更高的亲环境意愿。

此外,本研究还探究了社会阶层影响亲环境意愿的心理机制,并发现了个体本身对环境的关心程度以及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感知在其中发挥了链式中介作用。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 theory, COR)提出,人们有努力获取、维护自身资源(包括物质、条件、个人特征等)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积极建设有益资源以改善自身压力 [14] 。基于该理论,对于高社会阶层个体来说,他们拥有的资源越多,维持和开拓资源的压力与动机就越强烈。而环保问题是每个人类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且会对人们的生存、生活质量造成的损害,尤其对人的健康有危害性。因此,环境问题可能引起高社会阶层人士更多的关注,进而使其更容易感知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于2022年强调,气候变化、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三大全球性环境危机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然而,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有研究发现 [15] ,生存资源缺乏的紧迫性对不同阶层的亲社会行为影响不同。由于缺少对资源稀缺的体验,高阶层群体难以共情他人,所以并不会自发、优先地考虑社会群体最迫切需求的东西。不过,该研究也发现当这种稀缺资源与高社会阶层的自身需求有关时,高低社会阶层的亲社会行为差距减小。可见,事件紧迫性本身并不一定影响高社会阶层群体的行为,但知觉到这种紧迫性与自身需求存在关联会促进高社会阶层采取行动。高社会阶层群体往往对健康、生活质量有更高的需求,而环境问题恰恰对这种需求存在负面影响,因此,当认识到周围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高社会阶层个体更可能想要采取行动以消除环境问题对自身需求的威胁。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实证研究都表明,意愿和行为之间并不能直接划等号。这也就意味着高社会阶层个体虽然拥有更高的亲环境意愿,但他们是否会付诸行动,真正做出有益于环保事业的行为,这还需进一步考察。

最后,本研究基于大样本数据对社会阶层与亲环境意愿间的关系探究有助于了解我国不同阶层群体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意愿。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本研究结果也有利于建设绿色中国。环保事业属于每一位公民,无论社会阶层如何,都应该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因此,依然需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在政策宣传方面,应该加强对中下社会阶层群体的宣传力度,使其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与自身幸福的相关性,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度,进而对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有客观、深入的认识,而非宣扬及时行乐以回避问题。更重要的是,亲环境意愿应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发挥作用。

5. 结论

本研究考察了社会阶层对个体亲环境意愿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根据上述讨论结果,本研究认为,在我国社会,个体的主观社会阶层可以正向预测其亲环境意愿。个体主观社会阶层越高,人们越关心环境问题,同时也更加了解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在这种认知影响下,人们会更加愿意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章引用

张 颖. 社会阶层对亲环境意愿的影响——环境关注与环境问题感知的链式中介作用
The Effect of Social Class on Pro-Environmental Willingness—Serial Medi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Problems[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09): 5235-524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9716

参考文献

  1. 1. Fritsche, I. and Masson, T. (2021) Collective Climate Action: When Do People Turn into Collective Environmental Agent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42, 114-119. https://doi.org/10.1016/j.copsyc.2021.05.001

  2. 2. 胡奕欣, 李寿涛, 陈瑞蕊, 等. 近20年来亲环境行为研究进展[J]. 心理研究, 2021, 14(5): 428-438.

  3. 3. 白洁, 杨沈龙, 徐步霄, 等. 达者何以兼济天下: 高阶层再分配偏向的心理机制及谦卑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21, 53(10): 1161-1172.

  4. 4. 许云鹏, 王晓明, 王亚如, 等. 主观社会阶层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中介作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1, 9(4): 219-228.

  5. 5. 皮磊. 《2023中国高净值人士慈善调研报告》发布, 超八成高净值人士踊跃参与慈善[EB/OL]. http://www.gongyishibao.com/html/yanjiubaogao/2023/03/23470.html, 2023-03-31.

  6. 6. Eom, K., Kim, H.S. and Sherman, D.K. (2018) Social Class, Control, and Action: Socioeconomic Status Differences in Antecedents of Support for Pro-Environmental A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77, 60-75. https://doi.org/10.1016/j.jesp.2018.03.009

  7. 7. Pearson, A.R., Ballew, M.T., Naiman, S. and Schuldt, J.P. (2017) Race, Class, Gender and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 https://doi.org/10.1093/acrefore/9780190228620.013.412

  8. 8. 王建华, 王缘. 环境风险感知对民众公领域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 68-80.

  9. 9. 施利民. 公众环境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大学, 2021.

  10. 10. Tan, J.J. and Kraus, M.W. (2015) Lay Theories about Social Class Buffer Lower-Class Individuals against Poor Self-Rated Health and Negative Affec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1, 446-461.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5569705

  11. 11. Yan, L., Keh, H.T. and Chen, J. (2021) Assimilating and Differentiating: The Curvilinear Effect of Social Class on Green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7, 914-936. https://doi.org/10.1093/jcr/ucaa041

  12. 12. 汪新建, 史梦薇. 中国人压力应对研究: 基于主位与客位的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7): 1239-1247.

  13. 13. 李馨, 刘培, 肖晨洁, 等. 组织中权力如何促进亲社会行为? 责任感知的中介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9): 1586-1598.

  14. 14. 廖化化, 黄蕾, 胡斌. 资源保存理论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 演变与挑战[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2): 449-463.

  15. 15. Vieites, Y., Goldszmidt, R. and Andrade, E.B. (2022) Social Class Shapes Donation Allocation Preferenc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8, 775-795. https://doi.org/10.1093/jcr/ucab03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