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Education Studies
Vol. 12  No. 01 ( 2024 ), Article ID: 80220 , 6 pages
10.12677/CES.2024.121056

港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 研究

孙菁晗1,卢暄2*

1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2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收稿日期:2023年12月3日;录用日期:2024年1月24日;发布日期:2024年1月31日

摘要

在人才驱动发展的今天,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港澳大学生作为主动力之一,理应积极加入创业大军,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相关配套不完善。基于此,本文从政府、高校以及社会三大主体出发,对港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政府支持力度有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且相互之间合作较少以及社会主体参与度偏低的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应加强上层建筑建设、打造深层次教育体系、实现高校间协同发展以及整合社会力量,从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实现中国内地建设与港澳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港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Hong Kong and Macao

Jinghan Sun1, Xuan Lu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2School of Marxism,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Received: Dec. 3rd, 2023; accepted: Jan. 24th, 2024; published: Jan. 31st, 2024

ABSTRACT

In today’s talent-driven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s one of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Hong Kong and Macao students should actively join the entrepreneurial army, but China’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tarted late and the relevant support is not perfec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Hong Kong and Macao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society, and finds that government support is limited,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ies is not sound and there is less cooperation among them,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social subjects is low. Then, it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strengthen the superstructure construction, create a deep education system, realize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among universities and integrate the social forces, so as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endeavor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ainland and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Hong Kong and Macao university students.

Keywords:Hong Kong and Macao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创新创业型人才愈发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创新创业教育正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摇篮。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广大港澳青年不仅是香港、澳门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激发港澳青年发挥创新潜力,引导广大港澳青年积极投身到创业实践中来,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然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配套设施基础仍较为不完善,制约港澳学生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

2. 港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况

近年来,政府对港澳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大;高校针对港澳青年全面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大型竞赛和论坛活动,例如挑战杯、互联网+以及地方性开办的各种比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为广大学子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以广东为例,目前已基本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的“1 + 12 + N”体系,大湾区内地9市已经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84家,吸引大批港澳青年来粤发展,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达4424个。不仅注重“引进来”,还主动“走出去”,今年3月,深圳市人社局与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创新创业、就业促进和人才交流等多方面开展紧密合作,为有意来深就业创业发展的香港青年提供场地保障、项目展示、资金支持、人才培养以及成果转化等全方位赋能服务。然而,港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 港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3.1. 政府支持力度有限,上层建筑仍需完善

政府支持力度有限,相关创新创业政策配套设施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资金支持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政策扶持不够、创新创业环境不够良好。首先,资金支持不足。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港澳学生创新创业,但是资金支持仍然缺乏,加之目前创业项目成本高、融资难,因此资金支持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如政府出台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多聚焦于大学生创业初创阶段的具有短期效应的资金扶持政策且帮扶资金多在2万~3万元,只能满足基本物品购置的资金需求,并不能很好地填补创业初期阶段的资金缺口 [1]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目前,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距离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此外,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机会,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创新创业技能和经验。再次,政策扶持不够。政府发布的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和措施,虽然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存在问题。例如,政策执行缺乏标准化、透明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缺少企业后续发展和成长的服务简化等相关政策。最后,创新创业环境不够良好。一些地方的创新创业环境并不完善,缺乏专业的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机构,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发展平台。

3.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资源严重紧缺

目前高校虽注重港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将创新创业学院从其他学院中分离出来并开设相关课程,但课程数量多为1~2门,教育客体未达到全覆盖,例如在一项调查中显示仍有多于40%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创业基础》等相关课程 [2] 。同时,这些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差,导致创业理论和实践相疏离、创业项目与知识体系相脱节。另外,师资力量也是限制发展的一大因素。目前主讲教师的创业经历和相关教育经验相对匮乏,且授课方式多为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存在单一化的问题,课程体验感不佳,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港澳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此外,在竞赛等实践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对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有限,着重关注竞赛分享答辩环节的形式,而忽视了对竞赛项目本身创意和前景的评价,导致学生获得的有效反馈少,竞赛收获不足,体验感有待提升。

3.3. 高校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各自为营,限制整体发展

人才培养和资源共享是创新创业教育和港澳大学生创新创业所必不可少的,而目前高校多以自发交流为主,信息互通性较差。由于地理区域上的跨越、体系机制上的差异以及高校间缺乏一致的发展目标,导致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学者间和港澳学生间的往来较少,阻碍了创新创业圈子的交流和发展。单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其聚集了广州十几所高校,可谓创业资源丰富,但实际上高校间的联系与互动有限,甚至高校间的创业学分互认机制尚未打通 [3] ,广东高校与香港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更少。

3.4. 企业等社会主体参与度低,创业氛围不够浓厚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等社会主体的整体参与度有待提升,存在校企合作“两张皮”的现象。一是社会大众对各种创业政策了解不足、对于创新创业产生畏难情绪且对于失败的容忍度低;二是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意识低下,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作用有限,造成港澳学生实习机会少、对行业发展知晓程度低且不了解创新创业风向标的局面。加之受到社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港澳学生的潜意识是学而优则仕,大幅度降低创业人数,创业氛围亟待形成。

4.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路径

4.1. 加强上层建筑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政府要践行好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者”的身份,加强市场调研,建设上层建筑,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为港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个长期无壁垒、自由化与包容化的政策环境,即尊重创意、激励创新、支持创业、包容失败,实现人才与资源的自由流通,提升港澳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首先,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政府可以增加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或提供低息贷款等形式的资金支持,以帮助学生解决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且政府可以牵头设立包括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内的多主体融资的创新创业项目基金。其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政府可以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规划和指导,鼓励高校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并提供实践机会,例如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项目、组织创业比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再次,进行政策优化和执行监督。政府可以进一步完善有关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明确政策执行标准和流程,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同时,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测和评估,确保政策落地和实施效果。此外,建设创业服务平台:政府可以积极引导和支持创业服务机构的发展,建设专业化的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创业指导、资源对接、市场推广等全方位的支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支持网络。最后,鼓励企业参与。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支持校企联合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投入以及市场渠道等资源,促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落地。

4.2. 着力打造以“全面 + 个性”、“理论 + 实践”为特色的深层次教育体系

打造以“全面 + 个性”、“理论 + 实践”为特色的深层次教育体系,可以以课程改革和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点。

一是推进课程改革,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范围全覆盖和个性化课程,注重理论渗透和实践巩固的结合。首先,在课程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受到知识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依托,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联动。譬如加大包括《创业基础》与《设计思维》多门课程在内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开设,灌输创新创业精神理论,还应考虑到港澳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着重开设与领导管理、沟通技巧等有关的课程,重点普及内地与港澳地区在税收、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差异性 [4] ,切实提高港澳大学生的基础认知和创业才干;其次,强化实践教学。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与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把握学科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开设相关课程。譬如,文科类高校重点设立理性逻辑、领导力和创造力的课程,理工类高校可着重开展沟通、表达和领导能力的课程。再次,日常教育中要发挥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操性,从教育培训以及相关竞赛角度入手,改变以往卷面考试等单一形式,注重多从创业实践以及创业效果等方面加以考核,加大学习过程中实操环节的占比或举办跨国、跨省、跨校的创新创业赛事,新增港澳学生赛道,促使其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最终实现创新意识向行为实践的转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实验、实习、社会实践、项目研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最后,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优劣,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评价者,并且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我。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构建深层次教育体系需要有优秀的师资队伍作为支撑。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让他们具备更好地开展全面 + 个性教育和理论 + 实践教学的能力。首先,各高校开放办学,尝试校企双向挂职或流动。既鼓励教师参与由企业主导的创业项目,引导高校向企业提供技术解答、人力培训等;也要着力发展本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完善校内导师的培训与考核的同时,制定出合理的条件加大师资力量的外部引进 [5] ,进而打造出充足的创新创业领域的专家团队,消除非专业老师代课的现象,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双赢。其次,摒弃老师独自讲解的单向施教方式,重新摆明学生和老师之间双向的互动关系,将PBL教学法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本,推动各位学生主动发现并处理问题,塑造港澳学生主动学习、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4.3. 高校间协同发展,实现跨学校、跨省、跨国家发展

优势高校与劣势高校合作能够实现“超长板效应”,即劣势高校不会拖累优势高校,反而会拉动优势高校水平或者一同增强该水平。因此,在发展港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各高校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要从创设平台和联合办学入手。具体表现为各高校之间打造沟通平台,共享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与资源,提高信息流通性,譬如提供高素质师资力量联合办学、共同创办港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交换导师或学生访问学习等,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跨学校和跨省发展,此外可以与海外高校进行合作,学习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课程设置等,不断向世界看齐 [6] 。

4.4. 整合社会力量,发挥企业主体地位

社会主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是促进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此背景下,企业积极提供港澳学生实习机会并与高校构建创业基地,具有积极意义。这一举措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还为他们在创新创业领域获取更多经验和机会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定制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产学研合作,如企业与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同商讨课程设置、评估指标或企业遇到的难题,加强产学研合作 [7] 。这种合作模式下,有助于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难题,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并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和企业技术的更新。此外,创业社群和研学机构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港澳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等社会组织的兴起,为广大青年创业者提供了思维碰撞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同时,通过宣传创新创业文化和相关政策,可以减轻公众对创业的畏难情绪,增强家庭对青年创业的理解和支持。

5. 结语

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之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其中的一大主体也应当得到重视。总体来看,关于港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仍有待解决,但也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态势和潜力。政府、高校和社会三大主体应当齐心协力,从政府扶持、课程设置、教师指导、高校合作和社会参与等维度入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推动港澳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

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项目(SA2200004386);暨海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教改支持项目(hdcxcy2022-9);海南大学教改重点项目(hdjy2308);海南大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培育项目(23SZZX-1)。

文章引用

孙菁晗,卢 暄. 港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Hong Kong and Macao[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01): 359-36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1056

参考文献

  1. 1. 魏伟静, 郇长坤.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东省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 18(17): 126-127.

  2. 2. 卓泽林.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满意度提升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12): 53-63. https://doi.org/10.16382/j.cnki.1000-5560.2020.12.005

  3. 3. 刘雪冰.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 2(14): 122-123.

  4. 4. 梁燕, 王嘉茵.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内地高校港澳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视角[J]. 科技管理研究, 2021, 41(12): 149-156.

  5. 5. 孔令十. 美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及对内地应用型高校的启示[J]. 滁州学院学报, 2018, 20(6): 116-118+122.

  6. 6. 柳岸林.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0, 11(3): 51-56.

  7. 7. 薛达, 林子渠, 潘婵娟. 粤港澳大湾区视域下澳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启示[J]. 文教资料, 2020(13): 125-127.

  8. NOTES

    *通讯作者。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