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09 ( 2022 ), Article ID: 56169 , 6 pages
10.12677/AE.2022.129541

新商科视阈下的“经济学+”交叉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丛海彬1,邵金岭1,邹德玲2

1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 宁波

2宁波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浙江 宁波

收稿日期:2022年8月16日;录用日期:2022年9月14日;发布日期:2022年9月23日

摘要

新管理、新技术、新金融、新零售的出现,对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和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能力提出挑战。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人才需求的变化,拟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组织三个方面构建“经济学+”交叉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并进一步地从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打造“双导师”团队和构建跨域、跨境交互方式三维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以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经济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高质量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满足行业需求的复合型商科人才。

关键词

新商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New Mode of Excellent Talent Training of “Economic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under the Vision of New Business

Haibin Cong1, Jinling Shao1, Deling Zou2

1Business School,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Ningbo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ingbo Zhejiang

Received: Aug. 16th, 2022; accepted: Sep. 14th, 2022; published: Sep. 23rd, 2022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new management, new technology, new finance and new retail has challenged the business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nges in the demand of new business talents in the digital economy era, it is proposed to build an excellent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economic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adjusting the discipline setting, creating a “double tutor” team and building a mode of cross domain and cross-border interaction with a view to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composite business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d industry.

Keywords:New Busines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仅赋能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对我国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将引领商科专业改革进入重大的转折关口,以数智化为核心的新商科交叉融合人才将成为新时代商业、社会、企业发展过程中极具竞争力的重要资源。这要求商科教育调整以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针对时代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部分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同时,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适时启动吹响了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号角。而新商科作为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也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与实践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陈晓芳等(2021)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学科专业界限分明、专业课程内容死板、课程设置与实际脱节等诸多问题 [1]。田淑芳(2021)在对企业进行商科人才需求调研中发现,用人单位希望新商科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商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希望他们具备较宽广的其他领域知识 [2]。李晨光等(2020)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指出新商科背景下工管专业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就是要在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系统科学、网络科学、数据科学等学科融合基础上,结合移动互联、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商业智能、共享经济等技术 [3]。目前关于新商科教育的改革,学术界普遍认为应走学科交叉、专业联动的道路。那么,经济学作为商科类院校的基础专业能否借助新商科建设的契机走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鉴于此,本文将深入分析新商科视阈下“经济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 新商科及其对商科人才培养的影响

140年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首开大学商科教育先河,长久以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商科的内涵始终都在不断地调整与变化。与美国和欧洲的商科教育相比,中国的商科教育起步比较晚,但我国的商科教育为工商业企业、金融业及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量的扎根本土、对接国际的商务人才。然而,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人类社会在国际政治、经济和产业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传统的商科教育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此时新商科应运而生。新商科通过对传统商科模式的交叉整合,把新的信息技术引入到商科专业的课程中,以新的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跨专业的教学,使“学科本位”与“交叉融合”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4]。具体而言,不同于传统教育培养的是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门人才,各专业与数字化技术之间几乎没有融合,“新商科”则趋于向市场输送跨学科的创造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如金融科技、财富管理、网络营销等。

2.1. 新商科对传统商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挑战

一方面,传统商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较为单一,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商业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经济学等专业为代表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体制为例,这些专业都是以各自专业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导向,知识结构单一,无法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转型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须将新型商业类相关专业整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于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包括新商科的相关课程,使人才培养体系既能够满足对某一专业领域知识的精准学习,又可以具备相关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 [5]。另一方面,我国不少商学院的培养体系存在着同质化、定位模糊等问题。对于地方性、应用型商科院校而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商科专业人才,是新时代商科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后大众化发展的时代,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都将随之改变,而教学环节中则普遍存在着观念更新、模式转变等问题。原有工业化社会基于批量、流水线式、学科界限分明的知识传授方式,在信息传递即时、无处不在并且强调个性化的网络时代,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日益面临挑战,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的是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有必要对传统商科育人模式进行再思考和重新设计 [6]。

2.2. 新商科对学生理论和能力培养提出挑战

在理论知识方面,新商科要求更加重视基础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应用与创新的整合。在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有很好的适应能力的人往往具备很强的基本功。语言,数学,哲学,信息科学技术,对大部分人来说,依然是最基本的。语言使我们的沟通变得更流畅,数学使我们的思想更细致,哲学使我们的思考更深入,信息技术使我们更能适应未来。尽管专业知识能使学生“上手快”,但若不加强基本知识,很容易导致就业难。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就像是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一样。只有在广泛的交叉学科知识系统中,基础知识的专业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出创新性的作用。在能力方面,在新商科视阈下,必须面向各利益群体进行沟通,实现国际文化和国家文化的高度统一。这对交流的能力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技术等新技术、新模式已经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高校为适应社会变革给社会就业创业带来的重大变革,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和掌握新技术、创新创业意识。在个人素养方面,随着法律和制度体系逐渐完备,商业伦理和商业价值观更加受到尊重,对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乃至更广义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对不良行为的记录和应用会更为广泛,对企业和个人诚信的刚性要求更加苛刻;国际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要求也进一步提升 [7]。

3. “经济学+”交叉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新商科视阈下“经济学+”交叉融合卓越人才培养不应是一个轴上“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在多个轴上的同步传输,及时更新人才培养内容的同时用数字化手段多维度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需要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创新,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对学科建设进行完善,同时增加师资队伍,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构建满足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打通不同专业知识壁垒,还应构建产教融合的教学组织方式,融合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探索商科院校与企业协同发展的资源共享新模式。

3.1. 确定“经济学+”交叉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

首先,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高校应该更多地从社会、企业的角度出发,在前期调查阶段,对企业进行全面的人才需求数据分析,并对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合于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针对学生的素质、兴趣和特长,进行合理的调整。其次,学科融合是实现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高校应确定复合型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一是要增大交叉学科领域课程内容的同时保证学习成效,完成知识系统从单一专业知识向前沿、交叉学科及社会知识的全链条延伸,实现理论创新能力培养。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应按照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原则,以“经济学 + 其他学科”的模式,打破学科壁垒,主动将商科融入其他学科专业。将经济、管理作为主导学科,同时数学、计算机等其他学科作为方法和手段辅之,特别是借鉴已有的数学建模、概论统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决策方法、数据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信息采集、模型构建、分析决策能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升级。二是要增加交叉学科领域,构建能有效触发知识系统化的实际商业问题和交叉领域实践模拟场景,在知识通道拓宽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推动学生进行多知识通道融合,实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经济学 + 其他学科”的模式下,用新技术、新工具解决传统经济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2. 设计“经济学+”融合课程体系

一方面,设计课程教学融合多学科知识,即在一门课程中融入不同学科知识、理论、技术,用来分析解决具体问题,使得学生在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知识,还能结合交叉学科知识进行联合运用解决问题,更有助于习得和提升对大学、职业及个人生活必备的深层次的自主学习能力。如高校可以在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学、金融学等经济专业课上开设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网页设计与制作、高级编程(Python)、网站建设和管理等技术课程,让学生有一个宽泛的知识面,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更好地匹配。特别地,课程设置方面要注意对过时、落后的课程适时调整和剔除,及时关注经济活动中企业的发展与技术手段的更新,始终遵循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制定能力进阶、贯通融合的灵活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不同能力、不同层级设立相应的学习课程和培养模块。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进行通用能力的学习,三年级侧重专业能力学习,四年级则注重跨专业能力训练。此外,推进线上教学和多元教学方法也很重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体验式、参与式教学,将教材的学习留给课后,将课堂留给学生,使课堂更加注重综合分析和综合应用。在网络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一种情境、互动、体验、反思相结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得以建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以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3.3. 重构产教融合的教学组织

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提出要推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发展。校企合作机制会大大增强商科人才的社会实用性,通过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的资源、信息将实现整合,为商科人才提供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并带动教育链、人才链、企业信息化产业链创新发展,以达到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完美衔接,实现企业与人才的高度共赢 [8]。新商科建设应构建以商科院校为核心,以众多企业为辐条的“中心轮辐”型人才培养网络,把商科院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模糊院校与企业的组织界限,强化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高校可以通过对大一至大四的教学环境进行改进或再设计,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将高校教师与企业管理者整合为一支全新的教学队伍,真正实现以跨学科融合为基础,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同时通过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建立校企合作研究中心,建立商院与企业的人才培养与研究共同体,建立“跨界”资源共享的商院与企业的合作模式。

4. “经济学+”交叉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4.1. 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首先,根据“新商科”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对“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等经济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原有的经济学知识、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加入了新技术、新思维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形成了“经济学+”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如增加通识基础课程、通识核心课程和专业必须课程中大数学类课程(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方法课程(统计学、统计工具软件)、计算机课程(编程、数据库、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课程的课时和学分的比重,适当降低和压缩部分传统商科专业课程的课时和学分。同时,高校培养的经济学专业人才不仅要懂专业,还要懂行业、懂技术,更要懂政策、懂法律。如将国贸与法律课程相互融合,制度的频繁更新要求商科人才在具体业务中不仅要与最新规定同步,还要深刻理解这些法规的内涵,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学专业人才也需要熟悉国际法律法规并站在法律的视角从企业管理和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分析每一个实际问题,以更好地帮助企业更健康有序地发展。其次,鼓励非商科类学生如工科、理科选择经济学作为第二专业,加大对计算机和数学类专业学生通过转专业进入经济学专业学习的支持力度,使专业和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此外,拔尖实验院、系、班的机制能够广泛吸收拔尖人才,培育多学科交叉创新的意识和动力,突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框架束缚,建设专业理论基础与专业实践相平衡的培养机制。依靠导师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辅导,通过联合培养、交换培养、双培、海外实习、暑期实训等国际化培养方式,奠定平台赋能式的交叉融合基础 [9]。

4.2. 打造“双导师”团队

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提升专业融通能力。培养新商科人才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团队需要引导现有教师更新观念,拓宽知识结构,进行跨学科研究,形成交叉型、融合型教师团队。学校也给予创新教师跨学科激励机制,为专业融合、课程融合、师资融合创造条件,激励和支持教师自愿走上专业融合、知识多元的道路。另一方面,聘请特色行业对口企业导师。除了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培训学校现有导师,还从特色行业对口企业聘请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一线从业人员进校兼职任教,一课双师,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新时代商科人才校企协同培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因为企业一线从业人员对目前市场上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动向有着最为精准的把握,也最清楚市场的人才需求情况,请他们做企业导师,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市场的适应性,同时也能有力地充实商科教学队伍,提升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商科教学水平。

4.3. 构建跨域、跨境交互方式

一方面,学校持续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将社会责任、企业家精神、职业道德教育植入专业教育。改革单一教学方式,应用“对分易”“雨课堂”等教学工具,引入案例式、探究式、项目式教学方法,实施大作业、网考、多阶段练习等多种考试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有效解决学生素质培养单一化、职业视野不广等问题。同时,将“课堂搬进企业”,采取由创业导师带队、特色行业对口企业各管理层授课的方式进行商科人才培养,近距离地理解专业知识在解决现实管理问题时的作用方式和作用范围,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能力,同时丰富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加大校企和校校融合,共建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发挥平台的力量,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资源共享。高校之间学科优势和特色互补,共同探讨不同专业特色的院校与数字经济如何更好地契合,推动互动学科与数字经济交融,创造一个创新与包容的环境 [10]。再一方面,学校定期开展学生出国(境)交流项目。学校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进海归高水平博士,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境访学交流,激发教师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激励师生把个人发展与祖国进步结合起来,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11]。

5. 结论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业智能化转型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也对商科人才需求提出了挑战。“经济学+”交叉融合人才的培养理念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面向特色行业人才需求,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复合型经济学专业人才,成为产业界和教育界的共同话题。系统推进学科交叉,是高等教育变革的大势所趋,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对高水平创新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行业特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应主动应对科技变革所带来的特色行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进行适时调整,培养出既具备经济学专业知识和行业特色专业技能,又拥有创新思维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新时代商科人才。本文基于新商科视角,从对传统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出发,分析了新商业模式时代对商科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组织三个方面对“经济学+”交叉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了“确定培养目标–设计融合课程体系–重构产教融合的教学组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地,对本科院校“经济学+”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探索,以期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学+”交叉融合卓越人才。

基金项目

“宁波大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专项(JYXMRCZX202001;JYXMRCZX20200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902150038)”。

文章引用

丛海彬,邵金岭,邹德玲. 新商科视阈下的“经济学+”交叉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New Mode of Excellent Talent Training of “Economic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under the Vision of New Business[J]. 教育进展, 2022, 12(09): 3543-354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9541

参考文献

  1. 1. 陈晓芳, 夏文蕾, 张逸石, 李铭泽. 新时代新商科的内涵及“多维度协同”培养体系改革[J]. 财会月刊, 2021(5): 107-113.

  2. 2. 田淑芳. 基于交叉学科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安徽新华学院为例[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6): 53-59.

  3. 3. 李晨光, 郑强国, 魏秀丽, 张立章. 新商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29): 196-197.

  4. 4. 曲志丽, 姜雪松. 数智时代新商科会计财管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J]. 商业经济, 2022(6): 189-191.

  5. 5. 姚艳, 张增欢. 浅议“专创融合”背景下新商科专业群智能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中外企业文化, 2022(5): 106-107.

  6. 6. 孟毅, 陈臻, 许抄军, 陈秋莲. 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 42(4): 24-31.

  7. 7. 宣昌勇, 晏维龙. “四跨”融合培养新商科本科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6): 51-53.

  8. 8. 李大琳, 吕威, 梁艳春. 基于校企联合办学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软件导刊, 2020, 19(2): 164-167.

  9. 9.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 拔尖创新学术人才培养之改革与实践——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为例[J]. 北京教育(高教), 2013(9): 67-68.

  10. 10. 陈德球. 数字经济下, 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 经理人, 2022(2): 48-50.

  11. 11. 徐永其, 宣昌勇, 孙军. 新商科创新创业人才跨界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24): 44-4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