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2
(
2023
), Article ID:
61789
,
6
pages
10.12677/AE.2023.132123
自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缺失与 重塑
戴晶晶1,李雪峰2,刘天宇3
1华东交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2华东交通大学国际学院,江西 南昌
3华东交通大学党委组织部,江西 南昌
收稿日期:2023年1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17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24日

摘要
价值观是时代的最强音,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当前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社会泛娱乐化、庸俗化现象炽盛,高校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缺失及异化现象普遍。因此,客观分析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缺失及异化的现实表征、影响因素,积极探索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自媒体,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

The Absence and Remodeling of Mainstream Values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We-Media Era
Jingjing Dai1, Xuefeng Li2, Tianyu Liu3
1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2International School,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Party Committe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Jan. 20th, 2023; accepted: Feb. 17th, 2023; published: Feb. 24th, 2023

ABSTRACT
Value orientation of youth determin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future soc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we media era, the phenomenon of pan entertainment and vulgarization in the network society is flourishing, and the lack and alienation of mainstream values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re common. Therefore, objectively analyzing the realistic represent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lack and alienation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mainstream values and actively exploring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mainstream valu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Keywords:We Media, Young College Students, Mainstream Value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已经进入了以电子化信息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高达9.04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达到29.3%,尤其是高校青年大学生,在网络参与的盛宴中集体欢腾、乐此不疲 [1] 。这些“95后”“00后”的“千禧宝宝”,正处在科技繁荣、文化繁茂的改革开放时代,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一方面,他们自由开放、热情澎湃、正义凌然、兴趣广泛;另一方面,他们自我独立、个性张扬、追求享受、看重实际;自媒体时代下的青年大学生,正是因为网络科技的便捷性,他们热衷于消费快速化、娱乐化、碎片化的信息。为了迎合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自媒体的关注热点主要倾向于传播娱乐新闻,深挖明星私生活,制造各类“爆炸性”“轰动性”的肤浅新闻事件,青年群体在自媒体营造的网络狂欢景观中不断戏说英雄、嘲讽经典、调侃政治 [2] ,他们沉浸在网络虚拟的大众狂欢幻象中,殊不知,这种虚拟场域正在潜移默化中消解、冲击青年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久而久之,青年群体呈现出精神虚无、思想贫瘠、思维片面、目标迷茫的趋势,甚至凸显出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网络暴力及非理性群体事件的问题。由此可见,自媒体时代下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缺失及异化的现象尤为严重。
2. 当前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缺失及异化的表征分析
2.1. 主流价值观的缺失
在开放自由的浪潮中,知识和信息在不断更新,青年大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及其他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他们的重视自我,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倾向务实化和功利化的选择,在面临抉择时,首要考虑的是这件事是否对自己有利。一是在学业方面,标榜成绩排名,忽视钻研学习;二是在校园生活方面,寻求利益、讲究实惠,更多地关注参加社团的好处、担任学生骨干的益处、考取资格证的用处,轻视实践锻炼及素质修养;三是在就业择业方面,重视工资收入,挑拣工作性质,眼高手低,轻视工匠精神及奉献回报;四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圈层化现象明显,更看重利益互换,更倾向娱乐享乐,更崇拜多金权高的人物,社会交往丧失伦理及道德修养。大学校园里普遍充斥着务实、功利、实惠的风气,青年大学生这种利益优先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集体利益为主、无私奉献及诚信友善相差甚远。与此同时,青年大学生还显现出政治冷漠、国家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欠缺的趋势,他们更崇拜金钱、权利和社会地位,渴望成为网红、明星和公众人物,不再敬畏厚重的历史,不再尊重传统文化,不再敬仰英雄人物,戏说历史、讽刺经典、戏谑政治已经成为常态。
2.2. 理想信念的迷失
当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自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他们的理想信念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给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3] 。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直接决定着我国是否能够拥有一代又一代合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接班人。但当前部分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严重偏差,在他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是虚无的政治噱头,离自己太遥远,与自身关系不大。所以,对于如何实现“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青年大学生来说更是无从谈起,他们的理想信念显得空洞、肤浅、庸俗。根据高校学工干部对大学生的访谈结果,在谈到理想时,更多青年大学生渴望的理想是光鲜的、亮丽的、多金的;谈到梦想家时,他们更想成为网红、明星、大老板,而不是一名工程师、科学家或者飞行员;更多青年大学生把“一曲”成名、“一语”成名、“一脱”成名看作是人生成就的追求 [4] 。
2.3. 道德观念的滑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关系着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但在当前网络信息盛行的自媒体时代,面对各类信息及多元文化的冲击,青年群体常常出现道德价值观选择困惑、道德教育弱化、道德认知偏离、道德行为失范等诸多问题。一方面,青年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处在自我矛盾的状态,他们内心明白正确的道德观念,也希望别人能对自己讲道德讲诚信,但自己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又忽略了道德风尚,背离道德规范,知行分离、言行不一的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嫌贫爱富、好逸恶劳、眼高手低,缺乏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青年群体中不容忽视的现象,不少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形成了一夜成名、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观念。此外,青年群体出现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网络暴力、突发群体性事件非理性升级等各类风险越来越严重。
2.4. 人生目标的模糊
根据高校学生工作干部的反馈来看,目前一些青年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工作生活及人生价值等人生目标都模棱两可,没有清晰明确的规划,上课迟到早退、考试挂科、厌学打游戏等现象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普遍。他们被越来越多的称为“佛系青年”,漠视、抵制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活动只围观、不参与、不表达,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对比鲜明的是,这些青年群体更倾向于及时行乐、爱慕虚荣、热衷奢侈品、狂热追星、疯狂网贷、超额消费等浮生若梦的肤浅生活。青年群体中以小众为集体的圈层化现象日益凸显,从而使高校学生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呈现出话语隔阂、对立僵局、社会疏离等令人堪忧的现象。此外,从高校的就业意向统计来看,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严重扭曲,择业时倾向高回报低付出的工作,工作后又不思进取、能力欠缺,用人单位反馈当代青年大学毕业生的辞职率相当高。
3. 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缺失的原因探析
3.1. 新媒体技术的助推
自媒体时代,微博、短视频APP、论坛等各类网络平台正在彰显着它全球性、自由性、即时性、无限性的时代特性,新媒体技术实现了空间的开放性、增加了网络资源的丰富性、降低了对象的参与门槛,但与此同时也消解了信息及思维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5] 。刺激、新颖的网络空间,让青年大学生沉浸在虚拟的网络场域中宣泄情感,由于网络监管机制的欠缺、平台管理的松懈,网络文化呈现出娱乐化、低俗化的趋势,各类鱼龙混杂、低级趣味的作品及信息被广泛传播转发,对于正处在价值观与人生观塑造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他们自我约束的能力本就薄弱,加之受到“以黄、以俗、以怪”为主流的意识形态的侵蚀,一些思辨能力较弱、价值观不坚定的青年大学生在这种低级趣味泛娱乐化内容的影响下,急功近利,追求娱乐至上、享乐主义,他们收获的只有精神的空虚,价值取向与选择已严重扭曲。
3.2. 多元文化的渗透
伴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青年大学生已经置身于文化多元时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现代文化、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在这样的时代不断交融、碰撞;各类社会思潮、艺术、价值取向集体涌入青年群体的视野,他们学习西方哲学思想、思考西方价值观念、欣赏西方行为艺术,崇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及享乐主义,盲目推崇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当青年大学生面临以上多种文化及价值取向的摩擦与冲突时,他们开始迷失主流价值观、动摇理想信念,进而质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此外,网络的“微”传播也使青年群体受到了民粹主义、极端主义等有害思潮的侵蚀,严重影响了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
3.3. 商业文化的侵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西方商业文化的影响,消费主义风潮在青年群体中盛行,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节约”“简朴”的消费观念被颠覆,青年大学生更青睐及时行乐,“虚荣”“放纵”“攀比”成为物质追求的常态。面对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社会,青年群体只一味地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感,精神世界变得虚无,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陷入网络贷款、超前消费、蚂蚁花呗的泥潭。他们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消费主义所侵蚀,过分地追求自由与个性,内心早已失去了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只在乎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逐渐忽略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拥有无穷的财富和地位成为青年群体的主流追求。受到商业文化的侵蚀,不断滋生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潮正在消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4. 自我认同的危机
青年群体正处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拓展的强烈需求时期,当代青年大学生虽然个体意识强烈、渴望标新立异,但他们在追求个性解放的同时,还表现出强烈的群体认同需求。他们不愿意从圈层化的团队中掉队,害怕被青年人的时代所抛弃,担心被边缘化,总希望通过新奇、标新立异的方式赢得同龄人的接纳与认可。网络场域是青年大学生的共同矩阵,现实社会的孤独让他们对群体认同和人际关怀的温度产生了强烈的渴求,因此,他们将这种愿望寄托在了虚拟网络社会中,总是争先使用最先进的软件,创造最时髦的网络用语,录播最新颖幽默的视频,以此来获取同龄群体的关注量和称赞声。
4. 自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重塑与构建
4.1. 精神重塑教育: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引领青年价值取向
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要以青年为主体,要充分建设好、巩固好“第一课堂”。
1) 完善思政育人体系,推行以文化人。以思政课堂为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主渠道,学校要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学团干部都要通过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通过主题讲座与思政讲堂的形式,开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及时根据青年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与青年群体积极互动交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价值取向,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进而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2) 改革教学方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主流价值观培育工作必须在改进中加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学校应当以精品理论通识课为基础,以新颖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靶向,进一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堂上、在班会上,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题材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航标作用,将主流价值观培育融入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及校园生活等环节,将主流价值观培育浸润在知识传授、素质提升等过程,向青年大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强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认可。
4.2. 浸润式教育:紧密衔接“第二课堂”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自媒体时代广大青年大学生的需求,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及校园生活中,通过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寝室文化、社团文化等校园文化的创建,润物无声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正能量。
1) 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以校园文化创建为抓手,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纽带作用,利用社团组织和学生骨干,紧扣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等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特性,通过培育系列精品文化育人项目、开展各类人文素质讲座、宣传优秀典型及先锋人物、借力朋辈育人的优势,组织开展各类内容丰富、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青年大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以此帮助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营造向上、向学、向善的良好校园氛围。
2)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发展教育同样是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方面,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上课礼”“升旗礼”“家书礼”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践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学校要重点开展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帮助大学生提高历史认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重大纪念日为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充分挖掘高校所在地的红色育人资源,打造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精品课程 [6] ,创新培育形式,进一步提高青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
4.3. 网络文化教育:创新开展“虚拟课堂”提升媒介素养
高校要切实把握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契机,充分认识自媒体时代学生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变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融合新技术开展,努力打造“虚拟课堂”。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参与性更高、互动性更强、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影响范围更广泛,尤其是更能迎合当代青年喜欢的价值观教育方式。
1) 善用“微表达”,开展“微课堂”。巧妙将自媒体平台转换为价值观培育平台,进一步优化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建立主题教育网站和微信官方公众号、微博公众号,上线与价值观培育工作相关的慕课、微党课、微团课,运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更有科学性、针对性的开展价值观教育工作。
2) 深度融合短视频等新媒体资源,构建网络育人体系。高校要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各类青年大学生青睐的短视频APP载体,将主流价值观培育融入到短视频APP媒介,开设官方账户、拍摄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视频、广泛传播推送,在学生喜爱的平台上加强互动交流,寓教于乐,不断丰富利用网络平台培育主流价值观的形式。
3) 培育意见领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占领网络阵地、主动发声、正面发声成为自媒体时代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高校需要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由“见面”向“界面”成功转型,培育一批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的“网络大V”和意见领袖,比如“复旦陈果”“南航徐川”“辅导员娘亲”,借助榜样的力量,用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和观念,将主流价值观生动地呈现给师生,进一步增加价值观培育中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娱乐性、情感性和互动性体验。
4.4. “三位一体”教育:联动建立“校、家、社课堂”补位青年价值观培育
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需要有效整合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父母要用自己良好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学校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社会实践等途径不断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最后,要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文化环境。整个社会氛围及社会主流价值观导向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影响,社会层面也要积极倡导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流导向。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思想政治工作) 2019年度项目:网络狂欢背后的审思: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消解之策(项目批准号:SZZX1963)的研究成果。
本文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扬州大学) 2020年度开放课题(一般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戴晶晶,李雪峰,刘天宇. 自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缺失与重塑
The Absence and Remodeling of Mainstream Values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We-Media Era[J]. 教育进展, 2023, 13(02): 752-75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2123
参考文献
- 1. 杨巧. 从网络流行语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0(4): 94-101.
- 2. 卜建华, 徐凤娟. 网络社会青年信仰泛娱乐化庸俗化风险的“文化景观”与破解策略[J]. 中国青年研究, 2020(1): 33-40.
- 3. 冯刚, 王树荫.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年度发布[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18.
- 4. 刘洪波. 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学生价值观引导策略析要[J]. 理论导报, 2012(5): 53-54.
- 5. 畅军亮. 短视频APP推动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4): 81-84.
- 6. 杨旸. 以文化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应用——基于福建省独立学院的调查报告[J].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20(4): 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