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1  No. 04 ( 2022 ), Article ID: 50680 , 6 pages
10.12677/ASS.2022.114193

中国未来主义的发展探析

刘宇魁

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收稿日期:2022年3月30日;录用日期:2022年4月18日;发布日期:2022年4月25日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的新技术革命以来,西方的未来主义社会思潮日益兴起,深入现实,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国的未来主义应该不同于当前基于西方工业社会的未来主义,形式和内容要与共产主义的未来指向相结合,核心是发挥社会主义理想蓝图的切实作用。随着中国迈上新征程,基于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由虚向实、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以及文化全球化与文化融合趋势的三大需要,对这种未来主义的需求愈加强烈。为有效建设这种未来主义,则要求在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把握好信息技术提供的虚拟空间这个新领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兼容并包的特质。

关键词

中国,未来主义,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uturism

Yukui Liu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Received: Mar. 30th, 2022; accepted: Apr. 18th, 2022; published: Apr. 25th, 2022

ABSTRACT

Since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in 1970s, the western futuristic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has been rising day by day, penetrating into reality and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world. However, China’s futurism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e current futurism based on western industrial society, and its form and content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communism. The core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ractical role of socialist ideal blueprint. As China embarks on a new journey, based on the three needs of the current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t 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he trend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the demand for this kind of futurism becomes stronger and stronger.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build this futurism,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new field of virtual space provid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Keywords:China, Futurism, Probe into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西方的未来主义社会思潮是什么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在资本主义诞生前,生产力的低下导致社会变化速度极为缓慢,因此人们更多关心现实生活,对未来没有清晰的概念和预测,更多是对未来的各种幻想,这并不科学且远未形成为一种社会思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随着二战后人们生活中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在科技信息的浪潮冲击之下,开始发现了现代生活中众多不稳定的因素,从而更加深刻地思考自己的未来。当代西方未来主义社会思潮正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此时,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等新兴技术飞速发展,形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剧烈变化,在带来人们肢体功能的延伸,生活质量的改善等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新型疾病的出现等负面影响。在这时候,全面预测和评估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和社会影响已成为各行各业、社会大众、各国政府普遍的一种需要,在此情况下,西方未来主义社会思潮受到广泛重视 [1],成为了一种真正的国际性的社会思潮,一种世界性的社会思潮。

未来社会者立足于不断更新发展中的现代工业社会,以社会、技术发展为理论轴心,采用未来学的预测方法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图景,建构了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的诸多理论,其最重要的贡献和启示在于通过融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以及依赖于信息化来实现人类更高层次发展的思想,探索了人们如何发展和未来走向问题 [2]。在理论意义上,这一思潮充分表现了关切人类未来命运的思想,对人们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激发和强化的作用,改变着人类对于未来和现实社会的观念,把人类的认识与思考延伸了出去,打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势,以未来的境况作为当今的实际发展目的,引导人们从现实社会出发来预测和判断未来的发展,推动了包括未来意识、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关切子孙后代意识在内的许多新的社会观念形成。在现实意义上,西方未来主义的社会思潮面对当今人类的发展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命题,倡导将人类的发展作为关键的任务,在增长的极限已向我们靠近的当下,提出了人类社会走向新的生存与发展的思路,其中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并且具有可操作意义的发展路径有两种:一是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信息化发展之路。这都对当今各国政府部门的行政决策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同时,西方未来主义的社会思潮所构建的社会形态是站在当今工业社会的社会形态基础之上的,有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西方的未来主义社会理论的赞成者按照工业社会形态序列对社会发展过程和规律进行理解,实际走的是“单线论”的路线,最终从整体上又推动和发展了“多线论”。资本主义常常在自身的发展与自身的弊病共同作用下向前走着,此时未来主义者不得不既承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被一系列弊病弄得矛盾重重,又力图论证这些弊病只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向美好未来过渡的暂时现象,试图用它的神话般的社会发展理论,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学说——科学的人类社会未来观。并且,未来主义者把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特殊弊病与矛盾,夸大为人类的普遍矛盾;把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问题,上升为世界范围的全球问题。而在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现实世界中,无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抹杀特殊矛盾,笼统地谈论“全球问题”这是不太符合实际的。解决全球问题的途径必然取决于现实的社会制度,撇开具体的社会现实去抽象地预测人类社会的未来,奢望利用新技术革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全球危机”,只能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2. 中国的未来主义应是怎样

社会主义本质上就蕴含着对未来的指向,即共产主义,但一直以来,科学社会主义以务实的态度并不过多强调这种未来指向,这有其历史的原因。最初,一方面要与崇尚空想的社会主义相对立,一方面在没有真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工人被严重剥削的现实环境就能直接唤起工人的革命热情的背景下,马克思重视共产主义只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3]。而在苏联初期,针对政治空谈的现象,列宁也指出“老式的宣传方法是讲解或举例说明什么是共产主义。但这种老式的宣传已毫无用处,因为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说明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4],之后的操作却陷入僵化,促使苏联在西方的和平演变中走向解体。最终基于中国国情,由包括上述的种种历史因素和现实压力影响,社会主义的未来指向一直主要以五年计划、“两步走”战略等现实策略体现。江泽民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 [5],而中国的未来主义不是“教条地预期未来” [6],它不是严格的规定,也不是徒劳的描绘,而是放开想象,并给想象以依托,它绝不是和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相矛盾的。

中国的未来主义,形式要符合共产主义指向中人类对生活的美好希望本质。从理论层面看,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历史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源远流长,总体上说就是向往和追求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这种愿望来自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也来自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故这种面向整个人类文明的伟大而无私的价值目标,无论对于何种社会中的人们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自由主义图景已摇摇欲坠的现在。从现实层面看,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区别。西方的未来主义文学在上世纪传入到我国,但在绝大部分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坛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催生了相应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之时,未来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甚微,也没有催生中国的未来主义文学。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这种文学立基的现代工业文明与当时我国现实状况极为不符,本身又内涵复杂、形式模糊以致难以把握,故在主观上一直很难获得当时中国文坛的好感,客观上也没有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太多的影响。而不同于西方的未来文化因为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往往表现为一种虚幻的乌托邦,社会主义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未来充满希望。

中国的未来主义,内容要体现共产主义社会在人们共同努力基础上的可能性、现实性。从理论层面看,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想的社会发展目标。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神秘,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在第一次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展望。从现实层面看,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是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现实的社会主义事业每向前推进一步,也就是向着共产主义走近一步。马克思主义除了技术的力量,还重视制度和人的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的核心,就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制度设计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素质与眼界必将进一步提升,必将摆脱对于自己创造物的迷恋,从而战胜并驾驭资本、权力等创造物,使劳动和生活获得解放 [7]。因此,中国的未来主义的提出是建立在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条件上,它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的探讨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发展这些理论,并充分结合人性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实践进行展示。

中国的未来主义,核心是发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美好蓝图的切实作用。社会主义的未来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未来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资本主义的未来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对资本主义缺陷的自觉意识中的产物,他们针对的是社会的现实问题,探讨解决方法,澳大利亚学者鲍里斯·弗兰克尔在1987年出版的《后工业乌托邦》中就指出,新一代具有社会意识的公民将各种社会运动所提出的问题和理论看得远比马克思主义重要,重点在如何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这是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对问题一方的侧重。而社会主义的未来主义则与之不同,其主要目的相较于为社会建设提供指引的现实层面,更注重发挥在精神层面的感染力。共产党人“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 [8],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建设的每一步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牢牢立足于现实的人民需要进行切实的改善,故更看重的不是需要建什么,而是如何建得更好,也就不需过多创造需要,而专注于对需要的方向和落实的有效引导。因此,要在结合人性的科学研究中,以正确宣传下充分展示的社会主义的美好与对人的要求,融汇社会中的纷繁思想,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基础之上,唤起国内乃至世界人民的内生动力和内在觉悟。

总而言之,我们不应沉溺于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细节描绘,但完全可以根据我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去把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完全可以根据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不断加深对其轮廓和基本特征的认识。最终以情感和理性的共同作用,促使人们的欲求与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引导人得到切实的信仰进行对自身的塑造和在现实中的行动。正如习近平指出:“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就讳言甚至丢掉远大理想。” [9] 要切实发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指引作用,切实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人民群众的感召作用。故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基于我国独到的历史特点和建设的现实问题,并不要求未来主义一下子成为主流,但为助力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走得更稳、更快、更远,于现在的实践中指向未来,把社会主义的感染力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的探索,应该提上日程。

3. 中国的未来主义应何需要

中国的未来主义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当前未来主义文化的缺失和人民需求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中,社会主流文化的塑造、传播往往依靠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这样的过去实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多蕴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政治形式里。直到随着中国“强起来”,近些年出现了一些关于改革开放奔小康、反腐倡廉这样较贴近人们现实生活的影视作品。而无论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1,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展望2,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现实性的要求,但因共产主义各方面的虚幻,大部分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的认知是简单实在的让每个人有钱,却对这可以带来的真正美好,例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具体概念。从而不能充分发挥立足长远的意识作用,来规范自身的现实行为。

就文化发展而言,中国的未来主义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需要。一方面,我国文化现代化要求实现传统文化的转型,建设先进的现代文化。人们习惯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的学说,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扎根,根本上还是因为其所内含的价值观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契合之处,这正可以在两者对未来理想社会(大同世界与共产主义)这个具有强大包容性的共同追求中全面体现。故在我们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未来指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把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述与传播,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在多元文化互相借鉴、交融、包容与各种文化冲突同时存在的过程中,要求最终减少文化差异、走向文化融合。作为一个赶超型的后发国家,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与西方发达国家交往而不被同化和吸收,必须要求让自己立足于人类一切已有文化文明基础上、又经过自身发展扬弃已有文化文明的文化。通过“未来”这个具有强大共通性的概念载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可以消解功利性、整合多元性、强化先进性,得到世界的认同。

就人民需求而言,中国的未来主义的提出是当前理想信念教育由虚向实的要求。在传统认识中,理想信念教育长期被视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社会化的特定术语,在意义理解与内容设计上主要侧重于彰显其国家叙事功能,相对忽略对现实社会状态与未来发展前景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深刻解释和有效舒缓 [10]。在叙事形式上,以革命文化这样的过去实践为核心内容,而面对新生代,由于他们对过往记忆没有亲身体验,这种叙事内容能够进行历史知识的普及,乃至情感上的激励,但难以帮助学生在现实中践行和坚守。就有学者指出新生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有理想信念嬗变不定,经常处于“流动状态”;理想目标从崇高转向现实,低层次、功利化倾向明显;国家主导信仰遭遇挑战,一定程度出现信仰迷茫;理想信念与实际行动相脱节,空想多、实干少 [11] 等问题。坚定理想信念不是口头的,也不是纯情绪的,是一个源起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反复逼近”的过程,必然要建立在坚实的现实基础上。故就目前人们理想信念普遍虚浮的问题,应保证理想信念教育与时俱进,在重视教育叙事的同时增强时代性,把理想信念置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去感知、认同和践履,使理想信念更具时空的穿透力、现实的解释力和未来的感召力。

4. 中国的未来主义如何可能

中国的未来主义的建设,根本上要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年,中国的飞速发展为文化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国际上还主要是欧美的声音,缺少来自中国的对白,使我们很容易在话语权和价值评判标准上受制于人,成为“被表述”的对象。而日益强大的中国更有底气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成为“表述”自我的主体而不是“被表述”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下,于已然有所成就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完全在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和社会主义教育环境中成长的一代已经成为社会主力军,新一代人的素质和个性化越加发展,人们对未来有思考的需求和能力。

在现实层面上,信息技术提供的虚拟空间这个文化融合、避免冲突的新领域有利于中国的未来主义的建设。一方面大量的制造技术变革、广泛的传播技术变革和快速的展示技术变革,为丰富文化产业内容、增加文化传播的速度与范围,增加文化消费的物质载体提供有利条件,凭借信息技术等手段,具有以小说、影视等形式,呈现未来社会的普通人在模拟21世纪的生活、现代人穿越到未来社会后的变化、未来社会成员对梦想的追寻,乃至将古代的大同社会“翻译”成未来的共产社会等的可能。一方面未来文化融合的交流单向性、途径多样性、渗透潜在性等特点,为我国借鉴外来文化精华,发挥文化的独特魅力,以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带来宝贵机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的世界大环境下,中国特色的未来主义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都是非常显著的,在实际构建上捍卫中国话语权,以相应的舆论能力作为匹配,能够引导正确的发展观念和舆论导向。

在理论层面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兼容并包的特质有利于中国的未来主义的建设。作为截至目前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在未来学、科技决定论、趋同论、系统动力学和生态学等社会思潮和科学成果的影响下产生的未来主义的前辈,西方的未来主义社会思潮在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格和科学的预测方法,以现实依据和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对于人类社会未来的严格的模式分析基础上,由理论走向了与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介入了对社会的管理,影响公共的决策和大众的思维方式,具有对人类社会发展关注的普遍性的广阔视野和向社会管理渗透的有效性的现实价值。而中华文化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和胸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包容性的理论体系,尽管西方的未来主义社会思潮并不完全适合于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需要和具体国情,但构建中国特色的未来主义,可以在践行未来社会发展预测过程中,时刻关注西方未来主义思潮的发展动态,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中,基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的成果,进行批判式吸收,从而增强中国的未来主义的理论性,扩大中国的未来主义的影响力。

文章引用

刘宇魁. 中国未来主义的发展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uturism[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04): 1417-142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4193

参考文献

  1. 1. 谢俊贵. 当代西方未来主义社会思潮的特点与贡献[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6): 67-73.

  2. 2. 黄雯泽. 浅谈西方未来主义社会思潮的特点[J]. 神州, 2014(5): 246.

  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66.

  4. 4. 列宁选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08.

  5. 5. 江泽民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93.

  6.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0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

  7. 7. 陈培永, 李茹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未来前景[J]. 学术研究, 2020(2): 1-6.

  8.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34.

  9.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505-506.

  10. 10. 邹庆国. 坚定理想信念的文化逻辑与进路选择[J]. 理论探索, 2018(5): 49-56.

  11. 11. 梅萍, 罗佳. “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特点、困惑与引导——兼论学习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论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5): 12-15.

  12. NOTES

    1即“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

    2即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