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 12  No. 10 ( 2023 ), Article ID: 74105 , 7 pages
10.12677/ASS.2023.1210814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家国情怀教育水平划分及培养策略

龙燕玲

湖南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收稿日期:2023年9月6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0日

摘要

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国情怀教育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本文将家国情怀的内涵体系与地理区域层次结合,借用尺度的观念,从个人、家乡、国家、全球四个视野层次提出家校合作、研学旅行、主题教学和跨学科培养等渗透策略,希望通过增强、培养家国情怀,能够丰富地理教学课程资源,提供地理教学新动力,彰显地理教育特色,凸显地理学科价值。

关键词

家国情怀,地理核心素养,渗透策略

The Education Level Division and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the Feelings to Family and 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in Geography

Yanling Long

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Received: Sep. 6th, 2023; accepted: Oct. 11th, 2023; published: Oct. 20th, 2023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feelings to family and n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realize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feelings to family and nation education in geography teaching,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onnotation system of the feelings to family and nation with the geographic regional level, borrows the concept of scale, and proposes four vision levels from personal, hometown, nation and global. The infiltration strategies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study trips, theme teaching and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are proposed in the hope that by enhancing and cultivating the feelings to family and nation, we can enrich the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geography teaching, provide new impetus for geography teaching, undersc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y education and highlight the value of geography.

Keywords:The Feelings to Family and Nation, Core Literacy in Geography, Penetration Strateg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礼记·大学》有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国古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和毕生追求,家国情怀作为儒家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精神命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形成爱家爱国的情感,在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而深刻的作用,家国的观念自古就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流淌,中学生作为下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自然需要修身安人,要承担起家国给予的责任与使命。这种优秀的家国情怀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传承与创新,在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推动与发展对于当代青少年形成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地理作为一门兼顾自然与人文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与家国情怀体系具有深刻联系,是中学教育中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也提出了中学生要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1] ,这与家国情怀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刘玉岳先生提出了“五有四化”的教学主张 [2] ,其中“四有”部分就包括了渗透地理思想,使教学有魂的内容,并在进一步的探究中针对其提出了重视学科思想方法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实践创新等观点,进一步说明了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 [3] 。可见,中学地理学科是以不同尺度的区域为基础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家国情怀的内涵与地理知识体系在培养或学习的层次上具有重合性:地理上的地域层次与家国情怀的维度层次都经历从个体、家乡、国家、人类世界到整个自然界的递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需要借助地理尺度的概念将总的大目标分解到一个个小的层次中去,最后综合实现总体目标,在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同时,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现今我国正在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下一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至关重要,当代青少年必须要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家国观念,具有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与担当,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地理核心素养中的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等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正确认识乡土区域、形成家国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作用显而易见。

2. 家国情怀的内涵

在传统中国儒学中,家国情怀的内涵主要可以概括为“天下一家”、“忠孝一体”、“修身济世”三个词,在现代,家国情怀教育的核心内容被阐释为主体性培养、感恩心或责任心培养、公共精神培养、国家认同感培养、“天人合一”民族胞物与精神培养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4] 。作为一种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的融合体,家国情怀在我国体现为公民个体继承中国传统美德,以建设美好家庭、打造优良家风、追求幸福生活为初衷,以天下为己任,走向建设民主法治国家,进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态度追求 [5] ,包括了个人对家庭的权责与担当,作为国家成员对祖国和人民深情大爱,作为世界公民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义务,作为宇宙自然的组成部分投入无限的科学技术创新中的使命。

一般来说,家国情怀是指个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与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 [6] 。在地理视角上,家国情怀是指个体长期在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影响下而产生的对自我的认同感、对家乡地域的空间归属感、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对家国兴旺、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维持人地关系的和谐及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等 [7] 。可见,地理学科家国情怀教育以区域地理知识为载体,以区域认知为基础,综合时空、要素、地方等多个维度思维,感知不同尺度区域的环境与发展,产生不同水平层次的家国价值观念,并最终通过实践实现不同尺度区域的人地协调发展。由此,家国情怀作为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紧密联系,并融合地理学科区域性特征,相互支撑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 地理核心素养下家国情怀的水平划分

东北师范大学的张萃萃等提出了从个体视野、家乡视野、国家视野和全球视野四个层面来看待家国情怀 [8] ,赵志毅教授提出将家国情怀与社会组织结构结合,提出家庭、故乡、国家、世界和自然五个层次结构 [5] 。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水平层次划分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阐明了由个人到家国再到天下的发展顺序,符合了传统文化里知识分子对家国发展的观念,也从现代的地理空间角度,从微观的个人,到中观的家乡和国家,再到宏观的全球乃至宇宙,层层递进的同时,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特征,本文根据以上两种划分方式,从地理核心素养出发,提出在个体视野、家乡视野、国家视野、人类世界视野和宇宙自然视野下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目标要求及渗透策略。

家国情怀和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学科中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各个学段都要落实的教育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 [9] ,我们需要立足于地理课程所强调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基于区域层次,借助尺度的观念,将地理课程中的“家国情怀”的整体认知水平划分为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尺度 [7] ,并在此基础上划分成五个水平层次:包括微观的个人视野、中观的家乡视野和国家视野、宏观的人类世界视野和宇宙自然视野,每个视野下面又包含不同的家国情怀内容:个人视野下包含了个体观与家庭观,家乡视野下包括了区域观与乡土观,国家视野下涵盖了政治观、民族观与文化观,全球视野下包含了全球观,宇宙自然视野下包含了自然观和宇宙观,最后根据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出每个观点下家国情怀渗透的目标要求。大致情况如下表1所示。

Table 1. Level division and target requirements of the feelings to family and nation under core literacy in geography

表1. 地理核心素养下家国情怀水平层次划分及目标要求

4. 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4.1. 个体视野:立足个体,家校共育家国意识

自古以来,家国同构就是中国社会的伦理标准和政治基础,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统领的政治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形式并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宗法–血缘关系下的家庭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重要纽带,而在家国情怀的传统构建中,血缘是人们情感认同的根基,是规范的源头,血缘认同是家国情怀的天然基础 [10] 。近现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传统大家庭制度瓦解,小家庭制度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之间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血缘认同降低,导致“群体”意识模糊、家庭意识淡薄、独乐思想盛行等社会问题,弘扬大家庭观就是要弘扬传统“群居和一”社会伦理和孝道文化,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开端,在学生爱家、爱国情感、归属感及认同感的培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微观层次上,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是渗透家国情怀的有效方式。通过家庭教育宣扬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家庭形成对大家庭观文化的认同,利用传统节日等家族团聚的机会开展聚餐、祭拜、团拜等纪念性活动促进对大家庭的情感认同,通过篆修族谱、重塑堂表亲关系纽带等方式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认同,在这“三个认同”的基础上,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和学生家长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家庭为契合点,发挥良好家风、家训作用,引导学生践行孝道,感恩社会,热爱祖国 [11] 。具体到地理学科之中,即从学生个体出发,以地理学科知识“修身”,充分认识个体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家庭环境,认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习自然地理现象规律,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学生可以利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以家庭教育“齐家”,通过家庭教育学生产生对自然、家庭的感恩之心与责任感,感受地理的生活性,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而需要承担家庭责任,如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家庭发展问题、结合家庭地理环境为家庭发展规划提供意见建议等。

4.2. 家乡视野:记住乡愁,培养乡土认同感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不管身在何处都无法割舍故乡,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笔墨或抒发或感怀乡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乡愁既是对原乡生活的记忆留念,也是对乡土故园的眷念情怀,还是精神家园的文化皈依 [12] 。乡愁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习惯和行为,要让人记住乡愁,首先就要增强人们对家乡的认知,认知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中学地理的学习从区域出发,乡土地理在帮助学生认识家乡上具有显著作用,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学生可以简单大致掌握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在对家乡充分认知的前提下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其次,在了解地方特色的前提下更要注重文明传承和文化延续,激活乡愁的文化记忆,要将地方方言、饮食习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记忆一直延续下去,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感、归属感;最后,将所学的知识与家乡的发展理念、现状结合,综合分析家乡的区位优势及发展中存在的其他地理问题,在突出地方特色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利用乡土资源、开发乡土课程的方式进行教学,从微观尺度出发,立足于家乡这一空间尺度,一般体现为研学旅行,组织学生参观家乡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特色产业,沉浸式体验家乡的风土人情,有实际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产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建设美丽家乡的热情。在认识家乡的同时,产生乡土认同感,学生产生好奇心并主动发现和关注家乡的发展及其出现的地理问题,深入地思考家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身处地为家乡出谋划策 [13] 。

4.3. 国家视野:家国同构,培养国家认同感

国家是一个政治地理学名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14] 。在地理教学尤其是中国地理教学中,首先就是要结合地图明确我国领土组成,树立捍卫国家主权、海洋权益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了解相关地缘政治,形成正确的国家观与政治观;其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这一个大家庭,学生需形成多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民族观,只有各民族齐心协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另外,结合地理学科人文特色,让学生树立坚定的国家信念,认识并深入了解国家重要政策的历史地理背景,坚定维护并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政治改革、文化创新及生态文明建设,为祖国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丽山河发自内心的赞美和骄傲。最后,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认识各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性和联系性,理解不同地理要素带来的不同的人文风情和生产生活习惯,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充分开发利用影视资源,以纪录片等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关注,充分欣赏我国自然山水和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培养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充分彰显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图片或视频资料补充,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的大好河山,通过创设具体情境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分析不同的地理区位条件带来的丰富多彩的自然风景、风俗习俗、语言、生活及生产方式,理解、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信仰,认识区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并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针对性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实践力素养 [15] 。

在这个视角里,教学要立足国家、民族的中观尺度,开展专题教学,充分发挥出地理在时间、空间上的学科特色,根据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与内容,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的家国情怀意识为主题,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综合培养学生海洋意识、维护我国资源环境与国土安全的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爱国主义精神,实现民族复兴。

4.4. 全球视野:人地协调,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近些年来,随着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以及重大环境事件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恶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从上世纪八十年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到如今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都是为了实现环境与发展齐头并进,但究其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人地协调,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白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观念深入人心,再通过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将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保护环境的行为融入学生的日常,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围绕教材中西南喀斯特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亚马逊平原雨林生态破坏等案例进行研究探讨,让学生认识到人地不协调、过度开发等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生态脆弱区的分布、成因及治理方案,可以充分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素养 [16] 。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全球化时代,资源与人口流动迅速,地域资源禀赋的互补性、经济发展的互助性、交通通信的联系性等推动国际合作的日益频繁,在这一视野下,教学更需要打破学科界限,跨学科培养家国情怀,以“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战略为例,结合历史学科了解战略提出背景和意义,结合政治学科了解其中蕴含的国际关系和未来发展走向,在地理学科中认识其中存在的跨区域资源调配,综合各学科认识什么是国际合作及国际合作对我国、沿线国家、全球的意义,深化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的认识,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个体休戚相关,充分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意义 [17] 。

除此之外,高中地理会接触到部分地球概论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来认识这个人类的大家园,在地球的演化和宇宙环境的学习中明确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热爱并保护地球的思想,正确看待天体的形成与宇宙的演化,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5. 综合思维,多维度结合培育家国情怀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因此,在上述四个层面视角的基础上,需要综合思维,多维度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充分利用教材,整合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一书为例,这里面涵盖了人地关系、资源与环境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如何保障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等内容,既在国家视野下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国家认同感,也传递了“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些都是家国情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内涵,但是,对于家国情怀教育的视野划分也不意味着各个层面之间割裂,而是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最后,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家国情怀教育素材的开发并不充足,往往达不到培养要求,需要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时事热点、区域特色等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发挥地理学科特色,让家国情怀的培养一以贯之,达到立足本土,面向全国,展望世界。

文章引用

龙燕玲.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家国情怀教育水平划分及培养策略
The Education Level Division and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the Feelings to Family and 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in Geography[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0): 5935-594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0814

参考文献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2. 2. 刘玉岳, 刘昌荣. 学科核心素养指向的“五有四化”主题式探究教学实践与研究[J]. 地理教学, 2019(8): 13-17.

  3. 3. 刘玉岳. 课堂教学新主张[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8(7): 1.

  4. 4. 张旸, 张媛. 家国情怀教育的现代意蕴及其实现[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43(5): 51-60.

  5. 5. 赵志毅. 家国情怀的结构及其教育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 39(12): 96-102.

  6. 6. 杨清虎. 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16, 16(2): 73-76.

  7. 7. 陈杰, 刘恭祥, 陈焜. 论地理课程“家国情怀”的内涵与培养[J]. 地理教学, 2016(22): 4-8.

  8. 8. 张萃萃, 王向东, 梁秀华.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家国情怀的水平划分与育成策略[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1(21): 26-30.

  9. 9. 杨静. 基于高中地理教材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10. 10. 张倩. 家国情怀的传统构建与当代传承——基于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的文化考察[J]. 学习与实践, 2018(10): 129-134.

  11. 11. 赵民胜, 李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家国情怀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41(36): 33-35.

  12. 12. 汤素娥, 唐珍名. 当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愁的文化哲思及守望[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6(4): 123-128.

  13. 13. 吴颖. 基于乡土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14. 14.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01).

  15. 15. 陈杰. 地理课程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探析——以2020年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为例[J]. 地理教育, 2021(8): 47-50.

  16. 16. 盛春雳. 指向“家国情怀”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1(12): 32-33.

  17. 17. 赵馨, 石军辉.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咸阳地区中学英语教学设计与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 19(4): 207-20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