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ing Research
Vol. 10  No. 03 ( 2023 ), Article ID: 72308 , 12 pages
10.12677/AR.2023.103112

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韩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3年6月19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3日

摘要

目的:了解我国老年人隔代照料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二者关系以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其他因素,通过机制检验,提出改善老年人心理状况、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对策建议。方法:使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隔代照料与老年人心理状况间的影响关系展开研究并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分析影响机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岁及以上老年人4726名,提供隔代照料的老年人有2267人,占比47.97%。单因素检验结果显示,在所选变量中,性别、婚姻状况、户口情况、疼痛数量、残疾情况、慢性病情况、睡眠情况、活动参与情况、生活满意度以及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提供隔代照料、参与社会活动、对生活满意度高、睡眠充足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促进因素;女性、农村户口、疼痛数量为2处及以上、残疾、患慢性病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抑制因素。在对各种混杂因素进行控制的前提下,提供隔代照料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发生的几率(OR = 1.43, 95%CI: 1.158~1.780)。结论:我国一半左右的老年人会由于各种原因负责照料孙辈,提供隔代照料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发生的概率。从机制分析结果来看,隔代照料通过(未来老年人的失能风险发生后)子孙辈的照料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关键词

老年人,隔代照料,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Intergenerational Caregiving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and the Mechanisms of the Effects

Ning Han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Received: Jun. 19th, 2023; accepted: Sep. 1st, 2023; published: Sep. 13th, 2023

ABSTRACT

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car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in China,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ing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and promot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through mechanism testing. Methods: Using data from the 2018 China Health and Aging Tracking Survey (CHARLS),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generational care and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older adults using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influence through a mediation effect test. Results: A total of 4726 older adults aged 60 and above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nd 2267 (47.97%) of them provided intergenerational care. The results of univariate tes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selected variables, gender, marital status, household status, number of pain, disability, chronic disease, sleep, activity participati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 care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older adults (p < 0.001).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rovis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care,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ctivities, satisfaction with high life satisfaction, and adequate sleep were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elderly; female, rural household, number of pains of 2 or more, disability, and having chronic diseases were the inhibiting factors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Providing intergenerational care improved the odds of mental health occurrence among older adults, controlling for various confounding factors (OR = 1.43, 95%CI: 1.158~1.780). Conclusions: About half of the elderly in China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caring for their grandchildren for various reasons, and providing intergenerational care can help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mental health occurrence among the elderly. The results of the mechanistic analysis suggest that intergenerational caregiving has an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through the care of thei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after the risk of future disability of older adults).

Keywords:Older Adults, Intergenerational Caregiving, Mental Health, Influencing Factor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人口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老年人口比例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五号)》1结果显示,在总人口中超过2.6亿的人年龄超过60岁,占比超过18% [1] 。通过对比近几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加深加重。现在很多人存在认识误区——将老龄化看作一个“问题”。其实老龄化本身并非问题,反而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水平的上升、死亡率的下降等一系列可喜变化的集中反映。强调积极老龄化,不只要老有所养、老有所居,更要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只有这些加总才算得上“品质养老”。

基于人口学视角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设法扩大健康老人的规模和比例,并使之仍能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在家庭和经济社会中做出贡献 [2] 。老年人特别是“活力老人”是重要的人口资源,除了“再就业”、社会活动的参与,家庭内部的隔代照料也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陷入工作和照料未成年子女的两难境地,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想要外出务工的年轻夫妇而言,家中老人的隔代照料为其提供了解决之策。隔代照料可对推进家庭中年轻女性就业、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这难道不算一种“老有所为”吗?

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乐”呢?“乐”是主观层面的感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促进健康老龄化,特别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 [3] 。据估计,我国超过20%的老年人存在消极的心理情绪(比如:焦虑、抑郁、悲伤等情绪),同时消极的情绪还经常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痴呆、自残、自杀等问题),不仅给个人带来伤害,也会造成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 [4] 。基于此背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逐渐成为学者与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不仅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也可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

不仅是我国,全球的人口老龄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已有文献从不同学科视角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近年来,生育政策在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下进行了多次调整,不少学者重点关注了“隔代照料”。特别是我国“三孩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在当前托育机制不完善的背景下,隔代照料作为婴幼儿的照料形式将持续发挥作用。从实际情况来看,隔代照料这一行为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影响。对于个人而言,可以通过这一行为撕掉老年人身上“被照料者”的标签;对于家庭而言,可以减轻家中年轻人的压力,逐步实现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为托幼服务的完善提供了缓冲时间。老年人创造了这一系列“隔代照料”红利,他们理应获得家庭和社会更多的重视与关注。因而研究隔代照料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何种影响以及通过何种路径产生影响,利于探索符合时代发展、实现老少同乐的中国式隔代照料模式,让老年人既能通过隔代照料发挥自己的余热,又能在隔代照料的过程中进行社会参与。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隔代照料展开了广泛研究,近年来,隔代照料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关系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不过,由于研究方法、研究数据等方面的差别,目前学界对于二者的关系未形成一致的定论。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利用2018年CHARLS数据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指出影响路径。

2. 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不少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会受隔代照料的影响。现有文献中,对于隔代照料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影响方向,另一方面是研究影响路径。

就影响方向而言,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观点。一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指出,隔代照料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反向影响”。关于二者间的影响,国外较早进行了研究。Burton (1992)认为如果老年人作为孙(外孙)子女的“主要照料者”,这部分老年人跟不提供照料的老年人相比,会有更多的心理方面的问题 [5] 。Ahmad (2002)通过研究发现隔代照料会使老年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劳动增加,极易造成老年人精力损耗。因而,相较于不提供照料的老年人,提供照料的老年人更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6] 。Brunello (2018)认为老年人对孙辈提供照料会挤占其社交活动的参与时间,而且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孙辈教育极易与子女产生分歧,所以这部分老年人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的概率会更大 [7] 。同样,肖雅勤(2017)使用2013年CHARLS数据探究隔代照料和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最终发现提供隔代照料可能造成和子孙辈间的代际关系恶化,特别是和子辈的关系,导致这部分老人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8] 。程昭雯等(2017)使用2011年CHARLS数据进行研究,结果为对于提供隔代照料的老年人而言,高强度的照料易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9] 。还有一部分学者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通过研究指出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的是“正向影响”。Bowers (1999)认为提供隔代照料的老年人会使得家庭关系更融洽、家庭联结更紧密,会加强这部分老年人与子女的交往频率,使其孤独感减少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10] 。Komonpaisan (2019)对泰国老年人展开研究,得出结论:照顾不足十岁的孙(外孙)子女不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11] 。黄国桂等(2016)使用公开的CLASS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隔代照料对于老年人孤独感的减少有积极作用,可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这一研究结论 [12] 。王亚迪(2018)认为隔代照料过程中可以使老年人认识其他提供隔代照料的同龄或年龄相近的人,促进其社交,有益于改善心理状况 [13] 。刘红艳等(2022)发现提供隔代照料可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且这种影响存在异质性,对女性和农村照料者影响更大 [14] 。此外,也有一小部分学者认为老年人心理健康并不受隔代照料的影响。Hughes (2007)发现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是受其生命早期的一系列特征所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如此 [15] 。

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要考虑特殊的“中国情境”,对于中国老年人的研究也应该置于中国的背景下。一方面,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儿孙满堂”是一个极为引人向往的概念,对于大部分中国老年人来说照顾孙(外孙)子女是祖(外祖)父母非常乐意做的事情,这是关爱后辈的表现,也是大部分老年人的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是指随着个体的年龄增长,时间愈发有限,个体在交往过程中会更倾向选择关系更近的人。按照这一理论,老年人会选择减少关系较远的社交,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关注聚焦在亲密的社会关系中,而隔代照料就是其中一种选择。刘晓燕和陈国鹏(2011)指出关系较近的家庭交往挤占一部分关系较远的社交,可以最大程度增加老年人的积极情感。所以,隔代照料的提供虽然会挤占部分社会参与,但祖孙关系的存在会使其情感的亲密性不减反增 [16] 。基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责任内化理论)和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一: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就影响路径而言,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结果主要有:Musil等(2013)通过实证分析指出隔代照料通过影响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对抑郁症产生抑制效应 [17] 。孙鹃娟等(2017)认为隔代照料通过认知评价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18] 。Xu (2019)认为隔代照料通过增加情感回报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19] 。王伟同等(2019)指出老年人提供的隔代照料通过孤独感的降低、亲子互动的增加、向上代际经济支持的增加三个方面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促进作用 [20] 。申琳琳和张镇(2020)通过分析指出隔代照料通过增加家庭亲密度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1] 。

通过梳理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的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中指出的影响路径主要通过考虑当前的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当前的孤独感、情感互动、代际经济支持等,鲜有研究提及未来风险的保障(照料需求满足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及自我实现需求 [22] 。因为对于所有个体而言,身体机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由于老年人健康风险较高,所有他们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后,会将健康安全视为安全需求的首要目标 [23] 。根据Lazarus和Folkman提出的压力理论 [24] ,未来可能发生的失能风险会加剧老年人对自己未来照料问题的担忧 [25] ,子孙辈提供照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其对未来健康安全的担忧减少,正面情绪增加。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压力理论,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二:隔代照料通过未来老人失能风险发生后子孙辈提供照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3. 数据和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2018年数据。此项调查由北京大学进行组织实施,涵盖了全国28个省,150个县(区、市)的12073个家庭,极具地域代表性。本文选取的是2018年CHARLS数据库中的“基本信息”模块、“家庭”模块、“健康”模块、“认知和抑郁”模块、“医疗保健和保险”模块、“工作和退休”模块中的部分问卷数据。2018年CHARLS数据库中共有19,816个观测值,在剔除年龄为60岁以下、没有孙(外孙)子女的数据以及其他相关变量缺失值后最终纳入4726位研究对象。

3.2. 变量介绍

1) 被解释变量。本研究选取的被解释变量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是测量心理健康的一种常见方式。该量表信度和效度较高,故本研究也延用这种方式测量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对应CHARLS数据库“认知和抑郁”模块的抑郁量表。量表涉及十个项目:“因一些小事而烦恼”“精力很难集中”“情绪低落”“做什么事都费劲”“害怕”“睡不好”“孤独”“无法继续自己的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很愉快”,被访者需要回答上周这些感觉及行为出现的频率。其中0 = 很少或没有(小于1天),1 = 不太多(1至2天),2 = 有时或一半的时间(3至4天),3 = 大部分时间(5至7天),将量表中最后两项应答(“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很愉快”)进行反向编码 [26] ,各项目分加总,以抑郁量表得分作为划分依据,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总分不超过20分的定义为正常,划为心理健康组,变量赋值为1;总分超过20分的定义为抑郁,划分为心理不健康组,变量赋值为0 [27] 。

2) 解释变量。本研究选取的解释变量为老年人的隔代照料。对应CHARLS数据库“家庭交往”模块的问题:“过去一年,您或您的配偶是否花费时间照看了您的孙子女以及外孙子女?”根据回答来确定研究对象隔代照料的情况。回答为“是”,编码为1,认为该研究对象提供了隔代照料;否则编码为0,认为该研究对象并未提供隔代照料。

3) 控制变量。参照现有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选取研究对象的个人特征(性别、年龄、户口、受教育程度)、家庭因素(婚姻)、健康状况及行为因素(残疾、慢性病、疼痛数量、睡眠)、社会交往因素(社会活动参与)以及综合因素(生活满意度)作为本研究的控制变量。

4) 中介变量。本研究选择老人未来如果失能,后辈是否能提供照料为中介变量。对应CHARLS数据库“健康状况和功能”模块的问题:“如果以后在日常生活方面需要照顾,比如吃饭、穿衣,有亲人或朋友能长期照顾您吗?”和“他/她是您的什么人?”对于前一个问题回答“是”和后一个问题回答中选择“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女/外孙子女”的,认为老人未来如果失能,后辈可以提供照料,否则,认为后辈无法提供照料。

3.3. 实证分析

3.3.1. 老年人基本特征和心理健康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4726位60岁及以上的研究对象。其中,心理健康的有4274人,心理不健康的有452人,将近10%。提供隔代照料的老年人有2267人,占比47.97%,超过一半的老年人表示不提供隔代照料。从年龄上看,60~69岁的老年人最多,占比达到68.68%,其次是70~79岁,年龄为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最少,占比不足5%。性别分布较均匀,男女都是将近一半。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同居的老年人为多数,占比78.88%,其他婚姻状态的占比21.12%。从户口情况来看,农户有3733人,占比78.99%,非农户993人,占比21.01%。从身体疼痛数量来看,研究对象中有3处及以上疼痛的人数最多,无疼痛的次之,有1至2处疼痛的人数最少。从残疾情况来看,15.91%的老年人表示有残疾,其余84.09%的老人没有残疾。对于近年来广泛引发关注的慢性病,本研究中,高达76.77%的老年人表示自己患有慢性病,只有23.23%的老年人表示不患有慢性病。社会保障状况中,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150人,占比将近90%;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622人,占比将近98%。从生活满意度来看,将近9成的老年人对生活满意,1成的老年人对生活不太满意或一点都不满意。从睡眠情况来看,仅有不到3成的老年人睡眠充足。从社会参与情况来看,进行社会活动参与的和不进行社会活动参与的老年人都是将近一半。见表1

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表1. 老年人基本特征和心理健康情况

3.3.2.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性别、婚姻状况、户口、疼痛数量、残疾、慢性病、睡眠情况、社会活动参与、生活满意度以及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表2

Table 2. Univariat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ment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表2.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

3.3.3. 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回归结果

以心理健康状况为因变量,控制性别、年龄、户口、受教育程度、婚姻、残疾、慢性病、疼痛数量、睡眠情况、社会活动参与情况、生活满意度变量,筛选单因素分析中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将其加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自变量纳入标准取0.001,剔除标准取0.01。结果显示,提供隔代照料、参与社会活动、对生活满意度高、睡眠充足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促进因素;女性、农村户口、疼痛数量为2处及以上、残疾、患慢性病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抑制因素。在对各种混杂因素进行控制的前提下,发现提供隔代照料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发生的几率(OR = 1.43, 95%CI: 1.158~1.780)。见表3表4

Table 3. Variables and assignments

表3. 变量及赋值

Table 4.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of intergenerational caregiving on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older adults

表4. 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

Table 5. Effects of intergenerational caregiving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a test of mediating effects

表5. 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中介效应检验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标准误。

3.3.4. 机制分析

上文实证检验了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这部分将聚焦于上述效应的作用机制。本文参考温忠麟 [28] 等(2004)关于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由表5可得,在第(1)列中,隔代照料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为0.025,且通过了1%的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提供隔代照料可以显著提高心理健康。在第(2)列中,将子孙辈照料替换心理健康作为被解释变量,结果显示隔代照料与子孙辈照料的相关系数为0.055,且通过了1%的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了老年人提供隔代照料可以促进未来失能风险发生后子孙辈对其的照料。在第(3)列中,将子孙辈照料作为中介变量加入总回归当中,结果显示子孙辈照料的相关系数为0.032,且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说明了隔代照料可以通过增加未来老年人失能风险发生后子孙辈照料的概率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此外,结合温忠麟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第(1)、(2)、(3)列中隔代照料的相关系数以及第(3)列中子孙辈照料的相关系数均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子孙辈照料在隔代照料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使用2018年CHARLS数据,分析了我国老年人隔代照料与心理健康现状,实证分析隔代照料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向,又通过中介效应检验指出了影响路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参与隔代照料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第二,从机制分析结果来看,未来老年人失能风险发生后子孙辈的照料是隔代照料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机制。

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从政府、社会、家庭三个视角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一,从政府角度来看,对于老年人参与隔代照料的行为要予以鼓励和支持。当前“三孩”政策的推行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育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特别是未成年孩子的照料问题。通过鼓励和支持隔代照料,可以减轻年轻夫妻的照料压力,提高生育率 [29] ,改善人口结构,同时还能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引导和支持隔代照料,通过加强政策宣传肯定老年人进行隔代照料对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在财政方面,要对隔代照料家庭进行政策倾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政策对隔代照料家庭进行经济方面的支持,在整个社会鼓励和宣传隔代照料,促进更多的老年人加入隔代照料行列。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力度、增加长护险政策试点城市并逐步做到全国推广,满足失能风险发生后无法获得家庭照料支持的老年人的照料需求,减少老年人对未来的担忧,增加其积极情感。

第二,从社会角度来看,应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加深老年人的自我认同感,让参与隔代照料的老人认识到自己发挥的“余热”增强自我效能,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第三,从家庭角度来看,除了要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更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于大多数老人而言,更希望通过家庭养老使自己安度晚年。家庭养老可以发挥出其他养老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家庭成员应对老年人情感方面的诉求予以关注,要通过增加日常的沟通交流对其进行精神支持。而且,尽可能通过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减少老年人对自己未来经济、精神、照料等方面的担忧,更好满足老年人当下及未来的养老需求。

文章引用

韩 宁. 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Intergenerational Caregiving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Older Adults and the Mechanisms of the Effects[J]. 老龄化研究, 2023, 10(03): 861-872. https://doi.org/10.12677/AR.2023.103112

参考文献

  1. 1. 国家统计局网.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五号) [EB/OL]. http://www.stats.gov.cn/sj/tjgb/rkpcgb/qgrkpcgb/202302/t20230206_1902005.html, 2021-05-11.

  2. 2. 晏月平, 李雅琳. 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面临的挑战及策略研究[J]. 东岳论丛, 2022, 43(7): 165-175+192. https://doi.org/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2.07.020

  3. 3. 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016-10-25.

  4. 4. Li, D., Zhang, D.J., Shao, J.J., Qi, X.D. and Tian, L. (2014) A Meta-Analysis of the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58, 1-9. https://doi.org/10.1016/j.archger.2013.07.016

  5. 5. Burton, L.M. and Devries, C. (1992) Challenges and Rewards: African American Grandparents as Surrogate Parents. Generations, 16, 51-54.

  6. 6. Musil, C.M. and Ahmad, M. (2002) Health of Grandmothers: A Comparison by Caregiver Status.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 14, 96-121. https://doi.org/10.1177/089826430201400106

  7. 7. Brunello, G. and Rocco, L. (2019) Grandparents in the Blues. The Effect of Childcare on Grandparents’ Depression. Review of Economics of the Household, 17, 587-613. https://doi.org/10.1007/s11150-018-9432-2

  8. 8. 肖雅勤. 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基于CHARLS的实证研究[J]. 社会保障研究, 2017(1): 33-39.

  9. 9. 程昭雯, 叶徐婧子, 陈功. 中老年人隔代照顾、居住安排与抑郁状况关联研究[J]. 人口与发展, 2017, 23(2): 70-79.

  10. 10. Bowers, B.F. and Myers, B.J. (1999) Grandmothers Providing Care for Grandchildren: Consequences of Various Levels of Caregiving. Family Relations, 48, 303-311. https://doi.org/10.2307/585641

  11. 11. Komonpaisarn, T. and Loichinger, E. (2019) Providing Regular Care for Grandchildren in Thailand: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n Grandparents’ Health.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29, 117-125. https://doi.org/10.1016/j.socscimed.2018.05.031

  12. 12. 黄国桂, 杜鹏, 陈功. 隔代照料对于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探析[J]. 人口与发展, 2016, 22(6): 93-100+109.

  13. 13. 王亚迪. 隔代照料孙子女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科学决策, 2018(9): 47-68.

  14. 14. 刘红艳, 李英. 隔代抚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老龄科学研究, 2022, 10(1): 14-20+34.

  15. 15. Hughes, M.E., Waite, L.J., LaPierre, T.A. and Luo, Y. (2007) All in the Family: The Impact of Caring for Grandchildren on Grandparents’ Health.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62, S108-S119. https://doi.org/10.1093/geronb/62.2.S108

  16. 16. 刘晓燕, 陈国鹏.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发展回顾[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9(1): 47-53. https://doi.org/10.16382/j.cnki.1000-5560.2011.01.005

  17. 17. Musil, C.M., Jeanblanc, A.B., Burant, C.J., Zauszniewski, J.A. and Warner, C.B. (2013)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Resourcefulness, Family Strai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Grandmother Caregivers. Nursing Outlook, 61, 225-234. https://doi.org/10.1016/j.outlook.2013.04.009

  18. 18. 孙鹃娟, 冀云. 家庭“向下”代际支持行为对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兼论认知评价的调节作用[J]. 人口研究, 2017, 41(6): 98-109.

  19. 19. Xu, H. (2019)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Chinese Grandparents Caring for Grandchildren and Great-Grandparent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29, 106-116. https://doi.org/10.1016/j.socscimed.2018.05.047

  20. 20. 陈英姿, 孙伟. 照料史、隔代照料对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基于Harmonized CHARLS的研究[J]. 人口学刊, 2019, 41(5): 45-56. https://doi.org/10.16405/j.cnki.1004-129X.2019.05.004

  21. 21. 申琳琳, 张镇. 隔代照料与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家庭亲密度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0, 18(2): 234-240.

  22. 22. Maslow, A.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https://doi.org/10.1037/h0054346

  23. 23. 姜向群, 魏蒙, 张文娟. 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人口学刊, 2015, 37(2): 46-56.

  24. 24. 王玉龙, 胡昆, 申继亮. 家庭照料压力研究中的理论、概念和测量[J]. 精神医学杂志, 2012, 25(5): 398-400.

  25. 25. 陈璐, 王璐, 文琬. 长期护理保险提升中年人幸福感了吗——基于积极、消极情感的双向分析[J]. 社会保障研究, 2023(2): 15-3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792.F.20230606.0851.002.html

  26. 26. 犹忆, 孟玺, 邱荷语. 我国中老年人抑郁、肥胖和功能损失的关系——基于CHARLS的实证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9, 46(19): 3580-3584.

  27. 27. 肖海翔, 李盼盼. 照料孙辈对我国农村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9, 12(2): 41-50.

  28. 28. 温忠麟.张雷, 侯杰泰, 刘红云.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 2004, 36(5): 614-620.

  29. 29. 陈诚, 杨巧, 李月. 隔代照料孙子女与老年人生活幸福感[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4(1): 103-115. https://doi.org/10.19525/j.issn1008-407x.2023.01.011

  30. NOTES

    1本文中的全国人口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