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sychology
Vol. 13  No. 09 ( 2023 ), Article ID: 73098 , 6 pages
10.12677/AP.2023.139507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心理学发展的新思考

谢庆旦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收稿日期:2023年8月9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25日

摘要

心理学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学科范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心理学研究呈现出与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借助于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心理学的创新发展必将获得全新的研究视角。基于此,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的融合之道,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照心理学,既深化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思维,还拓展了心理学发展的研究手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世界观,方法论

New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in the Threshold of Marxism

Qingdan Xie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Received: Aug. 9th, 2023; accepted: Sep. 12th, 2023; published: Sep. 25th, 2023

ABSTRACT

Psychology involves two major disciplines, namely,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and with the increasingly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study of psychology has shown a trend of cross-fertilization with a number of disciplines. Marxism is both a scientific worldview and a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with the help of this scientific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will certainly gain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Based on this, exploring the way of integration between Marxism and psychology, and utilizing the position, viewpoints and methods of Marxism to view psychology, not only deepens the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psychology research, but also expands the research means of psychology development.

Keywords:Marxism, Psychology, World View, Methodolog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着最广泛而深刻的伟大社会变革,面对新征程上心理学发展出现的新特征新要求,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给心理学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用当代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心理学之“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两大学科深度融合,丰富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方法应用,推动建设中国特色心理学,谱写心理学学科发展新篇章的一次全新尝试。当代马克思主义视角指的是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关注当下心理学发展的热门话题,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

2. 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的融合之道

心理学研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建设中国特色心理学,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相融合的依据。

第一,理论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与心理学研究产生共鸣,为心理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考,首先因为它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优秀的理论品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创造过程中,它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在实践的基础上批判性继承了前人的理论和学说。早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早已渴望建立一个理想的新世界,但是他们只有设想,却没有找到通向这个世界的现实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性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最后升华成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他们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在实践中丰富理论。二是在理论内容上处处闪烁着真理的光辉。马克思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指明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为实现人类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绘制了宏伟蓝图。马克思主义带有鲜明的时代性,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带有时代烙印。尽管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当时的年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当前我们依然还是生活在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时代之下,因此,无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上的西方心理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心理学,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依然还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时代之下。

第二,方法合理。“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还是有效的方法论,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突出的指导功能”。(刘建军,2021)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系统的方法论,比如其中的分析与综合相统一、演绎与归纳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为心理学从整体上研究人和人的内心活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渠道。同样唯物史观中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提醒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人民群众服务,而群众路线为心理学研究,特别是政治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研究视角,即从“民心政治”这一角度出发,全面具体的明晰中国民众的政治心理,为政治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价值观契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与心理学产生深度融合,还因为其价值观与心理学有契合性。马克思的研究可以称为是“人的科学”,他的一生都在关注人类世界,关注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以及人的解放,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内容广泛,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为人类求解放。《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2009b)而这一点也与心理学不谋而合,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水平,而这个目的也具有全民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主义和心理学在价值诉求上是统一的。其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高度契合性。作为外来思想,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都和中国大相径庭,它于烽火硝烟中传入中国,不但没有导致水土不服,相反却相得益彰,这是因为其价值观主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如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下为公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革故鼎新、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都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符。彼此契合才能相互结合,相互结合才能打开创新空间,迎来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给予了心理学本土化重要启发。“我国心理学领域尚缺乏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行为的高水平研究,亟需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型”(张洪亮,方方,2023)基于此,从中国实际出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进程中独辟蹊径,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增强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理论创新的自觉和自信,从而探索出面向中国、面向未来的心理学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发展新路。

3. 马克思主义为心理学创新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为心理学研究充实理论基础

人是心理学研究绕不开的话题,心理学的百年发展史可以说就是探寻人的本性、关注人的发展的历史,所以以人为切入点,全面认识人的本质,思考心理学与人的内在联系,也就构成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不过“一百多年心理学发展的最大失误在于忽略了自己与人的内在关联。心理学往往以适于物的方式研究人,结果导致人的本质的消解及人的研究主题、方法、理论的遗落。”(彭运石,王征宇,2009)因此如何全面的认识人的本质,如何正确的将人的内在与心理学联系起来,正确处理人的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突破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一环。

马克思关于人的属性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弥补了以往心理学孤立单一看问题的理论缺陷。对于人的理解,不同心理学派有不同的解释很难形成统一,这对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形成阻碍。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理解相较于心理学各个学派各自为政不同,它以人的本质为研究起点,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发展目标。一方面它肯定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马克思,恩格斯,2009a),人存在于自然之中,自然界是人和人类社会发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毫无疑问马克思肯定自然对人的影响和制约,“自然性无疑是人类社会更为基础的方面,人类社会总体的发展过程也唯有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展开”(孟飞,冯明宇,2023),不过马克思也指出,人和动物有所不同,他们虽然都受自然的制约,但是人可以通过实践将自己的意识作用于自然,对自然进行改造,即人化自然。通过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考察人的行为、意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已经从机械论和还原论中跳脱出来,以全新的能动的实践观点为心理学理论研究打开新的视角。另一方面马克思在肯定人的自然属性的同时,指出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2009a)。当传统心理学还停留在抽象的意识层面时,马克思已经将人的本质延伸到社会实践领域。马克思认为,人不是存在于抽象世界之外的存在物,而是处于现实中,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发展过程的人,因此人是现实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是历史中的人。

基于此,马克思又得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2009a)观点。而这一观点告诉我们社会生活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告诉我们不管是意识还是精神,都不是社会的本原,不能对社会生活作出全面的解释;主体性告诉我们虽然行为和意识都处于各种社会关系当中,受关系约束,但是在实践的推动下,我们可以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从而创造和实现自身的需求,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根据这一观点,我们也可以得知“心理学不是凭借自身自然发展起来的纯粹自然科学, 而是一定生产方式和历史条件的产物”。(王波,2018)因此要想真正找到心理学与人的内在联系,就要从实践中去探寻答案。“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产生以前,或者更恰当地说,在心理学家自觉地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以前(苏联心理学家只是从二十年代初才开始了这样的尝试性工作),各种心理学派的理论系统一般地说都是在机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总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把心理、意识跟实践活动割裂开来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赵璧如,1983)马克思从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角度出发,将心理学研究从传统视角中解放出来,利用实践这一中介为心理学和人的内在联系搭建了理论沟通的桥梁,打破了从前心理学僵化的研究范式,夯实了心理学理论基础,丰富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领域,继而为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开阔了研究视野,充实了理论基础。

3.2. 马克思主义为心理学研究拓宽方法基础

当前,心理学研究也面临不少危机,如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老龄化等带来的问题层出不穷,同时国内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环境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国际国内矛盾相互交织,使得人民心理健康面临不少压力。心理学如何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下自信应对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呢?

面对当下心理学遇到的危机,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可以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思维转换和手段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心理学、解读心理学、从而形成与时俱进的心理学理论成果,解决心理学在新时代发展面临的困境。比如物质统一性原理,心理活动无论如何复杂,其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产生和发展都和客观世界有关,客观世界又处在运动当中,因此我们在探索心理活动的实践中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相反我们要根据客观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利用心理的能动作用找到适合中国人,适合中国人心理的研究模式;再比如矛盾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同时矛盾又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方面矛盾原理启示我们必须注重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影响不同,如环境和遗传对成人和儿童影响不同,因此面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矛盾原理又给予心理学研究既注重整体性又注重差异性启示,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保留自然科学在心理学当中的主流地位,同时还可以给心理学注入人文主义关怀;另外,唯物史观中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也对心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虽然我国的社会基本矛盾依然没变,但是当下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国内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精神层面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正确认识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在变与不变中把握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规律和阶段性变化,透过复杂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将学术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让本土心理学研究者对现实问题了解更加全面,激发学者的研究兴趣,加深对中国心理问题的理解,拓宽心理学的研究手段,促进心理学研究工具的更新和升级,从而进一步认清蕴含其中的重大社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全面系统地领会国民心理发展的变化规律,推动心理学研究在挣脱旧思维和旧方法束缚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形式,推动我国心理学学科的繁荣和进步。

4. 马克思主义融入心理学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马克思主义融入心理学发展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心理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当前中国心理学学科建设虽然迎来大发展,但是由于我们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基本上还是建立在西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在面对中国现实问题时,西方心理学理论无法给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答案,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立足中国实际,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心理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给我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还完成了自身理论上的创新发展。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心理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融入心理学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

第二,马克思主义融入心理学发展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人是心理学研究亘古不变的话题,马克思主义融入心理学发展,首先要回答人的属性这一问题。马克思认为人是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在实践的基础上人和自然、社会形成互动,产生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行为,因此心理学研究应该结合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将人放到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充分认识人的整体性、全面性,社会性和自然性特征。其次,心理、行为和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也需要借助马克思关于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所以我们在研究复杂的心理现象时,要将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利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地、全面地、系统地观察人的心理活动、分析人的社会实践,将心理、行为和外在环境联系起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而找出复杂心理活动背后的实际意图。

第三,马克思主义融入心理学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并超越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误区。当前心理学研究还存在一些误区,如心理学家试图单纯利用科学范式了解人内心活动,习惯机械化、定量化去研究和论证心理,如此一来心理学就被限制在了狭窄的研究领域中。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破除心理学研究中的误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全面、冷静地认识当前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考验,勇于推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创新,才有可能在打造中国风格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方面产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现实社会重大问题。”(游旭群,2023)

5. 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心理学学科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百年奋进百年风雨,当前心理学发展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同样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如依然有唯科学化的倾向,主张用实证、实验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来探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非实验的、非实证的、非定量的研究均被主流心理学所拒斥”(钟年,2008)。“人”是心理学研究永恒的话题,人和人的心理千姿百态,多姿多彩,作为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心理学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其要想积极应对新的发展趋势,就不能再依赖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不能只讲自然科学化,我们必须坚持科学人文并重,以心理学研究为中心,横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大学科,用马克思主义全新视角研究心理学,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从而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统一中既保留自然科学的严谨性又兼顾人文科学的鲜活性,推动心理学的发展迈入新的阶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学科。同样的,马克思主义也可以在心理学的加持下,借助心理学的科学思维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样一来,多个学科之间加强交流互动,充分发挥彼此优势,不仅可以助力心理学学科在理论层面迎来关键突破,还有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沟通协作,从而共同繁荣进步,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发展局面。

文章引用

谢庆旦.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心理学发展的新思考
New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in the Threshold of Marxism[J]. 心理学进展, 2023, 13(09): 4032-403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9507

参考文献

  1. 1. 刘建军(2021). 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高等教育, (21), 4-5+35.

  2. 2. 马克思, 恩格斯(2009a).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p. 80, 194, 505). 人民出版社.

  3. 3. 马克思, 恩格斯(2009b).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p. 42). 人民出版社.

  4. 4. 孟飞, 冯明宇(2023). 基于人、社会与自然界关系性剖析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自然观解读. 系统科学学报, 31(1), 1-6+49.

  5. 5. 彭运石, 王征宇(2009). 论人在心理学中的位置. 教育研究与实验, (4), 71-75.

  6. 6. 王波(2018). 中国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马克思主义研究, (4), 113-121.

  7. 7. 游旭群(2023).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打造中国风格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心理与行为研究, 21(2), 145-153.

  8. 8. 张洪亮, 方方(2023). 中国心理学学科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科学基金, 37(3), 474-481.

  9. 9. 赵璧如(1983). 马克思关于实践活动的学说和心理学. 心理学探新, (1), 12-22.

  10. 10. 钟年(2008). 反思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轨迹. 心理科学, (5), 1181-118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