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3  No. 04 ( 2023 ), Article ID: 64231 , 6 pages
10.12677/AE.2023.134301

卢梭自然主义德育观与马克思德育观比较分析

郭亚森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3年3月17日;录用日期:2023年4月14日;发布日期:2023年4月21日

摘要

卢梭自然主义德育观与马克思德育观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马克思德育观实现了对卢梭德育观的超越。卢梭与马克思对于他们时代所存在的道德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回应。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人们的道德滑坡现象逐渐凸显,对于两种德育观进行比较,对于指导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德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卢梭,马克思,德育思想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ousseau’s Naturalistic View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arx’s View of Moral Education

Yasen Guo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Mar. 17th, 2023; accepted: Apr. 14th, 2023; published: Apr. 21st, 2023

ABSTRACT

There is an intrinsic link between Rousseau’s naturalistic view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arx’s view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arx’s view of moral education transcends Rousseau’s view of moral education. Rousseau and Marx made profound responses to the moral problems of their times.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henomenon of people’s moral decline has gradually come to the fore, and a comparison of the two views on mor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problems faced by China.

Keywords:Rousseau, Marx, Moral Thought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卢梭生活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社会处于专制统治之中,并且神权至上。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自然科学逐渐发展,新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兴起。人们的思想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对神权至上的关键逐渐产生了质疑。这个时代也被称为启蒙时代。启蒙思想家们高扬理性,用理性思想批判神权与专制,卢梭的自然主义德育观正是在这个时代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1] 因此他的自然主义德育观反对外力的干预,反对传统封建制度之下的灌输教育。他认为在这种教育之下,只能培养出充满奴性的人们,是对人性的遮蔽。他主张引导式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按照自身的个性特点自然成长。马克思的德育观最初与卢梭相仿,但随着其唯物史观的确立,实现了对卢梭自然主义德育观的超越。从两者的对话之中我们可以获得深层次的启示,对于指导我国德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卢梭自然主义德育观的基本内容

2.1. 卢梭自然主义德育观理论阐释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教育使得人类积攒的经验与知识得以传播并不断发展。卢梭十分肯定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教育人成为自然且真实的人。“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以及在长大时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2] 在卢梭的德育观中,受教育的主体是人自身,同时,评价学生受教育程度的优劣是其是否受到了符合于自然的教育。“我们的才能和感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 [2] 卢梭同时认为在自然主义德育中传播与接收者双方都是相同的地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自然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是取得人品。” [3]

卢梭认为人出生之时起本应是自由的,但是随着逐渐成长却受困于社会之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1] 而通过自然主义的德育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因此,在人受教育的过程中理应遵循自然的特性,从而规避人类陷入虚假的、欲望的、奴役的环境之中。通过卢梭所主张的自然主义的德育观,受教育的人不限于一种特定的身份,都懂得做人的真谛。卢梭主张培育自由的人,自由的人的培养最适宜的环境是理想的国度。卢梭主张自由应由理性来规范和引导,而不是没有任何条件的自由。同时,卢梭主张培养具有善念的人。卢梭所秉持的是人生而是善的,这是人的天性。“人是本性为善的存在者,热爱正义和秩序。” [4] 但是在社会的环境之下,人的善念被玷污了。卢梭自然主义德育观的本质是希望人类重拾自然之本性,希望人类不要被种种贪念卷入欲望的漩涡。只要人类拥有自己由的意志,不被各种枷锁所控制就是人生活的理想的状态。同时,卢梭所提倡的自然主义德育并不是说要人类重回原始人的状态,而是在当今生存的社会中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在此状态之下,人能够自由发展,并且最终的理想状态是建立自然的社会。

2.2. 自然主义德育观主张顺从自然

卢梭认为人的教育在出生之时就已经开始,人生来就是自然的受教育者。“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接受了教育,不过他生下来的时候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 [5] 通过这种自然的教育,人得以适应各种各样的生存环境。在人出生之时,就要让其顺应自然本性,从而使得其健全发展,形成自身对于世界的观念与看法。这种自然的教育应是顺应其本心,他想要做的都能够做。受教育者在自然的条件之下可以使其得到发展,不需要借助外力。

卢梭认为人自出生之日起就拥有善念与理性。这是人自然所具有的,这是人接受良好德育的基础。但是人虽有善念但却不具备德,而良好的德需要靠后天的教育来实现。依据人先天的特性施以德育,就能够使得人确立良好的品德。卢梭同时认为德育是分阶段的。“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把他放在他应有的地位,而且要好好地把他保持在那个地位。” [6] 因此,在受教育者自然本性的基础上有阶段的教育十分重要。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施以德育,不应该超出那个阶段进行教育。使得其通过德育可以摆脱贪欲、虚伪、妒忌等,内心异化的风险才能降到低点。卢梭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独属于自身的特性。“他的天性将象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弄坏了。” [7] 必须按照其本身的特性施以教育,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学生之前要对其有充分的了解,让其本性自由地释放出来,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干预。因此,遵循其本性,施以自然的教育这样才能让其充分发展。

2.3. 自然主义德育观主张实践求知

卢梭主张要教育人就要增强体魄,目的是培养既具有强健体魄又具有良好品德的人。现实是人自出生起就被各种观念所束缚。并且苦读于书本,只有灌输式的教育而没有本身的思考。“我们自童年起就埋头书本,已经养成了学而不思的习惯,我们对所读的东西印象极不深刻。” [8] 因此对于接受到的知识容易遗忘,在以往存在的偏颇的观念依然存在于现在人的身上。卢梭认为书本未必权威,他反对只学习理论向的内容而不去实践。“看到青年人在最活泼的年岁只学习纯理论的东西,而在没有实际经验的时候一下投入到社会,我认为,这种做法的违反理性。” [9] 他主张在实际的行动中去获得经验与知识,因此,他反对读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书,而是强调直接体验式的教育。他认为只有去切身体验才能获取真知,理论的知识学习的过多,使得实践过少,两者是极不平衡的。因此,他认为书本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实践。不管是在什么问题之上,教育应以实践为主,因为经过自身所实践的事务印象最为深刻。同时在教育中关键是发挥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因此要注重受教者本身的兴趣所在。让受教育者自身去体验自然,增强其对知识的兴趣,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熟悉事务法则。

2.4. 自然主义德育主张情感教育

卢梭认为成年人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对其没有真正的了解,而是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并且以自己理念去教育孩子。“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作他们的思想。” [10]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在他们的头脑中也灌输了许多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歪曲的观念。基于此,卢梭主张在对受教育者施以教育之时一定要深入其内心,要从他的种种表现中观察他的特性,这样才能找到教育和引导受教育者的正确方法。

从卢梭的自然主义德育观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其何种主张,都融入于自然教育之中。教育的正确方式是让学生对其所接受的内容产生兴趣,通过情感教育使得受教育者的善念得以付诸实践,只要从情感深处真正了解受教育者,人们所积攒的经验与知识都可以传授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能够使得受教育者将自己所获取的知识吸收与转化,运用于自身的实践中,因此,情感式的教育式自然主义德育的重要体现。

3. 马克思德育观的主要内容

3.1. 马克思德育思想对卢梭的超越

马克思早期对于德育的思考与卢梭并无二致,青年马克思德育观的卢梭色彩十分明显,从人本学层面辩证地阐明道德领域的特殊性和关键性。而随着马克思思想的逐步发展,唯物史观的确立,使得其德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卢梭的德育思想主要体现了遵从人的本心、本性。尽管卢梭也观察到了导致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的根本是私有制的存在,但是经过详细对比就能够看出,这种德育观在实质上是唯心的。卢梭的德育观超越了宗教神权对人思想的控制,但是却又为人们塑造了另外一个约束工具,那就是自然。在卢梭的自然主义德育观中,自然是存在于一切之上的,人们道德的养成都要遵循与自然,否则就无法确立真正的德。马克思对其观点是不赞同的,他认为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它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属于上层建筑的部分,随着经济的变化,它也跟着改变,并不是卢梭所主张的基于自然本性的一成不变的内容。

同时,相比于卢梭主张遵循人的自然本性来使其确立德,马克思提出了不同于卢梭德确立途径,基于经济基础德转变来施以德育。他认为道德德滑坡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原因,而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马克思关于其德育思想并不是停留于虚无缥缈的理想国度,而是基于现实的,将问题直指资本主义制度。卢梭的自然主义德育观将受教育者至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主张遵循其自然本性,超越了传统,并且将情感教育上升至重要地位,但是这样的一种德育理念主张摆脱社会大环境对受教育者施加遵循自然本性的教育明显是充满着幻想色彩的。将社会完全至于不顾,视自然本性为最重要的地位这样是不符合实际、不具有现实性的。人永远都是社会中的人,不能脱离社会成为单一的个体,这样人是无法生存的,因此,脱离了社会环境而去谈存粹的自然是不合理的。马克思对卢梭这一思想实现了超越,重归德育的现实性,并群求德育存在根基。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强调德育的政治特性,道德从最本质的方面来说是统治阶层为维护其统治借以约束人们的工具,因此,德育是有立场的,具有政治特性。结合现实环境,将德育用于启发工人的自主意识,使之成为工人觉醒的工具。

3.2.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结合启蒙时期大思想家的观点,并结合资本主义的时代特点,在认清了私有制所带来的严重的贫富分化的现实后,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实质。马克思德育的终极理想就是人的自由且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依赖于德育的提升。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包含人的需要、能力、个性、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11] 。马克思曾指出,在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之时,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可以使得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极大的满足,人们不必为生存而担心。同时,阶级不再存在,不再有剥削,人们实现了劳动自由,获得了更多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时间,以此可以用来发展自身,拓展自己的各种技能,使得人不仅满足了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更加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人们可以依照自己个人的想法来从事不同的劳动或者是进行着不同的活动,在自由的条件下发展着自己的各种能力,使得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每个人都不必受任何人或事的钳制,可以自由地发挥自身的能力,使得人真正的成为人本身。而且,到那时,人们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增多,人们可以用来丰富自我,充分展现自身的特别性,从一个被资本家所控制的人转变为有自身特别性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另外,由于私有制的废除,财富实现了按照人的需要来分配,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现象也就随之而消失了,那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真正的平等的关系,社会关系更加得以丰富和发展。

与卢梭将德育是为教育的所有不同,马克思认为德育知识其中的一个方面。马克思将工人视为其施以德育的对象,并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唤醒工人意识,使其认清自身被剥削本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其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尽管这一步骤尚未付诸于实践,但却为德育指明了方向。对于德育的施加对象而言,马克思没有把其局限于工人当中,也积极向其它阶层施以宣传,尽力获得其它阶层的支持,让他们同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度决裂。较之于卢梭,马克思的德育方法主要有:首先,宣传并加以实践。马克思认为,道德观念并不会自然而然地生成与工人的头脑之中,而是需要宣传。并且要做到宣传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发挥德育的政治特性。将德育寓于政治之中。另外,发挥德育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的反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最后,结合实际进行德育。不能脱离现实空谈道德教育。

4. 两者对话之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道德滑坡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人们以往形成的道德共识被击溃、社会极端性事件时有发生、人们原子化趋势愈发明显。因此当今我国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人们价值观的问题,这对我国德育抛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化解?以马克思德育思想的启示,要着手于经济基础,要克服经济的不稳定性。当前,新常态的提出有利于使人们脱离于商品的奴役。在这一情况之下,我们可以从两个大思想家的对话中寻求德育的合理途径。

首先,提升德育的重要性。无论是卢梭抑或是马克思都认为德育对于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社会发展更加具有多元性,以往所确立的道德观念的说服力在逐渐弱化,并且社会道德滑坡现象严重,道德问题频发,传统德育理念越来越不适应于现代社会。人们追求金钱,功利心越来越重,精神层面的匮乏与道德观念的缺失使得人越来越不具备人的本性,逐渐发生着异化。因此,德育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寻求一种介于两位大思想家之间的合理的德育理念,确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德育观念。

其次,确立德育之标准。当前的道德教育总是以中间派的角色出现,只是提供道德教育理念,而没有为人们提供一种选择。这实际上不能使道德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一层面上,马克思与卢梭都反对中立的态度。因此,我们要寻求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德育理念,并以此教育人们,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问题。

最后,优化德育评判方式。在如今社会,德育的评价方式例如善良、美、智力等都只依赖于空洞的数字符号表示。这样一种评价方式对于德育的接收者来所无疑是一种功利性的被动接受,并不能体现受教育者真实的接受德育的水平。卢梭与马克思都主张于将德育深入于实践,而不是仅停留于理论层面。因此,我们的德育不能仅限于理论层面,并且以分数为评判标准,而应该转向于综合层面的考量。

5. 结论

我们从卢梭与马克思德育思想的比较之中所得到的启示能够用于指导我国道德教育的实践。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并转化两位大思想家的德育思想,取其精华部分,并结合我国实际,用于指导我国当今所面临的道德问题。

文章引用

郭亚森. 卢梭自然主义德育观与马克思德育观比较分析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ousseau’s Naturalistic View of Moral Education and Marx’s View of Moral Education[J]. 教育进展, 2023, 13(04): 1893-189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4301

参考文献

  1. 1. 卢梭. 社会契约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4.

  2. 2. 卢梭. 爱弥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7.

  3. 3. 卢梭. 爱弥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13.

  4. 4. 卢梭. 爱弥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105.

  5. 5. 卢梭. 爱弥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46-48.

  6. 6. 卢梭. 爱弥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92.

  7. 7. 卢梭. 爱弥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5.

  8. 8. 卢梭. 爱弥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337.

  9. 9. 卢梭. 爱弥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107.

  10. 10. 卢梭. 爱弥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140.

  11.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0.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