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11
No.
06
(
2022
), Article ID:
58982
,
6
pages
10.12677/ACPP.2022.116307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考察
——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为例
夏学品
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22年11月28日;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3日

摘要
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的批判上升到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批判再扩展到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最终指向人的解放这一价值旨归,在逻辑上环环相扣,在实践上层层递进。对宗教的批判是人的解放的前提,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批判是对宗教的批判的内在逻辑延伸,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具有普遍的人的解放意义,但还没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毕竟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在批判与解构的基础上,还需要建构人的解放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马克思在批判与解构、革命与建构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完整思路。
关键词
宗教,制度,黑格尔法哲学,人的解放

Study on Marx’s Human Liberation Thought
—Taking the Introduction to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as an Example
Xuepin Xia
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Nov. 8th, 2022; accepted: Nov. 28th, 2022; published: Dec. 13th, 2022

ABSTRACT
Marx’s criticism of religion rose to the criticism of German political reality and then extended to the criticism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and finally pointed to the value of human liberation, which was linked logically and progressed layer by layer in practice. The criticism of religion is the premise of human liberation, and the criticism of German political reality is the internal logical extension of the criticism of religion. The criticism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has universal significance of human liberation, but it has no univers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fter all, “the criticism of criticism creates nothing”. On the basis of criticism and de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ideological and material basis of human liberation. On the basis of criticism and deconstruction,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Marx formed a complete train of thought about the emancipation of people’s minds.
Keywords:Religion, System,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Human Liber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将马克思吸引到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立场上。1842年在莱茵报工作时期,物质利益的难题引起了马克思的深入思考,以至于后面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1]。在直接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实践中和费尔巴哈等人思想的影响下,马克思于克罗茨纳赫时期开始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性思考,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等结论。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对鲍威尔进行批判,详细阐明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区别,而与之同时期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对人的解放做了深入的论述,通过几方面的批判与重构,建构起了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从宗教解放到政治解放再到哲学解放最后归于人的解放,勾勒了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完整逻辑理路。
2. 对宗教本质的揭露,实现人的宗教解放
《导言》开篇就提出了“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 [2]。马克思认为虽然对宗教的批判已经结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的宗教解放,但是没有更进一步批判宗教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在“两个转变”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了宗教背后的现实基础。马克思通过对宗教本质的进一步揭露,指明了应该从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现实的批判,从宗教解放上升到政治解放。
马克思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在没有真正揭露出宗教的本质之前,宗教总是像噩梦一样困扰着德国人民。正如路德进行的宗教改革运动一样,他只是外在地打倒了权威的信仰,但却树立起了人们内心信仰的权威。后来,经过施特劳斯、鲍威尔再到费尔巴哈等人的批判与揭露,基督教神学的理论基础已经基本被抽空。尤其费尔巴哈以人本主义思想展开了对基督教的批判,他认为上帝不过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把神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从而把神从天国拉向人间。在费尔巴哈等人影响下,人们开始认识到了自己的主体性,开始从宗教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但是,费尔巴哈在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 [3],却没有进一步对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作剖析。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思想,认为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宗教,循着费尔巴哈“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2] 的观点,马克思进一步得出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因为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 [2]。要批判宗教,那就得正本清源,宗教的本和源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就是颠倒的世界所产生的颠倒的世界意识。马克思认为是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产生了宗教而不是相反,进一步指出了宗教的现实基础和形成基质,为从现实性批判实现真正的宗教解放奠定基础。对宗教的批判,应该上升到对现实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2],只有撕下了宗教神圣的外衣之后,才能对它的现实基础进行神圣的批判。从前的唯物主义者对宗教的批判,揭示了宗教的秘密,给人们带来了宗教解放。但是他们却更多地停留在了思想领域,他们关注到了抽象的感性的人,却没有进一步关注到人本身,没有进一步关注到人的现实生活。马克思认为,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它是颠倒的现实生活的反映,应该从对宗教本质的揭露上升到对宗教产生的现实根源的批判,在“颠倒的世界意识”被驳倒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批判“颠倒的世界”,指明了应该从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现实的批判的方向,对现实的批判就是对宗教的批判的内在逻辑延伸。
通过对宗教本质的揭露,马克思指出了人们应该从现实中变革宗教形成的现实基础,获得宗教解放。但是,这仅仅是宗教解放的方向。人们对宗教本质的揭露和对宗教的批判仅仅是宗教解放的前提,并不是宗教解放的结果,还需要对德国政治现实进行批判,在宗教解放的基础上获得政治解放。
3. 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批判,实现人的政治解放
在对宗教本质的揭露之后,马克思指出要从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从宗教批判向对法的批判过渡,从对神学的批判向对政治批判过渡。在揭露了宗教的本质和指明宗教解放的方向是在于现实世界的解放之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政治批判和政治解放,在宗教解放的基础上实现政治解放,以政治解放进一步促进宗教解放。
对德国政治现实进行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实现人的政治解放。在指出“颠倒的世界意识”的世俗基础是“颠倒的世界”之后,对德国现实的批判就是对宗教批判的自在逻辑延伸。但是,德国的现实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是落后的,对于德国现实的批判,就得出的结果来说依然是时代错乱。因为对德国的政治现实的直接否定,在其他现代国家已然成为了“历史废旧物品堆藏室中布满灰尘的史实” [2]。德国的历史还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德国的政治现实还是新旧激荡,而且远远落后于英法等现代国家,德国统治阶级充满着复辟的幻想。但是不是因为德国的落后就不批判落后的德国政治现实呢?不是的。即便德国的现实与其他现代国家相比,它陈旧的、祖传的德国现实、德国现实制度也是应该受到批判的对象,要全面向德国制度开火。因为这种制度的精神——宗教已经被驳倒,那么进一步就需要驳倒这个被驳倒的精神得以产生的“无精神活力的制度” [2]。虽然它低于批判,但仍旧是批判的对象,只有批判德国现存制度,才能在宗教解放的基础上实现人的政治解放,并进一步巩固宗教解放的初步成果。只有对德国政治现实进行批判,才能够在抽掉宗教的理论基石的基础上进一步抽掉它的现实基础,把“颠倒的世界”颠倒回来。在宗教解放的前提下实现人的政治解放,以政治解放进一步促进人的宗教解放。宗教的压迫已经被推翻,现实的压迫还需要启迪德国人民,由他们自己去推翻。所以,必须进一步解构与剖析德国政治现实,才能让德国人民大吃一惊,让他们认识到他们所经受的是政治和宗教双重压迫,从而激起他们变革德国政治现实的勇气。总而言之,只有进行政治批判才能让德国人民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受压迫的沉重,才能激起他们抗争的勇气,进而通过革命解放自身,实现自身的政治解放。
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批判具有世界意义。马克思认为,批判德国的政治现实,不但对于德国人民的政治解放有重要意义,对其他国家也是富有教益的。德国作为封建社会的活化石,还保留着一系列封建制度,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批判,是在走其他现代国家之前走过的路。“德国现状是旧制度的公开的完成,而旧制度是现代国家的隐蔽的缺陷” [2]。德国的现在就是其他现代国家的曾经,虽然这些国家已经实现了政治解放,但是对过去的回忆还像梦靥一样困扰他们。如果他们看到天真的德国人还继续捍卫这“悲剧的旧制度”,上演一出出“喜剧” [2],那么批判德国政治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与过去的自己诀别,而在此时的德国也恰恰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因此,对德国的批判既是对德国所扮演的“丑角”的批判,也是对逝去的真正“主角”的批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德国政治现实和对德国政治制度的批判才有世界意义。但是,批判一旦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批判就超出了德国现状。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批判,只能实现人的政治解放。对落后德国政治现实的批判,并不是直接对孕育着新世界的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而最多只能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只能实现市民社会阶级的解放,也就是政治解放,还达不到人的解放。而这些现代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人的解放。但这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市民社会的政治解放,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普遍的人的解放。所以,德国的任务不是停留在批判德国政治现实方面,不是停留在抽象的世界意义方面,而是要“一个筋斗”跨过自己本身的障碍和“现代各国面临的障碍” [2],从而具有真正的现实的普遍的意义。在这里,马克思已经开始畅想德国人民的解放作为西欧国家人的解放的信号。
通过对德国现实的批判,实现人的政治解放,这具有抽象的世界意义。但是不应该就此止步,还需要更进一步,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 [2]。对德国现实的批判只是走别人走过的路,还停留在补课阶段,只有进一步上升到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这才具有真正的、普遍的人的解放的意义。
4. 对德国哲学思想的解构,实现人的哲学解放
在指出德国政治现实的落后之后,马克思指明了通过对德国政治现实进行批判实现人的政治解放的道路。当然,批判不能只停留在落后的“原本”,还需要更进一步批判超越于德国政治现实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副本”——黑格尔法哲学。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才能真正涉及到“问题之所在”,才能真正涉及到时代的中心问题,从政治问题自觉上升到“真正的人的问题”,实现普遍意义上人的解放。当然,这个解放还是停留在哲学领域,是普遍的人的哲学解放。
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具有真正的、普遍的意义。“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 [2]。德国人民可以依靠黑格尔法哲学的指引获得解放吗?当然是可以的,但这个解放是不彻底的。黑格尔法哲学这个观念中的制度是对德国现实制度的直接否定,循着并实现这一观念的制度,可以在德国获得政治解放,但是这一解放在临近各国都已经实现了。只有批判从“原本”上升到“副本”,从对德国政治现实的批判转向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才能直接面对当时时代的中心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求政治解放,而是要求人的解放;不是资产阶级革命获得的政治解放,而是比资产阶级革命获得的政治解放更高的人的解放。虽然德国政治现实是落后的,是必须加以批判的对象,但更应该批判的是黑格尔法哲学,这样批判才具有世界性的时代高度。黑格尔法哲学就是市民社会精神的总代表,批判它具有世界意义,也更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 [4],对处于时代发展前列的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更能促进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德国政治现实的变革。黑格尔法哲学比宗教更具有迷惑性,它一方面否定了德国落后的现实,另一方面又打着科学的旗号为德国人民在“莱茵河彼岸”形成了另一个“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的“现代国家的思想形象” [2],而它就是现代国家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的思想反映。宗教是鸦片,而黑格尔法哲学却披上了科学的外衣,俨然以一副绝对精神和绝对真理的面孔傲然自立于德国人民的面前。不打倒黑格尔法哲学,人的解放就是一句空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斗争既是对德国作斗争,又是对英法等现代国家的现在作斗争。只有打倒黑格尔法哲学,德国的批判才真正具有现实的、普遍的意义。
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实现了普遍的人的哲学解放。在德国,只有一个筋斗跨越自己本身的障碍,批判和解构黑格尔法哲学,才能使批判具有现实的、普遍的世界意义,才能使市民社会阶级从政治解放向更高层次的人的解放跃进。扬弃黑格尔法哲学,才能实现人的哲学解放。在对待哲学的问题上,不是扭过头去,对哲学不屑一顾,嘟囔陈腐的气话就能够解决哲学;也不是仅仅用哲学批判现实,就能实现哲学解放,毕竟“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 [5]。怎么打倒黑格尔法哲学?德国的实践政治派和理论政治派都没有给出合理的答案。对于黑格尔法哲学的解构,一方面要用“批判的武器”对其进行批判和扬弃,揭开它神秘的外衣。既要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与扬弃,看到它在观念上对德国落后的制度的直接否定。又要通过对黑格尔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批判与解构,让人民辨析黑格尔思辨的理性国家观和王权理论、行政权理论和立法权理论,在解构黑格尔法哲学的基础上的建构起新的哲学,实现人的哲学解放。但这个解放还是属于精神层面,可以说叫哲学解放。另一方面,在新的哲学指导下,不能局限于黑格尔法哲学观念上的国家和法的制度的直接实现 [2],要对其进行“武器的批判”,在现实中消除它的物质基础,构建起新哲学的物质基础。如果新哲学把受黑格尔法哲学影响的德国人转变为人,那就是解放德国人民。对德国人民的解放将会具有先导作用,它将推动其他国家也从市民社会阶级的政治解放追求更进一步的人的解放。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斗争就是对其他国家的现实作斗争,在这个意义上,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就是普遍的人的解放。不过这个解放虽然是普遍的人的解放,但还是普遍的人的哲学解放,还没有真正实现人的解放。所以在哲学解放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未来社会进行建构,通过革命与实践,真正彻底地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
马克思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德国现实的抽象延续——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与解构。对这一思想的批判与解构,具有真正的、普遍的意义。通过对旧哲学的批判与解构,对新哲学的建构与实践,实现人的哲学解放,在哲学解放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人的解放,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指向就清晰地呈现出来。
5. 对未来社会的建构,实现人的普遍解放
在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与解构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哲学解放,但这只是人的解放的一个方面,还不是完全的人的解放。人的解放不能停留在哲学领域和思辨领域,需要落脚到现实领域。如果不能落脚到现实领域,那经过建构和解放出来的哲学还会成为另一种“精神”,又成为颠倒的现实的抽象反映,成为人的解放的桎梏。人的解放到哲学解放还没完结,哲学解放是人的解放的一个方面,是不完全的人的解放。人的解放要真正地达到,还需要通过批判与建构,通过革命与实践,现实地实现哲学的现实性和人的解放的现实性。
对未来社会的建构,是在批判与解构宗教、德国现实和黑格尔法哲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在揭露宗教本质和解构宗教的神秘之后,要求人民抛弃处境的幻觉。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与解构,变革颠倒的世界。在解构黑格尔法哲学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哲学,探索和寻找实现社会变革的阶级力量。这些批判和解构和人的解放是有极大关联的,只有在批判与解构的同时进行未来哲学建构和未来社会建构,人的解放才能真正实现。首先,在对宗教和对现实的批判尤其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和解构过程中,会形成特定的哲学范式,在解构的基础上必然会进行新哲学的建构。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解构,在此基础上会建构起新哲学,否则就无法在哲学上打倒黑格尔法哲学。正如上文所述,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具有普遍的人的哲学解放的意义,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与解构,其实就是对未来哲学的建构,通过新哲学代替旧哲学来解放人民,实现人的哲学解放。解放出来的哲学,就变成了人的解放的精神武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2]。但是,解放出来的新哲学要建构未来社会,就需要寻找阶级基础。新哲学寻找的不是市民社会阶级、也不是贵族,而是自觉的无产阶级。如果说贵族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那么市民社会阶级的臀部也带有资产阶级社会的纹章 [6]。市民社会阶级虽然实现了不彻底的人的政治解放,但他们承担不了建构未来社会实现人的解放这一历史责任。市民社会阶级“未等表现出自己的宽宏大度的本质,就表现了自己心胸狭隘的本质” [2],他们在母胎中产生时就带有先天的缺陷,历史的任务只能交给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遭受普遍不公正的等级,是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虽然在这篇文章马克思还没有说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的观点,但是已经有了类似的呼之欲出的表达。新哲学长期寻找它的物质载体——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也长期寻找它的精神指导——新哲学,思想的力量一旦和物质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变革与建构社会和实现人的解放的磅礴力量。
人的解放,最终要通过革命与实践来完成,在批判的基础上要实现超越。在经过前面几重批判与解构,几次解放之后,人的解放终于到此一游,德国人将迎来真正的彻底的人的解放。只有在批判宗教、批判现实、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超越宗教、超越德国现实、超越黑格尔法哲学,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的解放。这个解放还需要向现实回归,因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2],思想的力量要和物质的力量结合起来,哲学的指导要和无产阶级结合起来,通过革命与实践实现真正的彻底的人的解放。人的解放不会自动产生,革命需要被动因素,也需要主动因素。只有将新哲学和无产阶级结合起来,在三个解放的基础上获得实质性的人的解放。只有通过革命与实践,摧毁一切奴役制,进行彻底的革命,才能完成德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2]。哲学解放将因为与无产阶级和现实的物质基础相联系而变成人的解放。解放出来的哲学找到了它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也找到了实现自身解放的精神指导,是时候在革命的哲学指导下,通过革命的阶级进行革命的活动实现革命的成果了。无产阶级只有在哲学的指导下,把新哲学变成现实才能消灭哲学,新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这样一个遭受普遍压迫的阶级,它就不能变成现实。只有这样,人的解放才真正实现。只有这样,德国人民的解放将作为欧洲乃至全世界人的解放的信号,高卢雄鸡的高鸣宣布德国的复活,那也将宣布全人类的新生。因为德国的方向,就是世界的方向;德国人的解放的方向,就是世界的人的解放的方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理路就是通过对宗教本质的揭露、实现人的宗教解放,在此基础上,对颠倒的世界进行批判,实现人的政治解放,又对颠倒的世界的抽象继续——黑格尔法哲学进行解构,实现普遍的人的哲学解放,最后通过建构起来的新哲学指导无产阶级建构新世界,真正地、彻底地、完全地实现人的解放。这就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的完整思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可以说马克思人的解放以前三个解放为基础,前三个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前提,人的解放是前三个解放的价值旨归和内在逻辑延伸。当然,人的解放的逻辑层次,依次从宗教到政治再到哲学最后是人的解放。这个过程中,人的解放是最后的归宿,而其他三个解放在不同的国家又有不同,存在分散交叉乃至重叠。社会规律往往是复杂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能看出马克思在探索社会规律过程中对辩证法的灵活运用。但无论社会规律千变万化,马克思追求普遍的人的解放的目标一以贯之。探索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对我们今天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文章引用
夏学品.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考察——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为例
Study on Marx’s Human Liberation Thought—Taking the Introduction to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as an Example[J]. 哲学进展, 2022, 11(06): 1797-1802.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307
参考文献
-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
-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14.
-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34.
-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705.
-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22.
-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2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