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11  No. 07 ( 2023 ), Article ID: 69835 , 10 pages
10.12677/ML.2023.117436

太原方言中“来”的虚词语法功能探究

郭子恒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

收稿日期:2023年6月12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0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31日

摘要

“来”在晋语中具有重要的语法功能,太原方言中的“来”的使用方面较为丰富,且大多数情况是单用,即不与其他虚词连用。首先,“来”可以作为助词在动词后或者句尾,充当过去时的标记,表示句中的动作或者事件发生的时间在参照时间之前;其次,“来”具有语气词的功能,可以用在句尾或者句中体现说话人的不同语气;第三,“来”可以充当代词和情态补语中的后缀成分来实现其语法功能。对“来”三种虚词功能以及其中特殊用法的分析,可以观察到“来”在发展过程中语法功能的变化。

关键词

太原方言,来,虚词,语法功能

A Study on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the Function Word “Lai” in Taiyuan Dialect

Ziheng Guo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Received: Jun. 12th, 2023; accepted: Jul. 20th, 2023; published: Jul. 31st, 2023

ABSTRACT

“Lai” has an important grammatical function in Jin dialect, and the use of “Lai” in Taiyuan dialect is relatively rich, and most of the cases are single use, that is, not combined with other function words. First of all, “lai” can be used as an auxiliary after the verb or at the end of a sentence to mark as past tense, indicating that the action or event in the sentence occurred before the reference time; Secondly, “lai” has the function of a modal particle, which can be used at the end or middle of a sentence to reflect the speaker’s different moods; Thirdly, “lai” can serve as a suffix component in pronouns and modal complements to achieve its grammatical func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s and special usages of the three functional words “lai” can observe the changes in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lai” during its development.

Keywords:Taiyuan Dialect, Lai, Function Words, Grammatical Funct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地处山西高原中部、太原盆地北端。太原方言属于晋语并州片,是晋语的代表方言点之一,本文主要探究“来”在太原方言中的虚词的语法功能。对于晋语中“来”作虚词时的语法功能,前人已经做了许多的描写和论述,如邢向东对陕北晋语中“来”作为先事时标记和在不同语气中的使用做过考察 [1] [2] ;郭校珍将“来”放在动词、形容词的经历体范围内做过探究,并专门考察了晋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3] ;史秀菊认为“来”应属于事态助词范畴,并比较讨论了相关的复合结构“来了、来来” [4] ;史素芬对“来”的语气词用法及其在长治方言中的特殊现象做过考察 [5] 。

太原方言中的“来”作为助词和语气词时一般都是单用,基本没有复合结构。不同的学者对于“来”应该属于时范畴还是体范畴观点不同,且对于“来”做语气词时的情况没有进一步划分,相同的句式结构受到语言环境、语调、用法的影响,表达的语气有所不同。笔者对太原本地人进行录音,记录自然语言,收集大量语料,参考《太原方言词典》对语料进行了注音、标调的工作。本文对“来”作为过去时标记进行论述,并对“来”在太原方言中做语气词时的不同使用情况进一步划分,以及对前人学者讨论较少的代词及情态补语方面进行论述。目的在于分析“来”在太原方言中作为虚词的分类以及使用情况,并对前人研究较少的内容进行补充,对后续晋语中单用“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2. 先事时助词“来”

太原方言中“来”作为助词结构的句子,都表达的是以说话时为参照时间点、过去发生的行为动作或者事件。笔者认为“来”应该在哪种范畴内研究,需要观察构成的句式所表达的信息。“体表达动作行为进行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 [6] 。”可见“体”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谓语成分,郭校珍(2008)将形容词和动词加“来”的情况分开讨论,认为动词、形容词与“来”构成经历体,前者“表示在过去发生的动作或事件”,后者表示“曾有过某种状态或性质。”但是“来”作助词时并不都与谓语直接组合,有些在述宾短语或述补短语后出现的情况。如:

1) 我兀阵买菜来,没听见。我那会儿在买菜,没有听见。

2) 我夜来睡得可香来。我昨天睡得非常踏实。

当句末“来”前是述宾短语或述补短语时应该怎样区分?两种短语都为谓词性短语,具有核心动词,(1)表示的是以说话时为参照点时,描述距离时间较短的行为动作已经完成,但同样表示了之前的行为动作在过去的时间段内正在持续的状态;(2)表示的是之前说话人有过“睡得香”的状态,但是也同样体现了“睡”的动作已经实现。这样看来,与复杂的句法成分相组合时,“来”构成的句式结构应该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还是曾经存在的状态,就需要按照不同的情况对其进一步区分,且其中有一些功能会存在重合的情况,产生难以区分的问题。

笔者认为,无论是描述动作的存在、完成,还是状态的持续,都是整体的句式结构所表达的信息,都是为了描述过去发生的事件,所以重点是事件在与说话时为参照时间点的相对时间关系。“‘时’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事件。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刻为准,分为现在、过去、未来。” [6]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通过词汇和语法表示时制与时态。(1)和(2)无论是述补短语还是述宾短语,都描述的是以前发生过的事件,其中不仅表示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同时也描述了动作行为在该阶段的状态,所以笔者在文中将助词“来”放在时的范畴内进行讨论。

邢向东(2006)在描述陕北晋语的时制范畴时,将晋语的时态标记分为三类,分别是事件发生在参照时间之前的先事时、在参照时间之后的后事时、在参照时间之时的当事时 [1] ,笔者沿用邢向东的分类方法,分析先事时助词“来”在太原方言中的语法功能。

先事时助词可以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使用,笔者根据主谓句的句型,分别举出“来”在动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使用的例句,例句都是一般的陈述句与疑问句,“来”并不具有表示语气的功能。

如果动词谓语句中是一般动词,先事时助词“来”在句子末尾,表示过去发生的行为动作或者事件。除了一般动词,“来”也可以和判断动词“有、是”组合,对参照时间点之前的事件进行判断说明。如:

3) 夜来我去kə2 [7] 图书馆来。昨天我去图书馆了。

4) 我说来,他不听么。我说了,他不听(我的话)啊。

5) 我爸以前有三辆车来。我爸以前有三辆车。

6) 老王先前是老师来哇?老王以前是老师吧?

(1)和(2)都是对参照时间点之前的事件或者动作进行的简单陈述,“来”在“有”字句或“是”字句末尾出现,则句子含有变化的会话含义,即之前的情况在说话时已经发生了改变。(5)中有“现在没有三辆车了”的语义,(6)中有“之前是老师但现在不是了”的语义。形容词谓语句也有这种特点,“来”除了表达了参照时间之前的状态,但句子背后的含义是说话时曾经的状态已经消失或者变化。如:

7) 我记得你家小子可胖来。我记得你儿子原来挺胖的(现在变瘦了)。

太原方言中“来”用于名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的情况较少。名词谓语句一般表示数量、价钱,但同样含有情况与之前不同的会话含义。主谓谓语句句末使用“来”,一般是一个分句,意思并没有表达完整,需要补充其他的语言信息。如:

8) 一开始四个人一个宿舍来。一开始的时候是四个人一间宿舍(现在不是了)。

9) 牛肉先前二十块钱一斤来。牛肉原来是二十块钱一斤(现在不是了)。

10) 他甚办法都试来……他什么办法都试过了……

11) 这个方案我们开会讨论来……这个方案我们开会讨论过了……

总之,先事时助词“来”在太原方言中,通常出现在句尾,与动词、形容词没有直接的依附关系,中间可以添加其他成分;其次,无论是哪类句型,“来”反映的都是事件或状态的时态,没有否定形式,不能用否定词否定整个事件,只有形容词谓语句可以用“不”来否定过去的某种状态或性质。如:

12) 兀几年他过得可不容易来,这阵终于好活了。那几年他过得很不容易,现在终于过上好日子了。

3. 语气词“来”

太原方言中“来”做为先事时助词时,是一种时态的标记,描述参照点之前发生的动作、状态或事件。用法也较为丰富,基本覆盖了主谓句的所有句型。以上所有情况中的“来”都不含有表达语气的作用,但是相同的句式结构中“来”可能会有不同的语法功能,其中“来”表达说话人语气的功能十分常见,用途也较为广泛,与先事时助词“来”为两个同音同形词。太原方言中的“来”应该分为几种语气成分,与先事时助词有什么区别,笔者将根据不同语气类型对“来”的功能进行分析。

(一) 提顿语气

“提”表示引出话题,“顿”表示停顿,提顿语气词在话题之后起到停顿、使语句富有节奏从而引起听话人注意的作用。

(A) 引出、强调话题

太原方言中“来”表提顿语气大多用于主语和名词之后,主要的作用是引出话题,“来”的语调拖长,后面有短暂停顿,表示对话题的强调,并提醒听话人注意话题之后的描述内容。如:

13) 我来不会做饭,主要就是吃外卖了。我不会做饭,以吃外卖为主。

14) 房子来买下了,你甚时候寻媳妇呀?房子买下了,你啥时候找媳妇呢?

“来”做提顿语气词时,后面仍会有明显的停顿,在太原方言中,不仅语句的停顿会通过停顿词来体现,而且停顿词进一步强化的停顿效果,用来达到突出、强调话题的作用。

(B) 转折话题和对比功能

太原方言中,“来”用于名词之后,大多数是主语,目的是为了引出新话题,传达新的语言信息,同时起到转变话题的作用。这些情况中附带“来”的句子不能单独成立,只能成为复句中的一个部分。如:

15) 后天公司办活动呀。后天公司要办活动。

公司的那些活动有甚意思了,我来不去,谁想去谁去。公司的那些活动有啥意思了,我不去,谁想去谁去。

16) 你晌午想吃甚了?他来早清吃多了不饿,主要看咱俩想吃甚了。你中午想吃啥了,他早上吃多了不饿,主要看咱俩想吃啥了。

(15)一开始的话题是公司的活动,“公司活动”是已知信息,“我”是未知信息,说话人用“来”引出新话题,即“我不去”,实现了话题的转变。(16)则是从询问听话人“吃什么”的话题转变到描述“他”的情况,用“来”引出第三者的话题,补充新信息,更清楚地表达说话人的意图。

“来”在话题后还可以表示前后分句描述的情况形成对比或者比较。如:

17) 你跟□nia11小王比了?小王来他爸爸就给安排好了。你凭什么跟小王比?小王的爸爸已经给他安排好了。

太原方言中,“来”的使用可以增强句中不同话题之间或者与句外的话题的比较、对比。(17)前后话题分别是听话人和“小王”,语句中蕴含着“听话人只能靠自己,小王有爸爸帮忙”的信息,使两人的情况构成对比;(15)中既引出了“我不去”的新话题,也将说话人和公司其他人是否参加的选择形成比较;(16)中则包含了第三者和另外两个人之间是否饥饿的对比。

(C) 陈述句中的列举功能

陈述句中如果连续出现同类的多个名词,每个名词后附加“来”,语调短暂延长,达到语气的停顿,起到列举事物的功能。如:

18) 铅笔来橡皮来尺子来都带全咾,别丢三落四的。铅笔、橡皮、尺子都带全了,不要丢三落四的。

19) 净是买的些饼干来火腿来,也不买上些水果。买的都是些饼干、火腿,也不买一些水果。

陈述句中如果出现多个连续的、结构相同的小句,则核心动词或者名词使用重叠,并在重叠形式中间用“来”隔开,复句最后附上总结性的小句表达完整的意思。如:

20) 他念书来念书不行,工作来工作不行,以后能有甚本事!他念书不行、工作不行,以后能有什么本事!

21) 打来打咧,骂来骂咧,顶用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管用吗?

(二) 疑问语气

太原方言中的疑问句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反复问,“来”在句尾充当语气词表示疑问。“来”做疑问语气词是由先事时助词发展而来的,所以“来”仍然拥有时态标记的作用,表示的是参照点之前发生的事件,时间副词不是必要成分。

(A) 是非问

太原方言中没有疑问语气词“吗”,“来”充当句尾疑问语气词时,同时含有助词义,表示的是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在参照点之前是否发生过相关的动作行为或者事件,句末语调有小幅度地抬升。如:

22) 你夜来去太原来?你昨天去太原了吗?

去来。去了。/没啦(去)。没有(去)。

23) 他运动会的时候跑步来?运动会他跑步了吗?

跑来。跑步了。/没啦(跑)。没有(跑)。

由于附带“来”的句型没有否定形式,所以肯定回答是核心动词加“来”,否定回答是“没有”。

(B) 特指问

“来”在特指问句中,既可以在完整的句式结构之后,也可以直接与特指问的疑问代词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强调询问的内容,但特殊疑问词直接加“来”表示特指问受到语言环境的限制,询问之前必须先描述发生的事件,或者询问的背景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信息,是已然事件。如:

24) 谁拿我书包来?谁拿走我的书包了?

25) 有人拿我书包了,谁来?有人拿走了我的书包,是谁?

26) (母亲看到儿子回来的时候头破了)谁来?/谁把你得脑闹破来?是谁?/谁把你头弄破了?

上述的例句句末语调轻微抬高,此时“来”发音短促、音强较弱、声调多为上声,整句表一般疑问语气。(25)中的特殊疑问词“谁”与“来”直接组合形成问句,目的是为了突出询问的对象。(26)中的已然事件是“头破了”,母亲和孩子都知道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用特指疑问词加“来”表询问。

太原方言中的特指问和是非问还有一类特殊情况,当句末语调大幅度抬升,并且“来”的发音清晰、语调延长、音高加强、声调由上声变为阳平,或者对已知的事件重复提问,此时疑问语气加重,表达说话人的不满、疑惑、愤怒情绪。如:

27) 去图书馆干甚来lai53? [7] 去图书馆干什么了?

28) 你害电脑来lai53?你玩电脑了吗?

29) 谁让你去来lai35?谁让你去的?

30) 我昨天踢球去来。我昨天去踢球了。

干甚去来?干什么去了?

通过比较,(27)和(28)是对参照点之前的事件的一般询问,“来”只表疑问语气,(29)和(30)句末语调上扬明显,“来”声调转变为阳平,且加强并延长了发音,体现了说话人埋怨、愤怒的语气。

(C) 选择问

太原方言中,“来”用于选择疑问句一般含有两种选择,共有两种句型:“来”前是完整的语法结构,构成“NP + VP + 来 + VP + 来”句式;另一种是“来”直接和选择问句的询问内容组合,构成“NP/VP + 来 + NP/VP + 来”句式,这种句式的功能与特指问类似,都是为了突出、强调询问的内容。不同的是,特指问可以单独成句,直接组合的选择问之前必须有描述事件的句子才能使问题表达完整的意思,不能单独使用,如“我妈来我爸爸来?”这句话单独使用不成立。如:

31) 这家长签字是让你签来让□nie11爸爸签来?家长签字是让你签字了还是让你爸签字了?

32) 谁拿钥匙开的门了,我妈来我爸爸来?谁拿钥匙开的门,是我妈还是我妈爸?

33) 你看他这阵听说了哇!你看他现在听话了吧!

你咋管他来,讲道理来打来?你怎么管的他,(跟他)讲道理了还是打(他)了?

34) 你夜来看书来害手机来?你昨天是看书还是玩手机了?

(D) 反复问

反复问句分为三种句型,分别是“V不V”、“V不”和附加问 [8] ,太原方言中,带“来”的反复问句,句末必须附加“没啦没/没”,相当于普通话的“V不”问句,一些反复问句可以在谓语前加“是不是”替换句末“没啦”。

35) 昨天教你去超市你去来没啦?昨天让你去超市你去了没?

36) 你尝来没啦就说好吃?你尝了没就说好吃?

37) 他前两天去北京来没?他前两天去北京了没? = 他是不是前两天去北京来?他是不是前两天去北京了?

38) 你是不是骂他来?你是不是骂他了? = 你骂他来没啦?你骂他了没?

(三) 祈使语气

太原方言的祈使语气与“来”有关的共有三种语气,一是表邀请,二是表商量和建议,三是表命令。“来”作提顿和疑问语气词时,在表语气的同时仍具有先事时助词的语法功能,即表示参照时间之前发生的动作或事件。但是在祈使句中,先事时助词“来”的时态标记意义弱化甚至消失,更多保留的是“来”的动词意义,即“从别的地方到说话时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 [7] ,在表达祈使语气的同时含有移动的语义。表祈使语气时,“来”可以单用,也可以和其他语气词组合成复合结构使用,如“来、来了、来哇”等。

(A) 表祈使用于邀请

39) 到我家吃饭来哇!来我家里吃饭吧!

40) 你明日到我家害来!你明天来我家玩吧!

这些例句都包含了听话人向说话人移动的意思,且主语多为“你/你们”或者省略。表邀请的祈使句句尾“来”语调下降并延长,音强较强。

(B) 表祈使用于商量、建议

这类祈使句多用于主语包含说话人,常用“咱/咱们”,表达说话人表示自己想或建议和对方一起做某事,以征得对方同意,带有较委婉的祈使语气。句末的“来”较为平缓、语调拖长,音强与其他两种语气相比较弱。如:

41) 咱们打羽毛球来/来哇。咱们打羽毛球吧。

42) 耍扑克来。(咱们)玩扑克吧。

需要注意的是,表商量建议的祈使句的使用受到时间、移动距离的限制。要求这类祈使句中的动作是接下来马上会进行的行为动作,与说话时的时间间隔较短;同时要求说话人和听话人如果要按照祈使句中的内容活动,需要在视线范围内进行,移动距离短。主语后面一般是述宾短语。比较:

43) *明日咱到动物园来/来哇。

44) *明日咱打篮球来/来哇。

45) 咱们打篮球来/来哇。咱们打篮球吧。

(43)建议的时间是“明天”,与说话时的时间间隔较长,且“到动物园”的移动距离较长,所以句式无法成立。(44)中“打篮球”的活动需要移动的距离较短,即打篮球的活动场地就在视线范围内,但是时间是“明天”,不能成立,如果将主语“咱”去掉,这句话可以成立,属于表邀请的祈使语气。(46)中“打篮球”的动作可以马上进行,且动作发生的地点距离较短,所以句式成立。

(C) 表祈使用于命令

太原方言中“来”用于表命令的祈使句时,句末“来”发音短促有力且语调呈降调,音强是三类祈使句中最强的,语气较重。表命令时,强调两人的相对位置,听话人必须先向说话人的方向或地点移动。如:

46) 杵的兀了干甚了,帮忙来!站那干什么,过来帮忙!

47) 和我浇地来!过来和我浇地!

48) 和我浇地走!和我去浇地!

可以看出,与邀请类祈使句相比,命令类祈使句中的“来”的动词义最明显,邀请类祈使句是句中听话人的动作或事件需要伴随地点的移动,命令类祈使句需要听话人先完成位置的移动,移动到说话人的位置之后才能进行被命令的动作。所以(47)是说话人正在“浇地”,需要听话人先移动到说话人的位置才能“浇地”,作为对比,(48)并不强调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相对位置,表示的是“两人一起去浇地”。

4. 主观量标记“来”

语言中大部分的语句都存在主观性的特征,说话人在说话的同时表达了某种情绪或者态度,而语言的主观性通过量的范畴反映出来,就产生了语言的主观量。李善熙(2004)将主观量看作为程度问题,不同词语的主观性程度不同,其中虚词更加抽象,其使用更加依赖语境,所以主观性更强 [9] 。按照主观量理论,笔者对太原方言中一些特殊的代词和情态补语结构进行分析,探究“来”的语法功能。

(一) “这来”、“兀来”、“多来”

笔者通过查询《太原方言词典》,得到三个词语的释义如下:

这来:指示代词,指示程度,相当于北京话的“这么”

兀来:指示代词,指示程度,相当于北京话的“那么”

多来:多,副词。①用在疑问句里,表程度;②指某种程度。 [7]

可见三个词语的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即表示程度。在现代汉语中,“多、多么”可以在疑问句中充当疑问代词使用,同时和“这么、那么”一样可以在谓语成分前使用,具有代副词的语法功能,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三个词都看作代词。

太原方言的“这来、兀来、多来”三个词中,差异最明显的就是“多来”,笔者认为,“多来”在疑问句中使用时,具有疑问代词的功能,相当于普通话的“多”;而在陈述句中使用时,在谓语动词前既能相当于普通话的“多”,也可以相当于“多么”,表示程度。如:

49) 你多来1大了?你多大年纪了?

50) 这楼房多来1高?这楼房有多高?

51) 有多来2大的劲儿使多来2大的劲儿。有多大力气使多大力气。

52) 你看□nia11娃娃多来2亲了!你看那孩子多么可爱!

“这来、兀来”表程度的语法功能基本相同,通常语调上扬,且有意拖长发音,代指程度副词,表达说话人惊讶的语气。当有“这来”的句子语调平缓或者句末语调下降时,是对事物的客观描述,不表示程度,“兀来”没有此用法。如:

53) 几年不见这来高咧!几年不见这么高了!

54) 他50米才用了6秒。他跑50米才用了6秒。

妈呀!他跑得兀来快了!天啊!他跑得那么快啊!

55) (说话人伸出手指比划长度)他的项链有这来长。他的项链有这么长。

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太原方言中带有“来”的代词在谓语成分之前,主要的语法功能是表示程度,大多数情况是为了表达说话人夸大、强调感受。使用“这来、兀来、多来”表示程度时,说话者对形容的事物有一个期待量,而使用这些词语则体现出说话人的出乎意料,实际的程度超出了说话人的预期,即实际量超出了期待量。这些词还可以用来修饰抽象形容词。如:

56) 他这来洋务能起山才怪了。他这么磨叽,能出息才怪。

57) 有兀来难受了?有那么难受吗?

58) 才六岁的娃娃,能有多来2精明了?才六岁的孩子能有多聪明?

表程度时,“来”在代词结构中表达的是程度超过预期,增强了事物的特征,也体现出说话人主观情绪的强烈程度,同时伴随了语调的上扬。“多来”在陈述句使用时,语调平缓,没有强调程度的作用,但句中含有“期待实际程度超过预期”的意义,如(51)中虽然没有表达说话人对程度的感叹,但含有“希望‘力气’超出预期”的意思。“多来”在疑问句中相当于“多”的用法,“来”不属于主观量标记,只表示一般询问,如(49)和(50),笔者推测这类用法中的“来”是一种提顿语气,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探究。为了区分两种用法,笔者将其标记为“多来1”表示一般询问,“多来2”表示主观量的增强。

(二) “得来1”补语结构

“得来1”在太原方言中也十分常见,可以用于句中或句尾,多出现在动词之后,其作用是突出、强调出现的情状,因为句中描述的事件产生了某种结果或影响,表达说话人强烈的情绪,以至于到了无法表达的程度。如:

59) 你管管你家娃娃。你管一下你家孩子。

咋咧?怎么了?

他打我来。/看他把我打得来1。他打了我。看他把我打的。

60) 把你兴得来1。把你高兴的。

61) 小王教他爸爸夸得来1,甚话也听不进去了。小王被他爸爸夸得什么话也听不进去了。

沈家煊(2002)认为“表达主观处置是把字句产生的动因,而把字句的发展一方面适应了主观表达的需要,一方面又会导致主观性的减弱 [10] ”,将(59)的两种回答作比较,第一种是对参照点之前发生事件的简单陈述,第二种句式通过把字句的使用,本身就构成了受到施事影响的主观性表达,正如沈家煊所分析,把字句的普遍使用又使得句子本身的主观性有一定减弱,所以为了达到提高语句主观性、表达说话人的强烈情绪,太原方言需要在动词后加“得来1”情态补语,不仅突出增强了事物的特征程度,表达了说话人不满、抱怨的情绪。(60)突出了高兴的程度,(61)突出了夸奖造成的影响程度之深。

“得来1”后面一般不再加补语成分,主要是为了体现情状、表达感叹,如(59)和(60);有些句子为了将事件表述完整,让听话人理解自己的感情,会在之后继续补充说明,如(61)。

(三) 复合助词结构“得来2

太原方言中的“得来”还有一种特殊用法,表示此动作或状态在参照点之前持续进行了一段时间。“来”在这里属于先事时助词,笔者在这节分析是为了方便区分“得来”的两种结构。如:

62) 这了放得块kuai45杯子来,到哪里咧?这儿(刚才)放得一个杯子,去哪了?

63) 给你打电话咋底不接了?给你打电话怎么不接呢?

刚才走得来2,没啦听见。刚在正(在路上)走着,没听到。

64) 车钥匙了?车钥匙呢?

£nie11爸爸拿得来2。你爸(刚才)拿着呢。

£nie11爸爸拿得了。你爸拿着呢。

语句中“得来2”由两个助词组成,持续体助词“得”与先事时助词“来”组合,用于延续性动词之后,或者“得”位于动词之后、“来”位于句尾,没有夸张、强调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比较(65)的两种回答,第一种回答是“刚才拿着”,但不知道说话时动作是否仍然持续着;第二种回答是“拿”的动作一直到说话时始终持续进行着。因此笔者将情态补语记作“得来1”两个助词组合的复合结构记作“得来2”。

综上所述,无论是代词还是情态补语,都是为了突出、强调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来”所组成的句法成分都加深了说话人的主观情绪,所以笔者认为在“这来、兀来、多来2、得来1”这些结构中,“来”是一个主观增量标记,具有提高语句主观性程度的语法功能。

5. 结语

通过以上的举例比较,我们可以总结出太原方言中“来”作为虚词时的语法功能:首先,“来”作为先事时助词具有时态标记的功能,描述的是参照时间点之前发生的动作或事件;其次,“来”可以作为语气词表达说话人的不同情绪,普遍分布在提顿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中;最后,“来”不断发展并作为代词和情态补语的主观大量标记,具有了描述说话人情状、提高语句主观性程度的功能。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来”由最初的核心动词义和先事时助词义,逐渐发展出来表达语气的语法功能,提顿语气和疑问语气与先事时助词的时态标记功能有关,祈使语气与动词义有关;之后随着“来”的普遍使用又发展出单纯表达语气的用法,并逐渐向更多地专职语气词方向发展。可见动词义和时态标记的功能是“来”的核心意义与功能,而语气是其承载的成分。

文章引用

郭子恒. 太原方言中“来”的虚词语法功能探究
A Study on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the Function Word “Lai” in Taiyuan Dialect[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7): 3214-322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7436

参考文献

  1. 1. 邢向东. 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2. 2. 邢向东. 神木方言研究(增订本) [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0.

  3. 3. 郭校珍. 山西晋语语法专题研究[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 4. 史秀菊. 山西晋语区的事态助词“来” “来了” “来来” “来嘅” [J]. 语言研究, 2011, 31(3): 103-107.

  5. 5. 史素芬. 山西长治方言“来”字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 长治学院学报, 2007, 24(4): 63-65.

  6. 6. 叶蜚声, 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修订版)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7. 7. 李荣. 太原方言词典[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8. 8.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9. 9. 李善熙. 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3.

  10. 10. 沈家煊. 如何处置“处置式” ?——论把字句的主观性[J]. 中国语文, 2002(5): 387-399, 47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