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05 No.05(2015), Article ID:16072,8 pages
10.12677/AE.2015.55026

Structural Analysis of Sequence Organization of Adult-Child Question-Answer Conversations during Shared Story Reading

Junqing Wa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Email: wangjq@sxu.edu.cn

Received: Sep. 4th, 2015; accepted: Sep. 19th, 2015; published: Sep. 22nd,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analysis of adult-child conversation during story-reading indicated that a child, between 2 and 3 years, could learn the question-answer sequences, and preferred simple and small adjacency pairs. It was not until the fourth year that recognition of being accountable for a meaningful answer became evident. More interaction tragedies would be used in conversation by 3-year-old children, such as inter-expansion and direct other-repair in appropriate response to the adult’s request, which meant awareness of self-position and social asymmetry. According to context and non-minimal post-expansion, advanced answers were noted in a 4-year-olde child’s story-reading discourse. Concluding comments suggested that more competent talking patterns should be formulat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onversation skills.

Keywords:Story Reading, Adult-Child Conversation, Question-Answer Sequence, Expansion Structure, Interaction Strategy

亲子阅读中成幼问答式会话序列组织结构分析

王俊卿

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山西 太原

Email: wangjq@sxu.edu.cn

收稿日期:2015年9月4日;录用日期:2015年9月19日;发布日期:2015年9月22日

摘 要

2岁至4岁幼儿与成人故事阅读片段的会话分析研究表明,2岁左右幼儿有时还不能真正理解并对提问作出应答,与成人会话主要是简单的短相邻对结构;3岁左右幼儿基本具备问答序列组织模式,能应用一定的言语交际策略对会话参与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作出应答,常直接使用他启修正体现自发的、本能的角色对等性要求和自我定位意识,因而,会话中出现较多的扩展结构;4岁左右的幼儿具备完善的问答序列组织模式,理解和表述更具逻辑条理性,故事阅读的会话序列中常出现非最小后扩展。可见,根据幼儿言语交际技能的变化,成人要相应的调整会话策略,以促进幼儿言语交际和社会化功能的发展。

关键词 :故事阅读,成幼会话,问答序列,扩展结构,言语交际策略

1. 引言

儿童在婴、幼儿期通过学习、理解和参与社交活动,尤其是与成人的会话交际中,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成人–幼儿交流与成人之间交流的区别在于角色的不对称性,因为,成人交际中使用了更多的技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体现之一就是提问–回答序列组织结构[1] 。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的研究都强调会话技巧对幼儿社会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2] 。LaBounty et al. [3] 等提出家庭日常交流中成人言语行为对幼儿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许多教育学家认为读书可以丰富幼儿语言并帮助其获得更多的言语交际技能[4]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故事阅读中成人言语策略对幼儿社会认知、言语交际能力的促进作用。

发展心理学研究主要侧重成幼交际中幼儿对提问的理解、反应、回答的产生、形式、效率等[5] [6] 。Slaughter et al. [7] 认为单纯的故事阅读对幼儿理解能力、言语交际等能力的提高时不够的,当书中出现错误信念或欺骗等情节时,3至4岁的幼儿不能正确理解,因此,与此有关故事情节的会话交流对幼儿心理状态(如尝试、悲伤、谅解等)的正确引导和心理疏导至关重要。尤其是故事阅读中成人鼓励性情感词汇的使用与幼儿问题行为的减少密切相关[8] 。

Sacks [4] 曾指出作为具有社会文化成员质疑或好奇天性的幼儿在与成人交际中会使用更多的会话策略,尤其是当成人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时,他们很善于把握会话的主动权。在成幼会话中非对称性关系下,幼儿在不被允许自由表达时,他会策略地转为开放性提问者,如“你知道……吗,妈妈”,以便为自己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但至于到达哪个年龄段的幼儿会很好的运用这种策略,及幼儿如何学会在一定的上下文背景下幼儿会运用这种策略也是我们所关注的。

本文通过2岁到4岁之间幼儿在故事阅读中如何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及幼儿社会认知发展过程中特有的方法实践的会话分析,试图了解成幼会话中更有效的提问–回答序列组织,为成幼沟通技巧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幼儿学会构建问题和准确理解、回答问题。如首先理解“看到了什么”和“应该看到什么”,然后利用已有知识作出正确回答。

2. 方法

2.1. 语料

本文的语料来自3个幼儿,Nini、Niclo和Jiajia (化名)与他们父母(中国ž山西ž太原)的故事阅读片段。他们都是独生子,Nini 2.3岁、Niclo 3.1岁,Jiajia 4.2岁,她们的父母都是大学以上学历。也有其他家庭成员参与到会话中。会话片段时长为3~10分钟。

2.2. 转写及分析

语料转写遵循CHAT规则。分析重点是幼儿在故事阅读中对成人提出问题活要求的正确理解及利用已有知识回答问题、处理问题的的序列组织。

3. 分析案例

3.1. 两岁左右幼儿与成人的问答会话序列组织

在故事阅读中,2岁左右幼儿在被提问时,还不能意识到问题或要求的提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成人启发性提示下,也可正确回答。片段1,2是2.3岁的Nini在阿姨先根据故事书把内容讲述一遍之后的会话转写。此时的问答会话序列具有结构上完整的相邻对[9] ,但不是真正意义的、逻辑上的问答序列,是最简单的QA相邻对。

片段1:

01阿姨:有一天晚上怎么了?

02Nini:有一天晚上怎么

03阿姨:啊。

04爸爸:问你呢。

05阿姨:有一天晚上怎么了?

06爸爸:怎么了?

07Nini:有一天怎么,有一天晚上怎么。

08阿姨:啊,小青蛙呢?

09Nini:小青蛙。

10(2.1)

11爸爸:小青蛙干什么了?

12阿姨:小青蛙怎么了?

13Nini:那小青蛙怎么。

14(2.2)

15阿姨:小青蛙跑了是吧?

16Nini:小青蛙跑。

17阿姨:噢。

Line 1中阿姨提问后,Nini似乎不知道这是在提问,而是重复了阿姨的话(Line 2),阿姨在line 5,7,12中重复提问,第二个话轮中爸爸也插入进行解释(Line 4),Nini依然只是重复阿姨的话(Line 7, 9, 13)。

片段2:

01阿姨:天亮了,怎么了?

02Nini:天亮了,怎么。

03爸爸:看这个小男孩儿在干什么呀?他找什么呀?

04Nini:他找什么。

05爸爸:嗯,他早上做什么?

06阿姨:噢。

07Nini:找小青蛙。

在这个话轮中,Nini还是在重复阿姨和爸爸的问话(line 2, line 4),并未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经再次提醒后,终于明白他们是在向自己提问,作出了正确的回答(line 8),形成了一个完整问答序列。

3.2. 三岁左右幼儿与成人问答会话序列组织

片段3~7是3.2岁的Niclo在阿姨没有提前根据故事书讲述内容的情况下,阿姨和爸爸诱导Niclo自己看完书中图片,并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和想到的,讲述故事过程中的会话片段。开始时Niclo不愿意讲,找了很多理由来应对阿姨和爸爸的要求,如“教我”、“要下去”、“没看完”,然后在阿姨的鼓励下开始讲故事,讲过一段时候不想再讲下去了,想玩玩具,又开始找理由来避免讲故事。可以看出,3岁左右的幼儿不仅能意识到成人提出的问题或要求,而且能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作出回应,问答会话序列是基本完整的提问–应答组织结构,且从意义上讲,更能体现此阶段幼儿与成人交际中自发的、本能的会话技巧的使用。

片段3:

01Niclo:教我,教我一下。

02阿姨:讲故事,来,自己会讲

03Niclo:这什么呀,这是?

04阿姨:你看那画的是什么呀?讲啊,(你)讲的最好了。

05Niclo:啊?!

06 (2.0)

07Niclo:我走,我下,我下去。

08阿姨:不不不,讲故事。讲完了再走。

09 (1.4)

10阿姨:哎::看哪。

11((爸爸催促))

12Niclo:咚。讲完呀,看完呀因为我没看完。还::不讲的呢。

本话轮中的相邻对(line 4和line 12)之间有一个前扩展和一个较长的中扩展。前扩展中Niclo采用极致表达“一下”进行话轮内自我修正(self-repair) [9] ,希望得到帮助;当请求被拒绝后,策略性的利用开放式提问“这什么呀”(Line 3)再次寻求机会;当被阿姨以极致表达“最好”(Line 4)鼓励时,在中扩展部分,则采取取走为上策“我走”(Line 7),与此同时,感觉“走”的意思太明确,又self-repair“我下去” (Line 7);在阿姨和爸爸同时催促下,完成相邻对的后件,后件中又有两次self-repair:第一次是口误把“看”说为“讲”,第二次否认说“还没看完”来为自己“不讲”开脱。

片段4:

01阿姨:来,看见什么讲什么。

02爸爸:这上面有什么?这个?谁画的?

03 (0.1)

04爸爸:画的真,真好看。这画的小人在上头。

05爸爸:来。

06阿姨:坐。

07爸爸:讲,讲::我听呢。

08Niclo:小青蛙,大青蛙,小青蛙。

09阿姨:嗯,好,还有吗?

10Niclo:月亮:::它黑呀::月亮呀:::

11……(省略几行)

12阿姨:你看看,都有什么呀?

13Niclo:大怪物。

14阿姨:嗯。

15(1.7)

16Niclo:他还睡觉。

17阿姨:嗯,是。

18Niclo:他—哎—他还在睡觉。他不知道呀↑

19阿姨:嗯::

20阿姨:不知道什么?

21阿姨:嗯。

22Niclo:不知—不知道怪物。

23阿姨:嗯。

24Niclo:嗯,有—嗯,外边有个怪物飞进来。

在上段阿姨用face-saving (“看你能不能讲得好”)假设下,Niclo开始讲故事,但是相邻对之间(line1和8)有中扩展(阿姨和爸爸的非开放式提问、引导、鼓励),她完成后件(开始讲故事)。之后Niclo利用已有知识,正确的理解问题、分析、思考故事情节与现实的逻辑关系,形成了一个较长的后扩展(line 14~24)。

片段5:

01Niclo:躺,躺在床上。

02 (0.2)

03Niclo:谁,谁躺在床上?

04阿姨:对啊,谁呀?

05Niclo:你说。

06阿姨:你说。

07Niclo:你说。

08阿姨:你告诉我。

09Niclo:嗯::你说↑

10阿姨:我不知道呀。

话轮开始时Niclo提出问题“谁躺在床上”(Line 2)是幼儿在思考或询问,可是阿姨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反问Niclo,这时,形成中扩展(line 4~9),Niclo通过幼儿特有的撒娇方式“嗯::”(Line 9)和直接other-repair方式(“你说”)以及语调变化(line 7重音和line 9提高音调)来强化自己的要求。

片段6:

01爸爸:快,讲完,讲完以后,我就给你上电池,[来。

02Niclo:[谁来上电池?

03爸爸:切((感叹语气词))。

04Niclo:已经讲完呀。

05 (1.0)

06Niclo:你先给它讲吧。

07阿姨:大家都想让你讲。

08Niclo:你给它讲,你给它讲。

09爸爸:我不会呀。

10Niclo:你会。

11爸爸:想听你讲。

12Niclo:嗯::你讲↑你讲↑

13 (1.3)

14Niclo:你讲吧。

15(1.6)

16阿姨:你讲完了,你爸爸讲完了,那小汽车怎么—得给他呢?

17爸爸:对呀。

18Niclo:嗯::你讲,你先讲。

19 (1.5)

20阿姨:你讲了,他才能讲。

21爸爸:对呀。

22Niclo:讲↑还讲不讲↑

23阿姨:快点,你先讲,你爸爸才能讲。

24爸爸:你讲完了,我给你那个。

前扩展中(line 1~3),在爸爸提出为玩具“上电池”这一条件后,Niclo几乎是在爸爸说完的同时(overlapping),做出非开放式提问,使这一事件具体在了“谁来上”的问题上,当她看到爸爸对她的提问回答不明确时(用了感叹语气词),Niclo说“已经讲完了”,后又self-repair为“你先给它讲吧”,提出要求,又是一个较长的中扩展,她5次直接other-repair,强烈要求爸爸先讲,并通过重音和声调(Line 23)来加强,但在后件中阿姨和爸爸仍利用成人与幼儿角色的不对等性(line 25) [2] 提出条件引导Niclo继续自己讲。

片段7:

01Niclo:我看了很长时间。

02爸爸:你看很长时间啊。

03Niclo:困死呀,我困死。

04阿姨:来,看看,讲,说什么。

05Niclo:困死。

06爸爸:困了。

Line1Niclo通过提高声音“很长时间”表达自己不想讲了,可是爸爸以other-repair表示疑问,于是Niclo在line 3,line 5中连续使用极致表达以强调自己的情绪感受,达到停止讲故事的目的。

以上Niclo的5段会话分析中可以看出,3岁左右的幼儿具备了一定的问答交际能力,而且问答会话模式也是完善的、合理的、有意义的,表明此阶段幼儿可作为一个独立社交参与者完成与他人会话中,可根据问题内容作出合适应答,以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还可根据会话实际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问题和要求,常常直接使用other-repair来表达要求,所以,常常会在两个相邻对之间形成一个较长的中扩展,这是一种face-saving和自我定位意识的苏醒,希望与对方以对等(asymmetry)角色会话[10] ,认真对待自己的要求,这提醒我们在成幼会话中,幼儿达到一定年龄可根据语境变化不断调整策略,成人也随着应不断成长的幼儿交际技能的变化作出适宜的调整,以进一步促进幼儿语言交际及社会化功能的发展。

3.3. 四岁左右幼儿与成人问答会话序列组织

01阿姨:你先看看他们呀,有一个故事,然后呢你先把这些图片都看

02 一遍,看一遍然后给我讲讲,好吗?

03Jia:嗯。

04((Jiajia开始自己翻看故事书))。

05阿姨:好了,都看完了。现在呢,你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好吗?

06 来,咱们从这儿开始吧。

07(2.0)

08Jia:嗯,有一天吧,一个小男孩和一只小狗儿跟一个小青蛙,他

09 们把他放在了一个罐子里。

10阿姨:嗯。

11(2.4)

12Jia:夜深了,小男孩儿和小狗已经睡着了,小青蛙觉得有点儿憋,

13 于是啊,它就偷偷地趁他们睡觉的时候啊,爬出了罐子逃跑

14 了,第二天早晨天亮了,小男孩儿和小狗都醒了,发现小青蛙

15 不见了,于是它们翻箱倒柜,找来找去……

本话轮后面是一段很长的非最小后扩展,一直是Jiajia在独立讲故事。可见,对4岁左右的Jiajia来讲,不仅能正确理解阿姨的提问,并能合适应答,呈现完整的提问–应答序列模式,同时,较之于3岁左右的幼儿与成人会话中较多由于角色不对等引起的other-repair,此阶段幼儿言语交际技能基本完善,有了较明确的自我定位,可以结合已有知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的进行表述,同时成幼会话中呈现更多的理性和技巧。

4. 结论与讨论

以上分析案例可以看出,2岁左右的幼儿对问题的理解还不够完善,3岁左右的幼儿具备了一定理解问题的能力,但如何将问题信息进行有效转化、表达,便于被提问人理解、接收方面还不够完善。4岁半左右的幼儿在言语交际中,已具备完善的正确理解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序列组织能力。对幼儿提问、应答行为的分析研究中,对行为涉及的事件、情态、经验、知识等因素及其它会话参与者提问模式、修正程序、话轮构建及其它交际相关行为对幼儿问答序列组织模式有很大影响,而且对幼儿言语交际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幼儿是如何学会适应所处语境的变化?研究表明[11] ,一旦幼儿达到一定年龄,言语交际本身就会要求幼儿不能再像过去更小时候一样的行为、状态。在2到3岁之间的幼儿有时会被要求说明所做回答的原因和想法。此阶段,如果幼儿未能正确理解问题所指并作出恰当应答,就会受到他人的关注、评论,甚至指责,而恰恰是这一点会激发和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觉醒。Gerholm [12] 近期的研究吧表明,年青人对言谈交际过程中由于错误理解导致的交流障碍被直接或公开指出的伤面子行为尤其敏感,这可能与会话参与者地位关系的不对等性有关,基于此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3岁以后的Nini即表现出对所提出问题的可回答性的责任本能。在此之前,幼儿言谈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要依赖于成幼交际中知识不对等性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启发和促进。

可能本文的分析案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语言学、会话分析领域的研究也曾质疑成幼会话的不对称性关系是基于成人之间会话的提问—回答模式[13] 。Freed & Ehrlich [14] 指出,仅凭单一的语言学因素无法确定某句话是否在做“提问”,还要从功能、序列组织等方面综合分析,而会话分析研究则可在分析会话参与者本身的基础上揭示提问—回答交际的构成和细节。那么该如何定义成幼会话的不对称性。前文分析案例中我们注意到在言语交际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是幼儿在学校,成人也在不断地随着会话对象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策略,换言之,思维成熟的正常人会不断引导发展中的幼儿在一定语境下如何更准确、更恰当的作出回应。事实上,即使是成人会话实践中也并非总能灵活运用提问–回答的序列组织。成人在何种语境下,采取何种方式对引导效果有何不同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152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引用

王俊卿. 亲子阅读中成幼问答式会话序列组织结构分析
Structural Analysis of Sequence Organization of Adult-Child Question-Answer Conversations during Shared Story Reading[J]. 教育进展, 2015, 05(05): 153-160. http://dx.doi.org/10.12677/AE.2015.55026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Ginzburg, J. and Kolliakou, D. (2009) Answers without questions: The emergence of fragments in child language. Journal of Linguistics, 45, 641-673. http://dx.doi.org /10.1017/S0022226709990053

  2. 2. Ziv, M., Smadja, M.-L. and Aram, D. (2013) Mother’s mental-state discourse with preschoolers during storybook reading and wordless storybook telling.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8, 177-186. http://dx.doi.org /10.1016/j.ecresq.2012.05.005

  3. 3. LaBounty, J., Wellman, H.M., Olson, S., Lagattuta, K. and Liu, D. (2008) Mothers’ and fathers’ use of internal state talk with their young children. Social Development, 17, 757-775. http://dx.doi.org /10.1111/j.1467-9507.2007.00450.x

  4. 4. Sacks, H. (1992) Lectures on conversation. Blackwell, Oxford.

  5. 5. Marcos, H. (1991) Reformulating requests at 18 months: Gestures, vocalizations and words. First Language, 11, 361- 375. http://dx.doi.org /10.1177/014272379101103304

  6. 6. Pan, B.A. and Snow, C.E.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rsation and discourse skills. Psychology Press, Hove.

  7. 7. Slaughter, V., Perterson, C.C. and Mackintosh, E. (2007) Mind what mother says: Narrative input and theory of mind in typical children and those on the autism spectrum. Child Development, 78, 839-858. http://dx.doi.org /10.1111/j.1467-8624.2007.01036.x

  8. 8. Curenton, S.M., Craig, M.J. and Flanigan, N. (2008) Use of de-contextualized talk-across story contexts: How oral storytelling and emergent reading can scaffold children’s development.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9, 161- 187. http://dx.doi.org /10.1080/10409280701839296

  9. 9. 李月娥 (1996) 言语交际中的修正策略. 兵器工业出版社, 北京.

  10. 10. 于国栋 (2015) 话轮构建成分的会话分析研究. 外国语, 1, 64-71.

  11. 11. Gosen, M.N., Berenst, J. and de Glopper, K. (2013) The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of explanations during shared reading at kindergart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 62-74. http://dx.doi.org /10.1016/j.ijer.2013.06.006

  12. 12. Gerholm, T. (2011)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facework practices—An emotional endeavor. Journal of Pragmatics, 43, 3099-3110. http://dx.doi.org /10.1016/j.pragma.2011.06.001

  13. 13. Tomasello, M. (2005) Constructing a language: A usage-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4. 14. Freed, A.F. and Ehrlich, S. (2010) Why do you ask? The function of questions in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