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Education
Vol. 12  No. 01 ( 2022 ), Article ID: 47726 , 7 pages
10.12677/AE.2022.121006

以学为中心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运行

王锡军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收稿日期:2021年12月2日;录用日期:2021年12月29日;发布日期:2022年1月5日

摘要

为顺应混合学习潮流,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我们将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和课程运行之中。课程围绕“学什么”“怎么学”“要达到什么学习效果”展开,通过确定学习目标和内容,设计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源,组织学习活动,督导学习过程,解答学习疑难,评估学习效果,特别突出“学”而不是教,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任务、学习问题、学习活动,主动“抓取”与检索选取学习资源、主动分析思辨,达到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主建构“概论”课程知识体系的目的。

关键词

以学为中心,“概论”课,课程建设,课程运行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Learning-Centered Online Open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Maoism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jun Wang

Changsha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Received: Dec. 2nd, 2021; accepted: Dec. 29th, 2021; published: Jan. 5th, 2022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blended learning and provide better and all-round services of high quality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in class and outside class to the students, we will adopt the “learning-centered” concept throughout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Maoism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urse will be rolled out centering on the themes of “what to learn”, “how to learn” and “what learning effects to achieve”. And the role of “learning”, instead of “teaching”, will be accentuated in this process by determining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content, designing the learning tasks, providing learning resources, organizing learning activities, supervis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resolving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evaluating learning effects. In this way, students, in their completion of rich and colorful learning tasks, problems, and activities, can take the initiative to “capture”, search and select the learning resources to have proactive analysis and speculation so as to finall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ir learning ability and build the theory of “Introduction” and the ideological knowledge system for themselves.

Keywords:Learning-Centered,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Course Operation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从二十世纪中叶至今,以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标志,教育学整体呈现出一场重心由“教”转向“学”的革命。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他的专著《学习的自由》(1969年)中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 [1]。1995年,美国教育学研究者巴尔和塔格在《从教到学的转变——本科教育的新范式》一文中明确指出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变革 [2]。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学”的效果,“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理念的灵魂,也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所在” [3]。德国职业教育专家胡格更是提出“教阻碍学,我们应该组织学,而不是教”。可见,以学为中心是大学教育方法变革的普遍共识和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4]。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坚持“以学为中心”——设计学、引导学、激发学、组织学、督导学、评估学,为此,我们坚持将以学为中心理念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文简称“概论”)这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和课程运行之中,坚持边建边用,用建结合,以用促建,以建促研。目前,课程建设已趋于完善并向社会全面开放,课程选课人数突破万人,页面浏览量超千万,师生累计互动达12万多次。与此同时,课程建设研究与运行应用也促进了参与老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

2. 以学为中心的“概论”课程建设

2.1. 以学为中心的“概论”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概论”在线开放课程贯穿以学为中心,即课程建设紧紧围绕学什么、怎么学、要达到什么学习效果展开,尽力将“学”落到实处。“学什么?”——确定学习目标、提供与达成学习目标相匹配的学习资源;“怎么学?”——创设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习方法、督导学习过程;“要达到什么学习效果?”——进行学习投入度评估、学习效果测评,对照学习目标进行诊断与改进。

2.2. 以学为中心的“概论”课程建设的整体结构

我们将以学为中心的“概论”课程的整体结构设计为:一体化学案、拓展学习资源、学习效果检测三个板块。

2.2.1. 一体化学案

一体化学案分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两个部分。学习目标细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学习内容线性呈现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材荐阅、PPT课件和学习视频资源等等。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密切结合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设计,使学习者始终能够带着问题和任务学,在活动中学。学材荐阅则提供与学习目标相关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也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来源,读文献资料更能引导学习者深入情境和历史背景,更加有利于学习者领会和理解思想理论的时代性与实践性。如在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向学生提供毛泽东同志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的斗争》《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重点内容的节选,让学生体会原汁原味的毛泽东思想。

2.2.2. 拓展学习资源库

在一体化学案部分,主要考虑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整体一般性学习进度,提供的学习资源会偏重“精”和“简”,正因如此,这些资源可能难以满足学习基础比较好的或者有更高学习要求的学习者胃口。为满足部分有更高学习要求的学习者自主延伸学习(也可满足教者钻研学习和备课参考),拓展学习资源库提供了与学习目标内容相关联的更多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主要有理论文本类、词条释义类、案例故事类、视频类、演示文稿类等等。理论文本类是教材涉及到的理论文本全文,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等等;词条类提供教材涉及到的词条,如苏联模式、波匈事件、苏共二十大等等;案例故事类提供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历史背景故事和案例,如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的案例故事“知名饮料品牌健力宝的兴衰和创始人李经伟悲壮人生”“陈光变成‘陈卖光’全国大规模股份制改革展开”等等;视频类和演示文稿提供帮助学习者深化拓展学习的视频和课件。

2.2.3. 学习效果检测

学习效果检测主要检测学习者需要把握的学习重点和学习要达到的基础性要求,也提供少量适合研究性学习的综合性思考题,供有较高要求的学习者选做。

课程结构简单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兼顾基础性和高阶性,既能满足基础性要求的学习者,又能满足有较高要求和偏重研究型的学习者;既方便学习者自主学习,又方便教者通过学习问题、任务、活动组织学,并通过随堂练习、效果检测和统计数据评估与督导学。

2.3. 以学为中心的学习任务设计原则

“有效的学习活动离不开高质量的任务设计及其推进” [5],因而,学习任务是驱动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难点和亮点。我们在进行以学为中心的概论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任务设计时特别注重以“三性”和“三度”为设计原则。

2.3.1. “三性”——指向性、层次性、引导性

指向性:学习任务是为实现学习目标服务的,目标导向任务,任务指向目标,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一种映射关系,这就要求学习任务必须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尤其是学习重点难点设计。此外,学习任务也指向学习资源,除了引导学习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外,课程还提供了与完成学习任务相关的其他资源,同时,也引导学习者自己检索学习资源。

层次性:层次性是指学习任务的设计要有难度区分。非常容易的、比较容易的、中等难度的和较高难度的都有一定的比重,既体现基础性要求又体现高阶性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都能够有所收获。

如,阅读以下提供材料并检索相关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 实事求是的溯源与原初内涵?2)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四个字的诠释?3) 列表比较分析实事求是的原初内涵与毛泽东同志的诠释(比较项:实事、求、是、适用范围、哲学高度);4) 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相关观点分析实事求是的哲学本质(是否符合唯物论与辩证法相关原理)。

这个学习任务中的第(2)项是最容易的,第(1)和第(3)项是比较难的,而第(4)是最难的。对大多数学习者,能够完成第(1)和第(2)个任务就非常不错了。而对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习者,除了能够比较快速地完成第(1)和第(2)项任务外,还会选择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的第(3)和第(4)项任务。

引导性:学习任务本身无疑具有学习行动引导功能和学习内容的引导功能。这里强调引导性是指我们在设计学习任务时,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如,学习任务:学习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教材P100-101)

1) 找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这句话的关键词,你能根据这个标题分析出下面这段文章可能的基本结构吗?快速浏览文章看看你的分析是否正确。

2) 试绘制这段文章的结构图。

3) 找出这段文字的疑义性关键词(疑义性关键词因人而异,知识面越宽广疑义性关键词越少,反之越多),如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苏联模式,盲目求纯,以阶级斗争为纲等等,进行拓展学习。

这个学习任务具有明显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功能。一是引导学习者通过关键词法和总分法分析文章结构;二是通过结构性关键词和绘制结构图法理顺文章结构关系;三是找出疑义性关键词拓展学习,培养学习者养成不放走任何一个疑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2.3.2. “三度”——精度、宽度、深度

精度:“概论”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很大,要使学习者短时间内精准地把握重点内容和主要内容,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时必须聚焦于“精度”——尤其是能够高度概括和表达要义的核心词、关键词。

譬如,学习任务:

1) 讨论,如果非得用两个字表达近代中国的国情,是哪两个字?请陈述理由。

2) “半殖民地”的另一半是什么?“半封建”的另一半呢?

3) 为什么不用另外“两半”来表达近代中国的国情?

化繁为简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把厚书读薄是学习者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这个学习任务的设计就是聚焦于一个“精”字,第(1)项,引导学习者用“两半”(半殖民地半封建)二字精准表达近代中国国情,“两半”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和逐步形成的状态,“两半”是近代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根源,“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6]。第(2)和第(3)项是引导学习者精准理解“两半”。

宽度:教材所突显的是理论主干,而这条主干是枝叶非常繁茂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和侧面找到人物、事件、文献、案例、素材、反响等等作为学习资源,使内容更加生动丰富,也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便是宽度。

如,学习任务:与同学分享家乡近代风流人物及事迹。

找出自己家乡近代以来的1~2个名人,搜索相关材料进一步学习与了解,然后贴到平台与同学分享。例如:来自湘阴县的同学可以选择左宗棠、任弼时等,来自长沙县的同学可以选择黄兴、田汉等。

近代中国沦为“两半”社会的历史,也是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历史,尤其是湖南,从晚清的改良维新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涌现了一批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风云人物,让学习者重温、分享、缅怀,激发学习者学习英豪、敬仰英豪的深厚感情,激发学习者作为湖南人的自豪感和爱湖南、爱中国的热情。

深度:学习“概论”课,应避免简单的材料堆积,简单的音频、视频呈现,应该引导学习者思辨分析,即学习要求达到应有的深度。如,上面举例中提到的对实事求是的原初内涵与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诠释进行列表比较分析、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相关观点分析实事求是是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相关原理,显然体现了对“实事求是”学习深度的要求。

2.4. 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

“以学为中心”聚焦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以学习者为中心”关照的是人——学习者。本课程的建设不仅将“以学为中心”理念贯穿于课程建设和实施全过程,同时也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关照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和多层次需求。

2.4.1. 关照学习者个性差异

学习者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思维习惯、智能倾向等等,存在巨大的个性差异。譬如,不大爱阅读的学习者比较偏向看视频;知识积累比较好的学习者则不想把时间过多地花在看视频上,而更偏重于看文献;那些急于把握重点的学习者则可以直奔课件去了,遇到疑难问题再去找文献资料。因而,课程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个性特征学习者的偏好。虽然,课程主线是一体化学案,基本的遵循是学习任务导向,即学习者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选取什么素材怎么去学习还是会受到学习任务的指引,但是,我们仍然会为同一任务尽可能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如文献、课件、音频、视频等,学习者仍然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习者也可以在不同资源间进行灵活的穿梭切换,主动抓取信息,快速建构知识体系。

2.4.2. 顾及学习者多层次需求

高质量的课程决不能只有一个整齐划一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决不能只重视知识记忆和浅层学习,还应该更加重视深度学习,即必须考虑和重视学习者的多层次需求。为此,我们的课程建设注重了以下几点:学习任务设计注重要有难度梯度,既不能都是些简单的查找再现,也不能都是些多数人所难以企及的深奥问题;学习资源供给尤其是拓展资源库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方便偏研究型的学习者学习使用;学习效果检测同样兼顾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客观题只是对学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进行检测,主观题则具有一定的研究性,主要为有较高要求的学习者提供。

3. 以学为中心的“概论”在线开放课程的运行

我们建设的“概论”课程在超星学银在线运行。课程既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线上“泛在”自学服务,也可以为教师线下教学提供辅助服务。

3.1. 为学习者提供线上学习和效果检测服务

我们把“以学为中心”理念贯穿于课程建设和运行始终,课程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泛在”自学服务。学习者进入一体化学案部分,了解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然后按照课程设计的学案一个一个地逐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完成学习任务的素材,我们不主张完全脱离教材学,因而,教材里面可以找得到的学习内容,课程没有重复呈现)。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学习者可以通过完成学习效果检测来进行自我评估,系统会自动生成检测成绩。同时,课程也有专人维护并向学习者提供答疑与学习咨询服务。拓展学习资源库可以满足部分有比较高的学习要求的学习者学习参考。总之,课程具有自学导引功能,自学者把本课程与教材结合学习,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如果遇上“疫情”这种特殊的情形,教者也可以通过课程以行政班为单位组织学习活动、监督学习过程、指导学习方法、解答学习问题、评估学习效果,也可以通过在线视频直播和同步课堂讲授的部分内容。

3.2. 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组织学习服务

最先推出的MOOC供线上学习使用,大有取代课堂教学之势,尽管线上金课都是高水平的,然而,线下课堂组织教学的交互性、生成性、灵活性、实效性是MOOC无法取代的。为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SPOC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应运而生。显然,我们建设的课程更加偏重于SPOC模式。课程本着为课堂教学服务原则建设,实现泛在学习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方便教学互动和管理,我们可以把教师的任教班级分配到相应的任课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者可以打开课程投屏,通过手机终端学习通app与学生互动进行主题讨论、随堂练习、分组任务、抢答、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自如地在课程章节内容和学习活动之间切换操作,可以随时查看与统计学习情况,如学生的讨论留言、随堂练习正确率、词云,进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表扬肯定学习表现优秀的同学,提醒学习表现消极的同学。一开始,我们把讨论等活动建在章节中,讨论区域留言对所有学习者都是公开的,这些留言,对后进入的学习者形成了严重干扰,后来,改变了策略,只在章节中建设学习任务,而不建设讨论话题(学习者不可以在章节页面留言),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转移到班级中进行,学生留言只在班级范围内公开共享,分组讨论则只能在同一小组内公开,这样所有的学习活动对每个班而言都是全新的,学生参与性更强,互动积极性更高。除了每个章节都安排了学习效果检测外,课程还建有足够的题库,教者可以安排随堂练习和布置作业时选择使用。

4. 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我们贯彻这个精神,将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概论”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之中。将教师定位于课程的建设者、学习目标内容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督导者、疑难问题的解答者、学习效果的评估者以及课程建设、任务设计、学习活动、过程督导和学习效果的诊断与改进者。始终将学生定位为学习的主体,特别突出“学”而不是教,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任务、学习问题、学习活动,主动“抓取”与检索选取学习资源、主动分析思辨,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自主建构思政理论知识体系。

目前,课程建设趋于成熟,已经认定为湖南省在线开放精品课程,我们团队还将下苦功夫,着力打造更加优秀的省级精品资源在线开放课程乃至国家级精品资源在线开放课程,更好地为课程爱好者提供在线学习服务,更好地为自己所教的学生提供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以学为中心的“概论课”混合学习模式课程建设研究(2021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专项);项目文件:湘教工委通〔2021〕23号;项目编号:21E46。

文章引用

王锡军. 以学为中心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运行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Learning-Centered Online Open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Maoism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教育进展, 2022, 12(01): 26-3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006

参考文献

  1. 1. Rogers, C.R. (1969) Freedom to Learn. Merrill Pub Co.

  2. 2. Barr, R.B. and Tagg, J. (1995)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 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 27, 12-25. https://doi.org/10.1080/00091383.1995.10544672

  3. 3. 林光彬. 论以学为中心的大学教育[J]. 中国大学教育, 2012(12): 27-29, 15.

  4. 4.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 2020(17): 13.

  5. 5. 项先银, 王国芳. 任务驱动学为中心——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之教学任务设计与推进[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1(29): 4.

  6. 6.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33.

  7. 7. 顾明远. 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 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1(7): 1-6.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