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of Forestry
Vol. 12  No. 01 ( 2023 ), Article ID: 60404 , 14 pages
10.12677/WJF.2023.121006

后疫情时代在地化景观空间设计实践探索

——以湛江海滨宾馆景观环境提升工程为例

叶光明1,童匀曦2*

1深圳中城致景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2广东美景环境科技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1月12日;发布日期:2023年1月17日

摘要

湛江海滨宾馆作为20世纪中期南方园林式宾馆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完美融合了传统岭南园林风格和西式建筑要素。然而,随着经营压力的增大,宾馆景观空间以停车功能优先不断改造,导致结构混乱,景观风貌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城市绿地等公共空间成为越来越多市民户外活动的首选,承担起更加多元化的功能。湛江海滨宾馆作为来湛贵宾和市民的重要旅游休闲活动空间,在后疫情时代的环境提升工程应积极探索景观功能承载方面更多的可能性,力求以因地制宜、最小干预的策略,梳理完善景观服务功能,协调新老园林之间的和谐关系,重现宾馆风貌昔日盛景。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在地化景观设计,景观功能拓展

Exploring the Practice of Localized Landscape Space Design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Take the Zhanjiang Seaside Hotel Landscape Enhancement Project as an Example

Guangming Ye1, Yunxi Tong2*

1Shenzhen Zhongcheng Zhijing Design Co., Ltd., Shenzhen Guangdong

2Guangdong Me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Shenzhen Guangdong

Received: Dec. 16th, 2022; accepted: Jan. 12th, 2023; published: Jan. 17th, 2023

ABSTRACT

A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masterpieces of southern garden-style hotels in the mid-20th century, the Zhanjiang Seaside Hotel is a perfect blend of traditional Lingnan garden style and Western-styl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business pressure, the hotel landscape space has been continuously transformed with the priority of parking function, leading to structural chaos and damage to the landscape. After the COVID-19 Global Outbreak in 2020, public spaces such as urban green spaces have become the first choice of more and more citizens for outdoor activities, taking on more diversified functions. As an important activity space for tourists and citizens visiting Zhanjiang, environmental enhancement project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more possibilities in terms of landscape function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to sort out and improve the landscape, to harmonis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gardens, and to recreate the former business scene of the hotel with a site-specific and minimal intervention strategy.

Keywords:Post-Epidemic Era, Localized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Function Expansion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项目概况

始建于1952年的湛江海滨宾馆,素有“南国钓鱼台,粤西国宾馆”的美称,坐落于市区中部海滨,既是接待中外政要的重要基地,也是湛江市民日常喜爱的休闲去处。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都在此下榻和工作,并在“名人林”里亲手植树,历史文化底蕴悠久厚重。为进一步提升宾馆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2021年湛江海滨宾馆启动了景观环境提升工程,工作范围主要包含宾馆门区、主干道两侧景观提升和客房区空间绿化改造,设计总面积为227,255 m2

湛江海滨宾馆紧邻渔港公园和绿塘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占地面积较大,环境优雅宜人,椰风飒爽,热带风情浓郁,拥有“闹市桃源”的美誉,是粤西最大的园林式四星级涉外宾馆。该项目的场地设计需全面考虑对宾馆文化特征的理解呈现、宾馆的经营需求、市民游览活动的需要和客房区宁静环境的营造,需要对改造场地进行多方面“因地制宜”的解读。在把握场地的价值和潜质后,以此为基础进行设计构思和施工诠释,达到尊重场地文脉、适应现代生活的设计目标。

2. 场地分析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榕副教授曾提出:“在地不仅是一种狭义的位置标识,同时包含着设计思想。呈在于地,包含了建造的理由,因地而在,指出了设计的线索,与地同在,检释了追求的理想。” [1] 当代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拉兹也说过:“每一个地景的表现均是一组意义丰富信息结构的构成,地景形式的构成、特色的表现及意义的呈现,必须通过对‘信息层’结构性的掌握和解析,再加以符合其诠释逻辑的重构” [2]。只有认真梳理场地基址的形式与内涵,研究其历史信息层面的系统组成、结构及外部关系,判断相关信息的意义,才能在设计时做出正确抉择,进而寻找新信息层适宜的嵌入方式,使新旧景观信息在视觉、功能或观念上相互连结,进行系统的转变以及再建构,从而实现场地整体价值的外显和延伸 [3]。

对于湛江海滨宾馆景观空间的改造提升,应将改造场景的功能、意义与历史原貌进行片段式的重组,折射出原有场地的精神,使改造后的场所体验感获得认同。2020年初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大量室内聚集性活动受到限制,有越来越多的群众活动转到了绿地等开敞空间内举行。从国家实施新冠疫情防控至今,后疫情时代对于城市开敞空间的建设发展和其所能承担的户外活动功能也提出了更多要求。景观空间设计从单纯的景观性追求拓展到功能性服务。作为承载着一定公共活动和安静休憩的宾馆景观空间,在此背景下,如何基于现状进行在地化景观空间提升和功能优化融合设计,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设计探索。

通过全方位的深入调研和对场地历史渊源的了解后,我们将该宾馆园林景观归纳为岭南热带滨海园林风格,总体特征表述为:名木相扶、椰影婆娑、楼馆掩映、花团锦簇。不过,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场地现状的服务功能较弱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大致可概括为“绿而不美、景观杂乱、形象平淡”。在详细梳理了场地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景观后,将以下景观要素重新融入湛江海滨宾馆丰富的空间面貌中:

1) 入口馆名题字:199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为湛江海滨宾馆题名。从此,该馆名一直以烫金字样仿木牌匾悬挂在大门上。不料有一次宾馆内部施工不慎将牌匾撞落,一直未再恢复,后改为一座缠有霓虹灯管的矩形门标。

2) 海滨草坪:海滨草坪位于入口大门后侧右方,为一处景观活动草坪。草坪上建有一座极富年代感的西式舞台建筑和一组1980年代兴建的新式岭南风格亭廊。

3) 黄花风铃木林:位于入口大门后的主干道左侧,宴海楼右方。每年3~4月间,成片黄花风铃木盛开,满园春色,吸引了大量游人拍照留念。

4) 知音泉:是一处大型传统岭南塑山叠水的“园中园”,原为广州园林建筑工程公司设计建造。园内主景是“山水情”系列塑山,寓意宾馆广邀天下宾朋之意。后来有所改建,拆除了园中园大门及塑山主峰,其余保留至今。

3. 总体布局

针对湛江海滨宾馆庭园环境的现状问题,该项目设计更新的总体布局从“优化景观结构、尊重场地面貌”着手,以期在改造后达到“热带海滨风情荟萃,粤西国宾旅居花园”的目标愿景。考虑到现状景观已经较为“杂、满”,园林环境更新提升应以精简梳理、突出主景为宜,不应再加入新的设计花样与风格,应在有限的条件内进行最小干预设计。在设计时,以“尊重场地、延续风格、融入环境”作为整体设计策略,使得景观在具有独特形式的同时,又延续了当地的乡土景观 [4]。以维护而非重写的方式进行改造,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场地本身的风貌特征,实现了场地的“新旧交融、和谐共语”。

3.1. 结构优化

湛江海滨宾馆现状景观结构已有一定的框架层次,但整体空间较为拥堵,主景弱化。究其原因,主要是近10多年来从方便宾馆对外经营的角度出发,将大量的停车空间置于门区和主建筑前庭,导致花园主景削弱,结构不显,空间混乱。本轮景观更新设计,立足现状场地功能和结构布局,深入了解宾馆的经营需求,采用“中堂文化·礼乐相成”层层递进方式,规划了四大景观分区,展现海滨宾馆景观空间的礼仪序列感,分别为:“进门·迎宾门区”、“入园·礼仪轴线”、“会客·八方会客”和“追忆·安静宅邸”,营造宾至如归的体验感。同时,为展现海滨宾馆优美的特色自然风貌和浓郁的文化底蕴,利用现有景观基础,规划“两轴八景”,以“彩凤迎宾、椰风溢彩、金花寻芳、竹园留芳、知音同心、朝花夕拾、镇海流光、紫荆锦绣”串联园区景致,强化景观结构框架,突显小中见大、步移景异、起承转合的岭南造园精髓(图1~4)。

Figure 1. Zhanjiang Seaside Hotel landscape environment after upgrading

图1. 湛江海滨宾馆景观环境提升后平面图

Figure 2. Zhanjiang Seaside Hotel landscape environment upgrading functional zoning design

图2. 湛江海滨宾馆景观环境提升功能分区设计图

Figure 3. Satellite plan of Zhanjiang Seaside Hotel before upgrading (Date source:Wayback, 2020)

图3. 湛江海滨宾馆提升前卫星平面图(数据来源于Wayback 2020年)

Figure 4. Satellite plan of Zhanjiang Seaside Hotel after upgrading (Date source:Baidu, 2022)

图4. 湛江海滨宾馆改造提升后卫星平面图(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2022年)

在解决场地交通问题方面,现状停车位主要集中分布在入口和各主要景观节点路侧。规划设计以“集中停车为主,配套停车为辅,恢复庭园景观”为原则,取消了国际会议中心前的广场停车位,恢复花园绿地;同时,规整处理大门后停车场及醉海楼旁车位,将宾馆的集中停车区设置在场地后侧的苗圃和综合楼车场,各功能片区根据需要再设配套停车位。经重新规划设计后,宾馆场地比原先新增了54个停车位,较好地满足了使用需求(图5~7)。

Figure 5. Comparison of the layout about the parking lot before and after upgrading

图5. 湛江海滨宾馆停车场提升前后布局对比图

Figure 6. Real view of the main entrance parking lot before landscape enhancement

图6. 湛江海滨宾馆大门口停车场景观提升前实景图

Figure 7. Real view of the main entrance parking lot after landscape enhancement

图7. 湛江海滨宾馆大门口停车场景观提升后实景图

3.2. 节点设计

湛江海滨宾馆院内景观优化,最出彩的亮点在于“完善为民服务功能及恢复和重塑宜人景观”。

3.2.1. 景观的保护与重塑

项目设计初期,宾馆方面考虑到经营需求和停车需要,建议将现状黄花风铃木林改为停车场。我们经过充分细致的空间结构和环境分析,认为该特色景观应保留与优化,通过营造优美的环境带来更好的经营效益。因此,项目设计重新确立了将黄花风铃木林与滨海草坪“联动造景”的策略,打造景色动人的门户空间。此举还为前来宾馆休闲消费的市民,提供了一处完整集中的活动区域。市民活动空间的前置,达到了动静分区的目的,保证了宾馆休憩区宁静的环境,使入住宾客不受打扰。

原有黄花风铃木树林与滨海大草坪虽然景观基础较好,但因种植区密度过高,游人无法进入,开花效果也不好。尤其是滨海草坪与主干道人行道高差衔接不好,仅在有专门活动时才会启用,日常少有人问津,导致空间浪费(图8)。更新设计保留了原有景观的风貌特征,通过疏苗、设置汀步使得黄花风铃木树林成为可进入式的赏景空间,同时开花效果更好。“海滨金花”成为海滨宾馆招牌特色和春日里市民争相赏景的好去处。海滨草坪的改造未采用挖填方等工程措施处理,而是顺应场地原有地形略施修整,设置草阶消除场地内外高差,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开敞式绿地空间。项目建成后,这里成为集市民日常休闲健身、婚纱取景、海滨市集等活动的综合功能空间,实现了宾馆绿地对于市民更多户外活动的功能承载(图9图10)。

3.2.2. 根植地方文化的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环境中的建筑空间组织,原则上并不仅限于使用功能的合理性,空间经营也是创造风景体验的核心策略 [5]。通过充分吸纳并综合运用与地方资源和文化相关的要素,可以强化场所地域的识别性。对于当地民众而言,这种识别性意味着地方认同基础上不落窠臼的形象寓意;对外地游客则意味着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Figure 8. Aerial photo of Handroanthus chrysanthus forest and lawn before landscape enhancement

图8. 黄花风铃木林与海滨草坪景观提升前航拍

Figure 9. Aerial photo of Handroanthus chrysanthus forest and lawn after landscape enhancement

图9. 黄花风铃木林与海滨草坪景观提升后航拍

Figure 10. The large lawn area behind the gate of Zhanjiang Seaside Hotel uses grass steps to transition the heigh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idewalk and the lawn.

图10. 湛江海滨宾馆门后大草坪区用草阶过渡人行道与草坪高差

在湛江海滨宾馆门区的景观空间梳理中,大门标牌改造争议最大。原有的馆名是装在一块缠有霓虹灯管的大体量标牌之上,虽然显眼,却没有文化沉淀(图11)。改造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应按照岭南建筑传统门头的样式恢复,拆除原有霓虹灯牌门头;另一种是保留原霓虹灯门头,足够醒目。经过多次专家会议研讨,反复考究了施工工艺的可实施性,最终确定还是按原样恢复,力求修旧如旧。整修结果证明,恢复门头后的门区空间,在两侧整齐列植的樱花木棉和椰树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显得更加典雅庄重,不负“闹市桃源”的盛名(图12)。

Figure 11. Real view of the main gate before landscape enhancement in Zhanjiang Seaside Hotel

图11. 湛江海滨宾馆大门景观提升前实景图

Figure 12. Real view of the main gate after landscape enhancement in Zhanjiang Seaside Hotel

图12. 湛江海滨宾馆大门原样恢复后实景图

宾馆国际会议中心的对景“知音泉”,在老一辈湛江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市民的结婚照、全家福都喜欢来这里拍。后来,因为经营需求和视线遮挡两方面原因,拆除了园中园大门及“山水情”塑石假山主峰,改为一个拥有90辆停车位的纯混凝土铺装停车场(图13)。此举削弱了国际会议中心前庭的主景空间形象,也破坏了宾馆环境的生态基底。

作为国际会议中心前重要的对景视觉焦点和宾馆庭园重要的景观中心,“知音泉”无论在空间位置还是景观结构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设计之初,本想把场地改造成为结合绿化的生态停车场,做到功能与景观的兼容。但其实质还是停车场,未能改善宾馆的景观格局。为达到建筑场所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交融渗透,移除停车场,恢复自然景观,构成内部空间重要的借景因素,成为本次景观提升工程的重中之重。这块长约100 m,宽约25 m的矩形地块,难点在于要恢复成什么样的景观,才能突显海滨文化的主景地位?由于现状车行道比知音泉水池高出了近2 m,纵向进深有25 m,虽然倾斜角不算大,但是为外高里低的地形走势,容易导致主景隐蔽。对此,有几个方向的改造想法。第一个是利用现状停车场空地设计一条小溪与池水相连,强化知音泉岭南山水的景观风貌。但地面高差会导致水景倾斜,显得单薄气势不足。若在溪流高点设置出水口,还要涉及地下管道的调整,造成较高的投资成本,景观效果也有待考究。另一种是将场地填平设游园,到池水旁再设台阶消除高差,此种做法会遮蔽主景,游园也无法与国际会议中心的重要地位相称。几经推敲,最终决定将这块面积约2500 m2的地块恢复为花园绿地,采用微地形处理方式消除视觉上的高差。在绿地两侧顺应地形,以中国园林美学传统审美的“一池三山”范式,组团种植乡土树种椰子和花境 [6],框景“山水情”塑山,脱开新旧关系相互渲染,构成一幅完整的岭南山水画卷。在“知音泉”水景正前方,用不规则的汀步形式塑造空间界面,为游人观景留出空间,恢复往日人们拍照留念的盛景(图14)。

Figure 13. Aerial photograph of the parking lot in front of Zhiyin Spring before the landscape enhancement

图13. 湛江海滨宾馆景观提升前的知音泉前方停车场航拍

Figure 14. Aerial photograph of the parking lot in front of Zhiyin Spring after the landscape enhancement

图14. 景观提升后湛江海滨宾馆知音泉前方花园绿地航拍

4. 后疫情时期宾馆绿地拓展功能实践

从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国家卫健委、文化旅游部、地方政府及疾控中心多次发布疫情期间活动、绿地及开敞空间有序开放的指南。后疫情时代,公共绿地应考虑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参与性场所 [7],强调可用性的多元邻里绿色场所的构建 [8],积极探索附属绿地的公共空间带给城市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当下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9]。

4.1. 国外案例:东京涩谷北谷公园功能拓展

北谷公园是一座大约960 m2的公园,在公园内举办“JINNAN”集市时,一天内可以集结将近20个摊位,蔬果摊、绘画摊、小食摊等前面都挤满了来参加活动的人。这些小摊位的搭建,是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后续举办活动的需要。涩谷区土木部公园科的工作人员表示:“在建设的时候就考虑到后续的管理运营,公园的使用潜力就会变得更大。”此外,为提升北谷公园所在街区的影响力,JINNAN集市经常会有附近模特公司、餐厅、饮品店等来次出摊举办“美食集市、咖啡音乐、摄影”等“快闪”活动,场地租赁的费用也为公园运营增加了收入。都市开发事业部的工作人员指出:“公园要有两类活动,一类用来营造街区、提升公园价值,一类用来保证收入,链接管理运营的资源”。丰富多变的市民活动提升了场地的影响力,吸引周边乃至更远地方的游客过来游赏。大量的游客为商户和公园运营提供了盈利创收,商户也会不断在活动中融入创新,形成自发式的更新机制,更好的激活了城市绿地与公园空间(图15图161)。

Figure 15. The first picture of Shibuya Kitani Park public space events

图15. 涩谷北谷公园公共空间活动图之一

Figure 16. The second picture of Shibuya Kitani Park public space events

图16. 涩谷北谷公园公共空间活动图之二

4.2. 湛江海滨宾馆草坪空间功能拓展实践

湛江海滨宾馆环境提升工程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后疫情时代下将单位附属绿地“公园化”以适应城市生活中公众活动的需要和宾馆的经营需求。因此,海滨宾馆大草坪区的草阶宽度设计充分考虑了举办小型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寸,以1.2 m为最小宽度,结合现状大树营造遮阴空间,并加入了一些小平台,创造了具备发生多种活动的功能空间。

宾馆作为运营方,在海滨草坪推出“潮墟”系列活动,利用微信小程序公众号推送宣传,抓住节气景观与“黄花风铃木花季”联动,先后有“花花市集、初夏游园”等内容加持,融入“亲子课堂、户外游戏、露营帐篷、机车展览”等多种活动,妙趣横生,吸引了很多当地市民线上线下积极参与,将海滨宾馆的影响力推向新的高度。借此机会,海滨宾馆又进一步打造茶歇小站宣传口碑——“海滨美食”,既为游客提供了餐点服务,又增加了销售量,宣扬了宾馆品牌(图17~19)。

Figure 17. The first picture of Chaoxu Market series in Zhanjiang Seaside Hotel’s lawn

图17. 海滨草坪“潮墟系列活动”图1

Figure 18. The second picture of Chaoxu Market series in Zhanjiang Seaside Hotel’s lawn

图18. 海滨草坪“潮墟系列活动”图2

Figure 19. The picture of “Handroanthus chrysanthus Season” event

图19. “黄花风铃木季”活动剪影

5. 结语

湛江海滨宾馆景观环境提升工程于2021年底竣工后,受到了业主和当地各界人士的好评。回顾总结该项目的设计经验,大致可归纳为两点: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园林景观,如何重塑展现其在地化景观风貌和后疫情时代景观空间多功能交叠与运营,在方法上值得深入探索。设计之初,我们以尊重场地本身的空间特征为出发点,没有试图找一个新的设计逻辑去重写场地,而是在营造公园城市的先进理念指导下,通过读取和整合现状资源,顺应场地,发现在地性景观审美与使用功能的需求,强化场地原有景观序列,形成契合场所精神的设计方案。该项目实践表明,后疫情时代的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更应强调场地功能的复合性和居民使用的体验感。面对不同的运营管理方,绿色开敞空间可承担一些更为综合的使用功能,利用现有场地构建美好的人居环境景观并助力经济发展。

致谢

本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华南农业大学热带园林研究中心李敏教授的悉心指导及湛江市城市综合管理局主要领导的鼓励支持,特此感谢!

文章引用

叶光明,童匀曦. 后疫情时代在地化景观空间设计实践探索——以湛江海滨宾馆景观环境提升工程为例
Exploring the Practice of Localized Landscape Space Design in the Post-Epidemic Era—Take the Zhanjiang Seaside Hotel Landscape Enhancement Project as an Example[J]. 林业世界, 2023, 12(01): 36-49. https://doi.org/10.12677/WJF.2023.121006

参考文献

  1. 1. 周榕. 建筑是一种陪伴——黄声远的在地与自在[J]. 世界建筑, 2014(3): 74-81.

  2. 2. 乌多•维拉赫. 景观文法: 彼得•拉茨事务所的景观建筑[M]. 林长郁, 张锦惠,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 3. 孟凡玉, 朱育帆. “废地”、设计、技术的共语——论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的设计与营建[J]. 中国园林, 2017, 33(6): 39-47.

  4. 4. 林箐, 王向荣. 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 中国园林, 2005(6): 16-24.

  5. 5. 韩冬青, 马晓东, 谭亮. 因地制宜, 归隐自然——上饶龙潭湖宾馆设计[J]. 新建筑, 2011(6): 94-99.

  6. 6. 李溪. 如屏的山水: 中国美学视野下的“风景如画”[J]. 中国园林, 2014, 30(4): 108-113.

  7. 7. 马晓暐. 由当今疫情出发思考未来风景园林[J]. 中国园林, 2020, 36(5): 20-25.

  8. 8. 李倞, 杨璐. 后疫情时代风景园林聚焦公共健康的热点议题探讨[J]. 风景园林, 2020, 27(5): 10-16.

  9. 9. 蔡丽敏. 后疫情时代绿地及开敞空间拓展功能研究[J]. 园林, 2021, 38(5): 90-93.

  10. NOTES

    *通讯作者。

    1引自微信公众号“AssBook设计食堂”《深挖日本案例:城市公园的价值潜力到底有多大!》。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