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Philosophy
Vol. 09  No. 02 ( 2020 ), Article ID: 35901 , 5 pages
10.12677/ACPP.2020.92011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ized Human” Based on Marx

Yi Lin

College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Received: May 3rd, 2020; accepted: May 26th, 2020; published: Jun. 2nd, 202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globaliz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esource shortage, terrorism and other issues have long gone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regions and nations, and become global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faced by the whole mankind. The outbreak of COVID 19 once again shows that the fate of mankind has been closely linked. No country or region can survive alone. Only by living up to the vis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jointly addressing challenges, can we get out of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Concept of “social huma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s philosophy and the logical basis to “social” to “social economy” as the substance, value appeal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ization”, reveals the inner mechanism of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expounds the “social huma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and go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provides the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thought profound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on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how solutions to the world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are feasible.

Keywords: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Marx, Socialized Human,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

——基于马克思“社会化的人类”概念的理论分析

林艺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20年5月3日;录用日期:2020年5月26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2日

摘 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恐怖主义等问题早已超越了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成为需要整个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性难题,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再次表明,人类命运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独善其身,唯有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共同应对挑战,方可走出困境。“社会化的人类”概念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的社会化”为逻辑支点,以“经济的社会化”为实质内容,以“观念的社会化”为价值诉求,揭示了人类社会内在的演化发展机制,阐明了“社会化的人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追求目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撑,并在哲学层面上向全世界解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行。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社会化的人类,哲学基础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1]。这一论断表明马克思的思维方式由实体性转变为关系性,摆脱了旧唯物主义的影响,扬弃和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对人与社会关系孤立式的理解方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面向人类社会。“社会化的人类”概念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马克思整个思想探索的始终,在马克思论证人类解放的内容和目标中为其服务。“社会化的人类”概念的提出,以确认人的社会本质为前提,在其早年的著作中,马克思就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 [2]。从人的本质这一理论视角出发,他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现实状况,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资本控制的个人为了追求金钱利润,逐渐被商品所奴役,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这种异化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每个人同他人的关系都处于一种对立、排斥的状态。马克思认为,人类解放就是要消灭这些对立,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统一。而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当人意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时,人类解放才能成为可能。“社会化的人类”概念就像一把哲学钥匙,以“人的社会化”为逻辑支点,以“经济的社会化”为思想内核,以“观念的社会化”为价值诉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追求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新时代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以“社会化的人类”概念作为思想来源,向全世界解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行的问题,为人类命运的总体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价值理念。

2. 人的社会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初动力

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冷漠、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频发、国家之间冷战冲突的不断,究其本质来说,都来自于现代社会个体社会性的缺失。个体社会性的缺失不仅会导致人的存在状态发生异化,更阻碍了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考察,从哲学思维的层面把握到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存在论上的根据。

在马克思看来,以往的全部哲学家,可以说都在不自觉的以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把人拆零,从不同的方面去规定人的本质。18世纪的唯物论者们把“自保,自爱,趋利,避害”看作是人的本质特点,人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并没有超出动物的水平。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 [3],并把人理解为个体本质。他指出,市民社会是一个追求私人利益的领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对立、敌视甚至是斗争的领域。费尔巴哈把“类”理解为人的一般特性,而没有明确意识到人的本质所应有的丰富内涵,在他眼中在,“类不外是种的共同物” [4]。然而,无论是从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等现实性问题来看,还是从哲学因抽象化理解人而陷入的理论困境来看,都要求哲学对人的本质有一个总体、科学的理解。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包含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重属性,缺一不可。人首先表现出自然属性,人同动物一样生存于自然界内,与自然保持共生的状态。但马克思又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人与动物最显著的不同在于人拥有自我意识,人可以感知到自我的存在。通过自我意识,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了可以被自我意识到的对象。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认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们通过与他人或者外界互相的依赖合作,也就是通过与他人或外界的交往中进行人的社会化,从而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并最终形成了人类社会。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个人”不是孤立的、单子式的个人,而是蕴含着全部社会性的丰富的、真正的“个人”。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人的真实本质要求个体既要生存于自然之中、又要有着丰富多样的自我意识,并且处在社会关系之中。马克思这一对人的本质的全新理解,超越了通常所了解的“本质”的规定,把人理解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本质统一。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所蕴含的本质统一关系,回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存在并且理应存在。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个性和差异性的世界。当今世界,人类世界由不同国家、民族、肤色、文化、宗教所组成。各国国土面积、生态资源、经济贫富,国力强弱千差万别,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判然不同,对于安全利益的诉求也迥然相异。也因此,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由于个体社会化的缺失,人类社会被零和博弈规则和霸权思维所控制,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在根本利益上达不到内在的统一,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及公共卫生安全威胁、核武器威胁、极端主义等问题也因此频发。人类社会要想达到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这三种关系的深层次统一为指导,历史规律不可抗拒,人类社会命运与共已成必然趋势。这一规律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视角,判断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绝不能忽视这种制度所蕴含的个体社会化程度,脱离了个体社会化的社会制度,至多是抽象的形式。人与人之间文化、信仰可以不相同,国家与国家之间制度、道路可以不相同,但重要的是要在不同之中寻求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认个体的差别,尊重每个国家文化、宗教、历史、信仰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差异,提倡人类社会超越狭隘的地域、民族及国家的区别,主张全人类的命运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5]。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经典论述回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的根据。“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6]。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每一个国家都不存在干涉和约束,不存在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控制和支配,共同体中的每个国家和人都是自由的。在这种共同体中,每一个人命运与共,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同推进世界的繁荣发展,这种状态,正是人的社会化的真正实现。

3. 经济社会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发展指向

随着以国际分工和生产为基础的交往日益跨越国界,人类生产等经济活动日益呈现出全球化趋势。然而受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化,已经逐步暴露出其负面效应,比起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落后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大及经济动荡等负面效应面前承受着更为巨大的压力。如何解决资本逻辑抽象统治的难题,向经济合作、共同繁荣的经济社会化过渡已然是我们现在就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阻碍经济社会化的重要原因。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技术的发展突破了生产地域的制约,使得生产社会性被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也因此得到迅速发展。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促进生产的社会化发展的同时,由于社会大部分的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又造成了社会关系的对立。这种对立具体表现在: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使得资本家采取各种方式来尽可能的榨取剩余价值,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蜕变为一种为资本增值服务的异化劳动,造成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个人与个人的分裂。另一方面,资本的扩张本性必然会导致资本跨越地区、国家的界限,为资本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资本的这种国际扩张必然引起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冲突甚至战争,最终使得共同体和共同体之间也处于对抗的状态。马克思因此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抽象统治的双重结果——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分裂以及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共同体之间的分裂,这使得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演化发展规律的理论识见与一切旧哲学具有根本的异质性,因此当马克思以“社会化的人类”指称人类的存在形态时,这一提法则本质重要地蕴含着对资本逻辑及其统治权力的瓦解和超越,昭示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应该是消灭对立,扬弃资本主义生产的物化,否定人与人之间以物为中介的间接联系,生产资料为全社会共同所有,人真正的作为社会存在物获得人的一切属性与力量,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统一,也就是“社会化的人类”。

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提供了坚定的发展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倡议构建经济、利益能够共赢、共享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跳出地区、国家利益,着眼于全人类和共同命运,不仅毫无保留地共享我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全世界的共同进步;还与各国大力开展合作,帮助落后国家共建基础设施,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红利。众多事实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意义绝非仅仅作为一种处理国家间关系、化解国际争端等方面的外交策略,其真正的原则高度体现为致力于推动事实上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共有,以绝大多数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各国人民的完全融合为目标,解决相关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妥善处理全球性问题,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现在还处于构建阶段,但伴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不断努力,终将会实现经济的社会化,消除人与人、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排斥与分裂,真正过上社会生活。

4. 观念的社会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发展目标

社会化的人类,要求建立一个社会化的观念。一旦“观念的社会化”生成,人们就会开始自觉的反抗抽象力量对自身的控制,冲破“虚假的共同体”所强加在个人身上的束缚,突破人与自然、与他人对立的状态,突破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孤立的状态,真正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本质统一,走向内生性的“社会化的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念的社会化本质重要地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追求目标。

在马克思看来,在以“物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不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是由个体之间通过某种方式达成的协议所组成,这种情况说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利己主义的领域,社会被制造成为一个充满隔离和冲突的“虚假的共同体”。处在这样一个私人社会中的人们,不再对共同性、公共领域感兴趣,而是埋头于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和财产。这意味着人们逐步丧失共同观念,其必然的结果就是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为特征的思维逻辑在全球的流行,就是其突出表现,成为了破坏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恢复人的共同观念、重建共同性,成为了当今世界人类发展亟需解决的当务之急。“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 [7],而问题的核心在于要使人意识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社会化的人类”概念,要求彻底摆脱一切造成人与人相对立和冲突的社会共同体形式,摆脱利己主义的思想意识,生成一种以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发展为前提的社会化的人类观念,这一生成就是对“虚假的共同体”最有力的回应。

建立以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实现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发展为前提的社会化的人类观念,破除利己主义和单边主义的错误思维方式,一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追求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一直在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施,力图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共识。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国际公共卫生安全进入紧急状态的情况下,中国主动履行国际责任,对相关国家提供物资和人力援助,在保护中国人民的同时,保护全世界人民,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击病毒,最重要的是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全方位的加强国家合作,这是对社会化的人类观念的呼吁,也是对社会化的人类观念的实践。“社会化的人类”概念,克服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观念的局限性,使人不再受“支配一切的资本逻辑”的支配,个人与个人之间、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分裂将因此而被取代,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追求的“社会化的人类”的理论立场和价值观念。

5. 结论

每当世界历史进入到重要的转折关头,先进的思想总能为人类发展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引。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面对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经济全球化及生态危机、核武器威胁、极端主义,迫切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人类共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演进规律的潮流,以全人类的发展为己任,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成为了在变局中凝聚世界的重要思想引领。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关键性概念的“社会化的人类”,显示出了马克思一以贯之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立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撑,在哲学层面上向全世界解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论基础、发展导向以及追求目标,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全球响应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人本身、经济及观念的逐步社会化,终将会成为现实,“社会化的人类”正在一步步地朝我们走来。

文章引用

林 艺.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基于马克思“社会化的人类”概念的理论分析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ized Human” Based on Marx[J]. 哲学进展, 2020, 09(02): 72-7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0.92011

参考文献

  1.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5-6.

  2.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44.

  3. 3. 黑格尔.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174.

  4. 4. 荣震华, 李金山, 等, 译.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上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312.

  5. 5. 习近平.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R]. 2013.

  6. 6. 习近平. 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416.

  7.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4.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