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Vol.07 No.04(2018), Article ID:24390,6 pages
10.12677/ASS.2018.74063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Riddles with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y

Liujun Zeng

Art College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Received: Mar. 27th, 2018; accepted: Apr. 10th, 2018; published: Apr. 17th, 2018

ABSTRACT

The riddle, circulates, and shows strong vitality. It can make the students acquire knowledge under the joyful mood with lively and interesting, fun form, enjoying the arts. But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the fusion of Chinese riddles and the middle school Chinese learning is not as the focus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 various aspects.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to be improved, which is the focus for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researchers, and the difficulty of teachers on the forefront of basic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fusion problems of Chinese riddle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Chinese learning, focusing on the fusion significance, the author researches from the angle of strategy use in different fusion stages in this paper.

Keywords:Chinese Riddle Culture, Chinese Learning in Middle School, Research Significance, Fusion Strategy

中华谜语与中学语文学习融合的策略研究

曾柳君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新乡

收稿日期:2018年3月27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10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17日

摘 要

中华谜语,流传至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能够以积极健康、活泼有趣,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得知识,享受艺术。在实际的教学中,中华谜语与中学语文学习的融合并没有受到师生的关注和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对于中学语文学习教育的研究者来说,既是探究的重点,也是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付诸实施的难点。笔者从中华谜语与中学语文学习融合的问题现状出发,以二者融合的重大意义为着眼点,从不同阶段融合的策略运用角度进行研究论述。

关键词 :中华谜语,中学语文学习,研究意义,融合的策略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前言

中华谜语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1] 。它是我国传统民间文学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历史岁月的沧桑磨灭不了崛起发展的轨迹,湮灭不了永恒的光芒。在中国传统佳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里,贴春联、舞狮子、耍龙灯、猜灯谜、中秋赏月等文化娱乐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中华谜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具有广泛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它形式多样,老少皆宜,它集知识、哲理、趣味为一体,非常适合与中学语文学习相融合。不但能够使学生开启思维,增添生活趣味,而且能够使学生们懂得换位思考,更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操。但是现阶段应试教育的中学语文学习及教学模式,束缚了中华谜语与中学语文学习的融合 [2] 。下面,本文将从中华谜语与中学语文学习融合的必要性为突破口,重点探讨中华谜语与中学语文学习融合的策略。

2. 中华谜语与中学语文学习融合的问题

谜语,顾名思义,即指暗自影射文字或者事物等供人猜测的隐语隐言。但是现在很多中学生,甚至成年人都普遍存在不会猜谜底,更不会创造谜语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在知道了谜语谜底与谜面后,却不知道如何思考联系。这就反映出在长期教条化的中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适应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所学的知识只会死记硬背,不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因此,猜谜语、对对子、吟诗作赋等富有文学高雅气息的活动只能望洋兴叹了。

2.1. 教学模式僵化,学生语文学习问题突出

中学语文学习经过教育工作者多年的探究已基本成熟,新时期随着中学生课改逐步推进,中学语文学习与课改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首先,在教学方式上需改正的方面,课堂上虽然大力倡导学生占主角,老师启发引导学生勤思考,动脑筋,学会逐步自主学习,自觉学习。但其实际教学中,在课堂上教师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往往长篇大论讲,学生被动的听,老师讲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老师讲完了学生也就学完了,这种“灌输式、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必然导致学生丧失独立思考、解析问题的能力,失去求知的欲望。其次,在中学语文学习重点方面,教师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方面,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再次,在时间上,学生每天上课、做课堂作业,业余时间又被课外作业和各种辅导班占有,根本没有时间来学习中华谜语知识。最后,中华谜语没有列为中学生升学考试的范畴,必然会受到老师和学生的不重视。

2.2. 学生阅历见识浅、生活实践能力弱

中华谜语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事情,它涉及内容广(包括字谜、事物谜语等),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据了解,现在部分学生中学语文学习,只注重书本理论知识学习,不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又少,对于学习中华谜语就缺乏社会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例如,如此一个谜面:尾带儿飞飞,袖儿喧喧,侧穿柳巷,横过花街,气得花妞拿扇儿扑。谜目:打一动物(谜底:蝴蝶)。这样的谜语要求学生对所述事物的形态、习性有一定的了解,不然要猜出谜底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生活阅历,就猜不出谜底,也不会有出类拔萃的才学。学生要猜出谜底如此,造出谜语更是如此,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解开谜语的同时,也会真切的体会到中华谜语的趣味,这就是中华谜语的奥妙所在。

2.3. 创造能力不足,学生综合素质水平薄弱

谜语通常是把一些深奥的科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变深奥为有趣,集知识性、趣味性、思维性为一体。中华谜语与中学语文的学习内容是相通相融的。它的文学性和趣味性,是中学语文知识活学活用的典范,也是人们对智慧的追求。无论猜谜语还是造谜语,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观察生活细节,敢于动脑、敢于创造,促进智力开发。要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寓教于乐、陶冶情操,提升整体素质。谜语为先辈之所重,今兹蔑视其为小道者,应新塑其印象善用之也 [3] 。

3. 中华谜语与中学语文学习融合研究的意义

最初,中华谜语源于口口相传的群众智慧与民众文学,本身即为传统文化的精髓 [4] 。中华谜语与中学语文学习的融合,注重的是扩散、灵活、综合式的学习方法,它改变了课堂上“满堂灌、注入式、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两者的融合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智力,开拓思维能力起到良好作用,详述有以下几点:

3.1. 有利于加深文化底蕴,开阔学生视野

学生在学习中华谜语的进程中,会了解谜语的起源、历史、风格等演变历程。中华谜语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演变成今天的文化体系格局,其内容包罗万象:诗词、歌赋、辞令、游戏、预言、谜语、猜度等;形式也多种多样:隐语、瘦语、商谜、灯谜、字谜、诗谜、哑谜等;描写的修辞手法也不同:形容、比拟、拆字等。自古以来,研究中华谜语的文化名人众多,古代有贺从善、杨小湄、韩振轩等,近代有张起南、顾振福 、钱南杨;现代有陆滋源、邱景衡、王春台等著名的人物。现在,在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就有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猜灯谜文化习俗,古城、古庙、各地公园等文化旅游胜地,游人千里迢迢参加灯谜盛会,为未来祈福添运。

3.2. 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互猜谜语作为一项十分有趣的文化游戏,也即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学生在创造谜语时,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运用比喻、对偶、拟人等手法,描绘某一事物的形象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散发性思维得到训练。学生在思考谜底时,需要调动具有的知识才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谜面答案。学生思索得出答案的同时,既学到了中华谜语知识,也体会到了中学语文学习妙不可言的乐趣。喜欢古诗的学生,也可以利用古诗做谜语或者谜底,如:人迹板桥霜.解裙格(唐诗五言打一字)谜底:关。与成年人相比,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正处于积累知识,提升创造力的重要时期,中华谜语帮助学生中学语文学习大有益处。

3.3. 有利于学生丰富阅历见识,提高观察表现力

实践能力就是人把在客观物质世界里了解到的理论知识,灵活的应用于实践生活中的能力 [5] 。谜语大多数来自民间艺术和民众智慧,广大的劳动人民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凭借聪明才智和生活实践经验,创造出辉煌的中华谜语。它的实践性、综合性是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不可获缺的重要元素。学生开启思维,创造出高质量、有深度,构思巧妙的谜语,就要学会融入生活和实践经验于谜语之中,观察常人不易察觉的东西,才能拨云见日,无论谜面形式怎样构思变化,都能猜出谜底。中华谜语与中学语文学习的融合对学生成长和语文知识学习有启迪智慧的作用。例如,谜面:千条、万条线,跌落水里都不见。谜目:打一自然物。谜底:雨 [6] 。学生自然地会将猜的谜底与生活实践经验相连,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4.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调节课堂氛围

谜语,在人成长的其他阶段相比,儿童时期吸引力最大。它与其他学习型活动相比,趣味性极强,给人们以迫切期待感,多采用问答的形式,活跃学习的气氛,寓教于乐,儿童在不知不觉地学到了知识,也拉近了儿童与师长的关系。同样,在中学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运用谜语导入,掌握插入时机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中学生学习《四个太阳》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利用谜语导入。“同学们,老师出一个谜语,大家来猜猜看。有位老爷爷,长着个个圆脸庞,要是他躲猫猫,不是下雨就刮风了。同学们猜到了吗?”如此展开教学导入,未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能立刻集中注意力,能调动学生对此文章内容的兴趣感,消除了老师与学生互动学习的障碍,对课文的理解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有利于提高审美情趣,拥有高品质文学鉴赏才能

审美需要,它根植于人生命本身的独特性质中,是人所独具的一种含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 [7] 。谜语文化的学习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物质文化日渐富足的今天,不但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也能满足的人们对精神上的追求。谜语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春联、诗赋等都有许多通融之处,学生在学习谜语文化的同时,对其它传统文化也会产生浓烈兴趣,触类旁通,从而也增长了鉴赏文学艺术的才能。

4. 中华谜语与中学语文学习融合的策略

中华谜语寓意深厚,内容广泛,为中学语文的学习提供了丰厚的教学资源。中华谜语与中学语文学习的融合,在内容与方法方面都必须从中学语文学习的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实践经验,只有如此才能让中华谜语文化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如何尊重客观规律进行教学,要从中华谜语的难度、内容选择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适应中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以下各阶段,主从谜语融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尝试。

4.1. 融合的准备阶段:教师带领为主,学生熟跟为辅

在中学生开始接触中华谜语时,不要求学生能准确的猜出谜底或创造出有一定质量的谜面,只要求学生能够多搜集、多学习谜语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所学课文主题,给学生推介相关的谜语知识,讲解中华谜语的历史、来源及风格等内容,激发学生们对学习中华谜语的热情和兴趣。

例如: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描写美丽的自然风景,谜语文化中地名谜面、风景谜面也是数不胜数,教室适时的普及相关的谜语知识,更益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描写事物特点的印象。中学课文第十一课《春》,课文中描写了各种桃花、杏花、野花、蝴蝶等事物。教师皆可以谜语的形式,普及事物的特点。例如,1) 谜面:巧笔染丹墨,含醉晕东风。渔人舟且远,留溪浮落英。谜目:打一花。谜底:桃花。2) 谜面:像蝶然非蝶,像鸟然非鸟,清明前后飞,只怕雨水浇。谜目:打一玩具。谜底:风筝。3) 谜面:黄衣女儿建房屋,花朵中里最繁忙。谜目:打一动物。谜底:蜜蜂。……这样的谜语教学,不仅给学生传授了所学课文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事物的特点牢记于心,增强记忆力,也使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在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熟悉掌握了各种谜语知识,不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课程做好了准备,更为学好中学语文奠定了基础,也储备了知识量。

4.2. 融合的训练阶段:学生锻炼为主,教师指津为辅

在学生深入的了解了中华谜语的历史、构成,及创作方法等知识后,这个阶段,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始指点学生进行猜谜活动的练习。教师根据本节课或者本单元的课文主题词,提出谜语,让同学们自主思考,启迪智慧,优先答出谜底的学生给予表扬。此类环节无论是设计在课堂导入,还是课堂结束时等环节,都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反而会调动学生寻找谜底,获得答案的激情,有助于改善学生厌倦中学语文课的枯燥无味,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例如,我们在学习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五篇课文《马》、《狼》、《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时,教师在进行课文学习以前,可以向学生提出与此相关的谜语供学生竞猜。如,谜目:打一动物。1) 谜面:满林到处闯,肩披厚花袄。送名百兽王,威武脾气躁。谜底:虎。2) 谜面:你卧我不卧,我走你不走。你睡觉躺平,我睡觉站明。谜底:马。……当学生猜出谜底的事物时,心情定是非常愉悦的,这时,教师引出所学课文的主题词,及布置熟悉文章内容等作业时,学生的关注度被提升,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敏感度也会加强。在班级中举办有趣的猜谜游戏等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既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又对今后老师的授课、学生的听课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回答问题的速度会有所提升,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提高。

4.3. 融合的自主阶段:学生自主创新,体悟谜语奥妙

学生经过准备,训练两个阶段中华谜语学习,已经能够总结出浅显易懂的猜谜规律,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猜出简单的谜底。在自主阶段,老师再利用所学的课文给出谜语,学生就可以自主创新,自我组织语言,发挥想象力,不限制创造谜语的形式、内容。当然万事开头难,创造谜语的开始阶段,老师可以先给出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们依样摸仿,加以辅导。也可以让学生先尝试用普通的白话组织语言,娴熟后再给语句加上韵脚,形成类似现代诗歌谜面。还可以让谜语知识储备较多的学生尝试用古诗文做谜面或做谜底。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描写的动物鸟、老虎、马、狼等,自主创作谜面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谜语。如,谜目:打一动物。1) 谜底:雀。谜面:一身毛,尾巴翘,不会走,只会跳;人送小名家巧儿,爱吃谷物不吃草;日在树上啼叫,夜宿午头破庙,到了谷场登场,叫它第一尝到。2) 谜底:老虎。谜面:长着尖尖牙,森林称霸王;山中一大王,黄袍穿身上,虽然没兵将,一吼谁都怕。3) 谜底:狼。谜面:模样像虎又像狗,长长尾巴像扫帚。……创作谜语,学生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创作谜语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丰富想象力过程 [8] 。因此,自主创新,体验谜语的奥妙,才能创造出独具匠心的谜语,才能走在学习中华谜语时代的前沿。

4.4. 融合的互动阶段:师生交流融洽,共扬谜语文化

前三个阶段的学习,为造谜语,猜谜语奠定了基础,中华谜语自主创新,师生、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是重要因素。猜谜语的形式、方法也是多样;可以老师出谜面,学生竞猜底;也可以学生出谜面,老师猜底;还可以学生互相出谜语,相互来猜等进行教学活动。但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制定不同形式和方法 [9] 。也可把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猜谜比赛等。通过交流互动,增添了学习的趣味,学生可以学到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也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终身受益的财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节——“元宵节”,就有猜灯谜的习俗,灯谜是把一个个谜语写在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上,供游人赏玩、品味。中学语文教学可借鉴其形式和方法,举办竞猜谜语活动,在教室墙壁上挂起有谜语的图片做装饰,让学生们在温馨的环境中学习中华谜语知识,享受中华谜语带来的乐趣。当然,谜语要反映时代的主题,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从实践中找素材,把自己独到的见解融入谜语中供大家分享 [10] ,总之,中华谜语与中学语文学习的融合一定会受到师生欢迎,并赋予融合的旺盛生命力。

5. 结语

中华谜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各阶段的学习是学生打下文学基础、陶冶高尚情操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阶段。中华谜语与中学语文学习的融合,也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创新和亮点。中华谜语文化融入中学语文各阶段的学习更有助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更有助于中学生语文的学习。为促使更多的学生去学习中华谜语,传承中华谜语文化,我们必须重视中学语文学习与中华谜语的融合,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文章引用

曾柳君. 中华谜语与中学语文学习融合的策略研究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Riddles with Middle School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y[J].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07(04): 394-39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8.74063

参考文献

  1. 1. 林玉明. 中国谜语基础知识[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

  2. 2. 张文质. 教育是慢的艺术[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 3. 杨汝泉. 谜语之研究[M]. 天津: 天津大公报社出版物, 1934.

  4. 4. 陈光尧. 谜语研究[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4.

  5. 5. 山香教师招聘考试命题研究中心. 教育理论基础[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6. 6. 崔钟雷. 谜语大全[M].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2010.

  7. 7. 朱立元. 美学(修订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8. 8. 陈建军. 谜语文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初探[J]. 青年科学, 2008(9): 60.

  9. 9. 郭春梅. 高中生感恩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10. 10. 区培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