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Research Letters
Vol. 11  No. 03 ( 2022 ), Article ID: 54274 , 5 pages
10.12677/ARL.2022.113019

洪湖苏区红色歌谣研究

周文珺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22年7月9日;录用日期:2022年7月20日;发布日期:2022年8月1日

摘要

洪湖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苏区之一,是湘鄂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坚持了七年之久,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进行了不少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洪湖苏区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推行义务教育,发展社会教育,培育新型师资队伍;二是进行各类文化活动,包括开设文娱俱乐部、创办革命报刊、编制歌谣戏剧等。编创新型歌谣进行宣传活动是洪湖苏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洪湖苏区红色歌谣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展开的,分析洪湖红色歌谣的主要内容,可以探寻洪湖红色歌谣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洪湖苏区,文化建设,歌谣,宣传

Research on the Red Songs of Honghu Soviet Area

Wenjun Zhou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Jul. 9th, 2022; accepted: Jul. 20th, 2022; published: Aug. 1st, 2022

ABSTRACT

The Honghu Soviet area was one of the Soviet zones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uring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and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estern Soviet area of Hunan and Hubei. The revolutionary of the western Soviet area of Hunan and Hubei persisted for seven years and made many explorations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Honghu Soviet area mainly consisted of two aspects: firstly, it carried out extensiv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troduced compulsory education, developed soci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d a new type of teachers; secondly, it carried out various cultural activities, including opening recreational clubs, founding revolutionary newspapers and compiling songs and dramas. The compilation of innovative songs for propaganda activities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Honghu Soviet area. The red songs of the Honghu Soviet area were developed in a specific social context. Analyzing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red songs of the Honghu Soviet area, the value of the red songs of the Honghu Soviet area can be explored.

Keywords:Honghu Soviet Area,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ngs, Propaganda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洪湖苏区红色歌谣的产生背景

洪湖地区人民一直以来都深受封建阶级压迫,土地制度不合理,大部分土地都归少数地主所有,贫雇农可耕种土地少,还需缴纳繁重的地租,灾荒期间仍需按数缴纳地租,农民深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渔民生活也十分困苦,监利地处江汉平原,湖泊众多,部分豪绅地主抢占湖权成为湖霸,垄断渔市,操纵渔价,收取种种杂税盘剥渔民。除经济上深受剥削,监利人民在政治方面也毫无保障,监利最大封建统治集团“筛盘会”头目刘昆壁于1919年当上监利县商会会长后,大力扩张“筛盘会”势力,“筛盘会”成员遍布监利县各大政权机构,控制了全县各级反动政权,监利人民生活境况十分悲惨。

1926年7月,为迎接北伐军进军湖北,武汉地区党组织负责人董必武派遣了许多在武汉地区求学的进步青年回乡开展革命宣传,监利籍进步青年陈步云在经历一个月“北伐宣传训练班”培训后,和刘崇龙一起返回监利筹建党组织。返回监利后,陈步云和刘崇龙于黄公垸发展贫苦青年加入共产党,并建立监利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黄公垸党组织,培养革命骨干,开展农运活动。后北伐军进入监利后,刘昆壁与时任监利县长李凡西联合,表面配合党组织工作,背地勾结县内其他封建势力进行反革命活动,使得监利地区党组织工作屡屡受阻。当时监利地区流传一首歌谣《十恨刘昆壁》,歌谣唱到“有我就无你”、“穷人组织起” [1] ,列举了十项刘昆壁的罪状,痛诉刘昆壁只手遮天,侵占良田,压迫穷人,从歌谣所痛诉的十大罪状可以看出,当时监利人民十分痛恨豪绅地主,渴望革命。后因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社会各反动势力进行反扑,群众在大革命期间获得的各项权利再次丧失,洪湖地区党组织工作也从公开转入地下,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2. 洪湖苏区红色歌谣的传播内容

2.1. 宣传革命斗争

湘鄂西特委在1928年8月17日给湖北省委的报告中指出,鉴于目前鄂西方面宣传工作较少,往后应加大宣传力度,普遍扩大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宣传,这给苏区宣传工作定下主基调,即为革命斗争工作服务。洪湖苏区采用歌谣进行宣传的根本目的也是如此,“革命”、“斗争”、“红军”等词汇在洪湖红色歌谣中出现频率很高。贺龙同志在《湘鄂西初期的革命斗争》一文中指出,自1927年被党中央派往湘鄂边开展革命运动时,贺龙同志对于武装斗争就有三条明确认识,其中一条就是要找穷苦人。工农阶级是革命运动的主体,是开展宣传工作的主要对象,洪湖苏区有专门针对工人和农民的革命歌谣,如《工人歌》《苦农民歌》《长工歌》《穷人歌》等。《工人歌》指责资产阶级压迫工人阶级,克扣工资,将资产阶级比作豹狼,歌里唱道:“资本主义者,财狼一般心” [2] ,最后唱道“叫声工友要想解放赶快来革命!” [2] ,呼吁工人进行革命实现自我解放。《苦农友歌》将豪绅地主剥削农民的劣迹在歌中一一细数,歌中指出农民五更起,天黑了才回家,每天辛勤工作却衣不蔽体,食不饱腹,只能吃糠咽菜,靠借债勉强过活,高利贷利息更是高达五分,最后歌谣唱道“诸位农友要想出头除非是革命!” [2]。

中共六大通过的《宣传工作的目前任务》中指出,当前党的宣传工作应该加强对群众工作的重视,向群众阐明革命斗争内容。从苏区宣传目的看,倡导群众参加红军闹革命,应让群众了解革命的斗争对象,对斗争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形势有一定认知,进而投身革命运动。《工农革命歌》中唱道:“打倒反动派,杀尽豪绅们,还我土地和血债,解放受苦人。推翻旧社会,建立苏维埃,一切权力归劳动者,创造新世界” [1]。《工农革命歌》紧扣苏区革命中心任务,阐述了洪湖苏区革命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一支红歌唱出声》唱道:“……挺起胸来闹革命,打倒白军建红军...工农团结不怕天,天塌有我工农顶,地裂有我工农填,共产党来把路引” [2]。这首歌谣倡导工农阶级联合起来闹革命,肯定工农团结的力量,指出了革命目标。《放牛歌》则以放牛工为主体,前半段描述了放牛工恶劣的生活环境,“不等鸡子叫,老板叫我们” [1]。鸡都还未打鸣放牛工就要起床去放牛,每天辛劳工作所得工钱也不多,吃的是锅巴饭,啃的是鱼骨头,可以看出豪绅地主对工农的压迫,歌谣后半段得出结论:“放牛不是人,只有闹革命,跟着共产党,去找贺龙军” [1]。诸如此类宣传革命斗争的歌谣还有许多,如号召穷苦群众参加红军实现翻身的《要想翻身当红军》,团结农民加入农会闹革命的《家家闹革命》,鼓励群众团结进行斗争的《不要怕》,还有强调参加红军为工农求生存的《当兵就要当红军》等,这一系列歌谣的传唱,揭露了工农深受压迫的根源,强调群众团结斗争的力量,让苏区群众对革命斗争有了一定认识,有效鼓动了群众参与革命斗争,有利于苏区“扩红”。

2.2. 宣传政治词汇

1928年7月中共六大通过的《宣传工作的目前任务》中指出党内宣传的两个基本任务,其中一个任务就是增强党在广大工农群众中的理论认识。增强群众对党的理论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让群众学习,首先要营造相关氛围,将理论知识学习与苏区群众生活联系起来,无形中对群众产生影响,增强群众对党的认同和相关理论知识了解。由于洪湖苏区群众受教育水平不高,使得他们对相关政治词汇如苏维埃、马克思主义等尚未形成明确认知,了解较为抽象,为增进群众对政治斗争的通俗理解,苏区歌谣中融入了大量政治词汇。相较于报刊等书面资料,歌谣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更具有大众性,传播的范围更广,常见政治词汇如“共产党”和“苏维埃”在洪湖苏区歌谣中也有阐述。《人心向的共产党》将共产党和群众的关系与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作类比,以此说明共产党与群众形影不离的关系,月亮就是共产党,星星就是人民群众,星星和月亮在黑暗的夜晚是相互陪伴、相辅相成的,没有星星的点缀月亮也显得格外孤独,渺小的星星汇聚成星河也能散发出耀眼光芒。歌谣《苏维埃政府领导好》对苏维埃政府的使命进行了阐述,唱道:“喜鹊高声是报喜,共产党保卫咱的利益” [2]。苏区歌谣是面向苏区全体群众的,其中青年组织是党组织较为重视的对象,青年群体是革命的先锋队和坚实力量,洪湖苏区歌谣中有专门针对青年群体作的歌谣,洪湖苏区青年组织以儿童团和少年先锋队为代表,还有专门为这些组织创作的宣传歌谣,如《我们都是农村儿童团》、《儿童团歌》、《少年先锋队》等,这些歌谣都包含“苏联”、“革命”、“共产党”等政治词汇,有助于增进不识字青年对革命的理解。歌谣《少年先锋队》对少年先锋队的来源进行了阐述,指出少年先锋队是俄国的共产党发展到中国的公开组织,概述了大革命时期工农打倒军阀、夺取武昌城的事迹,还指出少年先锋队的主要任务。这些通俗的解释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有利于向群众宣传政治词汇,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2.3. 宣传妇女解放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传播妇女解放思想也是洪湖苏区红色歌谣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封建社会以来,中国妇女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在政治经济方面都处于劣势,婚恋嫁娶方面还受传统封建思想束缚。妇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内容,党在成立之初就将实现解放妇女和男女平等作为奋斗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共二大确立了妇女运动决议,提出将妇女彻底解放的目标,妇女解放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如鼓励苏区妇女参加武装斗争、让妇女接受教育、实现婚姻自主、经济独立和政治男女平等等。洪湖苏区的革命运动也始终坚持中共中央领导,将妇女解放视为一项重要任务,也开展了一系列妇女解放宣传工作,利用歌谣宣传妇女解放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洪湖苏区红色歌谣呼吁妇女身体解放,废除裹脚、穿耳等陋俗,《裹脚歌》唱道:“姐妹们,赶快来放脚,迈开大步向前进!” [3]。还倡导妇女挣脱封建思想束缚,摈弃封建礼教思想,争取男女平等。歌谣《妇女求解放》前半段阐述妇女被压迫的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为政治、文化、经济方面被男子压制,被灌输“三从四德”思想,还要被穿耳、缠足等封建陋俗束缚,没有婚姻自由,最后歌谣呼吁“劳动专政建设新中国,有么事啊,男和女同把会来开,同生产同开会,各尽能取所需,从今后,再没有什么压迫阶级” [1]。《万众一条心》也呼吁苏区妇女快觉醒,参加武装斗争,推翻旧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以获取自身解放。

3. 洪湖苏区红色歌谣的当代价值

3.1. 具有独特文化价值

红色歌谣作为革命时期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口传史料,具有口语化、大众化特点,更贴近人民群众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思想,具有独特文化价值。洪湖苏区红色歌谣创作题材来源于苏区生活,植根于洪湖苏区土壤,宣传对象涵盖苏区全体群众,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情况,是洪湖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在洪湖苏区建设过程中,红色歌谣是洪湖苏区各行政部门进行理论宣传的重要工具,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践方式。洪湖红色歌谣创作主体不仅包括苏区各职能部门,也有一些民间文艺工作者参与红色歌谣创作,洪湖苏区歌谣大多都是在原本的民间曲调基础上编制新词组成的,熟悉的曲调有利于拉近宣传内容和群众的距离,如在洪湖苏区所广为流传的《游行歌》采用了苏武牧羊调演唱,《杀向国民党的鬼巢》和《少年先锋队》则是用洪湖地区所熟悉的花鼓调演唱。可以从文化方面对洪湖红色歌谣进行解读,洪湖红色歌谣中有许多歌颂贺龙同志的歌谣,如《迎接福星贺将军》《贺龙救我们见青天》《生死都要跟贺龙》《原来是贺龙军》,从“福星”、“青天”这些字眼可以看出当时洪湖群众对贺龙同志的喜爱之情,体现出苏区群众普遍存在的“救星崇拜”思想,对红军领袖充满崇拜。深入剖析洪湖红色歌谣,可以窥见当时民间流行思想,全方面掌握洪湖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的社会背景,是现代学者研究洪湖苏区和湘鄂西苏区的重要资料。

3.2. 具有重要教育价值

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大量西方社会思潮涌入,青年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陷阱,历史虚无主义会导致青年出现红色历史认知错误,阻碍青年科学历史观的形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青年形成正确历史认识,必须发挥红色文化作用。红色歌谣作为重要的红色资源,其特点鲜明,同时也成效显著,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过重要宣传鼓动作用,新时代也可以将其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红色歌谣的教育价值。洪湖红色歌谣最鲜明的特征是政治性,红色歌谣创作主题繁多,但归根到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作的产物,核心内容都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共产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发挥红色歌谣的教育作用有利于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歌谣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其次,红色歌谣创作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其中蕴含的价值观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将红色歌谣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运用到思政教育中,可以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感染力,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在红色歌谣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矫正青少年扭曲价值观,增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使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能创造经济价值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革命老区可以利用独有的红色资源优势,与旅游业相结合,促进乡村转型成为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经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是由中央直接策划和最早建立的苏区之一,是当时与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齐名的三大苏区之一。洪湖苏区作为湘鄂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范围为现今湖北省荆州市的洪湖市和监利市,作为第二次土地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苏区遗址和悠久的革命传统,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洪湖精神”。洪湖苏区应充分发掘当地红色资源,深入挖掘湘鄂西苏区的文化内涵,提炼出革命时期洪湖儿女为革命事业奋斗牺牲的“洪湖精神”,打造具有洪湖特色的区域旅游品牌。洪湖苏区主要革命遗址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分布在洪湖市瞿家湾地区和监利市周老嘴地区,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群现存革命旧址共21处,基本保持原貌,主要有中共湘鄂西省委员会、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西省工农监察委员会、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红旗日报》社等旧址。红色旅游不同于一般性质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除了具有娱乐性外,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能让游客在旅游途中更加了解中国故事,培育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进一步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建党百年百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其中就有一条湘鄂边苏区精品旅游路线,湘鄂边苏区与洪湖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史密切相关。除对洪湖苏区的革命遗址宣传外,还可以与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其它革命老区结合起来,联合打造出一条“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精品旅游路线,带领游客实地走一次革命老区路线,使年轻人了解红军革命斗争史,了解中华民族为争取自由和解放所付出的巨大贡献,激发新时代新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4. 结论

洪湖苏区是湘鄂西苏区首府所在之地,是湘鄂西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洪湖地区的红色歌谣创作于人民饱受压迫的历史背景下,是红军开展宣传工作的一种载体,歌谣中包含着大量革命斗争内容和相关政治词汇,对鼓舞洪湖人民进行斗争发挥过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洪湖地区的红色歌谣,分析其产生的独特历史背景,剖析洪湖地区红色歌谣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在新时代让红色歌谣发挥出独特的价值。

文章引用

周文珺. 洪湖苏区红色歌谣研究
Research on the Red Songs of Honghu Soviet Area[J]. 艺术研究快报, 2022, 11(03): 121-125.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2.113019

参考文献

  1. 1. 古源搜集整理, 湖北省监利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编. 扛起梭标跟贺龙, 监利苏区歌谣[M]. 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8.

  2. 2. 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 洪湖革命诗歌选[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5.

  3. 3. 谢作华, 主编. 殷红的诗篇[M]. 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8.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