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Vol.05 No.01(2016), Article ID:16947,9 pages
10.12677/SEA.2016.51006

Heuristic Strategies for Deciding Variables in DPLL Algorithm

Wenxiu Liu, Jianguo Jiang, Qianhui Li

School of Mathematic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Received: Jan. 29th, 2016; accepted: Feb. 12th, 2016; published: Feb. 19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the resolution efficiency of propositional satisfiability problem for propositional formula φ (CNF Form),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DPLL complete algorithm and the research of the word order processing under different forms, a new algorithm for solving SAT problem is proposed. The algorithm groups propositional formula φ according to the length of clause, and sorts the word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polarity occurrence frequency in the initial sort. Then it considers the number of occurrences of the plus or minus words in variables and gets the value of high numbers. Algorithm instance shows that the new algorithm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rules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reduce the solving steps, cut off the unsatisfy space of solu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so as to improve the solution efficiency.

Keywords:DPLL Algorithm, Heuristic Strategy, Propositional Satisfiability Problem

DPLL算法中的变量决策启发式策略

刘文秀,江建国,李千卉

辽宁师范大学数学学院,辽宁 大连

收稿日期:2016年1月29日;录用日期:2016年2月12日;发布日期:2016年2月19日

摘 要

针对命题公式φ(CNF形式)的可满足性问题的求解效率问题,基于对DPLL完全算法的学习和在不同形式下对子句文字排序处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求解SAT问题的算法。新算法根据子句长度对命题公式φ进行分组,并根据变量出现次数进行初始排序,然后考虑变量中正负文字出现的次数,并对次数高的进行赋值。算法实例表明:新算法能减少求解过程中规则使用次数,减少求解步骤,尽早剪除不满足解空间,从而有效提高求解效率。

关键词 :DPLL算法,启发式策略,可满足性问题

1. 引言

1960年,Davis和Putnam提出了一种判定可满足性问题(propositional satisfiability problem,简称SAT)的完备算法(DP算法[1] )。后来,Logemann和Loveland等人对DP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更高效的SAT判定算法——DPLL算法[2] 。目前,DPLL算法已成为一种判定SAT问题的最主流的方法,在物理电子学[3] ,自动推理[4] -[6]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7]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8] [9] 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DPLL算法在应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求解所需时间过长的问题,这使得整个判定过程不再高效化。针对该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算法,主要包括:函数变换算法[10] ,SAT邻域快速搜索法[11] ,随机算法[12] ,变量分解消除算法[13] ,变换多项式求解[14] 等,这些算法通过对决策层中子句进行处理,有效降低了子句集的规模,但对子句中判定文字的选取比较随机,这就可能导致判定过程中无效判定文字的出现,从而扩大求解空间,降低求解效率。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选取判定文字的算法。该算法继承了DPLL算法的先进求解思想,并能根据子句长度及变量出现次数进行判定文字的选取。在算法中首先计算子句长度,并根据不同的长度进行分组;其次,计算子句中每个变量的出现次数,进行初始排序;再次,考虑排序后次数最高变量中正负文字的出现次数,并对次数高的文字赋值;最后,根据选取的判定文字证明子句的可满足性。根据子句长度分组的方法能够优先对简单的子句进行判定,从而选取出有效的判定文字,缩减子句集的求解空间。同时,优先对正负文字出现次数较高的变量进行赋值,可以尽量避免冲突的出现,尽早剪除不满足解空间,尽快求得可满足解。将这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就能达到快速选取出有效的判定文字及判定子句可满足性的目的,更能提高求解效率。实例表明,新算法可以高效地判定出子句的可满足性,减少求解步骤,提高求解速度。

2. DPLL算法

现实生活中,很多难以解决且重要的组合、验证问题均可转化为SAT问题进行求解。通常,SAT问题中的任意命题逻辑公式都可以变为合取范式(conjunctive normal form,简称CNF)进行求解,即求解时只需要找到一组真值赋值,使CNF中的每个子句都是可满足的,从而该CNF就是可满足的。因此在这里只考虑CNF。

CNF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子句通过合取运算符连接起来的,形如或集合。子句是指通过析取运算符连接,形如,也可简记为,其中为文字(literal),的取值可以为0或1。将子句中所含全部文字的个数称为子句的长度,用符号“”表示。如果子句中含有n个文字,那么。若子句中至少存在一组赋值使得其中包含的文字取值为真,那么称该子句是可满足的(取值为1),否则称子句是不可满足的(取值为0)。文字是指变量本身及其否定,即变量本身称为正文字();其否定称为负文字()。正文字和负文字统称为文字。

DPLL算法[1] 是一种解决可满足性问题的深度优先搜索的完备算法。经典的DPLL系统[15] 是一个转移系统,由下面七条基本规则构成:

R1单文字繁衍规则,若

R2纯文字规则,若

R3判定规则,若,这里通过规则得到;

R4失败规则,若,这里状态下的冲突子句;

R5回溯规则,若,这里状态下的冲突子句;

R6学习规则,若

R7忘记规则,若

上述规则中M是由规则推导得到的赋值表(即文字的序列表),F为CNF的有限子句集,其中R1至R5中F保持不变,R6和R7中F是变化的。

现简单介绍每条规则:

R1单文字繁衍规则:采用的是CHAFF [16] 中提出的两观察变量法,即为了使CNF命题是可满足的,要求子句集F中的每一个公式都为真。因此,若F的一个子句包含文字,它在当前的赋值表M中没有赋值,但已知该子句中的其他文字赋值为假,那么文字一定被繁衍为真。

R2纯文字规则:如果在F中文字仅有正文字或负文字时,那么当且仅当文字为真时,F是可满足的,这时将这个文字称为纯文字。若赋值表M中该文字没有定义,那么它一定被繁衍为真。

R3判定规则:从F中选取一个未定义文字添加到赋值表M中,将标记为判定文字,并由繁衍,如果繁衍后的赋值表不能使F为可满足的,那么由R5规则知,需要将加入到赋值表中继续繁衍。

R4失败规则:如果M中不包含判定文字,且由赋值表M推出冲突子句C,那么这个赋值过程就是一个失败过程。

R5回溯规则:如果在没有失败之前发现一个冲突子句C,那么回溯到当前判定文字处,用代替,并将由繁衍得到的文字删掉。此时文字不再是判定文字,因为文字繁衍的情况已经讨论完。

R6学习规则:将子句C添加到F中的过程称为学习,这里子句C中的所有原子出现在F或M中,但它原来并不在F中。

R7忘记规则:从F中移除子句C的过程称为忘记,这里子句C由F推出。

在解决实际CNF命题的可满足性时,这些规则的使用顺序可根据实际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是固定不变的。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介绍DPLL算法规则的使用。

例1:判断CNF命题的可满足性。

s1. (R3)

s2. (R1)

s3. (R3)

s4. (R1)

s5. (R3)

s6. (R1)

s7. (R5)

s8. (R1)

s9.

上述命题是可满足的,可满足解为。DPLL算法由空的赋值表开始,首先应用R3规则任意选取一个文字进行判定,此处选择文字1,并将其赋值为1,在第一个子句中,再应用R1规则将文字2繁衍为真。当时,无法进行下一步的赋值推导,所以在第2个子句中应用R3规则将文字3赋值为1,再应用R1规则将文字4繁衍为真。依次下去在第6步推导后得到,但出现冲突子句,应用R5规则取消及由它繁衍得到的,并将加入到赋值表中。由于CNF中子句的特点,只要每个子句中有一个文字为真,那么该子句就为真,因此,在子句中由于为真,那么该子句一定为真,所以文字6繁衍为0或1均可。综上,CNF的每个子句都为真,故该命题是可满足的,最后得到的可满足解为

3. 算法流程

由CHAFF [16] 估计可知,虽然变量决策所占的时间比较少,但却决定着整个搜索空间和搜索时间的大小,所以对它的改进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存在的策略可分为以下两种:

1) 随机选取变量的策略。因为它简单易操作,无额外计算等优点备受研究者们青睐,但由于它对变量选取的不确定性,所以在解决某些规模相同的实例时,所耗费的步骤和时间会有很大的差异,并不能总是高效地找到可满足解。

2) 排序选取变量的策略。它是由某种策略计算出变量或子句的某一特征,然后按照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初始排序,再根据这种策略进行变量的选取。虽然这种方法在选取变量之前增加了一定的计算量,但对后序变量的正确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向作用,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减少推导所用的时间,可以降低整个搜索空间和搜索时间的大小,因此在求解推导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文中采用的是排序选取变量的策略,即在选取判定变量之前先根据子句的长度对CNF实例进行分组,然后计算出每个变量的出现次数,挑选出出现次数最高的变量,再计算次数最高的变量中正负文字的出现次数,并对次数最高的进行判定,该排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决策变量选取的准确性。

根据在排序选取变量的过程中变量的顺序是否发生改变,可将排序过程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排序是指在推导过程中,按照命题给出的变量顺序排序,在推导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个顺序不变。但随着CNF实例规模的增大以及推导过程中学习规则和忘记规则的使用,使得静态排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求解的需求,因此变量的动态排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动态排序是指变量在推导过程中根据某种决策按照变量的特征进行排序,它可以有效解决静态排序的缺点,及时地反应变量的特征,且在推导过程中可以降低求解时间,提高求解效率。

文中采用就是一种动态排序思想,详述如下:

(1) 记录每个子句的长度,根据子句的长度对命题公式进行分组:

第一组:当时;

第二组:当时;

第三组:剩余的子句。

(2) 记录子句中每个变量的出现次数,记录的初值为0,变量每出现一次,数值相应地加上1。

求解时,对第一组直接赋值:若变量为正出现,直接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在第二、三组中根据记录的每个变量的出现次数进行排序,先选定出现频率较高的变量进行判断,再由变量正负文字出现次数高低进行赋值:若正文字出现次数高,赋值为1;若负文字出现次数高,赋值为0;若两个出现次数一样多,随机选取一个进行赋值,然后再运用DPLL算法中的基本规则进行赋值推导。

(3) 分组原则:,其中为子句,子句长度记为

,长度为1的子句的集合;

,长度为2的子句的集合;

,长度大于2的子句的集合。

分组后满足:

。分组后各子句集的交集为空集。

,分组后各子句集的析取仍为命题公式

通过引入上述动态排序的思想,并在DPLL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变量决策启发策略算法,其具体过程见算法1。

变量决策启发策略算法较之原算法更加高效。原算法从运算步骤上来说,当命题公式中含有个变量时,运算时隐含地要经历步,求解时耗费的空间和运算量都相当大;而新算法在分组赋值后的第一组就已经减少了一些步骤,因为当文字个数为1时,要使CNF为可满足的,必须将其赋值为真,这样就排除了原算法中将该文字的相反出现赋值为真的情况,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计算,减少了求解步骤,同样按照新算法在第二、三组中又剪除了一部分求解步骤,所以新算法的求解步骤最多为步,其中为第一组中所含变量的个数,为第二组中不同于第一组中的变量的个数,为第三组中不同于第一、二组中的变量的个数,,这远远小于原来的步,从而新算法能极大地提高求解速度。

4. 算法实例

使用变量决策启发策略算法可有效缩减求解步骤,提高求解效率。下面以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4.1. DPLL算法与新算法的比较

例2:判断CNF命题的可满足性。

(一) DPLL算法:

s1. (R3)

s2. (R1)

s3. (R1)

s4. (R1)

s5. (R5)

s6. (R1)

s7. (R3)

s8. (R1)

s9.

Algorithm 1. The algorithm of heuristic strategies for deciding variables

算法1. 变量决策启发策略算法

上述命题是可满足的,可满足解为

(二) 新算法:

s1. (R3)

s2. (R1)

s3. (R3)

s4. (R1)

s5.

所以是可满足的,可满足解为

新算法具体推导过程如下:

1依据子句长度对其进行分组,将分为第一组,分为第二组。

2计算命题中每个变量的出现次数,得到

3在第一组,依据新算法先挑选出判定文字。由于文字1,2,3,4出现次数一样多,故任意选取一个变量即可,此处选择观察变量1,因为,所以文字赋值为真,然后通过R1规则推导得到文字4为真。类似地,用同样方法将文字赋值为真,并通过R1规则繁衍出文字2为真。

4所以命题是可满足的,得到的可满足解为

例3:判断CNF命题的可满足性。

(一) DPLL算法:

s1. (R3)

s2. (R3)

s3. (R3)

s4. (R1)

s5. (R1)

s6. (R1)

s7. (R1)

s8. (R1)

s9. (R1)

s10. (R6)

s11. (R5)

s12. (R1)

s13. (R1)

s14. (R1)

s15. (R1)

s16. (R1)

s17. (R1)

s18.

上述命题是可满足的,可满足解是

(二) 新算法:

s1. (R3)

s2. (R3)

s3. (R3)

s4. (R1)

s5. (R1)

s6. (R3)

s7. (R3)

s8. (R1)

s9. (R1)

s10.

所以是可满足的,可满足解为

新算法详细推导过程如下:

1 依据子句长度对其进行分组,将6和分为第一组;分为第二组;余下的分为第三组。

2 计算命题中每个变量的出现次数,得到

3 在第一组中对变量6和进行赋值,这里变量6为正出现,赋值为1;变量7为负出现,赋值为0。

4 由上一步的赋值结果可知,推导无法进行下去,所以在第二组中选取判定文字,由于,并依据新算法,将变量4选取为判定文字,又因为,所以文字赋值为真,但此时变量1无法应用R1规则进行繁衍,这就需要继续观察余下的一组来进行下一步推导。

5 在前两组中已经得到,应用DPLL算法中R1规则,依次得到,此时的赋值结果无法推出剩余变量的确切赋值,所以重新选取判定文字。因为,故选取变量5作为判定文字,又因为,那么将文字5赋值为真。但现在的赋值结果仍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推导,所以仍需选择新的判定文字。因为,故可在这三者中任意选取一个变量作为判定文字,此处选择变量1,由于,所以将文字1赋值为1。根据CNF中子句的特点,只要每个子句中有一个变量为真,那么该子句就为真,根据上面的描述,CNF中所有的子句都为真,因此将变量2和3赋值为0或1均可使CNF命题是可满足的。

6 命题是可满足的,按照新算法求得的可满足解为

4.2. 实例分析

对比分析例2和例3在新算法与DPLL算法下的赋值推导过程,可以看到,新算法所用步骤明显少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DPLL algorithm and the new algorithm

表1. DPLL算法与新算法的结果对比

于原算法所用步骤。在例2、例3中,DPLL算法分别使用了8步和17步,而新算法仅仅用了4步和9步,所用步数几乎是原算法的一半,更重要的是改进后的算法在推导时均比原过程少了一次回溯,这就使得在搜索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缩减求解步骤,提高求解速度,优化求解效率。通过观察求解结果可知在例2中两次赋值结果一样,而在例3中两次赋值结果不一样,这是因为在求解SAT问题的可满足解时只需找到一组使CNF命题为真的赋值即可,所以赋值结果可以不相同。

现将新算法和DPLL算法在推导中规则的使用次数进行比较,具体数据见表1

表1分析可知:R3规则的使用次数基本保持不变,且新算法在极大地保证了判定文字准确性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R5和R6规则的使用,从而减少了R1规则的使用,也避免了同样冲突子句的再次出现,判定文字的准确选取可以有效地减少总的求解步骤,缩短求解时间。因此,变量的决策启发式算法具有可行性。

5. 结语

本文在DPLL算法及原有搜索决策策略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决策层上搜索决策策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决策层中动态排序变量的算法。新算法对子句中判定文字的选取顺序进行启发式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原算法在求解过程中回溯规则和学习规则的使用,降低了规则的使用次数,有效缩减了推导步骤,提高了求解速度,从而使其在解决SAT问题时更加高效。然而,这种方法还没有应用到SAT问题的求解器中,并不能大规模使用,下一步的工作是要用计算机去实现智能化求解,从而使得变量的决策启发策略算法更加高效和实用。

文章引用

刘文秀,江建国,李千卉. DPLL算法中的变量决策启发式策略
Heuristic Strategies for Deciding Variables in DPLL Algorithm[J]. 软件工程与应用, 2016, 05(01): 47-55. http://dx.doi.org/10.12677/SEA.2016.51006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Davis, M. and Putnam, H. (1960) A Computing Procedure for Quantification Theory. Journal of the ACM, 7, 201-215. http://dx.doi.org/10.1145/321033.321034

  2. 2. Davis, M., Logemann, G. and Loveland, D. (1962) A Machine Program for Theorem Prov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5, 394-397. http://dx.doi.org/10.1145/368273.368557

  3. 3. 郭庆贺. 基于DPLL和GPS的同步信号合成及授时系统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4. 4. 李壮. 基于细胞膜演算的伴随子句学习的DPLL算法描述[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5.

  5. 5. Bonacina, M.P. and Johansson, M. (2011) On Interpolation in Decision Procedures. Automated Reasoning with Analytic Tableaux and Related Method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6793, 1-16. http://dx.doi.org/10.1007/978-3-642-22119-4_1

  6. 6. 金继伟, 马菲菲, 张建. SMT求解技术简述[J].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15(7): 769-780.

  7. 7. 姜波. DPLL在异形板材预热电源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阜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3.

  8. 8. 陈稳. 基于DPLL的SAT算法的研究及应用[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11.

  9. 9. 王洪琳. 基于DPLL的#SAT子类算法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10. 10. 胡显伟, 任世军. 基于函数变换的求解SAT问题的新算法[J].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12, 2(3): 33-36.

  11. 11. 余晓星. 一种SAT邻域的快速搜索算法[J]. 现代计算机, 2012(4): 9-11.

  12. 12. 徐云, 陈国良, 张国义. 一种求解难SAT问题的改进DP算法[J].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2, 32(3): 358-362.

  13. 13. 邓晓瑶, 冯志勇, 饶国政, 王鑫. 基于子句文字长度动态约束的变量消除算法[J].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14, 8(11): 1314-1323.

  14. 14. 毕忠勤, 陈光喜, 单美静. 可满足性问题全部解的求解算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 45(3): 35-37.

  15. 15. Nieuwenhuis, R., Oliveras, A. and Tinelli, C. (2006) Solving SAT and SAT Modulo Theories: From an Abstract Davis- Putnam-Logemann-Loveland Procedure to DPLL(T). Journal of the ACM, 53, 937-977. http://dx.doi.org/10.1145/1217856.1217859

  16. 16. Moskewicz, M.W., Madigan, C.F., Zhao, Y., et al. (2001) CHAFF: Engineering an Efficient SAT Solver.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17, 530-535.

期刊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