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inguistics
Vol. 08  No. 01 ( 2020 ), Article ID: 34182 , 10 pages
10.12677/ML.2020.8100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Styles of The Art of War

Xiangmin Li, Xiaoying Yan

School of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Jan. 22nd, 2020; accepted: Feb. 6th, 2020; published: Feb. 13th, 2020

ABSTRACT

Using two representativ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Art of War as research material, this paper adopt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compare the translation styles in the two translations on lexical, syntactic and textual level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1) Both translations completely convey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Besides, they reveal the implicit semantic relationship in the source text. 2) Zhai’s translation is richer in word usage, shorter in sentence length and has a more varied sentence structure. Thus, his translation style is more flexible. While Lin’s translation is longer in sentence length, less diversified in sentence structure and thus his translation style is slightly dull. 3) A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Zhai often adopts domesticated translation strategy, while Lin tends to use foreignized translation strategy. These differences may be caused by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language and other factors.

Keywords:The Art of War, Translation Style, Lionel Giles, Lin Wusun, Comparative Study

《孙子兵法》英译本翻译风格比较研究

李向民,晏笑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20年1月22日;录用日期:2020年2月6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13日

摘 要

本文以《孙子兵法》的两个代表性英译本为语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比较了两个译本在翻译风格上存在的共性和差异。研究发现:1) 两个译本都能完整地传递原文信息,将原文隐含的语义关系展现出来;2) 翟译本用词较为丰富,句子较短,句式结构较为多变,翻译风格较为灵活多变;而林译本中句子较长,句式结构比较统一,翻译风格略为固化;3) 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翟译本往往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林译本更倾向于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这些差异可能与译者主体性和语言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 :孙子兵法,翻译风格,翟林奈,林戊荪,比较研究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引言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兵书,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兵学圣典”。它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作者是齐国著名军事家孙子。该书共十三篇,从作战谋略、作战指挥、战场机变、军事地理和特殊作战方法几个方面展现了孙子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是中国古典著作的典型代表。在国外,《孙子兵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被广泛用于军事、外交和商业等领域。至今,《孙子兵法》已被译成二十余种文字,仅英译本就有三十多个(刘晓霞,2014) [1]。西方对《孙子兵法》的英译始于1905年,由英国上将卡尔斯罗普(Calthrop)完成,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然而,他的翻译中存在诸多问题,未能产生较大影响。之后,英国汉学家翟林奈(Lionel Giles)对《孙子兵法》进行了重新翻译,该译本第一次较完整准确地用英文再现了孙子的军事思想,为国内外学者的后续翻译奠定了基础(商海燕、高润浩,2014) [2]。

随着《孙子兵法》英译本的不断涌现,学者对其研究兴趣也不断提高。目前,对《孙子兵法》英译本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孙子兵法》翻译历史和翻译版本进行梳理(郑建宁,2019;李艺、谢柯,2014) [3] [4];2) 基于某一翻译理论对《孙子兵法》不同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如刘晓霞等(2016)依照功能学派理论,从目的法则、文内连贯法则和文际连贯法则三个方面出发,比较《孙子兵法》不同译本的利与弊 [5];黄海翔(2009)则从翻译批评的角度对两个译本分别进行了评价 [6];3) 对《孙子兵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分析(黄丽云,2013) [7]。然而,目前尚未有学者对《孙子兵法》代表性英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量化比较研究。因此,本文拟对《孙子兵法》翟林奈和林戊荪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来考察它们翻译风格的异同,为其后续翻译和其他典籍的翻译提供借鉴。

2. 语料库和翻译风格研究

翻译风格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传统的翻译风格研究侧重于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研究,并从语言外部观察译文的整体特征(王克非,2011:18) [8]。然而,这些研究不能从语言本身出发对译文的风格进行客观而细致的刻画。近些年,随着语料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基于语料库的翻译风格研究日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此类研究可以借助语料库的优势,对翻译文本进行客观全面的统计分析,并且从实证的角度进行阐释(肖维青,2009) [9]。

Mona Baker (2000)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并对译文风格进行了定义,认为它是译者在译文中留下的一系列的语言和非语言特征 [10]。她从类符形符比和say的变化形式两个角度出发,比较了英国翻译家Peter Clark和Peter Bush的翻译风格。在此之后,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此类研究,如严苡丹和韩宁(2015),借助语料库工具Concordance 3.0对鲁迅小说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11];刘泽权和王梦瑶(2017)则对《老人与海》的六个汉译本进行了分析考察 [12];Bosseaux (2004)以Virginia Woolf的作品To The Lighthouse两个法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情态、及物性、间接引语等角度比较了两个译本的翻译风格 [13];Kruger (2004)则比较了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两个南非荷兰语译本的翻译风格 [14]。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风格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研究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可以帮助学者对不同的译本进行更加细致和全面的比较分析。因此,本研究也借助语料库工具WordSmith6.0和AntConc 3.5.8来比较《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

3. 研究设计

3.1. 语料信息

本研究的语料为《孙子兵法》原文及其两个英译本(不包括序言、脚注等内容),其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翟林奈的父亲是著名外交官和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受其父影响,他自幼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翟林奈的译本被认为是西方影响力最大的《孙子兵法》英译本之一(郑建宁,2018),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林戊荪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是典籍外译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所翻译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被收录在大中华文库(Library of Chinese Classics)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了同一文本不同国别译者的译作作为语料,既保证了译本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又可以将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同时考虑在内,具有很强的研究意义。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earch material

表1. 语料基本信息

3.2. 风格参数的选择

本研究的关键之处在于选择出能够体现翻译风格的特征指标。本文结合语料库翻译学和计量风格学的方法,参照蒋跃等(2017)所采用的研究框架,最终确定了以下的考察参数:在词汇方面主要考察标准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平均词长、关键词;句子层面则关注了平均句长、陈述句比例、疑问句比例和感叹句比例,在语篇层面上关注了两个英译本中连词的使用情况 [15]。

3.3. 研究问题

本文将借助语料库工具WordSmith 6.0和AntConc 3.5.8对《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的上述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对相关差异的成因进行探讨。故本研究拟解决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 《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在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存在哪些异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导致了两译本翻译风格上的哪些差异?

2) 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4. 结果与讨论

4.1. 词汇层面

4.1.1. 词汇丰富度

在语料库翻译学中,类符形符比(type/token ratio, TTR)可以用来反映文本的词汇丰富度,其中形符(token)指的是语料库中的总词数,而类符(type)指的是不重复出现的形符数。一般而言,TTR越高,词汇丰富度越高。然而,在文本篇幅较长的情况下,通常使用标准类符形符比(standardized type/token ratio, STTR)来衡量词汇丰富度。STTR指的是文本中每千词的类符和形符的比例,可以排除文章总字数对结果造成的影响,使统计结果更加准确。

本研究的数据结果显示,翟译本的STTR为41.91,而林译本的STTR为39.35,这说明翟译本比林译本用词更为丰富和灵活。例如,在《孙子兵法》第十一篇《九地》中,孙子介绍了九种地形并说明了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应如何作战。在翻译“死地”时,翟林奈将其翻译为“desperate ground”和“hemmed-in ground”,而林戊荪一直将其译为“deadly region”。

总体而言,与林译本相比,翟译本更加注重同义词替换,避免用词重复,来提高用词的灵活性。

4.1.2. 词汇密度和平均词长

词汇密度指的是文本中实词数与总词数的比值,它的数值可以反映文本中所含的信息量多少和及文本的难易程度。这是因为在英语中,实词可以在句子中独立承担成分,本身具有实际意义,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而虚词本身并无实际意义,在句子中不能独立承担成分。英语中的实词通常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和数词等,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冠词和感叹词等。本文对《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的实词和虚词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Table 2. Characteristic data on lexical level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表2. 两英译本词汇层面特征数据

表2可看出,翟译本中共包含10,518个词汇,其中实词数为7,399,其词汇密度为0.703。林译本中共包含10,662个词汇,实词数为7,375,词汇密度为0.692。由此可看到,两个英译本的词汇密度很相近,传递的信息量基本相同。鉴于这两个译文是对同一源文本的翻译,这个结论是合理的,说明两个译本都能完整的传递原文信息。

平均词长指的是语料库中所有单词的的平均长度,它可反映出词汇使用的复杂性。整体而言,翟译本和林译本中的平均词长都是4.49,说明两个译本的总体用词难度很相近,可读性上没有太大差别。通过WordSmith所统计的各个长度词汇出现的频率(见表3),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在不同长度词汇的使用上表现出了很大的相似性。两个译本中,超过九成的词汇都由1~8个字母组成,这说明二者的用词都较为简单,可读性较高。

Table 3. The frequency of words of different length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表3. 两译本中各长度词汇的出现频率

4.1.3. 关键词

在语料库语言学中,关键词可以用关键性(keyness)来衡量。关键性用来比较两个语料库中各单词出现的频率,即目标语料库(target corpus)与参照语料库(reference corpus)相比,哪些词是超用的(overused),哪些是少用的(underused)。本文借助AntConc 3.5.8语料库检索工具,以翟译本为参照语料库,得到了如下的关键词列表(见表4)。从表中可看出,两个译本关键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称代词的使用和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的翻译上。

Table 4. The keyword list (reference corpus: Zhai’s version)

表4. 以翟译本为参照语料库的关键词词表

为明确两英译本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本研究对各类人称代词及其变化形式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中可看到,两个译本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和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使用上存在较大差异,翟译本更多地使用了第一人称复数代词,而林译本更倾向于使用第三人称单数代词——在翟译本中,第一人称复数代词使用比例为13.28%,而这一数字在林译本中仅为3.90%;林译本中,第三人称单数代词使用比例为39.04%,而翟译本中这一比例仅为27.89%。

Table 5. The use of personal pronouns and possessive pronoun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表5. 两译本中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的使用情况

在文化负载词方面,首先,两个译本在军事相关词汇的翻译上显示出了一定差异。例如,林译本将“地”译为“region”,翟译本将其译为“ground”;林译本将“卒”译为“troops”,而翟译本将其译为“men”或“soldiers”;林译本将“间”译为“agents”,而翟译本将其译为“spies”等。其次,在一些中国特有的物质文化词汇以及生态文化词汇的翻译上,二者也体现出较大差异,林译本往往对此类词汇进行音译并加以解释说明,从而便于国外读者的理解,而翟译本通常对这些词汇进行归化翻译,如例1和例2所示。例1中,在翻译“钟”和“石”时,翟译本将其译为英语中相对应的计量单位,而林译本将其音译,并加以解释,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又便于外国读者的理解。同样,在例2中,在翻译“通、挂、支、隘、险、远”这一组表示地形的词汇时,翟译本采用了归化翻译,而林译本采用了异化的策略。

例1:

原文: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殼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翟译本:钟:cartload

石:picul

林译本:钟:zhong (tr.: 1,000 litres)

石:dan (tr.: 60 kilos)

例2:

原文: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翟译本:Sun Tzu said: We may distinguish six kinds of terrain, to wit: Accessible ground; entangling ground; temporizing ground; passes; precipitous heights; positions at a great distance from the enemy.

林译本:Sunzi said:There are the following six kinds of terrains: tong (通)-that which is accessible; gua (挂)-that which enmeshes; zhi (支)-that which is disadvantageous to both sides; ai (隘)-that which is narrow and precipitous; xian (险)-that which is hazardous; and yuan (远)-that which is distant.

总体而言,《孙子兵法》的两个英译本在词汇层面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两个译本的词汇丰富度和平均句长都很相近,都能完整地传递原文信息且用词较为简单。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翟译本的STTR较高,说明该译本注重同义词替换,用词更加丰富灵活;其次,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翟译本往往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林译本多采用音译加说明的异化翻译策略。

4.2. 句子层面

蒋跃等(2017)认为叙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译者的翻译风格,这包括译者对各种句式的使用和平均句长等特征 [15]。平均句长指的是语料库中所有句子平均所含的单词数,它可以反映出文本中句子的复杂程度。通常,句子的平均长度越高,文本越复杂,理解的难度也随之提高。根据WordSmith 6.0的数据结果(见表6),翟译本中共包含522个句子,平均句长为20.12,而林译本中共包含460个句子,平均句长为23.10。从中可看出,林译本更倾向使用长句,译文的总句子数较少,句子平均句长偏高,译文的难度偏高。而翟译本会对原文的长句进行划分,减少句子的长度,减轻读者的认知负担,如例3。

例3:

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翟译本:Thus we may know that there are five essentials for victory: He will win who knows when to fight and when not to fight. / He will win who knows how to handle both superior and inferior forces. / He will win whose army is animated by the same spirit throughout all its ranks. / He will win who, prepared himself, waits to take the enemy unprepared. / He will win who has military capacity and is not interfered with by the sovereign.

林译本:Therefore, there are five factors to consider in anticipating which side will win, namely: The side which knows when to fight and when not to will win; The side which know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manding a large army and a small army will win; The side which has unity of purpose among its officers and men will win; The side which engages enemy troops that are unprepared with preparedness on its own part will win; And the side which has a capable commander who is free of interference from the sovereign will win.

例3中的原文是一整个长句,翟译本共计83词,将其划分为5个短句,平均句长为16.60。这一数字与Laviosa (1998: 8)研究得出的英语源文本的平均句长15.62很接近。而林译本未对该句译文进行划分,将其译为一个长句,共计93词 [16]。从中可以看出,林译本用更多的词汇来传递原文信息且未对长句进行分割,因此增加了译文的阅读难度,不利于读者的理解。

Table 6. Characteristic data on sentential level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表6. 两英译本句子层面特征数据

本研究对两个译本中出现的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数目也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结果显示,翟译本出现了更多的疑问句和感叹句,译文风格显得更加生动灵活。例如,在例4中,原文句子都是陈述语气,林译本也将其译为陈述句。而翟译本将“留之”和“去之”都译为了感叹句,这样可以增加译文的感情色彩,提升感染力,同时,使译文显得更加活泼生动。

例4: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翟译本:The general that hearkens to my counsel and acts upon it, will conquer: let such a one be retained in command! The general that hearkens not to my counsel nor acts upon it, will suffer defeat: let such a one be dismissed!

林译本:The general who employs my assessment methods is bound to win; I shall therefore stay with him. The general who does not heed my words will certainly lose; I shall leave him.

通过对两译本的平均句长和各类句式进行统计发现,翟译本的平均句长更短,使用了更多的疑问句和感叹句,风格更显活泼生动。上述两个特征都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表达习惯。而林译本的句子较为冗长,阅读难度较高。另外,该译文几乎都由陈述句构成,与翟译本相比,译文风格稍显单调。

4.3. 语篇层面

在语篇中,衔接与连贯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衔接是指连句成章的词汇或语法手段,是一种有形网络,而连贯是话语的语义关联,是衔接的结果,是存在语篇底层的无形网络。在翻译过程中,若能恰当地添加衔接词,可以有效地提高译文的连贯性,便于读者的理解。因此,衔接手段也是研究翻译风格的一个重要角度(蔡永贵、余星,2018:133) [17]。

《孙子兵法》原文由文言文组成,句式工整,韵律感强,意合程度非常高,其中隐藏着许多潜在的语义关系。而英语是形合的语言,词句之间的关系通常都需借助一定的衔接手段来实现。因此,将《孙子兵法》英译时,要将古文中所隐含的语义关系体现出来,而连词就是实现句子、语篇衔接的一种重要方式。本研究对两译本中出现的高频连词(取前10位)进行了梳理,结果如表7所示。

Table 7. The use of conjunction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表7. 两译本中连词的使用情况

表7中可看出,两个译本在连词的使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差异。首先,两个译本都能将原文暗含的并列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让步关系等清晰地表示出来。通过在译文中增译各类连词,能够向读者更加清楚地传递原文的语义关系,便于他们的理解,如在例5中,两个译者通过添加连词if,将原文暗含的条件关系清晰地展现出来。其次,林译本比翟译本使用了更多的连接词,翻译显化的程度更高,这个发现与赵晴(2011)的研究结果保持了一致 [18]。赵晴从衔接显化的角度出发,比较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连接词的使用情况,她发现两个英译本中绝大多数连接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原文,此外,中国译者(杨宪益)译本中的连词的使用频率比外国译者(霍克斯)译本高。

例5:

原文: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翟译本:Hence the saying: If you know the enemy and know yourself, you need not fear the result of a hundred battles. If you know yourself but not the enemy, for every victory gained you will also suffer a defeat. If you know neither the enemy nor yourself, you will succumb in every battle.

林译本:Therefore I say: know your enemy and know yourself and 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peril. If you are ignorant of the enemy and know only yourself, you will stand equal chances of winning and losing. If you know neither the enemy nor yourself, you are bound to be defeated in every battle.

综上,从连词使用情况而言,翟译本和林译本都能运用各种连词将源文本隐含的逻辑关系显现出来,此外,林译本的连词翻译显化程度更高,这可能与译者对翻译显化策略的选择有关。

4.4. 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在翻译风格上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从词汇层面看,二者在词汇丰富度、人称代词的使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表现出了较大差异;从句子层面看,两个译本在总句子数、句式结构、连词的使用等方面也存在很大不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译者因素和语言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都会对译文的风格产生影响。作为中译外的译者,林戊荪对原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全面,在翻译时也会下意识的保留原文本特色,促进中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因此,林译本中出现了更多的连词,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异化为主,保留其中国特色。而翟林奈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更多采取了归化的方式,采用英语本族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便于国外读者的理解。

此外,对于两个译本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差异也可能源于译者个人的语言习惯,这一话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母语会对翻译文本的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译者的语言习惯。翟林奈是英语本族语者,在语言的应用上更加灵活熟练,因此他的译文在用词上注重词汇替换,更为丰富,句子较短,句式较为丰富多变,译文整体更显得生动活泼。翟译本的翻译风格更为贴近本族语者的语言风格。相比而言,林戊荪的译本句子较长,句式较为单一,译文难度较高,风格较为沉闷。

5. 结语

本文结合了语料库翻译学和计量风格学的研究框架,借助语料库工具WordSmith和Antconc,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对《孙子兵法》的两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两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既存在相似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个译本都能完整地向读者传递原文内容,用词较为简单,阅读难度不高;都能熟练地运用各类连词,将源文本暗含的语义关系体现出来。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翟林奈译文中用词更为丰富,句长较短,句式结构更为丰富,整体翻译风格更为灵活生动,符合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习惯。而林戊荪译文句子较长,句式较为单一,翻译风格较为单调。此外,林戊荪译文更倾向使用第三人称单数代词,而翟林奈译文中使用了更多的第二人称复数代词。这些差异主要由译者的主体性、语言等因素造成。

如今,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活动越发频繁和深入,如何将中国优秀文化外译,讲好中国故事成为语言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比较了《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在翻译风格上存在的异同之处,对《孙子兵法》的后续翻译及其他著作的翻译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7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KDB027):“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2019年度“北京第二外国学院研究生科研项目”(2019GS14YB02):“计量语言学视阈下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对比研究”的部分成果。

文章引用

李向民,晏笑莹. 《孙子兵法》英译本翻译风格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Styles of The Art of War[J]. 现代语言学, 2020, 08(01): 38-4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0.81006

参考文献

  1. 1. 刘晓霞. 描写翻译学视角下《孙子兵法》百年英译本的历时性研究[J]. 管子学刊, 2014(3): 110-112.

  2. 2. 商海燕, 高润浩. 近百年美国《孙子兵法》研究述评[J]. 滨州学院学报, 2014, 30(5): 58-66.

  3. 3. 郑建宁. 《孙子兵法》译史钩沉[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5): 178-188.

  4. 4. 李艺, 谢柯. 布迪厄社会学视野下的《孙子兵法》英译[J]. 外国语文, 2014, 30(4): 127-132.

  5. 5. 刘晓霞, 郭海金.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孙子兵法》两种译本的对比研究[J]. 管子学刊, 2016(3): 99-102.

  6. 6. 黄海翔. 论典籍中意识形态的翻译与文化功能对等——基于《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的比较为基础的翻译批评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3(5): 125-130.

  7. 7. 黄丽云. 《孙子兵法》中古代文化负载词的理解和翻译探析[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8(3): 84-87.

  8. 8. 王克非. 语料库翻译学探索[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18.

  9. 9. 肖维青. 语料库在《红楼梦》译者风格研究中的应用——兼评《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红楼梦〉霍克斯与闵福德译本研究》[J]. 红楼梦学刊, 2009(6): 251-261.

  10. 10. Baker, M. (2000)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Investigating the Style of a Lite-rary Translator. Target, 2, 241-266. https://doi.org/10.1075/target.12.2.04bak

  11. 11. 严苡丹, 韩宁.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以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为例[J]. 外语教学, 2015, 36(2): 109-113.

  12. 12. 刘泽权, 王梦瑶. 量性结合的《老人与海》及其六译本风格对比考察[J]. 外语教学, 2017, 38(5): 73-79.

  13. 13. Bosseaux, C. (2004) Point of View in Translation: A Cor-pus-Based Study of French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1, 107-122. https://doi.org/10.1556/Acr.5.2004.1.6

  14. 14. Kruger, A. (2004) The Role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an Afrikaans Stage Translation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Journal of Literary Studies, 20, 302-334. https://doi.org/10.1080/02564710408530359

  15. 15. 蒋跃, 王乐韬, 詹菊红. 基于语料库的《阿Q正传》两个英译本的风格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7(3): 113-121.

  16. 16. Laviosa, S. (1998). Core Patterns of Lexical Use in a Comparable Corpus of English Narrative Prose. Meta, 4, 557-570. https://doi.org/10.7202/003425ar

  17. 17. 蔡永贵, 余星. 基于语料库的《论语》两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J]. 外国语文, 2018, 34(5): 127-136.

  18. 18. 赵晴. 《红楼梦》汉英翻译语料库的衔接显化研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1, 25(11): 110-116.

期刊菜单